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十章  掃羅王

 

                        撒上九~卅一

 

    巴勒斯坦在以色列統一君主政體期間,較士師時期少受外邦列強的騷擾。甚至當掃羅、大衛和所羅門統治的時候,也沒有受到埃及的干涉。蘭塞五世後(一一九五~一一六四左右),直至所羅門之子羅波安(Rehoboam)在位之前,沒有任何埃及法老人侵巴勒斯坦的邊界(注一),亞述是世界日漸興起的強國,但也未曾進軍至以色列領土(注二)。在君主玫體之前,亞述僅有一次重大的伸張,出征至西方地帶,但也是暫時的。提革拉昆列色一世(Tiglath-pileser  I,一一一六—一○七八)曾經帶領他的軍兵遠征至地中海,比巴勒斯坦以北還遠的地方,但為了顧及其它的利益,他並未在這裡維持一個立足點,以後的兩個世紀中(注三),再沒有其他統治者如此深入巴勒斯坦地了,也就是說,以色列起初的三位君王,少受強國的影響(注四)。這是大衛王能大大擴張以色列境界的部份原因。

    掃羅登基的時候,主要的任務是統一各支派,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撒母耳的努力有重大的貢獻,因為他曾拯救各支派脫離一切的災難,又恢復士氣,更新他們對神的信心。但各支派仍然各自為政,根深蒂固的相異點仍然存在其中。過去的嫉妒,甚至支派之間的爭戰,都是不容易忘記的,更嚴重的是約櫃被擄,示羅被毀,因此必須將會幕搬遷至挪伯。聖所是重要的維繫要素,百姓在那裡相遇,參加崇拜的時候,便回憶起他們共同的產業。但示羅已經不存在了,約櫃雖然已歸回故土,卻不在挪伯的會幕內,沒有約櫃,會幕便難以發揮原有的集中性影響。唯強而有力的統治,才能使他們忘記彼此之間的差異。掃羅的工作相當艱難,因為他要將這十二個經年累月各自為政的單元溶為一瀘,成為一個國家。

 

第一節  掃羅受膏

                      (撒上九~十二)

 

一、在拉瑪受膏

    1.撒母耳膏掃羅(撒上九127):神啟示撒母耳,眾支派應該立一位君王之後,就指示了適當的人選,即屬便雅憫支派,基士(Kish)的兒子掃羅。弱小的便雅憫支派中的一份子,竟能獲得這份光榮,是有含意的。猶大和以法蓮是兩個領導的支派,便雅憫位於他們中間,從這支派揀選一人,可以避免這兩個領導的支派互相嫉妒。既然當前的急務是統一全國,就必須顧慮到此點。

    掃羅身材高大,儀錶出眾;在以色列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撒上九2)。受膏以前,他顯然是謙卑的。他甚顯得膽怯,因為唯有在他的僕人再三地的催促後,他才願意為著丟失的幾頭驢,前往拉瑪,尋求先知撒母耳的幫助。撒母耳先通知他驢已經找著了,然後轉告他一個驚人的事實——他就是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對一個年輕人來說,這是多大的轉變啊!他曾只是躊躇地前來,目的為要尋訪失驢的下落,現在突然接獲通知,要成為眾支派的總領袖!甚至撒母耳第二天就用油膏他,作為這個榮譽的象徵。

    2.兆頭的應驗(撒上十112):掃羅回家以前,撒母耳預告掃羅在路上會經三個印證的兆頭(sign)。首先他要遇見兩個人,轉告他已經找到了失驢,並且他父親正為他憂心如焚。然後他要再遇見三個人,分別帶有羊羔餅和酒,他們要給掃羅兩個餅。第三、且是最重要的,他要遇見一群先知(注五),彈奏著樂器,讚美神(注六)。他將要加入這最後的一群,親自讚美神,同時他要經歷「耶和華的靈」降臨在他身上。

    正如撒母耳預言的,這三件事情逐一地發生了,因此掃羅心中更相信撒母耳那不尋常的宣告。為什麼要有印證?因為掃羅離開撒母耳後,在回家途中,必定會希奇,如此光輝燦爛的前途怎會臨到他。當次要的事實兌現後,較重要的預言便令人易於相信了。掃羅按照指示,加入先知群同聲讚美後,可見他多少也相信了。認識掃羅的人,都驚奇他的表現,因為他們顯然少見膽怯的掃羅,介入如此公開的活動。他在眾人的眼前,似乎成為一個新人,這也是撒母耳曾經預告的。我們必須注意,掃羅的性格的確需要受改造,才能成為英明之君,他已不能像以往一般膽怯儒弱,他需要積極前進的領導力(注七)。

二、米斯巴的鑒別(撒上十1727

    選出了以色列第一位君王之後,撒母耳餘下的責任是將他介紹給百姓。撒母耳在米斯巴履行這個任務。米斯巴是戰勝非利士人的陣地,以色列百姓對此事印象猶新。他在那裡召見眾支派的代表,沒有直接透露神的揀選,反而若無其事的進到神面前求問,大概是用烏陵與土明(注八)。撒母耳顯然盼望百姓親眼目睹神的揀選,而不是透過他轉達神的意思。鑒別的步驟與早年的亞幹事件相似(書七1618)。首先是掃羅所屬的便雅憫支派被認定,然後是掃羅的家族瑪特利族(matri),最後是掃羅本人。百姓尋找掃羅的時候,卻遍尋不見。雖然我們相信撒母耳必定事先囑咐他出席。百姓再度尋找後,才發覺他躲藏在旅行車與行李中,這又是一個天性膽怯的表現。掃羅露面後,在場的眾人見他有君王的身量,便歡呼贊同接納他。

三、設立為王(撒上十一~十二)

    1.等待的期間:眾代表贊同是一回事,但要大眾百姓接納又是另一同事。掃羅實際加冕為王,並非是順理成章的事。需要百姓甘心情願地接納,但掃羅對他們來說仍是個無名小卒。他必須公開露面才有希望被接納。而且,眾支派仍然是各自為政的單元,無論未來領袖的身份如何,他們仍然躊躇參與這種共同的冒險。況且沒有首都、宮殿、職工、或政府組織可用呢!掃羅需要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以致他能被眾人接納,或為眾望所歸的,藉此才能清除其他的障礙。

    2.在基列雅比(Jabesh-gilead)揚名(撒上十一115):米斯巴鑒別後不久,機會來臨了。四十年前,被耶弗他擊敗的亞捫人,現今在拿轄王(Nahash)的領導下,襲擊約但河外的基列雅比(注九)。城邑的居民紛紛向各支派求救,他們顯然不知道掃羅已被立為王了。然而,他們的請求引起掃羅的注意,他立刻認定這是他的責任,同時也是他期待已久的機會。他用戲劇化的手段,屠殺一對牛,將肉傳送各支派。傳送肉的使者更宣告說,凡不跟隨掃羅回應基列雅比請求的,他們的牛只必遭同樣的待遇,結果反應非常熱烈。猶大支派挺身而出的共三萬人,其他支派共有三十萬人,在這裡總稱以色列(注十)。掃羅從其中(注十一)挑選三個部隊,親自領導攻打亞捫人,贏得決定性的勝利。事情的結果正是掃羅夢寐所求的,以色列人被討好了,自然接納他為王。正式的加冕禮在吉甲舉行,仍然由撒母耳主持。在獻祭與普遍的歡悅中(注十二),掃羅被立為第一任君王。

