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一章     

 

    雖然以色列國開始于出埃及時,但若述其歷史,必從亞伯拉罕(Abraham)說起(注一)。惟當以色列遷出埃及邊境時,才擁有別國承認其為國家的幅員和地位。但在這之前,它已有一段歷史,從定居埃及上溯至以前族長時代的祖先,就是亞伯拉罕和雅各(Jacob)。雅各生下十二支派的首領,而亞伯拉罕則承受了神給他關乎其獨特後裔的應許。

 

第一節  資料來源

 

    以色列歷史的資料來源主要得自舊約。由於資料豐富,其歷史之記述,可比其鄰邦的歷史更詳細。事實上,其有利的條件,遠勝過那時大國之上,因其他國家的歷史,雖藉考古研究可知其詳情,但其文學記載,都不如舊約。這本無價之書,寫下以色列祖先的背景;在埃及異域的成長;按支派開始於應許之地區生活;各支派聯合為一王朝,其名稱,其統治期間之長短,及列王的主要活動;神因其罪而加諸其國的懲罰;被擄至東方國家;以及許多被擄的人民歸回原地和歸回後的經歷。這其間不僅包含歷史,也有律法、哲學、論述和講章,我們不但可獲知這民族所做的事,亦可知道他們的思想、言行,不僅可熟悉他們的活動,亦可瞭解這個民族本身。

    雖然舊約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歷史,它卻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舊約不是一部純粹的歷史書。其目的是描述神的旨意,如何為罪人預備,並給予救贖。自從代表人類的始祖亞當(Adam)在伊甸園(Garden  of Eden)犯罪之日起,人就需要這種救贖。舊約是神記載他自己,如何特別藉以色列民族預備並成全救贖,這救贖在耶穌基督身上達到最高峰的表現。舊約的敘述便是這段歷史。因此,與這種救贖預備有直接關係的歷史,就包括在裡面,沒有直接關係的,通常就省略了。因此,正如剛才提到的,舊約中在許多方面的歷史資料相當完全,但它也省略了一些其他純歷史書所會包括的材料。

    還好其他的資料來源,有助於彌補這些省略,而提供一般的背景,那就是考古學的研究。許多年來考古學者,殷勤地在聖地工作:已結出果實。這工作正繼續進行,且每一季均有進展且收穫不少。考古學者所貢獻的資料,有極大的價值,我們將常使用它們。

 

第二節  以色列的重要性

 

    以色列在基督教時代以前是小國,但其歷史對世界有重要的影響力。無可諱言,沒有任何國家的歷史,可與其影響力相比。神藉著摩西(Moses)所頒佈的律法,是神所宣告的,適合於以色列幅員與情況的公正律法。他們所持守的基本法則,自那時起印成為立法者的指標。以色列先知中,有當時最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雖然其他地方也可找到類似他們作品的東西,譬如在埃及易朴衛(Ipu-wer)(注二),或尼弗洛呼(Neferrohu)(注三)的文章,在米所波人米(Mesopotamia)馬里(Mari)的「先知」與其國王之書信(注四),或亞述國(Assyria)的亞爾伯拉神論(Oracles  of  Arbella)(注五);但是就以色列輝煌的著作所代表的種類,變化和力量來說,卻是沒有其他任何作品可以相與抗衡的。以色列的智慧文學,更以哲理表現出這個獨一無二的民族,與上帝、世界和眾生的關係。在此有對白、戲劇、詩篇和格言,對感情、意志和思想,均具吸引力。至今在智慧文學和先知書裡面,有關社會公義以及委身于神的人生之崇高地位,這些資訊在歷史上的意義永存不變。

    舊約永遠的價值,以宗教和道德性為主,也不可忽略其在藝術上的成果。它包含當時最優異的文學作品。事實上,如約伯記(Job)、詩篇(Psalms)和以賽亞書(Isaiah)中光彩奪目的篇章,在任何時代來說,都是傑作。自古至今,他們不但啟發各處的作家,就連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和其他各流的藝術家,也受這些書卷的激勵。世界上有不可勝數的優美音樂、繪畫和雕刻,以舊約記載為主題,多少著作以其故事為藍本。基督教在這世界上所占的那一份勢力,自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就具有壓倒性,而形成這種舉世無雙的態勢,舊約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第三節  以色列戰略性的位置

 

