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八課  歷史書總論

 

書卷與重點

1.  約書亞記 -- 民族的擁有。

2.  士師記    -- 民族的壓迫。

3.  撒母耳記上 -- 國家民族的穩定。

4.  撒母耳記下 -- 國家民族的擴展。

5.  列王紀上 -- (1-10)國家民族的光榮; (12-22)國家的分裂。

6.  列王紀下 -- (1-17)北國的墮落; (18-25)南國的被擄。

7.  歷代志上 -- 國家民族聖殿的預備。

8.  歷代志下 -- 國家民族聖殿的毀壞。

9.  以斯拉記 -- 重整國家民族的聖殿。

10. 尼希米記 -- 城市的重建。

11. 以斯帖記 -- 民族得保護。

 

以色列歷史的概略

 

1.     列祖時期 ( 12-50)西元前 2000 - 1875

    以亞伯拉罕進迦南開始,並包括了他的兒子以撒、孫子雅各,與及雅各的全家進埃及時七十人[西元前1875]。經過四百年在埃及的奴隸式生活,神興起了摩西[西元前1450]解救他們。

 

2.     神治時期(出埃及記-路得記)西元前1445 - 1043

    神藉著他的律法及作代言人的先知直接的管治以色列人。這樣形式的管治由摩西開始到約書亞,最後到撒母耳結束。

 

3.     王國時期(撒母耳記上 - 歷代志下)西元前1043 - 586

    以色列人向神求一位王像外邦人的管治方式,神允許。三位君王[大衛、掃羅、所羅門]將以色列整個國家帶進高峰。至所羅門王死,國家分成兩半北國「以色列」由他的統帥耶羅波安統管十支派;南國「猶大」由他的兒子羅波安統管兩支派。西元前722北國以色列為亞述所滅,而南國則在西元前605被巴比倫控制,至西元前586首都耶路撒冷被毀。

 

4.    被擄時期(沒有歷史書卷記錄)西元前605 - 536

    歷時七十年的被擄(耶利米書2511),在這期間三位先知出現耶利米[哀歌]、以西結、但以理。巴比倫在西元前539被瑪代波斯所滅而第一位君王古列下令准許以色列人於西元前536回歸(以斯拉11)

 

5.    回歸重整時期(以斯拉記 - 以斯帖記) 西元前536 - 420

    祭司所羅巴伯帶領近五萬人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藉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於西元前536動工。

    西元前458以斯拉帶領近二千猶太人回歸。

    西元前445尼希米接著重建耶路撒冷城,並同時得瑪拉基先知(西元前433-420)的鼓勵。

 

以色列歷史人物的概覽

1.     列祖時期       a. 亞伯拉罕 -- 信心之父;

                                        b. 以撒 -- 神所應許的後代;

                                        c. 雅各 -- 十二支派之父;

                                        d. 約瑟 -- 以色列的保存者。

2.     神治時期      a. 摩西 -- 大能的拯救者;

                                        b. 約書亞 -- 帶領以色列人進應許地;

c. 士師如基甸、參孫、撒母耳在第一位以色列君王之先作他們的領袖。

3.     王國時期      a. 掃羅

                                      b. 大衛

                                      c. 所羅門 -- 以色列中最榮耀的王;

                                      d. 猶大各王 -- 約阿施、希西家、約西亞;

                                      e. 先知 --      被擄前以利亞、以利沙、以賽亞、耶利米

                                                            被擄時以西結、但以理

                                                                    被擄後撒迦利亞、瑪拉基

                                                                    帶領回國以斯拉、尼希米

 

以色列歷史的年代大綱

西元前 931 -- 所羅門的死及分裂成南北國;

西元前 722 -- 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所擄;

西元前 605 -- 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所擄;

西元前 586 -- 耶路拉冷聖殿被毀;

西元前 536 -- 餘民的回歸。

 

約書亞記

 

日期       西元前1380

        * 摩西約在西元前1405死,之後約書亞成為領袖(猜想約書亞成為領袖其中的原因是年齡比迦勒大)

                * 迦勒在開始曠野漂流時是40歲,而在完結漂流為止是78歲(參書147)

                * 約書亞在征服迦南地之後死,當時年110歲(參士28)

作者       約書亞,有關他死後的部份,最後一章的尾部是別的人加上。

對象       正進入應許地的以色列人,還有很多『未得之地』(參書131)

各支派的分地十二支派經約書亞和大祭司用抽籤方法分配地界(參書136)

 

成書的目的

1.        歷史性的目的 記載了神怎樣實現 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定居應許地。

2.        教義性的目的 a.神忠實於 的應許;

                                    b.一個得勝的生命必須活在神的信心中;

                                    c.神的恩典雖是免費,我們必須經歷信心的掙扎而得。

 

 

全書的重點與內容

 

