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十六章     彼得--變成岩石的小石

 

“彼得的名字在十二使徒中常常都是為首的,這件事本身便秀耐人尋味。這與我們所認識的他正相合。從許多關於他的記錄看來,他的性格和行為都是歡喜帶頭的。他不明白,也不賞識在各種情形下都有需要去作背後的工作,和需要付出代價。他不是一枝開在沙漠之地不為人所賞識的花。他是一個必須表露情緒感覺的人--急促、衝動、慷慨激烈;他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知行合一的人。在他看來,事實的邏輯一經認識以後,便需求立即的行動。他是即刻‘開火’的人,延宕與他無份無關。他往往先行動而後思考。因此,有時事過以後未免懊惱難過。這樣的人很常會犯錯誤,但也只有這樣的人纔能創造一些新事業出來。”

                                                                                荷爾頓(J.Strart  Holden

聖經的傳記中,關於主耶穌訓練天才的技朽,沒有比對這位要作為他的器皿,實現他全球性計畫的人更詳細。彼得活躍的個性,直爽的言語,深摯的熱情,加上他偉大的力量及嚴重的過錯,使主人在他身上可以完成一個理想的試驗方法。神的方法與人的方法常常都作明顯的對照。“神在暗中開始。他從一群人中選召出一個人來,長期忍耐地訓練他。最後使他成為他的夥伴,一個新單位的中心,一個將神傳達給全世界的導管。”神用智慧揀選了這個心思單純,性情急躁和可愛的猶太人。

西門彼得出身于伯賽大小城(約144)。無疑的,他曾受過普通的小學教育。人們譏笑他和其他門徒為“沒有學問的小民”,這並不是說他們目不識丁,而是指他們沒有受過拉比的教育。他住在“外邦人的的加利利地”(太415)。他除了會說亞蘭土語以外,也必然會說希臘話。彼得與弟弟安得烈在打魚的事業上相安無事地合作得很好。彼得在遇見耶穌時已經結了婚,家在迦百家(可1212930)。亞歷山大的革利免記錄說,彼得的妻子是他傳福音的助手。他們二人一起殉道,而且,他需要忍受一種嚴重的煎熬--眼見著妻子先他受刑。

施洗約翰那帶著能力的傳道工作,顯然曾深深地影響這位熱情的漁夫。彼得是一個熱情的愛國者,他當然歡迎這位新先知的降臨。這位新先知可能是為他的國家創造新紀元的先鋒。約翰不斷叫人悔改的呼聲,已預備好他的心田迎接主耶穌。當安得烈初次遇見耶穌時,彼得不在那裏(約139),可是,當安得烈請他去見那位要改變他生命的主時,他立即起反應。他永不會忘記耶穌富搜索性的視線,使他永不會忘記他那有含蓄性的先知豫言:“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約142)。

呼召

彼得和安得烈的蒙召在今天的人看來好像有點奇怪。當耶穌沿加利利海邊行走時,他們正在操日常的業務。他呼召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舍了綱,跟從了他”(可11618)。主的個性顯出何等威風!他又富有何等的感召性!單憑一句邀請的話便能使人離棄自己的生計而跟從他!他們似乎明白他“得人如得魚”那句話的含義是指“得到活活的人”。在他們看來,與主為伍去得人的遠景十分吸引他們,使他們願意捨棄自己的網,撇下一切跟隨他,許多人的心也曾因同樣的呼召受攪動!

接著記錄的事是迦拿的婚筵。在這婚筵上,彼得和他的同伴們必然希奇耶穌對人的態度,與他嚴肅的表約約翰之間鮮明的對照。在這筵宴間,耶穌是一位受歡迎的客人。他到處受人歡迎。有他在場,喜樂倍增,因為他潔淨這場合。他們以驚畏之情看見耶穌第一次行神跡,並飲用水變成的酒。在此以前,他們一直為他有力的,迷人的個性所吸引,如今,他們卻是深深地相信他(約2111)。

特性

達格拉斯(Lloyd  Douglas)用“大漁夫”作為他寫彼得傳記的書名是十分適當的,因為彼得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大的。他的美德是大的,他的缺點也同樣是大的。如果用一個書面來作比方,他的位置是在中心。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大規模性質的。他的名字在十二個使徒中常常為首凍是沒有理由的。尼邁爾(Niemeyer)說在彼得裏面比在任何其他使徒裏面有更多的人性。同時,正因為這人性,也使他與我們有了關係。他是我們的軟弱、抱負、希望和失敗的種種縮影。