    以色列戰略性的位置,也是促成其重要性的另一原因。西沿地中海(Mediterranean),東臨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其狹長六十英哩地帶,是南北駝商交通必經之地。南方的埃及,賴尼羅河(Nile  River)為生,在舊約時代,一直是世界強國。每年氾濫一次的尼羅河,灌溉乾涸的沙漠,也帶來可以生長莊稼的沃土,更提供人民和商業一條便利的交通要道。埃及因尼羅河而繁榮,亦因此擴展貿易範圍至北方諸國。

    以色列的北邊,是通稱的肥腴月灣(Fertile  Crescent),這地區也賴河川之利為生(注六),特別是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裡斯河(Tigris)。兩河都發源於亞美尼亞山脈(Armenian),在某一處相距四五○英哩而分流,都各沿其道向東南流,越流越近,而在波斯灣(Persian  Gulf)附近合流入海(注七)。較短的底格裡斯河,坡度較大,前後兩個亞述國都城亞述(Assur)和尼尼微(Nineveh)位於其岸,而靠此河為生。幼發拉底河流速較緩,在不同時代,是巴比倫(Babylonians)、亞述國、亞美尼亞(Armenians)、美坦尼(Mitanni)西行的旅行要道。這些國家都盼與南方繁榮的埃及通商。他們的駝商隊沿河西行,與北方迦南(Northern  Canaan),甚至更北的亞拿陀利亞(Anatolia)匯合,再經過常用的旅行路線,沿漫長的以色列向南而行。

 

第四節  巴勒斯坦(Palestine)的地理

 

    「巴勒斯坦」這名字。(注1),來自「非利士」(Philistia),意思是「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原來只包括這地的西南部分,是非利士人居住之地。但這名字,稍加改變,而用於稱以色列全地。

    巴勒斯坦不是一個大國。位於東地中海之南岸,南北長一五○哩,東西寬六○哩。有天然界限三面包圍著,東邊是敘利亞阿拉伯(Syhan-Arabian)的浩瀚沙漠,南邊是像沙漠一樣的南地(Negeb),西邊是廣大的地中海。僅在北邊有與它類似的可耕之地,這裡在大部分舊約時代有兩個國家,是沿地中海的腓尼基(Phoenician)和內地的亞蘭大馬士革(AramDamascus)。腓尼基成為海上的領導勢力,其商業利益以色列分享到一些,因為這兩國多半維持和平。另一方面,亞蘭大馬士革是窮國,因其國境內,多半是廣闊的沙漠地,而且,顯然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常與以色列國有戰爭。

 

一、約但河各地(The  Jordan  rift

    巴勒斯坦地形上最大的特點,是地面上的裂縫,形成約但河谷,這道裂口,平均是一○哩寬,沿約但河而下,標高是從黑門山腳(Mt. Hermon)附近約三○○尺一直到死海(Dea  Sea)低於海平面下一二○○尺之深,為世界最低之處,河谷兩旁是坡地,常有特別陡峭之處,亦形成尖銳的山岩。

    約但河是由四條支流(注九)形成,在幾乎乾涸的呼勒湖(Lake  Huleh)(注十)正北岸匯合,湖面是海平面以上二一○尺。向南流一○哩處,約但河消失於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此海有一三哩長,七哩寬,在海平面以下六三○尺。甜美的湖水,經常是藍色的,魚產豐富如往昔聖經時代,以其突然的風浪聞名,將一平如鏡的湖面,掀起白浪滔天。約但河谷地,自加利利海至死海約七○哩。約但河水順此迂回流下,平均九○至一○○尺寬,三至一○尺深。但洪水季節亦漫出兩岸,流寬增至一哩。近幾年來由於擴展的灌溉系統,減少了相當的河水流量(注十一)。

    死海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水。濃厚的化學成份(注十二)賦予它很大的浮力,但足以致死所有的水中生物。從其中抽出的鉀鹼,是今日以色列收入的來源之一。死海約四七哩長,六至九哩寬,其上半部有三分之二是深至一、二○○尺。這兩都分由利珊半島(Lisan)隔開,這個靴形半島自東岸伸出,其頂端僅隔西岸約二·五哩。這一水之隔幾世紀以來,由一淺水帶連接。

    死海之南,有條谷地稱為亞拉巴(Arabah)(注十三),延伸約一一○哩,到亞喀巴海灣(Gulf  of  Aqabah),而止于西邊的南地山脈和東邊的舊以東(Old  Edom)之高峰。這條狹長的溝穀,除偶而有雨點之外,乾燥而酷熱。在所羅門(solomon)之後,因其蘊藏純良銅礦,具有特別經濟價值。所羅門開發這些礦區,而建造優良的熔爐,來提煉礦砂。那時他利用附近亞喀巴海灣之港日以拉他(Elath),由此運輸礦砂到南方諸國。

