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摩西--與神面對面說話的人
神並不勉強人與他建立親密的關係。他只將這關係賜給凡有這種渴望和準備的人
。摩西是樂意過與神有親密團契的內層人物之一。摩西在山上消磨四十晝夜,不止一次與神作親密的交談:“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11)。不過,這種親密的關係並非一天內建立起來的。達到“完全的境
地”是一條漫長的途程。再者,即使是摩西,也從未見過神完全的榮耀。當我們追溯他在神陶煉下的人格發展過程時,便看見他所以能成為一位屬靈的偉人是因為他有偉大的信心。
他的生命可以明顯地劃分為三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包涵四十年。
第一個四十年--在埃及王宮中作太子
遺傳
許多偉人成功的秘決可能是受他們父母的影響,特別是他們的母親。暗蘭和約基別的信心,為神以後對摩
西的京戲預備了道路。在某種意義而言,這兩位奴隸的信心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摩西生下來,他的父母見他是個俊美的孩子,就因著信把他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命”(來11:23)。
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甘冒觸犯王怒的危險,他們的愛心促使他們想出一個巧妙的方法逃避王毫不留情的諭旨。在這件事情上,神看重他們的信心,酬報他們的愛心。結果,摩西深深地受了一個敬虔家庭的影響,與及希伯來宗教的薰陶,以致後來他雖多年受埃及及教育的相反作用,也不能把前者磨滅。在他的家庭中,他學習了兩個很重要的功課。他從父母身上學習了對神的信靠;他又從周圍敬畏神的聖潔環境中得著不能磨滅的印象。從他父母身上他又吸收了大而無畏的勇氣。他們的信心勝過了他們對王的懼怕。父母的勇氣在兒子身上和生了道德上的果效。“他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來11:27)。信心能勝過懼怕。
摩西的幼年處處都顯出神的手在操縱萬事。那條好像要淹沒他性命的河流,竟把他從死亡中救出來。夠諷刺的是:拯救他的竟是殘酷的法老的女兒。但那出於母愛的妙計,竟能使她照顧到自己的孩子。當她把摩西脆弱的搖藍安放在尼羅河畔時,她做夢也沒有想到世界的希望系於其上。然而神掌管萬事,他也掌管我們的遺傳。
環境
神選擇法老繁華奢侈的王宮作為訓練以色列的救星的基地。這又是另一例證,證明神是統管人類一切生活環境。溫暖的臥榻和豐美的飲食好像並不是一位將來要生活在乾燥沙漠地帶的人的理想條件。王宮裏面鬆馳的道德生活以及顯貴們的勾心鬥角你詐我虞的情形,也不是造就敬虔人的良好氣氛。然而神的道路非同我們的道路。當他訓練一個人的時候,他並不一定常常把他與世人隔絕了;反之,他可能會容讓試探和苦難的風暴向他襲擊,為要使他磨練成堅強的人格。如果是我們作王,我們絕對不會把他送進法老的宮中受訓,因為那裏完全沒有良好的屬靈影響。然而神要藉王宮試驗的火焰鍛練他的工具。神掌管一切的環境。
教育
一件可笑的事情是:法老的諭旨使摩西有機會接受埃及及當時最高的教育。司提反在他臨終前的講詞中也提到了摩西所受的訓練和教育:“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教有纔能”(徒7:22)。作為一個學生,他精通了埃及一切的智慧和科學。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具有傑出的演說纔能。作為一個士兵,約瑟夫說他有很大的成就。傳統的記錄說,埃及的軍隊在摩西的領導下曾獲得多次偉大的勝利。如果這些記錄真實可靠,便解釋了他日後為何富有組織和領導那麼多群眾的纔能。在他受軍事訓練時,紀律,忍耐,果斷等等都是他課程的一部份。
埃及宮廷有一個規矩,凡敘利亞,帕勒斯丁一帶向埃及稱臣納貢的小
美國最高法院的
一位法官布盧瓦(The Hon.D.J.Brewer)認為摩西是一位制定法律者。他這樣寫著:“耶和華在西乃山頒賜十誡給摩西。他也給他恩賜,使他編成一套律法,成為以色列民族的法典。這法典在某些方面是人類歷史中出類拔粹的精華。這法典也是促成今日文明的一個大動力。摩西實在可以與人類任何偉大的立法家媲美。”神掌管我們的教育。
