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十一章  人類學與救世論的問題

 

第一節  東方教會論人之原始狀態、墮落、與墮落之結果

 

    對於研討罪和恩典之問題,西方比東方更感興趣。東方偏向推理,諸如三位一體論及基督論之教理。再者,那和得救恩典有相關的人之意志,亦為東方所關切。因為當時,在教會之外,有三種反對自由意志的論調第一、斯多亞主義提倡宿命論,將自由意志縮減到最低的限度。第二、諾斯底派教導說,人從出生開始便註定要過著一種有罪的生活,人無能力重生。重生並不是一種倫理過程,乃是一種自然過程。第三、摩尼教教義主張說,人生下來便做魔鬼的受造物,人性本惡。希臘諸教父反對上述三種論調,並極力強調人之自由和責任。他們便著手研討那和自由意志有相關的兩個題目第一、人之原始狀態。他們論析那存在于亞當裡頭的上帝之形像(包括理性,自由意志、道德完全和靈魂不朽等),暨對人原始之義、樹立正確的觀念。第二、人之墮落和其後果。他們說,墮落的確影響了意志。人的悟性昏暗了、是非判斷力逐漸不可靠、人受色欲的轄制、人之意志薄弱了。這些都是人類普遍的現象。有關原罪的看法,愛任紐和尼撒的貴鉤利都一致認為人有原罪。但是亞他那修、亞曆山太,革利免和區利羅等卻拒絕人有原罪。尤其革利免說:「雖然嬰孩無罪,我們還是給他們施洗。」

 

第二節  何事遏止東方領導救世論之問題?

        1. 對討論那和人自由意志有關的神之恩典,東方教會不感到特別的興趣。恩典就是籍著基督所帶來的救贖,使人能從那舊而有罪的生活中獲得自由和新生。這是一件很顯然的事實。所以在教理上,他們不必再思考這個問題。關於這一點,一般來講,大家都不約而同。

 

        2. 希臘諸教父,不像那講究實際的拉丁諸教父。希臘諸教父偏重推理的問題。從護教者時代起,希臘諸教父便認為基督教為一種真理的啟示。若和猶太教及異教比較起來;基督教是較高等的哲學、為絕對的真理,然而,猶太教及異教為相對的真理。

 

        3. 希臘人的羅戈斯觀念,影響他們對自然人所持有之理性和自由的觀念。這種觀念亦影響希臘基督教救世論的看法。他們認為人有能力依照理性的亮光行事為人,希臘諸教父承認,人的意志由於墮落就衰弱了,所以就需要恩典的説明。愛任紐、革利免、區利羅、俄利根和亞他那修等人都支持上述的看法。按他們看來,自由和恩典合作才能產生良善的行為。更正確來說,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一開始,恩典便立刻進來輔助。(這原是半伯拉糾派的看法)。信心是人本身的工作。真正重生為一種上帝恩典的創造舉動。這重生包含人意志之更新。不過,這種說法不能和上述看法協調。屈梭多模(又名金口)亦引用半伯拉糾派的用詞。他說;「這全看我們而定,並全看上帝而定。我們必先擇善,然後上帝才盡他的部份。上帝不搶先、也不勉強我們的意志,免得我們的自由受到侵犯。不過,每當我們作選擇時,上帝便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

 

第三節  西方教會的教訓

西方教會諸教師的興趣,主要在於那些更實際的問題,而不是那些推理的問題。西方教會(或是拉丁教會)亦討論並擁護人的自由。西方所強調的,就是罪和恩典的問題。

 

        1. 特土良原罪之教理

東方諸教父論到人的自然敗壞,是從人之祖先遺傳下來,而且全人類都有罪感。不過,特土良才是頭一個教導原罪的人。特土良提倡靈魂傳殖說(Traducianism:)。他相信每個靈魂包括有一個屬人的實質,並相信靈魂夾著身體藉著生殖的自然過程而出生,即從亞當的後裔傳殖下來。這樣便走向承認原罪之路。因靈魂和亞當有連帶關係,所以靈魂便有原罪。人類不僅受亞當之死的傳染,也受罪之感染。罪在人性上,已成為第二種自然的因素。

 

        2. 特土良天然敗壞之教理是錯誤的。

特土良恩典的觀念和奥古斯丁恩典的觀念不相同。特土良因過分反對諾斯底主義,致使他極力強調那在悔改之前的人之自由意志。特別他把神和人之間的關係看作一種律法關係。這一點是錯的。上帝是被得罪的審判官,人是得罪上帝的,是負債者。人應藉著滿足的行為維護上帝的尊嚴。滿足的行為有自我謙卑,苦行、或殉道。然後,人才能體會到恩典。這恩典為一種創造的原則,要輸入人心。因此,特土良為西方大公主義的先鋒。

