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耶利米--流淚與信靠的先知
“耶利米曾被喻為眼淚中溶解的銅像,剛柔兼併在他一身。他是一個懂得憂傷和熟悉滋味的人;他親身感受到一個犯罪的國家淒涼與重壓。他的奧運會和他的受苦都是基督生命的典型刻劃。他願意將自己的命運與以色列可憐的餘民同列。他所寫的兩本書充滿了代求的精神,因為他是一個命運之子。有時他禱告十分大膽,例如他在困惑中所發出的呼喊:‘耶和華啊,你曾欺騙我,我也受了你的欺騙’(注:勸導二字在有些英文聖經中作欺騙deceived)。你比我有力量,且勝了我,我終日成為笑話,人人都戲弄我。”(耶20:7)
“耶利米哀歌是一個屬靈的廠礦,是為了那些想在禱告的藝術中造就自己的人所預備的。聖經中沒有一處像這本書包含那麼多強烈的請求,那麼有力的詞句,及那麼感人肺腑的辯證。他從地牢中求告耶和華,仍深信‘他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2,32)”。
--祖威默(S.M.Zwemer)
耶利米,流淚的先知,這形容詞好像會立即使人產生一種厭惡感,而不想研究他的豫言。真的,不幸地,他的作品乃是聖經中被人疏忽的一部。然而,他的信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合時這麼適切。雖然他所不得不傳的信息是那麼暗晦,但如果我們只把他當作是悲哀的先知,是不公允的,因為他在大苦難中也是一位滿懷希望的先知。
在他的兩本書內,詳細地記載了他的自傳,使我們對於他的一生有直接的認識。這一點是與其他先知書不同的。他的自傳也使我們對他當時的世代得著相當的啟迪。他十分坦白地披露他自己的心理。敍述中夾雜著對白,顯示出他在心之深處實驗到神對待他的方法。
我們若想認識他,必須先知道他那個時代的一些情形。那時,在宗教和政治上都是一個危險的時期。到處燃起旋轉乾坤的戰爭烽火,結果,巴比倫得了顯赫的地位。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導致耶路撒冷的敗亡。世界上多數的宗教都在這個時期產生。--佛教,印度教、儒教和波斯教都在西元前六百五十年至五百年間興起。像今日一樣,當時是宗教和政治都顯得緊張和混亂的一個時代。世界的強權也完全換了不同的主人。
耶利米主要是關心他本國的福利,因為他是生活在最需要關頭的時代。對那遠離正道,正往不可免回之毀滅邊緣的以色列國,耶利米是耶和華的使者。如果英國大史家麥考理勳爵(Lord Macauly)曾從事記述耶利米的事蹟,他也不會比下面一段寫得更適當恰切:“很難想到有什麼事情會比一個偉大的人眼見自己垂危的國家奄奄一息的情形更痛苦。他要處理崩毀以前的錯誤複雜,混亂與瘋狂交替的國家。親眼看著它的活力一天天消失,直到一切解體,只剩下冷酷,黑暗與腐敗。”
耶利米作先知期間,先後有五個王統治,其中有兩個為期甚短。約西亞是國家改革運動的一個器皿,但其改革的成果卻顯得十分膚淺。他們的內心沒有離棄腐敗和邪惡的決意。在約雅斤和西底家相繼登上王位以後,國家很快地跌進悲劇的大收場。國家解體以前,政黨紛紛而起,先知便是生活在這混亂的時代中。
背景
耶利米出生在一個祭司家庭中,他自己亦身為祭司。他的家在亞拿突城的一個小村中(即今日的亞拿地Anata);周圍荒蕪多石,位於耶路撒冷之北
由於耶利米在京都耶路撒冷附近長大,他對於國家的一切事物都極熟悉。他也必然知道在他周圍的一切傳聞,他會參加宗教的各種節期,與他的百姓同有快樂和憂愁的感受。
他的父親希勒家不是那位大祭司希勒家。那位大祭司是以利亞撒的後裔,而亞拿突城的祭司是以他瑪的後裔(參代上6:4,13~15;王上2:26,27;代上24:3)。從先後繼位的幾個王都尊敬他這件事看來,他似乎出身於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家庭,他是少龍的侄子(耶32:7),少龍的妻子是豫言耶路撒冷的女先知,這樣看來,在祭司和先知的集團中都有他的親戚,所以,他是在這兩種職份的特權和影響中長大。拿鴻和西番雅也在同時期作極有力的先知事工。
這位青年人對神所安排在他周圍的影響必然不會無動於中。約西亞的改革無疑的會在他腦海上烙下深刻的印象。他熟悉當時已存在的一些聖經古卷。那些書上的話語也成為他思想的一部份。他的豫言從開始到結束都涉及國家的表徵和風俗。這些準備的背景加上他自己的恩賜和氣質,使他十分適合擔任神所指定給他的那份工作。
呼召
很少先知和傳道人有耶利米更確鑿的蒙召經驗:“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耶1:4)。這直接從神而來的信息改變了耶利米生命的整個過程。他十分需要像水晶那麼清楚的呼召。他將要擔任的工作是繁重的,要付上昂貴的代價的,只有深深感覺到神預先的按立,纔能使他忠於他的使命。因為在將來的日子內,他必須指摘他那個時代所走的路線,反對領袖和人民的意見