I. 進入應許之地(1-5a)

        1. 子民的準備(1-3a)

         a.      四十年的不信與審判終到達應許地的週邊,約書亞勉勵他們『剛強壯膽不要驚怕』;

         b.      內心的預備『謹守遵行律法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參書18)

         c.      外在的預備遣出兩探子窺探這地(參書第二章,與摩西所派出的探子不同,因他們帶來好資訊『那地的一切居民在我們面前心都消化了』(224))

         d.      最後的預備是隨從約櫃的後面[神的同在和帶領]前進。

        2. 子民的旅程(3b-4)

                 a. 約但河水分開,子民進應許地(3a)

                 b. 立石為記(4)

        3. 子民的潔淨(5a)

                 a. 約書亞命新的一代受割禮,更新神與亞伯拉罕的約。

 

II. 攻佔應許地(5B-12)

        1. 得勝的啟示(5b)

                 a. 得勝的要訣是承認耶和華是軍隊的元帥。

        2. 得勝的實現--營中不能有罪惡(6-11)

        3. 得勝的記錄(12)

『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1123)

 

III. 殖民於應許之地(13-24)

        不單是進入、得勝,更是憑信擁有。『...還有許多未得之地...(131)

        1. 土地的分配(13-21)

                a. 約但河東--兩支派半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

         b. 約但河西--九支派半瑪拿西半支派、以法蓮、猶大、便雅憫、西緬、西布倫、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但。

         c. 利未產業--因為神是他們的份,所以分不到土地(1333)。不過利未人亦能從十一支派中得到四十八個城市(2141)

         d.      激動的戰士(147-12)

        迦勒與約書亞的對話,是聖經中一個感人的見證。

        2. 作證之壇(22)

                a. 在巴勒斯坦的示羅設立了會幕(181)

         b. 有兩個半東部支派在約但河邊築了祭壇,以紀念他們與西部支派所共分的產業。

         c.      起初他們這樣的作為被誤解為悖逆,後來前嫌冰釋,因而避免爆發內戰。                     

        3. 宣講神的道(23-24)

                 約書亞對以色列人最後的遺言[分兩部份]

                a. 指示以色列人要守耶和華的誡命(23)

                b. 以色列人既從神得應許地,就更要去事奉 。

 

 

 

 

 

約書亞記的問題  

 

1.一個科學性的問題約書亞的「長日」(1010-13)

        *三個可能性的解釋

    a.        圖特恩(Totten, 在其書"Our Race", 耶魯大學的教授)及 默爾(Harry Rimmer,在其書"The Harmony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皆支持這樣的看法。另外在埃及、中國、印度也有這長日的記錄在天文歷法的計算之中,發現少了一天。

    b.        威爾遜(Robert Dick Wilson, 美國普靈斯頓大學教授)將第十三節譯為「太陽停止了」( Sun be silent or cease, leave off)意思是表達出約書亞的禱告將烈日暫時停頓下來,以致他的軍隊可以在一個更有利的情況下作戰。

    c.        科爾(C.F.Keil)及德里斯撤(F.Delitzsch)(這兩位著名舊約學者以一日作為四十八小時的看法是出現困難的,他們提意為日頭出現的時間是因為大氣的反射而延長了。(蘇特(Rendle Short)在其書"Modern Discovery and the Bible")指出這是一個極有可能的建議,因為在大氣中的氪[krypton]會產生這樣的果效。)

 

2. 一個道德性的問題屠殺迦南人( 6,8,10)

         有幾點是藉得注意的

    a.        謀殺與公義的殺人不同謀殺是蓄意及恨惡以致奪取一個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聖經中有提及死刑[創96],自衛[出222],不可非議的戰爭[創14]。

    b.        迦南人不算為無辜迦南人很早就受著神的咒詛(925),他們是邪惡的行不道德的事情。神形容這地的罪應有的結果為『連地也玷污了,所以我追討那地的罪孽,那地也吐出它的居民。』(1825)

    c.        這地無辜的居民不會遭受殺害所多瑪俄摩拉是很明顯的例子,若有十個義人全城都會得救(1822)(1915);神又拯救三萬二千在道德上潔淨的人(3135);妓女喇合和她的全家(1131)

    d.        神給與迦南人幾百年的時間悔改的機會(彼後39),才施行毀滅 (516),正如癌細胞的割除。

    e.        以色列人面對的不是一個宗教的聖戰,而是神主的爭戰(2327-30;申73-6; 書824-26)。以色列人作為神審判的手。

 

士師記 、路得記

(這兩本書卷在舊約希伯來的排列之中,常將路得記附加在士師記來看待)

 

作者 撒母耳或是他在先知學校裡的學生。

1.     全書在約書亞死後,那些曾見過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長老還在的時候(27)

2.     全書是在士師時期之後寫成(在士師記之中後多時指到過去的日子『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1761811912125)與及在路得記中『當士師秉政的時候』(11)]

3.     在大衛當政(主前1004)第七年之前[因為在士師時代在耶路撒冷還有耶布斯人的存在(121,撒下56);在士129中也提到迦南人在基色的存在,如士師記是在所羅門時代寫成,必會指出迦南人的降服在以色列人的手下(王上 916起,代上 667)]

4.  士師記成書是在王國的初期(『那時以色列沒有王』暗示了成書是在王國的初期(176181);而在路得記第四章之中以大衛為家譜的結束,也更表示了成書是在所羅門王之前)