 

        3. 特土良和幾位西方教師較極力強調個人之真正罪性。居普良(主後五八年)支持嬰孩受洗。因嬰孩也有罪性,所以須要重生。希拉利亦極力宣導人自然敗壞的普遍性,並承認上帝的恩典在所有善行之先。安波羅修亦非常強調罪和恩典。安氏說,人的罪為一種傳染。當人受胎時就被傳染了。安氏是第一個相信先行恩典的人。他指出,人的意志最先要歸向基督,乃是上帝恩典影響的結果。

 

        4. 到這時為止,西方和東方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雖然不同,但還不致于形成分裂的現象。一方面,東方不想否定人罪性的普遍性和藉著恩典得救等的看法。另一方面,拉丁諸教父亦不否定人之個別責任和人之自由意志能接受或拒絕上帝恩典的影響力。迄至當時為止,只有趨向和強調之差別而已。兩者的趨向都不夠堅強,致使雙方還不能互相排斥。雙方的爭論必須延到後來才發生。

 

第四節  奥古斯丁與伯拉糾

    一、研討伯拉糾主義

 

        1. 伯拉糾派領袖--伯拉糾

伯拉糾(逝於主後四一八年)為一個英國的修道士,才識高深。他寫有許多名著。兩位最熱心支持伯拉糾的,就是加略士提斯和猶利安尼。猶利安尼為伯拉糾最有力的支持者。猶利安尼在伯氏的看法上,再增添理性和自然學之因素,並將伯氏的看法構成一種體系。

 

        2. 伯拉糾的教訓

 

    1)自由意志:人靠著正確運用其自然才能,便能在善惡之間任作選擇並能和上帝協調嗎?還是須要靠著上帝的恩典以影響人的生命,才能有這種協調呢?伯拉糾肯定了前者的看法。伯氏強調反身選擇能力。他伸辯說,上帝既然將律法賜給人,人就必定有能力實行律法。在人裡面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強迫人犯罪。因為人性本善。在異教當中,有許多人行了最高的美德,甚至有可能過著無罪的生活。

 

2)罪:伯氏強調在人的自由裡面,有一種選擇是非的自然力。所以罪不是一種人性狀態,不是一種趨向、亦不是一種意志的傾向。以上那些看法使伯拉糾派摒除原罪的教理,或摒除父母遺傳到子女身上的有罪傾向。他們說,只有身體而不是靈魂,是追溯到亞當。他們說,亞當的墮落,不影響他的子孫。並且人的性欲和罪是毫不相干的。他們說,身體之死不是犯罪的結果。乃是單單人性的必然現象。既然沒有那遺傳的,有罪的狀態,那麼小孩子就不需要因赦罪的緣故受洗。

 

3)罪之普遍性:罪的普遍性就是人性欲之情,其本身雖無罪,但卻易受試探而犯罪。伯氏說,人易受壞模樣的吸引。當人看到別人犯罪時,自己也想犯罪。壞模樣導致必須犯罪的結果。並且破壞了對人性的原始計畫。

 

    4)恩典:伯氏認為恩典,就是上帝在人裡面所運行的影響力。依他看來,恩典起先啟迪人之理性,並使人明白上帝的旨意。所以人能運用其能力,作適當的選擇和舉動。恩典是為協助那要作個別選擇和舉動的人。

 

    二、奥古斯丁與其教訓

奥古斯丁在早年時,提倡人的自由。但是當他想到自己悔改的當初,他便發覺到人在自然情況下,是不能和上帝的恩典合作。再者,導致悔改的信心是要完全依賴上帝的恩典。他發現自己不能改變自己的意志。這種改變為一種恩賜。他亦相信信心是一種上帝的恩賜。甚至在主後三八六年以前,奧氏還把信心當作恩賜而向上帝祈求。

 

        1. 人的原始狀態

原始的人是公正的,其意志和上帝的旨意互相協調。原始人的意志也和自己自作協調。意志管理肉體之衝動。人不受苦。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上帝的幫助。人是在一種不需要犯罪之狀態下。不過,人有自由意志。人若濫用其自由意志時,人的狀態就變成一種不能不使自己犯罪的狀態。

 

        2. 人之墮落

亞當墮落為大罪。驕傲為犯罪之動機。亞當要成為自己的主。所以拒絕順服上帝。這種墮落不僅是一種單獨的舉動,而且也是亞當的意志變為邪惡、並離棄上帝而歸向自己的舉動。墮落使亞當成為一個持有犯罪意志的罪人、並使亞當的靈魂失去上帝的幫助。亞當的心智成為屬肉體的、轉向低賤的、易受改變的、可更改的、以及不確實的。