他的呼召是直接從神而來,當那呼召臨到他時,他早已熟悉那是神的聲音。正如使徒保羅一樣,耶利米的聽眾是多國的人:“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他沒有為自己選擇這職業,他是被選為先知的。神用極其特出並有安慰性的話語呼召他:“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耶1:5)。當他在母腹中時,無所不知的神已把他分別出來作先知。使他在以後的日子中,每逢想起他是神特別預知的物件時,便能獲得莫大的力量。他是神所選召的,那麼,最後的責任也是神的。這種意識使他在反對者和仇敵面前有如銅牆一樣保護他。
回應與委託
耶利米的反應是真誠的,即刻的。--他覺察到自己的不配:“主耶和華阿,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1:6)。他聽見呼召時的驚慌情形並不足為奇。像他那麼寂寂無聞的祭司如何能承擔這樣大的職責作列國的先知呢?事實上,他的推辭便是最好的推薦書,也證明他適宜擔任這工作。有些缺點凍致取消一個人的資格。
他對神的呼喚所起的反應,與他的先祖摩西的反應在表面上似乎有一種相同的性質。摩西抗議說:“主阿,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我本來是拙口笨舌的”(出4:10)。耶利米說:“主耶和華阿,我不知怎樣說”。可是,神對他們的瓜是完全不相同的。耶和華向摩西發怒。為神作代言人最主要的不是靠口才。同時,摩西的態度乃是不願意遵行神的旨意。神對於膽怯的缺乏自信的耶利米又是另一番態度。他慈和地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他不在意他的弱點和缺少經驗:“我差遣你到誰那裏去,你都要去……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1:7,8)。神對軟弱的人是溫和的,但對一個已蒙應許供給所需,而仍不願意擔任工作的人卻是嚴厲的。他歡喜在人類的軟弱上顯出他的能力:“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
神不歡喜我們終日思想自己的不配。因為這樣我們便會扼殺自己的才幹,對自己的責任退縮。我們應該隨時支取神的力量去對付我們的無能為力。神供給耶利米所意識到的需要:“你不知道怎樣說麼?我已將我的話放在你的口中。我會負責所要傳的信息。你懼怕人麼?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你懼怕列國嗎?他們雖要攻擊你,卻不能勝你”(參耶1:8,19)。
神對他的僕人不只是執行他無上的權力,同時,他也樂意供給他們一切所需,保護他們,鞏固他們。這一點包含在他每一個呼召裏。“我吩咐你說什麼話,你都要說……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我已將當說的話傳給你……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耶1:7~10)。如果耶利米曾退縮,充其量他不過在亞拿突城享受一種退隱的生活,但他卻不會錯過神為他的生命所安排的完善的計畫。
雙重的異象
任命以後,便有異象。耶利米所看見的兩個相對性的異象表徵,對我們的今日的世代仍有同樣的關係。在“一根杏樹枝”的異象裏(耶1:11,12),原文有雙關的意味,在我們的聖經譯本內沒有表達出這種意思,
第二個異像是一個燒開的鍋。這是一個補充性的異象。前者是保證,後者是嚴酷。
先知的人格
耶利米的本質像一個詩人,他也有詩人的天才。有些權威人士認為他是當時全國中最偉大的詩人。雖然他的詩歌在我們的聖經中是以散文出現,但在希伯來文的聖經中,有極顯明的詩歌的體裁。他所傾吐的心聲隱藏在希伯來詩歌的那種形式內。這種表達的筆法最容易拔響他百姓的心弦。
他的傳記表示出神在黑暗之日要揀選的使者是何種人。有人說一個國家在開始和結束之時都會產生偉人,即在生和死的陣痛中產生。耶利米是在後一種情況中出現。他是一個愛國者,以他激烈的熱情愛他的國家。這一點在記錄他為國家的衰落而哀歎的書中十分明顯。
人的眼睛並不是常常能看出神揀選某一個人的理由。他並不常常選擇我們心目中所期待或所揀選的那一型人物。耶利米所要擔任的工作是“在列邦列國之上,施行拔出、拆毀、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10)。那麼,神必然會選擇一個孔武有力,勇不可擋,滿有自信,喜歡主動的人!