    3.撒母耳的勸告(撒上十二125):加冕禮後,撒母耳向百姓傳達離別的勸勉(注十三)。那是這位即將退休之領袖、大先知的一個感人的時刻。他按照神的引導,答應百姓的要求,為他們立一位君王,現在又自願效勞為他加冕。撒母耳工作表現一向非常良好,百姓也欠他許多,現在要隱退下來了。然而撒母耳知道百姓的罪,也就是先前統治制度的致命傷,仍然可能影響新的制度。勸勉是必須的,因為他必須讓百姓瞭解,內心的改變比外在政治制度的改變更重要。

    撒母耳首先要求百姓承認,他在他們面前行事為人正直不軌,然後提醒他們過去的失敗,並極力勸勉他們遵守神的誡命,唯有如此才能經歷神的祝福。為了更進一步強調這些臨別贈言的重要性,撒母耳祈求神在這個乾旱割麥子的季節(注十四)打雷降雨。神果真如此做了,百姓在雷聲大作,豪雨大降之際,失色驚呼。然後,撒母耳再以簡單的勸勉結束,並答應斷不停止為他們禱告。

 

第二節  掃羅的統治

 

一、簡單與節省

    掃羅所設的政府是簡單的——顯然是故意的。掃羅有足夠的時間策劃,但他明察百姓無意組織複雜的政府。百姓既然從未經歷過嚴格的管制,要強硬執行也非易事。雖然撒母耳曾警告他們,課稅會臨到,但需要時間與教導,百姓方能接受。故此,政府保持簡單與節省。

    掃羅在他的家鄉基比亞設立首都(注十五),他甚至可能自費建造宮殿,以削減政府的消費。宮殿設計得很簡單,經過考古發掘之後,可看出它像一座堡壘,而非一座華麗的住宅(注十六)。沒有跡象暗示他曾賦予首都任何特殊利益,否則,會使那些不慣於王室作風的百姓群起批評。另一方面,也沒有創立任何精心設計的宮廷,事實上,聖經的記載只提及一位元官員,即軍隊的元帥押尼珥(Abner),他是掃羅的堂兄弟(注十七)(撒上十四50)。新月(初一)的月會可能是固定的聚集,討論問題與策動戰略(撒上二十2427)。

二、少有基層的變動

    掃羅顯然未會制定任何政策來改變百姓的生活方式。舊有的支派疆界仍然原封不動。掃羅並未廢棄或意圖更改它們,成為達成統一的一種手段,雖然百姓已經不再以為是獨立分開的支派。掃羅深知,任何一種新的中央政體要屹立不動,必須靠其本身的優點贏取臣服者,抵觸傳統的命令,可能激發叛變。

 

[ 圖九  掃羅王國 ]

 

    百姓似乎頗滿意掃羅所制定的統治方式。他們的欲望——一位君王,像列國一樣——已經如願以償。而且他們的私生活並未遭受任何令人厭煩的干擾。激進的新法或制度並未會執行,課稅也未曾大幅度的加增(注十八)。經過多次的迫害後,百姓需要確認國家的最高元帥,負起統領爭戰的責任,這對他們很重要。況且掃羅擁有一支常備軍,隨時為他們爭戰,給予全國極大的安全感。只要能免除歷年來恐怖的入侵,百姓都願意應徵入伍。掃羅顯然深明此理,故此能對症下藥。他開始的統治方式顯出智慧與遠見。

 

第三節  掃羅遭棄絕

                    (撒上十三~十五)

 

    然而,掃羅繼續治國的態度,並未獲得同樣的好評。雖然開國時有諸般的因素,不宜組織龐大政府,但他卻應該在短期內,制定政策與法令,邁向全國之統一。若要各支派融匯成為一國,這些都是必須的。只是事實證明掃羅未會如此努力。掃羅在這些事上缺乏洞察力,可能部份基於兩因素:第一、他個人欠缺自製力,以下將更深入地觀察這一點;第二、他有一項嚴重的錯誤,因他對神潛伏一種背逆的心。因此,掃羅執政不久,神就透過撒母耳對他說,神棄絕他作王。這棄絕與兩次為期相距甚遠的軍事事件有關,也是從其中透露出來的。

一、第一次見棄(撒上十三~十四)

    第一次是與非利士人再度的衝突,發生在密抹(Michmash)。非利士人自米斯巴戰役大潰敗之後,曾經消聲匿跡,但掃羅就任僅兩年(撒上十三1)(注十九),他們又捲土重來,在密抹(注二十)紮營,距離首都基比亞(注二一)東北僅四哩。約拿單曾經戰勝非利士人駐守巴勒斯坦的防營(撒上十三23),因此他們進軍報復。軍力包括三萬戰車(注二二),六千騎兵和極多的步兵。這種龐大軍隊的陣容,使附近的以色列人恐懼非常,許多人逃到洞穴與叢林中躲藏,也有越過約但河對岸的。掃羅迅速召集軍兵,在吉甲與他們對抗,在這迫近眉睫的戰役之前,等候撒母耳前來獻祭,就在當時,他犯了那特殊的罪,導致第一次被棄絕。等待七天后,不耐煩的掃羅竟僭取祭司的職份,從此可見他有一顆傲驕、自滿自足、背逆的心。就此而論,自掃羅首次受膏的日子以來,他性格上已有相當可觀的改變。

    然而在這次戰役中,神仍使掃羅亨通,主要是藉著他那能幹的兒子約拿單(Jonathan)的努力。以色列的前途是黯淡的,直至約拿單達成了一個次要但顯赫的勝利。以色列的軍力遠不如非利士人,唯一的刀劍是掃羅與約拿單所擁有的(注二三)。掃羅的隨軍顯然因常有逃兵而實力削減(撒上十二15,比較十三2),但非利士人仍然能夠分三個方向,同時派追劫掠軍(撒上十三1618)。然後是約拿單英勇無比的勝利。約拿單在拿兵器的少年陪伴之下,越過位於書淮尼穀(Wadi  Suweinit)以甫的迦巴(Goba)(注二四),抵達位於北部的密抹,途中上下攀登懸崖峭壁,最後襲擊並大敗非利士防營(撒上十四114)。這英勇事蹟的消息迅速傳遍,為以色列人帶來新的希望,也促使許多逃兵歸同掃羅的隊伍中。當時神使地震動,造成敵人更大的混亂。掃羅趁勢追擊,一舉擊敗驚惶失措的非利士人,並追趕他們,遠達西方的亞雅侖。

    然而,在獲勝的中途,掃羅幾乎誤事。一日之內,他愚味地禁止軍中任何人進食(撒上十四2446)。他顯然盼望獲得更多的刺激與時間追趕敵人,但他的所作所為卻剝奪了其部下在追趕時極其需要的營養。再者,掃羅幾乎因禁令而殺害他兒子的生命。約拿單沒有聽到命令,曾吃蜂蜜,掃羅固執地認為,即使犧牲兒子,他的話也該被遵守。若不是百姓的代求,掃羅便會殺他的兒子了。

