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九章  第十四、十五世紀的教會與國家

 

第一節  天主教制訂教皇無謬說

    阿奎那首次提倡教皇無謬的觀念,帶給教皇有不受限制的權力治理教會與國家。主後一二七四年里昂第二次大會正式承認這種教理。教皇波尼法修第八(Boniface 8)聲明說,國王若要得永生,就必須無條件順服教皇。這時有兩位法律學家支持他的聲明。他們就是義大利修道士杜安福(Augustines Triumphus)和西班牙人伯拉糾(Alvarus Pelagius)。可是西歐諸國卻不屈服教皇,反而進擊教皇。例如法王把教皇波法尼修第八關入監牢。不久波尼法修第八心碎而死,享年八十六歲。以後教會走到一個很黑暗的時期,即在主後一三○五年至一三七七年之間,教會好象被擄到巴比倫一般。到了主後一三七八年至一四一五年止,教會就有一次大分裂。

 

第二節  宗教改革的先聲

    中世紀後期,歐洲從以物易物之經濟,轉移為以錢幣與信用之經濟。隨著這變革羅馬教皇廳成為世界最大金融機構。教會藉著納稅制度,剝奪人民的財產與福利。教會道德敗壞,作贖罪券之買賣。因此西歐諸國群起反對。人民開始產生一種國家主義的觀念。他們很渴望有一種本國的教會,而不要國際羅馬天主教會,更不要教皇。這種運動首先在英國很盛行。例如奧坎(Occam)為第一個反對教皇主權的人。奧坎說,教皇的最高權與其理智相背,亦與聖經不符。這種批判主義是新興的,並預為加爾文主義在英國得勝而鋪路。

    威克理夫(Wyclif d.1384)甚至比奧坎更反對教皇。威氏說,教皇所要求的權力,原屬於那貧窮而敬虔者的,也就是屬於那聯合在本國教會之信徒的。本國教會應遵照基督的律法治理教會事務。這種律法是根據無謬的聖經,而不是根據教會的傳統和教皇的諭令。在歐洲胡司約翰(John huss)也提倡同樣的觀念。胡司為此觀念而死於主後一四一五年。他逝世之後,教會的國家觀念在三次改革大會中更加盛行。隨在波尼法修之後的幾位教皇都不出色,因而都失去了大部份的權力。再者,巴維利亞的盧威谷皇帝(Emperor Ludwig of BavariaA.D.1314-1347)畢生反對教會的教階權力。瑪律西留斯(Marsilius)屬於佛蘭西斯學團小教派。在他的著作裡,他確立教會與國家各有本身主權之原則。馬氏說教皇雖是教會最高的職員。但教皇仍然只不過是一個照樣會犯錯誤的人而已。他並須要向全體教會負責。教會包括牧職者與平信徒,只需要被教會總會依照無謬的權威--聖經受判斷。有一時,這種國家與教會有同等權利的觀念似乎要得勝,特別在法國諸學者都支持這種觀念。但後來在第十五世紀教皇權力又恢復時,這種同等權力的觀念又被消除了。

 

第三節  中世紀後期社會與教會的情況

    在這時期,低層的階級社會標準低落,道德頹廢。這是因為以錢幣作交易媒介、並運用自我中心的羅馬法律所致。當時教會意圖再取回其對國家所喪失的影響力,但不太成功。不過,卻有新興教會相繼被建立,牧職者與修道士亦隨而大量增加。然而贖罪券的買賣卻依然很是盛行。但講道再被重視。准許翻譯聖經並可譯成白話文聖經。在另一方面教會卻很黑暗。例如,迷信散佈各處、阿奎那相信女巫、教皇貴鉤利第九委任多米尼古學團管理異教裁判所殘忍的司法程式,有很多人被處死。

 

第四節  文藝復興運動對教會之影響

    在義大利上流階級所發起的文藝復興(注一),為最令人注目的運動。詩人諸如佩脫拉加(Petuarca d.1374)、薄伽邱(Boccacci d.1375)和其他藝術家們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希臘羅馬文明所講究的哲學觀念與文化觀念再度復興起來。他們有一種很強烈的意願,要宣揚並要享受人性的天賦權利與價值。藉著文藝復興,便造出幾位最偉大的畫家,諸如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但同時也出了幾位最邪惡的敗類,諸如犯人羅墜誤(Rodrigo),及日後的教皇亞歷山大第六及其子波耳查(Cesare Borgia)等敗類。這兩位父子教皇猶如希臘的暴君。他們絕不是那位謙卑的拿撒勒人耶穌的門徒,也根本不是耶穌在地上的代表。

當這時,巴黎大學及牛津大學亦發起了人文主義運動。這運動不久便傳到德國各大學。而使經院哲學的煩瑣方法失效。這運動並對古代言語發生一種新的興趣。其中銳赫林(Reuchlin)為最優異的希伯來文學者,他在主後一五0六年出版第一本希伯來文文法。主後一五一六年伊拉斯姆(Erasmus)的第一版新約希臘文聖經問世。當時雖然有人圖謀改革教會,但都是事倍功半。結果,充其量,也只不過作了表面上的改革而已。例如,在義大利有瓦喇(Valla)等三人、在西班牙有寂麥尼斯紅衣大主教、在英國有柯列特約翰(John Colet)等兩人、在德國有芬胡騰(Von Hutten)等人起來揭穿教會之腐敗並呼籲教會須要改革。但結果僅有膚淺的改進。那大敗壞還繼續存留在天主教裡面。例如,在穿聖袍的牧職者圈子裡,還藏有兇殺者、姦淫者,懷疑論者及嘲笑宗教者。

 

----------------------

    (注一)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特色,就是對生活有一種改變的展望。從前,人總以為自己被罪惡與軟弱所牽制、致使他們輕視地上的生活,而專心仰望永恆之事。如今,人的自信心與日俱增,並開始關注他們四圍的環境與世界。從前,人所持有的各種觀念大致都要依據聖經的權威及教會人士對亞理斯多德著作所下解釋的權威。如今,大多數的人對各種真理都要親自去觀察,實驗及鑒驗一番。這種態度的改變,引起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學的新研究,並創造出各國的本國文學。文藝復興也促進人類加倍努力,藉著運用科學與工學;而不是藉著祈禱與魔術,以管理自然界的環境。(譯自柯倫德所著的美國史)

    編者按: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叫人認識並相信耶穌基督為上帝的獨生子、就得永生。禱告是與上帝交通的方法。藉此,人能獲得上帝的指引、眷顧、力量、以及其他的福份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科學與工學能促進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並提高人類物質的生活與享受。故兩者功用不同、領域不同,但兩者在本質上是相輔相成,並不互相排斥或抵觸的。── 蕭江祥《基督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