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七章  第十三世紀的教會與神學

 

第一節  第十三世紀為羅馬天主教的黃金時代

    十三世紀為天主教的黃金時代。貴鉤利第七當教皇時,他很有權勢。當時信徒們相信神的國已經降臨到地上。地上的教會也就是天上的教會。他們引用啟示錄十一章十五節加以證實;即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教皇為基督的代理者,統治諸王、主教、教會與國家等;並管治人類今生與來生之事務。隨在貴鉤利第七之後的教皇,名叫印諾森第三(Innocent 3)(一一九八年至一二一六年)。他是羅馬天主教最具有權勢的教皇之一。從來沒有 一位教皇敢像他那樣,說出誇大與褻瀆的話。他說:「教皇之地位在神與人之間,教皇雖比神小,但卻比任何人為大。教皇可審判任何人,但他不受任何人的審判。」

 

第二節  托缽士之興趣

    當天主教會的權勢達到絕頂的時候,便有托缽士(即貧窮的修道士)的反對運動。有幾個團體開始注意到這個事實,即耶穌在地上的樸素生活與那位有權勢的、豪華的、富裕的羅馬耶穌代理者的生活大不相同。隨著便有新修道士團體的產生。他們向世人表明,信徒能效法救主的貧窮,而照樣在教會裡出入。這種新型修道院生活的觀念是起源于佛蘭西斯亞西亞(Francis of Assisi A.D.1182-1226)。佛蘭西斯是一個義大利富商之子,但他卻捨棄所有的財寶,並專心一意地謙卑地跟隨耶穌。他是當時伯爾拿型的神秘主義代表。既往伯爾拿曾在貴族當中提倡新敬虔。但現今透過佛蘭西斯就把這種新敬虔推行在繁華的都市里。他們本著乞食的原則而生活。他們不必過著孤獨隱退的生活。他們反而在那有廣大群眾的大都市生活。這些住在都市的托缽士也很會把握機會。他們曾在當時新的學術研究中心(即大學)任教。

 

第三節  對亞理斯多德之研究

    第十三世紀西方教會學者,對亞理斯多德的著作產生一種新的興趣。他們要加緊研究他的作品。因此,當時的神學思想深受此種研究氣氛所影響。到這時為止,西方僅知道亞理斯多德的部份邏輯著作。不過,自從主後一一五O年至一二一O年間,教會便逐漸推介亞理斯多德的自然哲學、政治學,形而上學及倫理學等諸論著。然而當時,他們讀的不是亞氏的希臘原文著作,而是阿拉伯文翻譯本。亞氏阿拉伯文翻譯本是由西班牙籍與西西利籍的猶太人所譯成。他們是受特裡德大主教與皇帝腓勒德利第二(Frederich 2)的任命而譯出的。西方學者就這樣藉著亞氏阿拉伯譯本及其阿拉伯文注釋書,認識亞理斯多德的著作。他們認為亞氏犯有泛神論推理的錯謬。因此天主教禁止學者研究亞理斯多德的著作。以後拉丁帝國在比散田建立,就有亞氏拉丁文的譯本。這種拉丁文譯本是直接從希臘文原文譯出的,而不是從阿拉伯文譯本轉譯的。他們從拉丁文譯本才獲得亞氏著作的真義。因此事情改觀了。在主後一二三一年教會再公佈,准許人普遍研究亞氏的著作。亞氏的著作一經被澄清之後,就無人再懷疑亞氏前此被歪曲的錯謬。一二五五年巴黎大學規定亞理斯多德著作為必修科目。當時有人開始欽佩亞理斯多德,認為亞理斯多德是基督的先鋒,猶如施洗約翰是基督的先鋒一般。甚至大亞勒伯特(Albertus Magnus)宣告說,亞氏是真理的準繩、是人類最高完全的理性。由於他們對亞氏著作的新研究,就獲得一種新的科學方法以研究神學。他們把邏輯方法、智力推理與神學結合在一起。

 

第四節  佛蘭西斯學團與多米尼古學團

中世紀的優異學者耗費了許多精力時間,方能精通奥古斯丁神學、教會法規及亞理斯多德的哲學。他們認為奧氏的神學與亞氏的哲學應享有同等的權威,並認為兩者都是有益的。奧氏屬於啟示神學(注一),亞氏屬於自然神學(注二)。兩者都不能缺掉其一。

 

        1. 佛蘭西斯學團(Franciscans

    早期的佛蘭西斯學團有幾位學者(注三)開始研究第十一世紀的神學,但他們還是認為奥古斯丁具有主要的權威。不過,不久就出現了新的作品更加強調應用辯證學。這個新的高級經院哲學為哈勒修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Hales d. A.D 1245)所創始。他有一本大作名叫宇宙最高神學。此書指出第十三世紀神學的新方法與第十二世紀神學方法之間的大差別。亞歷山大根據三方面建立他的神學體系。那三方面就是:教會最嚴格的正統、新敬虔及亞理斯多德的哲學等。在這件事上,亞歷山大採用奥古斯丁主義,並運用亞理斯多德哲學作為決定其思想的方法。他的許多新見解與解答都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其中有些解答對今日尚有影響與功效。例如,他區別了那依靠理性論證的信心與那灌注的信心的問題。前者,是自然人依賴權威、神跡和理性的辯證。後者是藉著神的亮光而得到啟蒙;因此就不需要更進一步證明神或屬神之事的直接確實性。