二、外約但(Transjordon

    在約但河谷的東邊,是外約但。這是起伏的高原,歷來以畜牧價值聞名,農耕極少,因春秋雨季有熱風(siroccos)吹過,而冬天嚴寒的沙漠風又橫掃無阻。但山脊延著約但河而增高,擋住並冷卻空氣,因此帶來不少雨量。這些水主要經四條主支河道流入約但河:雅姆克(Yarmuk)正位於加利利海的下邊;雅博河(Jabbok)約在加利利海和死海間的中心點;亞嫩河(Arnon)直接流入死海;和撒烈溪(Zered)位於死海極南端。

    雅姆克之北是巴珊(Bashan),這塊肥沃的高原,多年來是以色列和亞蘭大馬士革侵佔和爭奪的物件。基列(Gilead)是從巴珊以南擴展到摩押(Moab),這地區由雅博河切為兩半,其南北兩都份高度均達三、○○○尺以上。古時候優美的森林蓋滿許多斜坡。摩押在基列之南,這地有時是指位於撒烈溪和亞嫩河之間的地,但多半也包括北邊幾乎與死海北端同緯度之地。亞嫩河之北,該地平均高度在二、○○○至二、四○○尺之間,但其南則為上升至四、○○○尺以上之高峰。以東從撒烈溪南岸伸展出來,是一條狹長的地帶,主要以亞拉巴之東的山脊為界限,即西珥山(MtSeir),是「毛山」的意思。這些山是由紅色的努比亞(Nubian)砂石所形成,高度超過五、○○○尺以上。世界上最特殊的古城之一彼特拉(Petra)位於此山區,是從崖壁上建鑿出來的城市,只能由一條狹長的通道進入,稱細克(Sik)。

三、中央山脈

    在約但西邊,有一排通稱為巴勒斯坦本土的脊骨,這是由三塊連續山區所組成。北邊山區是加利利,在中山區與北山區之間有廣闊的以斯德倫谷地(Esdraelon  Valley),這各地在聖經時代是沃野,且其沃今勝於昔。上加利利(Upper  Galilee)高度超過海拔三、○○○尺,而下加利利(Lower Galilee)達二、○○○尺,其山峰被各地更敞闊地分割,適於農耕。中間山區,以前稱以法蓮山(Mount  Ephraim),以後稱撒瑪利亞(Samaria)。「以法蓮」這名稱來自以法蓮支派,他們佔據此地南半部。這塊山區,北部不若南部之高,亦為更多各地分割。這有兩座特別重要的山,以巴路山(Ebal)和基利心山(Gerizim)其間有一個重要的城,就是示劍(Shechem)。至於南部山區是猶太(Judea)。雖然斜坡很陡,但在整個聖經時代,藉著梯田原理,而有妥善的農耕。然而向著死海這方面,其斜坡是乾旱不毛之地,而形成猶太沙漠。除了隱基底(En-gedi)綠洲及較不重要的可居地之外,這片荒漠絕少長住居民。就在這附近的死海,發現了價值連城的死海古卷。

四、海洋區域

    在巴勒斯坦本土山地和地中海之間,有一條海岸平原。海岸線以明顯的流動沙的為界,但在其附近的內地,卻是合適的可耕地。海岸平原在一處被切斷,是迦密山脊(Carmel)它形成了直到地中海的突出崎嶇地,其緯度約與加利利海相等。在這山脊之北,有美好的以斯德倫谷地,向東、向西有角度的延伸著,向南到現在的特拉維夫(Tel Aviv),是美麗的沙侖平原(Sharon  Plain),今日已零星點綴著果園。在沙侖之下方,是非利士人長期統治的一塊美地。地中海風自此開始向西橫掃,而擴大了平原區。此地也是以厚沖積土壤為主,所以農作物生長極佳。雨量向南漸少,但仍然足夠迦薩(Gaza)之農業。舊迦薩會是這地區重要的大城,稍北的亞實基倫(Ashkelon)是主要港口。「士非拉」(Shephelah)這名字,是指使于海岸平原和中央山地之間,逐漸隴起的土地,亦適於農耕。

    雖然整個巴勒斯坦之西邊為地中海,但它卻從未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影響巴勒斯坦的生活,主要是因為缺乏天然海港。海岸筆直,因此只在亞實基倫、約帕(Joppa)、多珥(Dor)和亞柯(Acco)有一些船隻,但也是很有限的。以色列人也做點打魚和買賣,他們多半倚靠北方的腓尼基人,因為那有好的海港,如推羅(Tyre)、西頓(Sidon)和比布羅斯(Byblos)。