二、第二次見棄(撒上十五)

    第二次的背逆事件發生於約二十年後(注二五)掃羅與亞瑪力人的戰爭中。在其間,掃羅屢屢活躍於戰場上,從未遭他人的責難。他的敵人包括摩押、亞捫、以東和瑣巴(Zobah)(注二六),除此以外,更有非利士人從未中斷的騷擾。掃羅顯得頗為成功。然後發生了亞瑪力之戰。關於這戰役,撒母耳曾給掃羅明確的指示。掃羅該發起這次戰爭作為一種報復,因為若干年前,在曠野飄流期間,亞瑪力人曾經偷襲以色列人(出十七814)(注二七),因此掃羅要完全滅絕亞瑪力人及他們的牲畜。掃羅遵照使命,擊敗敵人,他也大致上順服神,屠殺所有的百姓及牲畜。然而,他違命地存留亞甲(Agag)王和上好之牛羊的性命。撒母耳追究原因的時候,掃羅推搪說牲畜是為獻祭用的。然而撒母耳嚴厲地回答說,神喜悅順服勝於祭祀。撒母耳指責掃羅王,並再度通知他,神已棄絕他作以色列統治之家的元首。後來,撒母耳親手剌殺亞甲王。

    神看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是失敗的,他不甘願順服神的命令。神並不要為百姓立一位偏行己意的君王,乃是要他作神的媒介。掃羅有好的開始,卻受自己為首的角色所影響,忘記神才是最高的元帥。我們可想而知,這兩次嚴重的事件並非僅有的背逆表現,而是代表著其他許多國家,和一向背逆的態度。這兩件既然特別被提及,正式的棄絕就藉此宣告了。

    神允許這兩次事件之間相距二十年之久,理由可能如下第一次的棄絕主要是警告而非最後的宣判(注二八)。掃羅若留意,他或許會設法補救。因此神仍讓他在其他軍事活動上經歷繼續的成功。然而,他並未因警告而醒悟,反而繼續的背逆神,而亞瑪力的事件達到最高峰,結果促成神最後的棄絕,神從他身上收同那賦予能力的靈(撒上十六14)(注二九)。

 

第四節  掃羅與大衛

                     (撒上十六~二十)

 

一、大衛蒙神揀選(撒上十六1620

    掃羅既然被神棄絕,必須有人補其空缺,為此,神在短期內指示撒母耳關於尋找後補者的步驟。他要前往伯利恒(注三十)膏耶西的一個兒子。撒母耳抵達伯利恒,囑咐耶西領眾子前來。七個兒子到場,但每一個都被神否定了,最年幼的第八個兒子大衛,被留下看管家中的羊群。撒母耳堅持必須領他前來,而神指示他,大衛就是蒙揀選的一位。在父親與各兄長眾目睽睽之下,撒母耳膏這年約十五的青年,作為以色列的第二位君王,雖然距離他實際統治期間還有若干年,但神的靈已降臨在他身上,賦予他特別的能力,為那一天作準備(撒上十六13)。雖然沒有明文記載,但可能撒母耳會警告耶西家,避免公開談論這次膏立的消息,以保護大衛免遭掃羅可能性的報復(注三一)。

二、掃羅不穩定的情緒

    掃羅具有威風凜凜的體格,也不缺勇氣,但他的情緒卻甚不穩定。自第二次遭棄絕為王后,這弱點更顯露無遺了。只要神的靈仍與他同在,賦予他能力,他還能保持自製力,但神的靈離開時,極端的低潮便臨到他,顯然主要是受神棄絕的影響(注三二)。結果,他們尋找一宮庭樂師,盼望當掃羅王鬧情緒時,音樂能慰舒他。在神的帶領下,被選中的是大衛,他善於彈奏豎琴。音樂確實有説明,但治標不治本。掃羅非常易於嫉妒。起初大衛是王所寵愛的,但當百姓稱讚他過於王的時候,大衛便嘗到這種披嫉妒的滋味了。偶而掃羅變得極為憤怒,甚至趨於瘋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掃羅曾兩次意圖用槍刺殺大衛。另一方面,掃羅也受制於偏執狂的僻性,懷疑自己遭四周人的逼迫。有一次,這種僻性導致八十五位無辜的祭司被殺(撒上廿二719)。這樣的人難以傳得百姓的敬仰。如此頻繁反常的舉動,不久便家喻戶曉,以致百姓漸漸失卻信心。無論他在統治前期會取得何種信譽,在後期都難免丟失了。

三、大衛升為顯要(撒上十六14~十八17

    雖然大衛受膏後並未立即作王,但他蒙神的祝福,在本地迅速的升為顯要。第一步正如上文所提的,受封為掃羅的宮庭樂師。大衛是多才多藝的,音樂的天份是其中之一(注三三)。他在王面前必定也顯露軍事才能,因為他隨即成為掃羅拿兵器的人(撒上十六21)。

    第二步,且是一大躍進,就是大衛戰勝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撒上十七158)(注三四)。非利士人企圖經以拉穀(Elah  Valley)潛入以色列地,以拉谷是邁向猶大山嶺的天然通道。雙方在梭哥(Sho- choh)與亞西加(Azekah)之間聚集作戰(注三五),掃羅帶領軍隊會戰。基於某些因素大衛逗留家中。四十日之久,一個身高逾九尺,名歌利亞的非利士人,向所有以色列人挑戰,邀請個人單打獨鬧,以決定全盤的勝負(注三六),但無人接受挑戰。在四十日的末了,大衛身肩父命,抵達軍營,向三位在營中當兵的兄長問安。他察覺這種丟人的場面後,便立刻自告奮勇接受巨人的挑戰。起初掃羅懷疑這是否是明智之舉,但鑒於大衛的熱誠與信心,便讓他前往。大衛拒穿頭盔鎖甲,只攜帶日常慣用的武器——甩石的機弦與五塊合用的石子。歌利亞,從頭到腳穿著鎖甲來迎戰,手拿盾牌的走在他前面。歌利亞初見大衛的時候很鄙視他,也因著這不相稱的對手,自以為遭受奇恥大辱。但大衛並非靠自己的力量挺身而出,而是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大衛只需要一顆石子,擊中了歌利亞唯一難防備的前額,歌利亞當場倒下,不省人事。大衛立刻奔向他,因自己沒有帶刀,便用歌利亞自己的刀,割下他的頭。因著這無比的勇氣與信心,為掃羅與以色列人贏取了一個光榮的勝利(注三七)。

    這勝利的消息迅速散佈于百姓中。不久,大衛便發覺自己名聞遐邇,備受愛戴了(撒上十八17)。百姓歌頌大衛的功德,掃羅也賞賜他,封他為戰士長,而當時大衛仍是一個年輕人而已(注三八)。約在這個時候,掃羅能幹的長子約拿單與大衛建立深厚的友情,他們彼此之間的尊重與愛心持續一生之久,為聖經中美麗的故事之一。身為戰士長的大衛,繼續建樹顯赫的功勳,使他的聲望在全國日漸加增。