可是,神所揀選的竟是膽小如鼠,畏首畏尾,自覺不配的人。顯然的,這種人完全不適宜他即將擔任的工作。他比任何其他希伯來先知作更多的內在省察。他常常搜索他的心思,不斷懷疑自己。他的同情心十分大。他常深深地敏銳地感覺到他國家的愁苦與悲哀(耶24:14~18)。他大大地遭受同胞的漫駡和遺棄。他的本性使他總想避免公開露臉,然而,他的職份使他不可能如此。以賽亞53章所活活描繪的受苦的彌賽亞的畫像,被猶太人當作耶利米的寫真。因為他們不願承認基督與此有關;又因為耶利米受人輕視,被人棄絕,飽經痛苦,多有憂患。他渴望得著那永遠與他無份無關的同情和慈愛。
說也奇怪,在另一方面,耶利米卻又是一個有非常勇氣和忠實的人。這種本性因他心中存敬畏的心而顯得加強。照他自己的意思,他寧願以憐憫為懷,不料,神卻要他宣佈審判。然而,他從不退縮。神勸勉他僕人“不要懼怕”的忠告並非多餘的。在國家衰落時期宣佈惡運的先知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近代有個與此相同的實例:美國有一個豫言家在國內各地各州宣佈美國將不可避免的被蘇聯毀滅。他被人憎恨、嘲笑、逼迫、下在監裏,稱為一個賣國賊。他在那些要脅他性命的反對者面前從不畏縮。不論在宮庭或在街頭,他都忠心宣佈即將來臨的審判。他兼有直言忠告與憐憫為懷的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全並。在他的服務中,滿了同情與痛苦的情調。
耶利米經歷過孤單無人賞識的生活。他與人類的愛絕緣。他沒有妻子可以給他安慰和鼓勵。他得不著同胞的擁戴,他愛國的自尊心受到損傷。有時,他甚至失去可貴的個人自由。他在遭遇遺棄受逼迫的那些年間,仍能不屈不撓地忠於他的使命,這完全在於他剛強的勇氣和神持久的恩惠。他與眼淚結了不解緣。像約伯一樣,他咒詛自己的生辰(耶15:10)。同胞因他所傳的信息閃避他,他的動機被人誤解,非難。他口傳審判的信息,心卻因這信息而破碎:“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9:1)。
他是一個滿腔熱情的人,渴望看見神的榮耀和他同胞的屬靈幸福。主的話語好像火在他骨頭中燃燒(耶20:9)。有一個時期,他變得十分頹喪,因為沒有人理會他的信息,以致他決意緘默,然而他心胸中熱愛和關心之情沸騰,不能抑制,以致熱淚湧流,不停代求。
他是一個有信心和希望的人。史密斯爵士如此說:“耶利米不是一個希望的先知,可是他另有一種本質。沒有這種本質便不可能產生希望--他有受控制的信心。有時黑暗,有時絕望,世界的一切運動是無情,惶亂,但他相信神仍能注視,在掌管一切。”甚至當他豫言耶路撒冷即將毀滅和傾覆時,他仍然談及那榮耀的國度,要像鳳凰一樣,在那被征服的城市之廢虛中升起。
在耶利米的書中,有三段特別突出的經文顯出他的信心和希望,照耀他沉晦的傳道工作。
第一段經文是關於陶人和作壞了的器皿之比喻(耶18:1~10)。這象徵的信息主要是傳給以色列人的:“以色列家阿,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窯匠弄泥麼。”這是神的問話。以色列曾被揀選為貴重的器皿,可是,她一直破壞了陶匠仁慈的計畫。結果,以色列民受逼迫被分散,而且有更糟糕的事等在前頭。然而,陶匠並沒有失敗,只要他們青合作,他仍然能把這國家作成一個貴重的器皿。“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
這比喻今天也可以應用在我們個人身上。耶利米的希望之言的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雖然因為自己的剛愎和悖逆受了損傷,可是仍舊有希望。如果我們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交托在屬天窯匠巧妙的手裏,任由他搗碎,製作,他必會重新製造我們。這器皿也許不像原來所設計的那麼美麗,但仍然可以為主人所用。窯匠的比喻為我們保證,對於一個失敗而悔改的人,有無窮盡的希望。
第二段經文是關於新約的豫言。宣判厄運的先知以自身表明是有希望的先知。當他以樂觀的態度宣佈將有一個新的要代替舊約時,他的信心已到達峰巔(31:31~34)。這新約富革命性,並有其超越的重要性,故有加以充分說明的必要。這新約基本上是關涉以色列人的,但在希伯來書信中的闡述看來,顯然還有其他的價值,是我們可以作與自己有關的。無論如何,保羅清楚說明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加3:29)。因此,我們可以要求包含在這約之內的權益。