五、氣候

    巴勒斯坦位於亞熱帶地區,適產柑橘類水果,如橘子、檸檬、葡萄等。一年有幾次雨季,濕季自十一月至四月。早雨落於十一月,冬天的大雨在十二月,一月和二月下,自三月到四月初雨量則漸次減少。當雨季停的時候,熱帶沙漠風就開始吹,使土壤很快就幹了,必須再等六個月後,才再下雨。植物速成褐色。雨量隨地區而改變,沿海地區和北都高地最多雨。許多小溪只在下雨時,才有流水。惟有較大的河流,才能四季不枯,例如雅姆克、雅博河、亞嫩河、撒烈溪和雅魯河(Jalud),全部流入約旦河谷地,以及亞爾公河(Yarkon),自特拉維夫流入地中海,但連這些河的水位,在幹季也甚低落。

 

第五節  歷史分期

 

    以色列史可分七個時期:第一是族長時期,從亞伯拉罕到雅各的第十二個兒子——各支派的首領;第二是埃及時期,包括自雅各的後代進入埃及,到出埃及;第三是曠野漂流和征服巴勒斯坦;第四是士師時期,當時各支派,因共有對上帝的信仰、祖先的遺產及在示羅地(Shiloh)的中央會幕,而聯合一體,卻又散居各處,分別生存;第五是聯合王國時期,從掃羅王到所羅門王;第六是王國分裂時期,直到主前七二二年撒瑪利亞城陷而結束以色列王國,及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陷,而結束猶大王國;第七是被擄及被擄後的時期,直到主前第四世紀末。

 

 

注釋:

 

注 一:自由派學學者談到以色列史,普通都是從出埃及記開始,只粗略地提到族長時代。例如:M. Noth,NHIB. Anderson  Understanding the Old Testam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57)。

注 二:大部分學者定其年代為主前二千年左右,就是在強大的第十二王朝興起之前。他站在王面前,公開指責王,指出社會的缺點,建議改進。參考J. Breasted,The Dawn of ConscienceNew York:Chas.Sctibners Sons,1935),一九七~一九八頁;文章內容,參考ANET四四一~四四四頁。

注 三:年代也大約在主前兩千年。他預言當時政權會衰敗,並指出下一個政權的名字。參考Breasted,見前;以及ANET,四四四~四四六頁。最近Van  SetersThe Hyksos,1966,一○三頁)把易撲衛(Ipuwer)和尼弗洛呼(Nefer-rohu)的年代都定在第十三王朝。

注 四:文章內容和討論,參見A.Lods,“Untablette inedite  deMariinteressante pour Ihistoire  ancienne  du  prophe- tisma Semitique,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ed.H. H. RowleyEdinburgh:T.T. Clark1950,一○三~一一○頁。

注 五:A.Guillaume Prophecy  and  Divination  Among  the  Hebrews and  Other Semites  London  Hodder    Stoughton1938),四二~四三頁,可找到和希伯來的預言類似的東西,如以下之神論:「如希伯來先知一樣,女祭司代表伊施他爾神(Ishtar),用第一人稱說話。經常命令『不必害怕』,還應許給予幫助,除滅王的仇敵,確定女神的偉大,都隱含希伯來的預言在內。」

注 六:反映出這地名是希臘人取的;米所波大米的意思就是「河與河之間的地」

注 七:一般認為它們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分別流入波斯灣。但是它們所帶的大量泥沙,淤積波斯灣沿岸,致使當時的海岸線與目前的海岸線,相距一百哩以上,這兩條河目前就在這沖積地帶合流入海。

注 八:有關地理方面的佳作,參考Y.Aharoni LB,三~五七頁。

注 九:此四支流是The  Bareighitthe Hasbanythe  Leddan,and the  Banias。,它們的長度不等,大約自五又二分之一至二十四哩長。

注 十:開直、挖深約旦河的工作在一九五七年完成,使得呼勒湖和附近沼澤地區的水枯乾,因此重獲一大片肥沃的耕地。

注十一:約旦和以色列都取水,特別約旦從雅姆克河未流入約旦河之上游取水;以色列則直接從加利利海取水。

注十二:濃度是百分二十五,成分包括鹽、鉀、鎂、鈣、氣化物、溴化物。

注十三:這地名現在只限於指各地的南部。但聖經中用這字,包括遠至北方的加利利海。(參考申三17;書三15;撒下二29)。

── 吳理恩《以色列史綜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