他的天性是火熱的,衝動的。他做事不會半途而廢,必須貫徹始終。他的熱情支配他的頭腦。有一次,他為了要急速地到達主面前,便跳在海裏遊到岸上。由於愛的激動,他甚至不遲疑地責備耶穌。為了表示對主的忠誠,要維護他,便不假思索地削去了那敵人的一個耳朵。在那間閣樓上,彼得拒絕耶穌洗他的腳。他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但當主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的時候,他立即又轉口說:“主阿,不但我的腳,聯手和頭都要洗。”當主耶穌復活以後,彼得不但快跑到耶穌的墳墓前,而且沖進墳墓裏去。當他看見耶穌運用神性施行神跡,打了許多魚時,他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其實這是人最不願意的事。我們看見以後主耶穌問眾門徒是不是也要離開他時,彼得以前後不符卻是令人愉快的話回答主說:“我們還歸從誰呢?”甚至在主耶穌復活以後,彼得的天然特性還不時出現。當天國的門向外邦人敞開時,彼得裝假與外邦人隔開,不與他們一同吃飯,以致引起保羅的斥責(加211)。然而,後來有一件頗特別的事:彼得在耶路撒冷的大會中一改既往的態度,懂得如何抑制和約束他的急躁的言語。只有在多人發言以後,才鼓起勇氣發表他的意見(徒1567)。

彼得是一個典型的極端主義者。他往往嘗試那不可能的事,不料竟能成功。教會如果沒有極端的份子來搞動那種自滿自足的狀態,並將之驅除,便會因營養不足而死去。不過,極端主義者也必須有它相反的力量。以彼得而言,神為他預備他弟弟安得烈,他是一個典型的保守主義者。他是不容易為情緒的浪潮所沖昏的人。

迅速果斷是一個良好的特性,即使這決斷有時不免有錯。創一個先行動後思想的人。荷爾頓博士評論說:“彼得不是一個靜觀局面的人,反之,他是希望局面因他而轉變的人。”

慎思熟慮與彼得的個性無關。他有的是鹵莽不籌謀的勇氣。在客西馬尼園中只有他挺身而出要保護主。主耶穌被捉拿時,也只有他膽敢地走到大祭司的院內。他的性情不是膽怯的,可是,過猶不及,一種美德過份表彰的時候便可能成為缺點。彼得的勇氣有時貶低為魯莽;他的熱誠也成了過份的自信。

在一致同意下,心直口快的彼得自自然然地成了他們一組人的領袖和代言人。當眾人離開耶穌時,主向十二個門徒挑戰,問他們產:“你們也要去麼?”是彼得代表發言:“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約66669)試想,在當時的情勢下,這回答該帶給主何等大的安慰呢?當耶穌問他們“你們說我是誰”的時候,又是彼得代表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6)。當主宣佈他要走上受苦的道路時,只有彼得敢試行阻止耶穌。五旬節那天,他又是一百二十人的代言人。他是使徒團體中的自然領袖。甚至在基督容許有最親密聖潔交通的特權小圈子內,他還是領袖。在主耶穌登山變像時,又是他饒舌地作了一個荒誕的提議(太174)。

彼得雖然有這些或顯或隱的領袖才,但是,無可否認的,他是一個輕浮的,不穩定的人。我們的主特別針對他的這致命的缺點訓練他,修削他。

訓練

基督首先對彼得所說的話,顯示出他修削一個工具時所用的無可匹敵的方法。“你是……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約142)。在這句話內,耶穌用了兩個字,一為petros,是從岩石表面擊下來的一塊小石;一為petra,是指岩石的本身。彼得必然曾因他一直達不到情緒上的成熟和穩定而失望。如今,主耶穌為那顆失望的心靈燃起了希望和期待的火。這不是說彼得曾靜坐下來分析他的情緒,但相信他必然曾多次因自己急躁的言行所招致的狡猾情況而失望。我們主曾觀察和研究他門徒的特性,因此,他能照著他們個別的需要而施教。

“你是……你要稱為”,小石子將變化為花崗岩的岩石--不是機械地,無可避免地則到來,而是藉著一些難捱的管教和受苦的經歷纔能獲得。當耶穌稱他為岩石時,他的同伴有沒有皺眉?他們會不會暗地裏認為這位新教師沒有知人之明?不管如何,彼得從此以後便盡力符合主的期望和應許而生活--可惜只靠他自己的力量。值得人注意的是:在主人兼教師的一句話內,便豫言了彼得的試探、跌倒、悔改和復興,甚至預告了他將來的使命。