摩西的律法是舊約(申4:13),是不完全的,不是固有的,因為它以人的順從為條件(來7:19)。它的職責不過是一位訓蒙師,引領人到達基督面前。它是無能為力的,又因人的肉體而顯得軟弱(羅8:3)。它只可以告訴人應該作什麼,卻不能給人遵行的能力。人實在不可能遵守它的要求,因為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8:8)。這樣,神為什麼要求人作那不可能的事呢?回答是:神雖然知道了不能遵守律法,人自己卻不知道。當律法傳授給以色列人時,他們極自然地便誇起口來:“凡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後來他們竟不斷違背約中的條件。神沒有干涉他們的自由意志,反而採取這種方法教導他們,使他們知道自己的罪惡與無能。
他們經過幾百年的失敗,才學懂這種功課,神纔能帶領他們甘心情願地接納耶利米所豫言的新約。他預先看見了舊約崩毀的那一天,為新約所代替,這新約將補救舊約的一切缺欠--這約不但要求人遵行,也給人遵守的能力。它會保證抵制人那方面的失敗,這失敗是使舊約註銷的因素,它也會補賞人性中制命的軟弱。
神啟示給耶利米的這新約,比他同時代的任何啟示都更前進。它所供給的五種主要因素正是舊約所需要的:(一)屬靈的領悟--知識。“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二)屬靈的抱負--順服。“寫在他們心上”。(三)屬靈的親緣--奉獻。“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作我的子民”。(四)屬靈的造詣--相交。“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五)屬靈的赦免--潔淨。“我不再紀念他們的罪惡”。
無怪乎希伯來書的作者稱它為“更美之約”。舊約著重人的責任,叫人“當”作什麼,“不可”作什麼,新約卻說是神擔負那責任。“我要”作這樣作那樣。這是為失敗的人類所立的新約。
最後,耶利米在亞拿突本城買地的事件上美妙地表現出他對神的信心和希望。(耶32:6~9,17)先知已被囚在獄中。在那裏,他已得悉巴比倫的軍隊紮營在亞拿突城外,佔據他們的土地。這情況似乎是毫無希望的。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告訴他的堂史北哈拿篾會來要求他買贖在亞拿突的那塊地。在哈拿篾那方面,這項交易是上算的,因為這城即將掉進迦勒底人貪得無厭的肚腹裏,而那塊地也會跟著失去。然而,耶利米在哈拿蔑沒有來見他以前,已先遇見神。而且,神已向他保證,他的國家不致全部滅亡,將有一些餘民留在那裏。神會藉著這些餘民完成他的目的,他在安靜的信心中買贖了陷入重圍的的城中的那塊地。他那狡猾的堂兄卻慶倖自己完成了一宗上算的交易。
耶利米知道神能實現他的應許。因此,在似乎不可能的環境中仍把自己交托給神。他用言語表達他的信心:“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他在如此環境中買地是對國家作一個看得見的憑據,表明神秘先拯救它。以普通的見識而言,他
當然會拒絕買贖那塊地。然而,他與神有長久的親密的聯繫。雖然他好像會明顯地損失十七舍客勒銀子,他也不怕踏上信心的道路。
銀子秤過了,字據也簽過了,而且已交給賣者手中。耶利米將買契交托給他的朋友巴錄。這巴錄是他在獄中時的代理人。巴錄對這椿買賣表示驚訝。但耶利米告訴他耶和華已向他啟示,目前被敵人佔據的產業,將來必歸還合法的業主。後來事實證明果真如此。
在普通的歷史上,我們也看見一個與此相若的例子。當漢尼拔(Hannibsl)的軍隊離羅馬只有
在不屬靈的眼光看來,耶利米的工作是不合格的,是悲慘的失敗。但在神眼中,它包含了獲得一切光榮及成功之素。據說耶利米是被石頭打死的。因此,他在“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的尊貴行列中得了一個光榮的地位。──
孫德生《神的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