四、掃羅的嫉妒(撒上十八8~二十42

    當大衛比掃羅獲得更高的榮譽之後。掃羅就暴露出他情感上的弱點,變得愈來愈嫉妒。他難以忍受百姓稱頌大衛,說他殺死「萬萬」,而掃羅殺死「千千」,所以他三番兩次千方百計的圖謀殺害大衛。

    1.殺害大衛的企圖(撒上十八8~十九24):起初是直接的攻擊,因為掃羅兩次嘗試用槍刺殺大衛(撒上十八811)。這些襲擊乃是大衛在王面前彈奏豎琴時發生的。大衛既能躲避兩次的襲擊,掃羅只好採取間接的方法了。掃羅表面上似乎是獎賞大衛(注三九),答應女兒米甲(Michal)許配大衛,但要求大衛以一百非利士人的陽皮為聘禮,掃羅盼望他因此而被殺,但大衛交呈兩百陽皮,而且平安無恙地回來(撒上十八2021)。其後,掃羅意藉著他的臣僕謀害大衛。但約拿單說好話,使掃羅改變命令(撒上十九17)。沒多久,大衛與非利士人爭戰,又重重打敗他們,因而激動掃羅再度用槍直接地剌殺大衛,但大衛再次避開了。掃羅立即命令隨眾跟蹤大衛回家,並於次日早晨刺殺他,但米甲違抗父命,將大衛從窗戶槌下逃走(撒上十九817),大衛深知掃羅強烈地恨惡他,便逃離皇宮的範圍,投奔在北邊兩哩外拉瑪的撒母耳。掃羅曾三次差遣部下尾隨不舍,要殺戮大衛。他們都失敗了,掃羅便親自前往,找到大衛後,掃羅卻未能逮捕他,因為他獲得撒母耳和一群年輕先知的支持(此外還有掃羅先前所差遣的三批人,全都參與讚美神)(注四十),掃羅陷於極度的絕望,恍惚地整夜躺臥(撒上十九1824)(注四一)。

    2.大衛自宮中逃亡(撒上2042):掃羅三番兩次要殺害大衛,使得這位青年深深體會,逗留在宮中實在危險萬分。雖然掃羅在拉瑪出了醜,但是不久以後他一定會忘得一乾二淨,會再嘗試的。因此,大衛徵求約拿單的意見,二人策劃一個決定性測驗,以探察掃羅王以後的居心。這個試驗就是利用初一定規的宴會,這月會大衛是理所當然要坐席的(注四二),但他故意不露面,要試驗王對大衛缺席所流露的態度,然後約拿單再向他的朋友報告實情。筵宴的第二日,掃羅顯示的態度與從前毫無兩樣。約拿單雖很難過,但仍遵守諾言把情形轉告大衛。二人均認為大衛應遠離宮殿,他們依依不捨地離別。從此,大衛開始了逃亡的生涯。

 

第五節  掃羅的晚年

          (撒上廿二619;廿八125;卅一113

 

一、行為日愈墮落(撒上廿二619

    自大衛逃亡後,我們不清楚掃羅還活了多久,也無確實的線索可尋,但大衛逃亡的生涯,絕不可能延續太久,或許最多只有四、五年,到目前為止,掃羅的統治期限顯然已經過了大半(注四三)。

    不管掃羅餘下的歲月有多少,總之,它是荒廢在長期的挫敗與枉然的努力上。他大部份時間都耗在逮捕大衛之中。這舉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深知大衛是神所揀選繼承王位的人。他不用曉得在伯利恒曾舉行正式膏立的禮儀,便足以察覺到這個事實了。因為神明顯地祝福這位青年,並且他受到百姓一致地推崇,這些都是證明。掃羅一意孤行想竭力更改神的計畫,而且不惜付任何代價以求達到目標。這種態度自然顯示出內心對神更強烈的背叛。

    有一次,掃羅出於報復心理,殘酷地殺害八十五位手無寸鐵、清白無辜的祭司(撒上廿二619)。大衛自基比亞逃跑後,曾停留在會幕的所在地挪伯(注四四),他索取食物、武器和忠告(注四五)。當時的大祭司亞希米勒(Ahimelech)(注四六)全力合作(注四七),但掃羅的司牧長多益(Doeg)恰巧在場,目睹一切。不久,這位機會主義者多益,為謀求王室的喜悅,將所見的通報掃羅。掃羅立刻召見亞希米勒及在挪伯侍候的八十五位祭司,命令他說明協助大衛的原因。亞希米勒解釋完畢,掃羅吩咐左右的侍衛,殺死亞希米勒及八十五位祭司。經眾侍從拒絕後,掃羅再吩咐多益動手。多益遵命而行。此後,掃羅又毀滅挪伯城,包括婦女、孩童和一切牲畜。這是掃羅最卑劣的行為之一。

二、與非利士人最後之戰(撒上廿八125;卅一113

    自大衛逃離掃羅後,以色列人喪失他們最英明能幹的軍事領袖。在大衛領導對抗期間,非利士人自始至終受牽制動彈不得,但掃羅再也找不到相等的人材代替大衛了(注四八)。大衛離別後一段日子,雖然非利士人毫無動靜,但他們逐漸明目張膽地侵略此地。兩件特別事件足以說明。其中之一是逃亡者大衛會到伯利恒西南方,猶大山區中的基伊拉城(Keitah)(注四九),協助抵抗非利士人的攻擊。而掃羅並未嘗試保護自己的領土(撒上廿三15)。事隔不久,掃羅再度獲知非利士人犯境搶掠後,便即時停止追捕大衛,他顯然曾力圖防衛(撒上廿三2728)。非利士人這次干擾的地點不詳。

    掃羅與非利士人最後且具有決定性的戰爭,發生於基利波山(撒上廿八125;卅一113)。非利士人首先聚集在亞弗,即約六十五年前大勝以色列人的基地(注五十)。然後進軍經以斯德倫穀,在靠近基利波山的書念(Shunem)(注五一)紮營。掃羅前往迎戰,並在山上駐營。他因即將來臨的戰役驚惶萬分,就求聞神關於戰役的結局,但神卻「不藉夢、烏陵或先知」回覆他(撒上廿八6.)。他渴望諮詢已經離他的撒母耳(撒上廿五1),在絕望之餘,不顧一切的違背摩西的律例(利廿27),和他自己的禁令(撒上廿八9),求問住在隱多珥(Endor)(注五二)的女巫(撒上廿八725)。顯然透過撒母耳超自然的顯現,掃羅獲悉次日慘敗的警告,而因此顯現女巫自己都懼怕萬分。

    雙方短兵相接後,預言兌現了(撒上卅一113)。以色列全軍覆沒,掃羅的三個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Abinadad)和麥基舒亞(Melchi-Shua)遭殺身之禍。掃羅受重傷,為著不欲活活被擒,他伏刀自殺(注五三)。非利士人搜集王室的四具屍身,懸掛在附近伯善城的圍牆上,供大眾圍觀。基利雅比人聽聞這悲劇,同想掃羅曾幫助他們(撒上十一113),便乘夜行軍,奪回屍身,葬之以禮。若干年後,大衛也對這位前任君主顯出恩典,從基利雅比挪移掃羅和約拿單的屍骨,永久地埋葬在掃羅的家鄉便雅憫(撒下廿一1214)。