一個人如果想改變他浮躁的個性,最大的需要是將這種個性陶冶在一種偉大的熱情裏,或者由另一個有更強個性的人來駕駛他。主耶穌小心地計畫了可以達成這種目的的環境。他徵用了彼得的船,開始教導會集的群眾。彼得和他的夥伴們剛剛經過整夜的勞力以後一無所獲地歸來。正在洗網,準備回家去。不料,當主耶穌講完道以後,即轉身向著彼得,對他發出似乎不合情理的吩咐:“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54)。

西門對這位新的夫子是準備言聽計從的。可是,關於打魚的事,他知道些什麼?這豈不是過份地要求他的愚誠嗎?誰都曉得清早不是打魚的時候,如果他聽從耶穌,他便會成為別人的笑柄。彼得到了一個重要的關頭,他勝得過這試驗嗎?我們幾乎可以感受到他在這密鑼緊鼓中遲疑的回答:“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路55)。他勝利地渡過了這重要關頭,他順從了基督不可置辯的最高主權。這一網所打的魚太奇妙了。它將永遠銘刻在西門的腦海中。他知道他所屈服的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永遠沒有再收回那顆屈服的心。就是這樣,耶穌成了他的主。

彼得個性中最明顯的缺點之一便是言語急躁,這一點主耶穌也是相當注意的。這缺點也許便是他失敗的主因。沒有人敢到的地方,他卻經常踏進去,如果有一天他會成為教會的柱石,要堅固他主內的弟兄,那麼,這種缺點必須改過,他必須學習控制常犯過錯的肢體--舌頭。

主耶穌責備彼得比其他任何門徒多。坦白指責是好教師的記號之一。主耶穌不缺少這一點。彼得拒絕耶穌替他洗腳,他在耶穌登山變像時說出不負責的話,他過份誇張自己的勇氣等,不是受到耶穌無言的指責便是明顯的警告。有一次他受到十分嚴重的斥責,那便是在耶穌豫言自己要受苦受死時,彼得出於對主的愛和忠誠,又由於他不瞭解主,便制止主走十字架的路。前此不久,他曾作了一個重大的宣認,而且得著主的稱讚:“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太1617)。他曾作了神的代言人,然而,現在卻受到可怕的譴責:“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23)。他又成了撒但的山口。試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事:人的舌頭一時能作神的出口,一時又可以受撒但的控制。“你是有福的。”“退我後邊去罷。”熾熱的煤燒他的嘴唇,以致起泡,然而,霎時間,他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功課,一生的為人如何,凍能改之於旦夕。

特別的功課

彼得口舌之尤,經常為主耶穌安排了教導的機會,留下一些極有價值的功課。這些錯誤通常是熱情的結果,但也由於可悲的無知,他的口唇邊經常掛著一些問題或回答。彼得凍是在主耶穌登山變像時僅有的一次“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他是一個不說話便感到不舒服的人。

他對基的神性曾作了三疊式的認識。“我們已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約669)。“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6)。當耶穌運用神性的權能時,彼得的話語中隱含了一種承認:“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主耶穌對人的宣認常常都歡喜加以稱讚和賞識。這些宣認或懺悔是引到十字架的道路中之興奮劑。

由於彼得的人格中高貴的本質,又由於他熱情的性情,使他成為撒但的一個特別的目標。彼得曾三次誇口,主耶穌也曾作三重的警告。彼得誇口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我就是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太263335)。“主阿,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他所說的一字一句都是由衷之言。他不是一個隻會說亮話的人。不過,他還得學乖,人的心靈雖然願意,肉體卻是何等軟弱。主以溫和而真實的態度,藉著銳利的警告來教他這一課:“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路2331)。“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23)。“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太2634)。

可是,這些紅燈沒有使彼得三次否認主。這是他過於自信誇張的必然結果。“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太2670)。“彼得又不承認”(太2672)。“我不認得那個人”(太2674)。再次地,他那沒遮的口舌脫離了它新的主人的韁繩。幾分鐘以前,他曾赤手空拳攻擊那群暴徒。如今,卻降服在一個女人的嘲笑之下。一次的否認多麼容易帶來第二次的否認。他曾誇張自己的忠誠,那是如假包換的。然而,像魁北克(Quebec)一樣,它許多難以攻破的堡壘都被風暴洗劫,離它而去。