放棄權利
一個人對於自己的遺傳和環境好像沒有多大的主權。不過,對於自己終生的計畫,卻有選擇的權利。一個人遲早都會達到生命的分水領。那時必須在歧路上作一個選擇:自己的道路或神的道路。
摩西成了成熟之年,能夠明智地分辨事物的價值時,便到達了這抉擇的關頭。希伯來書11章將他的生命史作一縮影。有人恰當地稱之為“偉大的拒絕心理學。”他抉擇的重點是看他對神的旨意如何,又看他對他的同胞可憐的景況存什麼態度。他將自私地保留身為法老女兒之子的特權呢,還是承認自己是作奴隸的以色列民族一份子?他將選擇繁華權力與榮耀呢,還是甘居貧窮卑微與低賤?他那時的年紀正是最容易受世界的榮耀福樂所吸引的時候。各種的盤算都反對他去作他民族的英雄。世界的權力和榮華是那麼的實際,而且伸手可得,永生的遠景和酬報卻是那麼渺茫,只有信心的眼睛纔能看得見。
摩西重大的抉擇因素完全在“看”這個動詞上表達出來(來11:24~28)。這個字的意思是計算衡量。他小心地比較當時局勢的輕重。他不作匆忙的選擇,而是冷靜地慎思熟慮。如果保持現狀,則可保持輝煌的前途;如果放棄目前的生活,景況便會立即暗淡。
他的“看看”,使他知所取捨(來11:24,25)。由於他的信心,使他有毅力放棄眼前的一切。由外在的環境看來,如果他放棄法老宮庭中的地位,離棄埃及一切的享受和財寶,便會兩手空空,什麼也沒有。可是他睜開眼睛作他的抉擇,甘心與以色列百姓同受榮辱,抱同一的希望。他說出了世界史上創新紀年的一個輝煌的“不”字。他的推動力從何而來呢?由於他信心的眼睛看見了那“不能看見的主”。
摩西選擇的決心,在他的“放棄”上表現得最徹底。他放棄了埃及的富貴,福樂,繁華,與權勢。換來的是貧窮,痛苦,奴役,輕視,漂泊,與流浪。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放棄。然而他得到信心光榮的勝利。他將埃及屬世的繁華虛飾與盼望彌賽亞的不朽榮耀一同放在天平上較量。結果,他作了那永遠沒有理由後悔的揀選。
一天,當他看見他的弟兄受埃及人欺壓時,心中突然激起了一種新的忿怒與同情,結果使發出了解放運動的第一炮(出2:11~12)。他看見一位埃及人苦待他一位同胞,立時義忿填膺,揮拳把那埃及人擊斃,然後匆匆地把屍首埋在沙土裏。可是,他的英雄氣概並不為同族的弟兄們欣賞,反而為他自己帶來煩惱。原因有幾點:首先,這並不是信心的行動,而是血氣衝動的表現。他必須認識屬血氣的手段決不能成就屬靈的大事。在他下手以前,良心已經不平安,否則,他用不著“左右觀看”。
他的幹預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在神的學校中他仍有好些其他的功課要學習,因為在神看來,他仍然太剛強。他還沒有修畢“軟弱變為剛強”的一課(來11:34)。然而,也就是這個衝動的不成熟的動作,促使他進入生命中的第二階段。
第二個四十年--在米甸的曠野作牧人
摩西住在王宮的那些年間,使他得著訓練才智學識的最好機會。如今,在神的計畫中,他必須開始第二階段教育。孤單常常是煆煉偉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摩西在曠野的歲月便是熬煉他性情的好機會。他在埃及大學所修的課程使他可以在上層階級中工作:他在曠野大學的訓練則使他學習俯就卑微的功課,讓他能充任作奴隸的民族的解救者。他必須先因苦難而得純淨,因失敗而謙卑。
神造就他的工具時並不隨便,他訓練的方法是精細完善的。這位要為世界制定法律的人必須先接受多方面的訓練,不管其所需的時間有多長。當我們研究聖人的傳記時,往往看見他們從第一次作道德上的選擇到實際開始服務的期間,都有一段退隱的插曲,有時甚至是被丟棄。主耶穌在十二歲時已顯示他接受了神的呼召。然而,一直到二十年左右以後,才公開地傳道。保羅也曾在阿拉伯曠野過好幾個孤單的年頭。在那裏,他的靈得聽神隱秘的言語。神要求本質,而不問時間或其他任何代價。因此,在受訓的歲月中,沒有理由可埋怨,也不必度行捷徑,因為到頭來,他會發現那條捷徑不過是一條窮巷。
“當我回想這些事時並不覺得如何難過,但當時不知流了多少眼淚,經過不知多少掙紮,纔能作如此重大的犧牲。經過這些試煉以後,神為我開傳道的門。幾年以後,工作的機會多過我所能擔任的。當我回顧往事時才明白,如果沒有經歷那些嚴重的管教,而懷著貪圖名譽的熱情去擔當那麼重大的責任,實在太冒險,太可怕了!”