三、對掃羅的評估

    以色列第一任君王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有好的開始但可恥的結局。他在基利波山的慘死,與晚年統治的敗劣手段相稱。掃羅是這個例子,說明一個有神的應許,卻不遵從神的人可能遭遇的事。他擁有相當的潛能,且蒙神揀選承擔重任,他又有令人傾心的外貌。若他遵行神的旨意,必定蒙神祝福。但他的統治被證實為長期的頓挫與一事無成。以色列人當初的請求是一位像掃羅的人來治國,使國家日益強大,足以對抗敵人的侵害,但掃羅去世後,他四十年的統治使以色列的國勢反而不如以前。

    掃羅從開始就受感情的問題折磨困擾,可能他繼續不斷的掙扎,要勝過自己的膽怯。他這種與生俱來的缺乏信心,相當影響他,例如他沒有制定一個強有力、統一百姓的法令。雖然開始的時候這是明智之舉,但正如所觀察的,這不是長久之計。掃羅主要的難題是驕傲與對神存背逆的心。名譽顯然影響他,而他又缺乏自製,忘記神仍然是百姓之首,因此他被神棄絕。

    掃羅去世的時候,國中分裂的情況恐怕與他即位時一樣。早期所奠定的一切基礎,都被後期的作為抵消了。按常理而言,對掃羅本人失去信心,自然導至對他所代表的聯合政府失去信心了。百姓方面的不信任,顯然是構成掃羅在基利波山最後失敗的主要因素。少有人回應他的徵召入伍,這使他無能面對非利士人的挑戰。因此他當然會恐懼戰驚,這也是他向隱多珥的女巫求助的原因。

    故此,非利士人輕而易舉的獲勝。以色列全軍覆沒,君王被殺,剩下無助的國家面對強敵。毫無疑問的,非利士人必定浩浩蕩蕩的前來佔領這地。從掃羅的承繼者,他的兒子伊施波設(Ishbosheth)建都於約但河外的瑪哈念(Mahanaim),而下在基比亞的事實可見一般(撒下二89)。另一方面,自基比亞接獲基利波山上的噩訊時,那驚慌的經歷可看出。這驚慌甚至使約拿單之子米非波設(Mephi- bosheth)的褓姆,抱著他逃跑的時候,因憂慮不安而失手使孩子掉在地上(撒上四4)。掃羅伏刀自殺的時候,必定預料會釀成這般的後果。他的腦海中帶著何等慘不忍睹的景象而離世啊!年輕的時候,神會給他諸般的應許,但臨終時少有成全的,昔日,他是得天獨厚、眾望所歸的,現今竟然坐失良機,一敗塗地。

 

第六節  逃亡者大衛

             (撒上廿一~廿七;廿九一卅;撒下一)

一、大衛的境遇

    大衛逃離掃羅後,他與王之關係的變更帶來難處。其中之一是他要面對新的生活方式,需要心理上的適應,實在是不容易。他曾經是國中的寵兒,是以色列常勝軍的領袖,是眾人所讚揚的,現在竟淪為逃亡者,按法律說是被放逐者,是王所追索搜捕的。類似的適應是費力的,但大衛若要在這新的角色中,保持清晰的頭腦,他必須盡力而為。

    其次就是他與百姓的關係,撒母耳膏他就是為了預備將來作百姓的王。而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是否會影響百姓對他的評估呢?到目前為止,他擁有的是燦爛的遠景和良好的印象,甚至與王的女兒成婚。新的身份是否會改變他人對他的印象呢?

    第三是他必須防範掃羅。掃羅王必定尾追不舍的。大衛被迫尋找安全地帶。他該如何尋求,該往何處?他面對兩個可能的選擇:一是離開本地,使掃羅無跡可尋,但這是相當冒險的,因他曾任以色列軍隊的領袖,容易被人識破真面目;一是逗留在本上,召聚組織牢不可破的自衛隊,大部分時間藏身於人煙稀少、搜索困難的地帶。但缺點是糧食與藏身之所的需求,使他不敢奢望召集足以對抗掃羅兵力的群眾。下述的事件說明他這兩方面的嘗試。

二、大衛的行蹤(撒上2126

    大衛與約拿單惜別,離開京城基比亞後,正如上文所述的,他首先前往挪伯亞希米勒在會幕任大祭司的地方(注五四)。大衛在此獲得一些聖餅為食物,歌利亞的刀為武器;而最重要的,是藉著亞希米勒知道了神的旨意(撒上廿一39;廿二1015)(注五五)。大衛帶著一些近身的隨從(注五六),邁向非利士城迦特(注五七),他顯然決定先取道國外。然而,大衛不久便被亞吉(Achish)王的臣僕識破,他立刻裝瘋以期逃避殺害。

    後來大衛嘗試第二條途徑。他返回自己的家鄉,定居在亞杜蘭(Adullam)(注五八)附近的洞穴,開始招募一股自衛的勢力。既然他與伯利恒的家相距不到十哩,因此他的父兄方便來探訪。我們不知道大衛藉著甚麼方法表明他期待眾人歸依他,可能部份透過其家人的幫助。共有四百人回應——是一些被形容為受窘迫的、欠債的和心裡苦楚的人(撒上廿二12;代上十二815)。許多可能是與大衛相似的政治犯,要逃離反覆無常的掃羅。大衛應該不可能庇護罪惡滔天的逃犯的。

    大衛招募隨從後,便再度嘗試逃奔國外的策略,這次東行至摩押(注五九)。他攜帶父母同行,因為唯恐掃羅對他們採取報復的手段。後來基於某些原因,在大衛群中的一位先知迦得(Gad)勸他離開這地,因此大衛重回猶大地,這次移居「哈列(Hareth)的樹林」,位置今日仍然不詳。

    在這時候,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Abiathar)逃避掃羅,投奔大衛(撒上廿二2023)。剛在掃羅屠殺挪伯祭司八十五人之後,亞比亞他僥倖逃脫。自他父親被殺後,他就任大祭司之職。他隨身帶著祭司的以弗得,包括尋問神用的烏陵和土明(注六十)。我們可以想像大衛對於掃羅之暴行感到憂傷,但他很高興看見亞比亞他能投奔他,特別他是攜帶了烏陵和土明。

    事隔不久,大衛便適逢機會運用這些尋問神的工具了。他獲悉非利士人掠劫基伊拉城之後(注六一),便尋問神的旨意,應否助他們一臂之力,因為他渴望儘量結交朋友,而且也實在甘願幫助他們(撒上廿三113),答覆是肯定的。因此大衛解救了基伊拉,協助擊敗非利士人。雖然大衛幫助了他們,但是他再次求問神時,知道若自己仍然停留此地,基伊拉的居民要將他交給掃羅,所以他立刻離開逃走了。