 

        3. 墮落的後果

亞當的罪就是全人類的罪。奥古斯丁引用羅馬書五章12節說明這一點。他說,我們人類都在亞當的裡面。按人的舉動看來,第一次的罪,不是我們的舉動,乃是別人的舉動。不過它實在還是人類共同的舉動。雖然嬰孩沒有犯過現行罪,但他們還是被圈在這種罪的情況下。因此,唯有藉著洗禮,嬰孩才有救恩。原罪從父母傳到子女的身上。以上就是奧氏對原罪的看法。

 

        4. 人之恢復

人之恢復,只有藉著恩典而來。這恩典是絕對必要的。恩典和洗禮同時開始。洗禮為第一舉動,藉此,上帝和那需要恩典的人建立關係。洗禮除掉人原罪的罪感。藉著信心領受恩典、並行出那律法所要求而人卻辦不到的事,即克服色欲之事。恩典的效用,為一種創造的舉動。恩典使人更新、並除掉那由墮落而來的屬靈無知。伯拉糾說,自然人改變為有理智的屬靈人,是一件心理學上的過程。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但奧氏卻說,那種改變乃是藉著上帝超然的能力對人之意志施以影響的結果。奧氏稱這種過程為稱義。奧氏說,稱義就是當人的罪得赦、並開始有新生命時,那人實際上就是義人。

 

        5. 預定論

    依奧氏看來,恩典是不可抗拒的、並且是預定的。奧氏構成罪和恩典教理之後,便再構成預定論教理。主後四一二年歲初,即在伯拉糾爭論之前,奧氏便構成了罪和恩典的教理。主後四一六年以前,我們還找不到奧氏的預定論。

    「為何凡蒙召的、都完全順服恩典呢?」奧氏以預定論教理解答上述之問題。奧氏說,從恒古以來,有些人被預定得救,但另有些人被預定受審判。每邊人數都是預先註定的、不變的,並且沒有任何人能從這邊轉移到那邊。對那被預定得救者,上帝就賜給他們有一種堅忍到底的恩典,作為預定得救的特別能力。這群人雖有可能會失錯、跌倒。但他們卻不會持久那樣作,因為上帝要賜給他們那不可抗拒的恩典。不被預定得救者,恰恰相反。他們或許甚至是基督徒、被蒙召的、被稱義的、藉著洗禮重生的、並已有更新的。但他們還是不能得救,因為他們沒有被揀選。再者,有人發問:「為何上帝揀選某些人而遺留另一些人遭受滅亡呢?」對於這個問題,奧氏唯一的解答就是:「上帝要那樣作,就那樣作。」因被造者只有謙卑屈服創造主的旨意,以外並無別路。

 

第五節  半伯拉紂派與爭論的暫時解決

主後四一二年在加大果大會中,教會棄絕伯拉糾主義,並革除加略士提斯。主後四三一年在以弗所第三次大公會議中,教會定罪伯拉糾主義。不過,棄絕伯拉糾主義也並不意指都完全採納奥古斯丁主義。奧氏的預定論,令人憤慨不滿。因此,以後曾發生一連串的衝突。這些衝突稱為半伯拉糾派爭論。

 

        1. 諸種爭論

    1)在埃及,有些修道士起來反對奥古斯丁的預定論。奧氏預定論,若依照邏輯的推論,便有兩方面的歸結第一、使那相信自己為被揀選者太樂觀。第二、使那自以為不被揀選者太絕望。主後四二七年奧氏寫了二本書,以糾正並挽救其預定論教理所導致的不幸後果。

    2)在法國南部,也興起了對奧氏更大的反對。有一修道院院長,名叫約翰迦賢努。他是屈梭多模的學生和朋友。他和其部屬修道士均一致抗議奧氏的預定論。這群反對奧氏預定論的人就被稱為半伯拉糾派者。不過,他們大多數的人,亦可稱為半奥古斯丁派者。因為除了預定論之外,他們都贊同奧氏的看法。他們極力強調人的罪。他們說,亞當的罪可稱為一種遺傳病。墮落之後,人的意志脆弱了。他們贊成奧氏的自然敗壞教理,但卻痛斥奧氏的預定論。他們說,預定論是新奇的、並和傳統相悖,是危險的。因為預定破壞了傳福音者的目的。他們說,預定論引人到失望。因預定論主張上帝有一性情要拯救人,亦有一性情要毀滅人。相反的,半伯拉糾派者卻宣告說,恩典是絕對一般性的,基督為眾人死。倘若要講預定論,就應依據預知而論。他們又教導說,墮落者的屬靈能力很薄弱。因此,不能靠著自己的意志來解救自己。不過,人能希望其性情被潔淨。上帝要協助人軟弱的意志。恩典和人之自由意志互相合作。當迦賢努討論到那一方先採取行動時。迦氏說,有時,上帝先採取行動。有時,人先採取行動。不過,在通常情形之下,雙方往往是合作的。