呼召
在曠野的另一邊(出3:1)摩西學習了他最高深的功課。在此之前,他常常都是一個注重行動的人。可是,在他的“研究院”課程中,他反而學習了最基本的一課--一個人為人如何,比他的行動更重要。
他的牧羊生活給一件異常的景象所中斷--一堆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熊熊的火焰吸引了摩西走過去觀察那獨無僅有的奇事。那曾想到,這一來,竟使他再走到生命的分水領上。生命中的重要關頭很少會預行宣告,多半都是突如其來的。這叢荊棘被火燒著而不毀滅之奇景(出3:2),乃是神與他相見,使他改變生命的際遇。從前只有在知識中聽聞的神,如今竟成為他經驗中的神。在那環境的荊棘叢中,神把摩西從無聲無息中提拔出來。
摩西不曉得他自己多年安靜默想的生活,竟是為這個時辰所作的一切準備。火燒荊棘的預表是很明顯的。火通常是神向人啟示自己的表記。這叢最普通的荊棘因那燃燒它的火光而成為非常特殊的東西。它本身原沒有可受之處,卻因神同在的火光而變為燦爛美麗。
摩西必須認識,他雖然有過一段相當的歷史,也不過是一叢普通的荊棘。如果他有什麼偉大之處,乃是由於神住在他裏面。那叢荊棘的本質沒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乃是它裏面的火焰使它與四周成千累萬的樹叢分別出來。他必須發現服事神的基本條件是赤足和隱藏的臉。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穿上鞋忙碌地活動比脫下鞋來恭敬地崇拜容易得多。我們都喜歡弦耀自己而不願意作隱藏的工作。這些都是摩西在曠野中必須學習的功課。
摩西清楚聽見他四十年來一直在逃避的呼召。神提醒他再次擔負他在倉猝中逃脫的責任:“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10)。摩西已完全知道人的無用。他對自己的纔能也完全失去信心。他不敢答應神的呼召。接著,神與他之間有一段徹底的對話,顯示出曾經一度自滿的埃及王子,如今承認缺乏承當大任的任何條件。他沒有聲望(出3:11),沒有信息(出3:13),沒有權威(出4:1),沒有口才(出4:10),沒有機智(出4:13),沒有成就(出5:23)。總之,他看出自己乃是一無所長一無所用的人。
摩西的態度好像是完全因他覺得自己不中用。他的婉言卻也似乎顯出他的謙恭和虔誠。可是,這態度沒有獲得神的喜悅反而激起了他的忿怒(出4:14)。神不喜歡他的僕人只因為自己的無能而限制生命的可能,藉以逃避神託付給他的責任。神向他保證說:“我必與你同在”(出3:12~14)。他又在他的名字上啟示他的本質:“我是自有永有的”。這應許和保證足夠使摩西相信他可以向神支取一切屬他的能力。從前他太急躁,如今他太遲緩。可是神不會讓他施恩給人類的目的因他僕人種種乖僻的情緒所阻撓。他們必須依照原則行事,必須趕快順服,而不應該徘徊在願意與不願意之間。由於摩西的要求,神指定軟弱的亞倫作他的代言人。結果,亞倫竟成為他住後日子的負累。
第三個四十年--在曠野作領袖和立法者
摩西受訓練的時期已靠一段落,如今他開始作以色列民族的領袖和解放者。我們不要忽視當他擔任這無比的重現時已經年逾八十。這一點對年紀較大的基督徒具有挑戰和安慰的性質。偉大的成就和有意義的服役可能仍在前頭。多年的經驗和風霜應該產生成熟的判斷和深摯的同情。
作領袖
只有那些身負領袖重責的人,纔能完全體會做領袖所要付的代價如何。摩西的重要責任一方面是對全體民族解釋神的旨意,另一方面是審判他們的案件,解決他們的難題。“摩西坐著審判百姓。百姓從早到晚都站在摩西的左右”(出18:13)。這一來,必然使摩西精疲力竭。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能既救別人又救自己的,因為根本沒有不需代價的屬靈領袖。當那患血漏的女人用信心來摸主的衣裳綏子。能力立刻從他身上出去了。
摩西的岳父葉芯羅到訪,提醒他要設法應付這樣極度的疲勞工作。他的岳父說:“你這作的不好。你和這些百姓必都疲憊,因為這事太重,你獨自一人辦理不了”(出18:18,17)。關於葉忒羅的勸告,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和評價。有人認為摩西從葉忒羅的勸告是不對的,因為神會加力給他,使他能履行他的責任。然而,我們可以相信,葉忒羅的勸告也是出於神的旨意。摩西便是如此相信。他接納這種建議,照著他岳父的勸告而行。這便證明瞭他具有最高的領袖纔能--把責任指派給其他的人分擔,訓練他們幫忙辦事。如果他沒有這樣行,在他以後的人,都不會有機會接受領袖纔能的訓練。