5.  以先知在道德方面的觀念成書『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全書是以神的律法的基礎來衡量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34)]

 

      從以上五點的基礎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應該是撒母耳。

 

時間根據以上的計算,時間應該是在主前1043之後(在掃羅被加冕與大衛於主前1004年攻取耶路撒冷之間。士1830中提及『但的支派...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如果這是指亞述攻佔這地的話時間就是主前722年了。

 

成書的目的

1.  士師記 a. 歷史性的目的 記述在約書亞與王國初期之間以色列的墮落、逼迫、解救的迴圈,在這段掙扎與折磨而產生王國。

             b.   教義性的目的 [1] 不順服或部份的順服會帶來逼迫和捆綁;

                               [2] 一個神治的民族需要一個稱義的王(士師記提供了一個護教的基礎去建立由掃羅和大衛統治的王國)

                                                   [3] 神會對悖逆子民的悔改和禱告作救贖的回應。

          

2.  路得記 a. 歷史性的目的為大衛的祖宗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線路,同時在神的保守引導下,顯示了大衛如何在彌賽亞和王國的家族中出現。

             b. 教義性的目的[1] 有關近親的救贖;

                              [2] 在大衛的家族中出現至情的愛和敬虔的行動。

          

士師記的重點與內容

 

1.  士師的原因(1-3a) -- 不貞

        a. 回望以色列人的罪惡(1-2a)

        以色列人的失敗可從『沒有趕出....人』(121272930)見到,他們部份的得勝導致他們的受逼害和被勞役。

        b. 前瞻以色列的被勞役(2b-3a)

                * 這片段是士師記後來記錄的縮影

[1] 子民犯罪『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211)

[2] 被外邦人勞役『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將他們付與四圍仇敵的手中,甚至他們在仇敵面前不能站立得住。』(214)

[3] 以色列人回轉向神祈求『他們因受欺壓擾害』(218)

[4] 神為受壓的子民提供救贖『耶和華就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216)

 

2.    士師的治理(3b-16)--忠心

    * 因以色列人對神的不忠,不能忠誠於神的治理,以致他們失敗及士師的興起。

        * 七個迴圈犯罪、勞役、祈求、救贖。

                a. 第一迴圈(3b)

                        * 被米所波大米的欺壓 -- 8

                        * 俄陀聶的拯救 -- 40

                b. 第二迴圈(3c)

                        * 被摩押人、亞捫人、亞瑪力人的勞役 -- 18

                        * 以笏(和珊迦?)的拯救 -- 80

                c. 第三迴圈(4-5)

                        * 藉迦南的懲罰 -- 20

                        * 底波拉的平定 -- 40

                d. 第四迴圈(6-8a)

                        * 米甸人的報復 -- 7

                        * 基甸的得勝 -- 40

                e. 第五迴圈(8b-10a)

                        * 亞比米勒的毀壞 -- 3

                        * 陀拉和睚珥的解救 ---- 45

                f. 第六迴圈(10b-12)

                        * 敗於亞捫人 -- 18

                        * 藉耶弗他利、以比贊、以倫、押頓得自由 -- 31

                g. 第七迴圈(13-16)

                        * 非利士人的誘惑 -- 40

                        * 藉參孫的解放 -- 20

3.  士師的瓦解(17-21)--混亂

        * 『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2125)

        a. 墮落的故事--偶像(17-18) -- ()

        b. 眨低的故事--不道德(19-21) -- 示羅 ()

        c. 奉獻的故事--忠貞( 1-4) -- 伯利恒 ()

                [1] 抉擇 -- 愛的了結[女兒] -- 摩押地域(1)

                [2] 服侍 -- 愛的回應[拾禾穗的人] -- 伯利恒田間(2)

                [3] 安息 -- 愛的要求[供給的人] -- 禾場(3)

                [4] 獎賞 -- 愛的回報[妻子與母親] -- 城門口(4)

 

士師記年歷的解釋

1.  從士師記中按記載外邦勢力及士師的治理共有年數 -- 410年。

2.  若從士師時代開始計算主前1381年至掃羅於主前1043年作王止 -- 338年。

        a. 外邦勢力與士師治理在時間上有部份是重疊。

        b. 不足一年也以一年作計算。

3.  按士師記1126 看到從約書亞至耶弗他利[亞捫人橫期間]之間有三百年[主前        1405-1105]

    a. 這與王上61 從出埃及至所羅門第四1年的統治為 480(主前1445-966)相乎合。

        b. 1319 從進迦南至所羅門死有 450(主前1381-931)

 

以上的事實除了說明士師的年歷之外,更是證明出埃及的日子可能是主前1445年。

 

以色列人入迦南分地的情況

1.  32 河東兩支派半的分地

2.  3413-29 命定迦南的境界/ 揀選分地的人

3.  351-8 命以色列人建邑給利未人

4.  312-22 以約但東地給予二支派半

        [入迦南前祝福於基利心山;宣詛於以巴路山] -- 27

5.  13 命分未取之地/ 二支派半所得之城

6.  14 九支派半所得之地

── 林牧《舊約歷史與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