    當時大衛只好南下,抵達希伯侖山下方的西弗(Ziph)和瑪雲(Maon)地(注六二)。西弗人告訴掃羅大衛的藏身之處,掃羅就首次企圖追捕他,然而沒有戍功,因為他必須回國對抗非利士人(撒上廿三1428)。大衛再東遷至死海沿岸的隱基底(En-gedi)(注六三),但掃羅自非利士戰役後,又追蹤而至(撒上廿四122)。在隱基底,大衛首次放過掃羅的命。掃羅進入大衛藏身的洞穴,大衛盡可以殺他,但他只割下掃羅一小片衣裳,以證明他曾在死亡的邊緣。後來大衛自遠處顯示那片斷的衣裳,掃羅獲知大衛曾開恩饒命後,表面上好像相當悔恨,並且乞求大衛繼續恩待他。

    其後,大衛再度返回瑪雲地。他向一個名叫拿八(Nabal)的富戶索取糧食,供應隨員,拿八住在大衛紮營的附近(撒上廿五242)。大衛覺得他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他的隨從經常保護拿八的羊群,免受貝度英(Bedouin;譯者注:貝度英人乃住在沙漠中之阿拉伯人)強盜的擄掠(撒上廿五71417)。但乖戾粗暴的拿八無意應允他的請求,所以大衛預備處罰他。然而拿八的妻亞比該(Abigail),性情與他完全相反,她插手此事,並供應所需的糧食。十日後拿八就去世了,部份原因可能是他從妻子口中獲知大衛的計畫,因而震驚過度。後來,大衛娶亞比該為妻。

    不久,西弗人再度想討好掃羅,就通報大衛藏身之所(撒上廿六125)。掃羅到達後,大衛雖然有機會殺他,仍然又饒他一命,大衛在亞比篩(Abishai)陪同下(注六四),逃過守衛的押尼珥(Abner)和兵丁的眼目,潛到掃羅睡臥的地方,拿走了掃羅的槍和水瓶。次日,掃羅面對大衛所展示的物件,再次侮改,並答應從此不再追捕大衛。

三、大衛在洗革拉(Ziklag)(撒上廿七;廿九~三十;撒下一)

    1.往洗革拉(撒上廿七14):自第二次饒了掃羅一命的事件後,大衛再度前往國外的非利士地,因他唯恐終有一天逃不過掃羅重重的追殺。顯然此行也另有原因;其中之一可見于他最近向拿八索取糧食的事實。大衛的隨從已達六百人(撒上廿七2;比較代上十二171922),供應他們的糧餉實在不容易。非利士人正如當日許多民族一樣(注六五),習於雇聘傭兵,若他們也因此接納他的隨員,這個困難便迎刃而解了。同時,掃羅也不會追蹤而至。大衛精打細算,衡量這些利益後,便開始採取行動,冒著不受歡迎的危險,大衛向迦特王亞吉毛遂自薦。這次亞吉王竟然接納大衛,固然因為大衛被證實為他敵人掃羅手下的逃亡者,同時也被大衛所率領的六百人所吸引。這些隨員顯然是亞吉王可以隨意調用的。他賜大衛非利士南部的洗革拉城(Ziklag)(注六六),作為軍事基地。

     2.冒險的洗革拉生涯(撒上廿七512):大衛在洗革拉扮演雙重的角色,一方面偽裝為服侍亞吉王的忠心傭兵,實則攻擊南部的異族,他們都是以色列曆世歷代的勁敵,特別是基述人(Geshurites)、基色人(Gezrites)和亞瑪力人(注六七)。他設法令亞吉相信他無時不在攪擾猶太的南部,藉此與亞吉維繫良好的關係;但暗中卻在猶太南部的城邑散發劫掠物(撒上卅2631),以博取他們的愛戴,假若他要做他們的王,就極需要百姓的支援。這是一條冒險的途徑,但大衛顯然得心應手。然而這並不表示神喜悅他的方法。事實證明大衛寄居非利士期間,屬靈的光景並不理想。

    3.免於攻打以色列人(撒上廿八2;廿九211):大衛這種生涯經過十六個月後(撒上廿七7),非利士人與掃羅最後之戰逼在眼前了,因此大衛發覺自己在兩難之間。他顯然已經投身亞吉到一個地步,以致他若不參與戰役,便會危及他的地位。因此,他聲稱按非利士人的計畫而行。我們難以相信他廿願參與(注六八),雖然他確實陪同亞吉出征,遠至會師之地亞弗。當其他的非利士人反對大衛在場的時候,他必定是如釋重負,後來大衛被遣送回洗革拉(注六九)。

    4.亞瑪力之戰(撒上卅125):大衛回洗革拉的途中,遭遇嚴重的禍害。亞瑪力人也許為報復大衛先前的襲擊,而蹂躪洗革拉城,除了肆意劫掠外,更擄去大衛及他隨從的妻子。大衛的隨從本來是忠心耿耿的,當時卻群情激憤要叛變了,或許他們當初對整個的非利士政策,曾與大衛意見相違,因此將目前的災害歸咎於他。但大衛行動迅速,立刻出發追蹤擄掠者。從一個因病被棄的埃及俘虜知道亞瑪力人的位置後,大衛猛攻他們的營地,奪回眾人的妻子及掠物,因此也撫恤了眾人受創傷的感情,恢復了和諧的氣氛。他所掠奪的超過所失去的,甚至足夠分發。大衛在十三個記名的猶太城邑分發掠物,這都是他近來獲得友善協助的城邑。並且鑒於即將到手的王位,他也樂於維繫百姓的友情(撒上卅2631)。

    5.掃羅死亡的消息(撒下一127):追蹤歸回後的第三天,他接獲以色列在基利波山慘敗,和掃羅與眾子陣亡的消息。消息來自一個逃過屠殺的少年人,他以為自稱殺死前王會獲得以色列第二任君王的嘉許,他編造故事說,掃羅既知戰敗,並因敵人苦苦追逼,便要求那個少年人殺死他。那個少年是亞瑪力人,按著吩咐做了。他帶著掃羅的冠冕與臂鐲為證,以支持他的說法。大衛深信不疑,因他毫無理由懷疑他的見證(注七十)。大衛的反應是衷哭禁食直至黃昏。然後再度召見那個少年人,然而並非如他想像的得到獎賞,倒是將他處死,因為他伸手陷害耶和華的受膏者。這種作風與大衛早期拒絕傷害王之生命的表現一致。大衛為掃羅與約拿單二人誠懇而感人肺腑的哀歌,記載在撒母耳記下一章1727節。

      大衛的哀悼是由衷的,但同時他也警覺,這個消息燃起他歸回以色列地的訊號。大衛不願有份于促成掃羅之死,但自他個人受膏後漫長的日子以來,這又是他引頸以待的一副。現在,他要回家接受王位的道路是清楚明朗了。

 

注釋:

  一:建立埃及第二十二朝代的示撒(ShishakSheshonq I)在羅波安在位第三年入侵以色列(王上十四2526)。先前耶羅波安逃避所羅門的時候,示撒庇護他。

  二:亞述第一次進攻是在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的率領下(八五九~八二四);參考第十三章,三五三~三五四頁。若干年前,亞哈王曾加入聯軍,在誇誇(Qarqar)對抗亞述;參考第十三章,三四三~三四四頁。