    3)奧氏的率直辯護者

    主後四三○年奧氏逝世之後,由阿圭他尼亞的普羅斯波繼承其工作,並全力攻擊那反奥古斯丁的人。他說,半伯拉糾派者就是由奥古斯丁主義半伯拉糾主義等兩個主義所造成的第三派者。他批評半伯拉糾派者的恩典和原罪等教理是不妥當的。

    4)有一個無名的奥古斯丁派著者寫了一本書。在他的書裡,他企圖構成一種罪和恩典的教理,只要他不採用那些會遭到反對的特點就行。他說,並不是依靠意志的功勞、而是依靠上帝揀選的旨意,始可獲得救恩。但神的旨意絕不排斥人意志之自由運用。這位著者又提到兩種恩典第一,一般性恩典,就是上帝藉著自然界的聲音,並藉著天賦、上帝之眷顧、傳統、聖靈之影響力等來和人接觸。(參看徒十七:28,十四:14)這種恩典足以影響人歸向上帝、並尋找上帝。第二、特別恩典,是要賜給那真正得救的人。藉著在基督裡的啟示,便將這種特別恩典賜給他們。但只有某部份的人類才享有這種特別恩典。

    5)在奥古斯丁的辯護者當中,還有一個姓名不詳的著者著書維護奧氏的教理。他說,由於墮落,人之自由意志就失去那屬靈和屬救恩之事。自由意志僅保留現世生活之事,即那些純然屬外界之事物。諸如建造房屋及屬道德領域內的外在事項(包括一般的公義、和公義反面的事—兇殺、偷竊等)。他又說,屬靈的自由,是藉著先行恩典而獲得的。這種先行恩典是從基督的傷口流出、並在人的心裡動工,以致產生信心和行善的能力。無論如何,在人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還是能抗拒上帝恩慈的影響力。在此,他也區別預定和預知。他說,上帝預見誰要接受基督,便在創世之先,預定他們得救。上帝亦預見誰要繼繼不敬不虔,執迷不悟。但上帝卻不預定他們遭受滅亡。

    6)浮斯特斯主教維護半伯拉糾派

浮氏生於英國。約逝於主後四九五年。他對半伯拉糾派觀點的解釋,要比迦賢努更深一層。他強烈反對伯拉糾和其觀點。並批評伯氏竟敢相信藉著人的天然能力足以獲得神的救恩。他又抨擊伯氏否定原罪之事實。浮氏認為原罪的來源為性欲。死亡是因為人墮落的後果。人之自由意志是薄弱的。人如果沒有神恩典的幫助就不能運用自由意志去接受神的救恩。浮氏完全不接受神恩獨作說的那種預定論觀念。並認為救恩是由人的意志運用自由而先開始的。救恩是靠著人和神二種因素的合作而完成的。此外,他亦強調上帝僅邀請那願意接受他並尋求他的人。對恩典的看法,浮氏和奧氏截然不同。浮氏認為恩典就是意志的光輝、是神在人一生中的引導。但奧氏卻認為恩典是在人心中使人得重生的恩典能力。

 

        2. 暫時的解決

    教會當局聽取雙方的論點,並對雙方作深入討論之後,便堅決反對奥古斯丁派的預定論。因反對的聲勢甚強,致使到奧氏逝世之後的五十年還在反對。主後五二九年俄冉遮會議擊敗半伯拉糾主義,並棄絕奧氏的預定論。除外,對預定論不作任何的陳述。大會亦不採納奧氏那不可抗拒恩典的教理。關於罪和恩典的教理,大會很清楚指出:人絕不能憑著自已的能力歸向上帝,人若能歸向上帝也是本乎恩典。大會認為恩典是預備的、人意志的激動也是屬於恩典的。總之,教會從這次俄冉遮大會獲得很多的貢獻。因為大會強調人的完全敗壞、屬靈自由之喪失,並承認人無法藉著人的酬勞獲得救恩,只有靠著神的恩典才能得救。信心和新生活是由恩典產生的。以上這些思想亦是我們現今共同的思想。─ 蕭江祥《基督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