失敗與復興

馬可那麼詳細記錄彼得的缺點,是不是出於彼得的要求?(通常認為馬可是彼得的代筆人)除了彼得,馬可還可能從誰得著一切的詳情細則?其他所有的使徒都跑掉了。在評論彼得時,我們應該記得,當他的夫子在垂危之際,只有他抽出刀來維護他。只要他有一點腦筋,也會使他遠離大祭司的宮庭。然而,基督那不可抵擋的愛吸引他踏進危險之境。

彼得無情的否認主,也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冷兀計畫以後的結果,像猶大賣主一樣。它乃是一時招架不及的失敗。而且,很快地,他的真我便恢復過來,他在一種十分難堪的情況中學一種不可少的功課:人性的軟弱和失敗。耶穌以屬神的洞察力,看見彼得愛的深度和真誠。所以,他繼續堅固他品性中浮躁的易變的因素,好叫他終於能成為岩石。

分析彼得失敗的原因,我們可以看見四種因素:(一)他自以為可以免去失敗的可能性。(二)他與主的交通已切斷,因為肉體正在得勢。(三)他與主耶穌有了距離(太2658)。(四)他與可疑的人為伍。這裏的每一個功課都與二十世紀的門徒有關。

夫子的三疊問題和託付正好彌補彼得三次 的誇口和否認。這並不是偶然的,他的跌 倒是屢次漸進的。他遠遠的跟從他。他在敵人的爐火旁取暖。他坐在他們中間。他不但否認他的主,他也否認與其他的門徒有任何關係。他咒詛,他發誓,他在夜間出去。

在彼得的復興事上,我們看見主對待失敗與跌侄的人的態度和方法,使我們可以得著無限的安慰。開始是藉著雞啼使起不久以前主說過的話。接著是回頭一瞥,那帶著赦免與慈愛的一瞥!

“我看見他掛在木頭上,

苦楚難當,鮮血淌蕩;

當我走近十字架前站立懺悔,

只見他疲管無力的雙眼,

慈祥地給我安慰與鼓勵。

在我有生之日,

將永忘不掉那深情的一瞥。

雖然他一言不發,

卻好像控告我將他置死而不察。”

這是牛頓約翰,一位奴隸販賣者,寫出他悔改的經驗。彼得的經驗正與此相似。“主轉身來看彼得。”那明亮的一瞥使彼得的心碎了,眼淚像洪水一樣沖出來。那使彼得從失望的邊緣挽回過來,使他永遠悔改的,不是懊悔的心,不是羞恥的感覺,也不是記起了那已失去作用的警告,而是那不能描摹的愛與同情。

“他就出去痛哭”(太2675)。最辛酸的淚莫過於為罪哀哭的淚。然而,淚水並不能滌除他否認主的言語。他的悔改是真實的,深切的。然而,光是眼淚,不足以充當一服通瀉劑。他必須經過一種十分基本的經驗,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救他脫離本性中已顯示出來軟弱。

主耶穌探測門徒的心理並引導人發現自我的方法都是十分有啟迪性的。他向彼得發出三疊式的問題,並引起他三疊的回應。他安排一個適宜的場合--在爐火邊舉行這重要的會談,像彼得跌倒時一樣。不過,這次的火是主自己生的火(約219)。彼得失去了作使徒的一切權利。主不能讓這令人憂傷的罪被忽略過去,免得他或其餘的門徒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事。公開的失敗必須公開地對付。他們必須曉得,他們與主之間不能更改的鞏固關係,有賴於他們對主不受動搖的忠誠。

這一次主沒有稱呼他為磯法,乃稱呼他為西門。這個名字是他蒙召以前用的。他已失去作為使徒的身份,如今必須重新獲得。他問他一個最徹底的問題:“西門,你愛我麼?”主耶穌三次覆述這問題,好像要使人注意它的重要性。這位萬師之師知道重覆的價值。這幾個字刺透彼得的良心深處,使他想起自己的誇口,和他卑鄙的否認主。主用agape這個愛字--屬神的愛--問彼得是不是愛他。這位悔罪者以phileo--屬人的愛,友情的愛--回答他。如今,彼得不敢再誇口。對他的弟兄們也不再存優越感。主耶穌在第三次的詢問中,phileo這個字,而不是用agape,於是彼得便憂愁。原因不僅是耶穌連續三次追問,而且是因為在他的詢問中,似乎對他次一級的愛也表示懷疑。彼得在憂愁中不但懇求主的同情,而且是因為在他的詢問中,似乎對他次一級的愛也表示懷疑。彼得在憂愁中不但懇求主的同情,並且表示他是神的兒子,知道一切。他說:“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約2117)。