  三:參考第十三章,三四○~三四一頁。

  四:主前一二四○年後,赫人被入徙的人潮吞吃(海上居民入徙),他們的國家便瓦解了。首都波格斯凱(Boghazkoi)完全披摧毀了,先前赫人因著偉大的舒匹魯劉馬(一三七五~一三四)的領導,在建立帝國的過程中,曾經消滅美坦尼的權勢。

  五:這些可能是撒母耳學校中年輕的受訓者;參考第九章,二四八頁。

  六:經文說他們「受感說話」(撒上十10)。但這並非一篇口說的資訊。他們受感說話的意思,與歷代志上二十五章13節,利未人「受感(譯者注:聖經翻作『歌唱』,原文的意思是prophesied)與稱謝、頌贊耶和華」的意思相同。撒母耳的學生從邱壇下來時,都以詩歌稱頌神。

  七:較恰當的解釋是他「變為新人」(撒上十6),而並非如有些人以為他成為癡狂忘形的病患。撒母耳絕對不會參與源于迦南人的狂喜活動的。

  八:雖然經文未提及烏陵、土明等工具,通常在這種情況下,都是用此方法來求問,參考民數記二十七章21節;並參考第八章,二○一~二○三頁。

  九:地點未能確定,但Glueck曾作有力的辯論,BASOR89(二月1933)及91(十月1943),謂可能是在Wadi YabisTellAbu-Kharaz  ,與約但河相距兩哩,與伯善相距九哩。

  十:這種劃分暗示,在猶大與其他支派間潛伏一種基本的衝突,在所羅門後全面爆發,不可收拾,那時可能只有代表西緬支派的一些人跟隨猶大,其餘的支派仍為以色列。

注十一:不要以為三十三萬人是一支軍隊,他們只是附和並響應掃羅的號召而已。掃羅自這群眾中,挑選作戰部隊。

注十二:時間是主前一○五○年左右。掃羅統治四十年(徒十三21),而隨後大衛的期間通常公認是主前一○一○~九七○年左右。

注十三:雖然撒母耳仍然存活若干年,並且繼續影響政府(甚至及時膏立大衛,撒上十六),這是他身為領袖的最後一幕。從此,主要的領袖是一位君王。

注十四:旱季自四月中至十一月一日。六月是收割麥子的季節。

注十五:即Tell el-Ful,位於今日耶路撒冷以北的市郊。士師時期嚴重的罪行發生於此地。這次罪行導致內戰。

注十六:一九二二~一九二三年,由W.F.Albright發掘。最近的研究,參考L.A.Sinclair,“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GibeahTell el-Ful)”,AASOR,341960);也參考WrightBAR一二二—一二四頁。

注十七:既然聖經的記載只提及押尼珥、掃羅自己、他兒子約拿單和女婿大衛率領軍隊,可能掃羅有意讓自家人統管軍事。

注十八:聖經的記載沒有暗示曾設立任何制度,反而有相反的含意。

注十九:自米斯巴之戰至掃羅登基之間有五年,意思是說,國內得享安靜七年。

注二十:即今日的Mukhnlas,書淮尼穀(Wadi Suweinit)之北脊,伯特利以東,通往耶利哥之大道上。

注二一:非利士人慣於在平地作戰,他們可以運用戰爭。他們為報約拿單戰勝之仇而來,並且希望攻取掃羅的首都。

注二二:無數的學者認為這個數目過於龐大,可能由於經文有損壞;若要討論,參考KDCSamuel,一二七頁。

注二三:由於非利士人有鐵的專利;參考第九章,二五一頁,注七。

注二四:即Modern Jeba ,與舊的密抹相對。迦巴與基比亞不相干,基比亞是掃羅的京都,位西南三哩外。

注二五:這二十年期間的計算法如下:大衛是在亞瑪力之戰後不久受膏的(撒上十六113)。在主前一○一○年登基作王時,年三十歲,因此他生於主前一○四○年。受膏時他不會少於十五歲(他可以單獨照顧羊群),所以在主前一○二五年左右;而早先密抹之戰發生在主前一○四七年左右,在掃羅登基後兩年。

注二六:位大馬色以北一個頗大的國家,距離掃羅的基地較他任何一個敵國要遠。

注二七:在以色列人所面對的敵人中,神對亞瑪力人最嚴厲。出埃及記十七章14節,他預言要全盤毀滅他們,在申命記廿五章1719節,摩西舊事重提。在此更命令掃羅付諸實行,顯然是因為他們襲擊以色列人的方式(擊打並踐踏以色列人,欺壓以色列人弱小的地位),導致這種嚴厲的指責。

注二八:雖然撒母耳第一次對掃羅說話就含有最後之警告的意味,但並非說他不給予悔改的機會。約拿對尼尼微的宣告,似乎也是最後的警告,但只要稍有悔意,神就廿願更改他的命令了(拿三410)。

注二九:在基列雅比之戰以前(撒上十一6),神的靈降臨在掃羅身上後,就沒有再被提及了。我們可以假設,自此以後,神的靈與他同在,賦予他統治的能力,直至這次事件發生為止。時間約二十二年。

注三十:路程不遠,位南部的伯利恒距撒母耳的家鄉拉瑪僅十哩;參考第九章,二五七頁,注九十。

注三一:這最早的膏立必定保守秘密,因為沒有暗示任何人知悉內情。眾兄長滿心嫉妒大衛,同時不願意公開談論他,因為他比他們得著更大的尊榮。

注三二:這些低潮時期是因為有「惡魔從耶和華那邊來」擾亂掃羅。這顯然是神表示棄絕的方法,神並不是立刻革掃羅的職。

注三三:大衛是無與倫比的:一位可靠的牧人;一位技藝精湛的豎琴家;出類拔萃的詩人,寫作許多詩篇;玩弄機弦的專家;孔武有力,機智敏捷,有十分的膽量赤手室拳殺死獅子和熊的一位青年;一位常勝的軍事天才;當他作王時,又是一位突出的政治家;最重要的,他對神有極大的信心。

注三四:撒母耳記下廿一章19節將歌利亞之死歸功於大衛的隨從伊勒哈難(Elhanan)。但歷代志上廿章5節卻說,伊勒哈難殺戮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Lahmi)。彼此之間的矛盾,最好的解釋法是撒母耳的記載是抄本上的謬誤。一些學者認為,歷代志的作者為要保留大衛殺歌利亞的英勇事蹟,所以故意更改事實,我們必須摒棄這種觀點,因為它假設經文是有錯謬的。

注三五:因此,戰場位於伯示麥以南四哩,或耶路撒冷西南十七哩,即今日的Wadi  esSant

注三六:這種以兩位戰士代表性的爭奪戰,是古代世界早已熟悉的,在希臘羅馬時代有好些例子。其中之一可見于「辛奴亥故事」(theStory of Sinuhe’),以近東為背景,內容參考ANET,二○頁。