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 A.D. 1221-1274)他在逝世之前是一位樞機主教,也是佛蘭西斯學團的將軍。他是高級經院哲學的第二位偉大神學家。依波氏看來,奥古斯丁為主要的權威,其次是柏拉圖,再次是亞理斯多德。他有三個神學上的鑰字,就是啟蒙、自願主義、積極主義。藉此對神作神秘的默想,並欣賞神。欣賞神之方法,就是要甘願使智力屈服在基督之下、並使良心全然的順服教會的法規與誡命。結果波氏便產生一種奇異的聯合,即那最大膽的、最絕對的神秘主義與那最拘謹的、最精緻的傳統主義之間的聯合。這種奇異的聯合可從伯爾拿、蘇格圖、奧坎等三人的著作中看得出來。

 

        2. 多米尼古學團(Dominicans

    多米尼古學團把這新經院哲學帶到頂峰。大亞勒伯特為一位德國貴族之子(逝世於主後一二八○),是這運動的領袖。他有各方面的才智,能做各方面的師傅。他被描述為中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不過真正使經院哲學達到完善地步的人,乃是湯姆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阿奎那出生在一個義大利貴族的家庭。主後一二四三年,他加入多米尼古學團。他曾在大亞勒伯特之下研究。以後他曾在巴黎、那不路斯、羅馬等地工作。他逝世於主後一二七四年。他是一位羅馬天主教會博學的神學家,亦是一位大有天才的文學家。他的著作有:亞理斯多德之注釋、論新舊約之書、教義之書及倫理神學等類之書。他重新整理神學,將前人所不知的部份再清楚述說出來。他雖傾向神秘主義,但他卻認識哲學。他稱讚理性與啟示。他說,兩者並不衝突。他又說,在神學上有些神秘之事,可能是超理性的。不過,卻不抵擋理性。他曾與佛蘭西斯學團的人發生衝突,結果他獲勝。他被認為是多米尼古學團的正式神學家。並且教會也正式接受他的看法。主後一三二三年他被認為是正統的。主後一八八○年天主教會封立他為聖人。

    依阿奎那看來,上帝是第一因、絕對的實體。理性可以領路,但唯有啟示才能達到目的地。他又說,信心的物件也是神學的物件,是神超然的啟示。並說在聖經裡繼續有啟示;他明確的宣告,聖經就是神的啟示。再者,啟示不能靠著理性而瞭解。啟示必須用信心加以接受。阿奎那亦仔細分析信心的觀念。他大部份都是依從奥古斯丁的看法來說明其見解。他說,信心就是思想上的贊同。他所作的結論是,信心是真正認識神的啟示,由意志的實際動機而獲得。信心是由意志而發出,故信心有功勞。然而這種觀念是錯的。關於救世論.阿奎那與安瑟倫的看法不同。阿奎那否定基督受難之絕對必要性。他說,基督受苦是出乎愛心與順服。因此,基督獲得功勞。他的功勞不僅足夠赦免人類的罪惡,並且還有剩餘。

 

第五節  反對天主教會的幾種力量

第十三世紀教會的權力與神學雖大有進步。但反對教會的力量之勃起也是顯而易見的。透過幾次十字軍的遠征,西方便接觸到阿拉伯諸國繁榮的社會生活與其科學。這種接觸引起西方開始懷疑教會絕對的真理。這時人也開始相信:某種在神學上可能成立的教理,不一定在哲學上能成立。這時教皇也曾與國王發生衝突。教皇雖發號施令,但國王卻不理睞他。再者,這時在西方世界也掀起幾種反對力量。茲將那些反對力量簡述如下:1.掀起國家主義的浪潮。人民開始反對教會的國際要求權及超國家的要求權。因此教會逐漸開始失去其最高權威。2.一種嶄新的、國家性的文學產生、並用各國不同的語文撰寫。因此拉丁文也失去其獨特的重要地位。詩人橡但底(Dante A.D. 1265--1321)是擁護皇帝的。當皇帝與教皇衝突時,但底便站在皇帝那邊,並抨擊教皇愚蠹不德的政策,但不得逞。3.大學之興起:布羅格那大學(Bologna)成立於十一世紀、巴黎和牛津大學成立於十二世紀、海德爾堡大學成立於主後一三九六年。大學之興起使經院哲學的世界觀崩潰。又因研究亞理斯多德的著作,便對自然科學產生一種新的興趣,因而分散了對於神學和哲學方面的專注。4.此時又有一位著名哲學家培根(Roger Bacon d. 1292)創立論理之歸納,也吸引人疏於經院哲學。5.教會受到新敬虔的反對與攻擊,同時亦受到幾個老舊異端宗派的擾亂,諸如瓦勒度派、亞勒比根斯派等。6.法國國王逮捕教皇、並把他關進監牢。以上這些反對力量,迫使天主教的黃金時代走向沒落的日子。

 

----------------------------

    注一:啟示神學;雖然不見得與理智衝突。但卻不能以理智來證明。即不能被人發現,亦不能為人所指證,它是以信心來接受上帝之啟示。尤其像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和基督的救贖等教理都屬於啟示的範圍。啟示神學是表示神怎樣在尋找世人。

    注二:自然神學;能以人之理智加以推考證明之神學。自然神學乃指人對宗教作理論上的研究。他們運用理性研究上帝、靈魂不滅和其他諸問題。自然神學訴諸於人手邊可獲得的事實和理論。自然神學是人對神的一種尋求。

注三:早期佛蘭西斯學團的幾位學者,就是1.智瑞波西底斯(Rraepositus of Cremo  na),2.奧克斯雷威廉(William of Auxerre),3.奧波威廉(William of Auvergne)。── 蕭江祥《基督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