邁爾博士寫著說:“彼得顯出有極大的技巧。他利用我們的主的沉默以達成他的辯白。每一次他都好像驅使基督必須打破沉默,假如他不是已經開口的話,如果他對彼得熱情的愛和忠誠的事奉有任何懷疑,他便不能保持他的平靜。彼得將每一件事都當作孤注一擲,完全相信他的主是深知他的思想和心裏的意念;又向他挑戰,反駁他愛的三疊誓約,如果他的愛不是真實的話。”愛是不能強求的,應該自然施與。彼得已自自然然地獻出了他的愛。其他的需求便會接踵而來。他如今能作一個靠得住的受託付的牧人。

那三疊的宣言帶來三重的使命。如今,主耶穌在彼得失敗的戰場上信靠他。他的愛必須表達于言行之間。“你餵養我的小羊。”--容易失迷的幼小羊群。“你牧養我的羊。”--照顧他們靈性的光景。“你餵養我的小羊。”--為他們預備食物,或奶或肉,需要而定--而且照料他們的靈性。彼得的悔恨因耶穌的赦免和重新付託得以澄清。

我們應注意到主耶穌沒有勉強彼得應許在將來要做得更好,不過要求他作基本上的表白:“我愛你。”這愛以後沒有再搖動,即使當他像主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也沒有遷移。他對“大牧人”的愛,在以後他如何照料羊群的表現上得到了證據。

初期教會的大主教職

一個人雖然有過可怕的失敗經驗,但如果肯深深的悔改,凍會阻止他繼續服事基督。那位否認耶穌的人,很快便成為勇敢的大而無畏的見證人。可見基督使人得恢復的恩惠何等大。這器皿現在已經準備妥當,而且在主人手中待命。

有誰能料到彼得全從失敗的深淵一躍而成為五旬節時一百二十人的領袖?只有主纔能頂見這個發咒的漁夫會成為被揀選的傳道人,傳出教會史上最有活力的一篇講章(徒2章)。使徒中第一個神跡是彼得行的(徒314)。他又是公會前的發言人(徒52741)。他有屬靈的真知灼見,去揭發行邪術的西門之不良動機(徒82024)。

復活的主信任他,將一種特權和責任託付他,使他可以應用天國的鑰匙,為猶太人和外邦人開啟天國的門。耶穌豈不是曾應許他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他麼?五旬節時,他在耶路撒冷開門給猶太人。後來又在哥尼流的家中用這些鑰匙開門給外邦人(徒1044)。

基督教會的根基是安放在他的釘十字架、復活、和升天上面。如今,滿有聖靈的彼得能以在這根基上幫助建造的工作。主對彼得說的話(太1619)也是對個別的信徒說的(太1818),這對我們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哩!彼得是首先的,但不是唯一可以使用那些鑰匙的人。

天國的門穩妥地為外邦人開啟以後,彼得便退到幕後,接著是保羅居首要的地位。使徒行傳中關於彼得為最後一次重要的記錄是在耶路撒冷的大會裏。他提及他應用鑰匙的事(徒1579)。又為基督徒自由呼籲。

彼得晚年竭力廣傳福音。因他熱切傳道的影響,許多人離棄偶像,歸向真神。

他去世的地點不十分確定。他的第一封信是從巴比倫而來。大概他住在那裏直到晚年。許多人認為巴比倫的名字大概是彼得用來比喻羅馬的。然而,依照羅馬天主都的傳統,彼得做了二十年羅馬的主教,卻找不著絲毫關於它的證據。早期教父之一拉克單丟(Lactantius)寫著說:“以兇暴及邪惡知名的尼祿王(Nero),決決毀滅屬天的教會,廢棄公義,逼迫神的僕人,把彼得釘在十字困上,將保羅殺戳。”--這敍述與主耶穌的豫言相符(約2118)。傳說彼得殉道時,曾對刑吏作如此的要求:“請把我倒過來釘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為我豎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樣受死。” ── 孫德生《神的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