注三七:自這次功勳後,掃羅詢問有關大衛的身份(撒上十七5558),所以一些學者認為大衛在此以前可能並沒有擔任朝廷的樂師。然而,若掃羅事先對大衛一無所知,我們想他大概不會讓大衛與歌利亞會戰。因此,可能所詢問的是關於大衛的家庭及背景,在這以前,這問題並不重要;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章25節。我們必須遵循聖經記事的次序。

注三八:可能在他二十歲左右,因為他三十歲開始在希伯侖執政(撒下五4)。

注三九:掃羅應許將女兒許配任何殺死歌利亞的人(還可獲得財富與免稅,撒上十七25),因此,大衛應該可以娶得掃羅的長女米拉(Merab,掃羅的確應許將米拉許配大衛,但後來卻將她許配他人,撒上十八1719),並且這次沒有嫁妝。

注四十:參考本章,二八○頁,注六。

注四一:參考第九章,二五八頁,注一○一。

注四二:這個筵宴為期兩天(撒上二十527),所以相當重要。初一日是宗教性的筵席日子,但在宮中學行的這次宴會是外添的,因為背景是在宮廷中,而且顯然只有政治主腦人物參加(撒上二十25)。可能是一種定期的月會,在初一日舉行,策劃國家的事情。

注四三:自大衛受膏後到如今,二十二年已一晃而過(參考本章,二八一頁,注二五),意思是說,大衛在宮中擔任樂師;經歷軍事長的生涯,接受百姓的歌功頌德,並遭受掃羅三番四次的襲擊,共消耗了十三年之久。

注四四:位置不詳,但顯然位於耶路撒冷舉目可及的地方(賽十32;尼十一32),最可能的地點是Ras Umm et-Tala,位耶路撒冷東北MtScopus之東坡。若揣測正確,大衛只需朝東南走兩哩便抵達了。

注四五:故事本身並未明言有任何忠告(撒上廿一19),但在多益與亞希米勒的報告中(撒上廿二1015)都提到求問。

注四六:亞希米勒是亞希突(Ahitub)的兒子,邪惡之非尼哈的孫子,以利的曾孫,以他瑪的後裔。先前亞希米勒在密抹之戰中,曾為掃羅求問(撒上十四33642,當時,他稱為亞希雅)。

注四七:雖然大衛沒有轉告亞希米勒他在逃避掃羅,但亞希米勒顯然有所懷疑;首先從他在撒母耳記上廿一章1節的詢問可見,其次可見於他在掃羅面前為大衛辯護(撒上廿二1415)。他曾把握機會協助大衛,他的膽識是可嘉的。

注四八:雖然押尼珥仍然是軍事長,但卻從未率領百姓戰勝過。約拿單曾戰勝過(於蜜抹之戰),而押尼珥擔任行政官大概勝過做一個軍事策略者(參考撒上十七5557;廿25;廿六571415;撒下二81231;三637)。

注四九:即Khirbet Qila,位今日的Beit Guvrin以東六哩,耶路撒冷西南十八哩,亞杜蘭以南三哩。

注五十:參考第九章,二五七頁,注九三。

注五一:即今日的Solem,位以薩迦境內的《小黑門」山朝東的山坡下(摩利岡,士七1),距離掃羅在基利波山的營地約八裡。這顯然是書念婦人(Shunammite)後來為以利沙預備特別房子的地方(三下四810)。

注五二:隱多珥即今日的‘En-dur,位掃羅紮營的地點以北九哩。非利士人遠在東部的書念,所以他可以自由進入那城邑。

注五三:一位亞瑪力人後來向大衛報告(撒下一210),說他殺死掃羅王,整個故事內容可能都是虛構的。他最多是在掃羅伏刀後乘勢結束掃羅的生命。

注五四:會幕可能還未受損害,只是缺少約櫃。後來會幕搬遷至基遍的時候,情況仍然良好(代下一3)。

注五五:交通的實際情況不詳,只知道可能是藉著烏陵和土明。內容或許是神贊成大衛速速逃亡。

注五六:亞希米勒說大衛孤身一人(撒上廿一1),言下之意,大衛沒有兵隊隨著他,這事並不尋常。然而很明顯的有數位侍從(撒上廿一46)。

注五七:通常被認為是Tell el-Areini,但可能是Tell es-Safi更為恰當,位於基比亞西南二十三哩;參考A.F.Rainey,“Gath of the philisthes”,Christian News From Israel 17(九月,1966),三一~三八頁。

注五八:即今日的Tell esh-Sheikh Madhkur,亞杜蘭位迦特以東約九哩,在迦特與伯利恒之間。

注五九:若干年前,掃羅大敗摩押(撒上十四47),或許大衛認為他們會向掃羅的逃犯顯出友善的態度。同時大衛的曾祖母路得也是摩押人,大衛對他們有份親切關係。

注六十:參考本章,二八○頁,注八。

注六一:參考本章,二八四頁,注四九。

注六二:西弗即今日的Tell Zif,位希伯侖之東南三哩半外,距基伊拉之東南十四哩。瑪雲即Khirbet Main,位西弗以南五哩。

注六三:隱基底一直保留相同的稱呼,是根據一個活水泉而命名的。位西弗以東十六哩。

注六四:亞比篩是約押的兄弟,任大衛的元帥,他們是大衛之姐妹洗魯雅(Ze-ruiah)的兒子(可能是同父異母的姊妹,參考代上16;撒下十七25)。這是首次提及二人,可能當時二人也是首次與大衛往來。

注六五:傭兵非常普遍,迦特人(屬迦特)乙太擁有六百人(撒下十五1822),後來押沙龍叛變的時候,他投奔大衛。亞捫王哈嫩也曾招募敘利亞人(聖經譯:亞蘭人)二萬,瑪迦人(Macathites)一千,協助攻擊以色列(撒下十6)。

注六六:暫時認定為Tell al-Khuwailfa,位迦特以南約二十三哩,別是巴北北東十二哩。洗革拉是分配給西緬的其中一座城邑(書十九5),但顯然被非利士人霸佔了,雖然洗革拉距非利士人的活動中心甚遠。

注六七:基述人是屬於非利土地以南之基述的居民(書十三2),並非敘利亞(亞蘭)境內的基述(撒下十五8)。基色人仍然是個謎,但卻不是屬北邊基色地的人。亞瑪力是靠北方尼革(Negeb)著名的居民。

注六八:大衛與亞吉的應對,沒有直接透露他願意出征,只是他造詞用句非常小心,使亞吉王以為如此。若大衛被迫前往,他可能會背叛亞吉協助掃羅,正如非利士的眾首領所懷疑的。他必定不會與掃羅作對的,因為他認定掃羅是神的受膏者。

注六九:亞弗與洗革拉,相距約四十八哩,大衛約花三天的時間才完成這段路程(撒上卅1)。

注七十:冠冕與鐲子記明,自掃羅死後沒有多久,那位亞瑪力人剛好在行徑旁邊。但卻不能證明他親手殺戮掃羅,他可能也沒有看見,撒母耳記上卅一章45節的那一幕。參考本章,二八四頁,注五三。

── 吳理恩《以色列史綜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