基督教的工作人員很常都把許多重擔與責任集於一身,而且這些重負往往不是從神而來,乃是由人而來。結果,身心都學受壓太重,無法喘息。在這種情形之下,神並不常常加以幹預,反而容許自然律的結果臨到他們身上。如果基督徒破壞自然律,他們的基督教信仰並不保證他們免去應受的刑罰。他們不如乖乖聽從“葉忒羅”的警告,因為他往往比較清楚地識別作領袖所當付的代價是什麼。
從別一方面而言。如果的確是指定給某人擔負的工作,神必負起全責,加力量給他的僕人,使他能勝任愉快。“神若這樣吩咐你,你就能受得住”(出18:23)。有些事情是別人比我們做得更好的。有時,即使放在別人手裏會弄得一團糟,我們仍當放棄。摩西可能比其他的人做得更好,但如果他堅持自己一手包辦,不久以後,就可能只留下一絲回憶。一個往外國去的傳教士是否成功,其中一點重要因素是,看他是否願意把責任交給當地的基督徒領袖,而他自己站在旁邊,在他們由嘗試而失敗以獲得經驗的過程中,隨時加以適當的援助。如果他青將責任交給別人分擔,就可能發掘並訓練許多新人才。
試驗
摩西身為領袖曾遭遇許多考驗。現在提出幾點略述如下:
第一,看他是否妥協。妥協是為了達成協定,雙方各作部份的讓步。可是,當我們同意降低我們的標準時,往往便會倒退一步。摩西與法老的“角力”便是逐步驅向妥協的典型的例證。法老最先的提議是:“你們去,在這地祭祀你們的神罷”(出8:25)。今天也常常能聽見類似的聲音:“不要忽略宗教,但頭腦不要那麼狹窄,用不著完全與世界脫離”。進一步,法老便提議說:“我看你們去在曠野祭祀耶和華你們的神,但不要走得很遠”(出8:28)。“宗教是好的,可是千萬不要到著迷的地步。”然後是人天然感情之試驗:“你們的壯年人去罷,但把婦女和孩子們留下”(參出10:11)。意思是:“如果你一定要去便去吧!可是不要太極端,免得你的家庭因為你固執過於古老的標準,而影響他們的在社會上的地位。”法老最後的一個要求是:“你們去事奉神;只是你們的羊群牛群要留下”(出10:24)。用現代的話是:“不要讓你對宗教的熱誠而影響你生意上的活動。”
摩西有清楚的屬靈眼光。他看穿了每一個挑戰。如果把羊群牛群留下,他們便會兩手空空,沒有祭牲可獻給神。於是他斬釘截鐵的回答說:“連一蹄也不留下”(出10:26)。
第二,面臨紅海絕境。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不久,便面臨一個極端困難的處境。一邊是不能通過的巴力洗分山脈,一邊是浩浩無垠的沙漠,前面是紅海,後面是法老的追兵。十中是面臨絕境--這是選擇與神同行的人常有的經驗。
在遭遇這意外而可怕的情勢時,以色列人的士氣民心降到零度。他們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出14:11)?然而,大有信心的摩西單獨站在神那邊。他發出一道命令:“不要懼怕,只管站住。”這命令在沒有信心的以色列人看來,簡直是狂人囈語。四面楚歌,追兵將至的時刻仍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豈不是荒謬絕倫麼?可是,摩西凱旋地通過了面臨絕境的試驗。神顯出奇妙的作為。摩西的豫言很快便實現了。“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他們看見了神的救恩。因為他歡喜將他的百姓隔開,使他們與他單獨在一起,然後向他們施行恩惠和慈愛,成就那不可能的事。戴德生牧師在中國工作時,曾多次面臨不可能的事。他說:在為神而作的重大事工上通常可以看見三個步驟:第一,不可能;第二,太困難;第三,完成了。
第三,摩西面臨“野心”的考驗。當摩西在西乃山上遲遲不返時,以色列百姓轉身去崇拜偶像,於是神的義怒便臨到以色列人。他對摩西說:“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出32:10)。以色列人的頑梗不信和諸多埋怨,對摩西早已是一種辛酸的考驗。如今,神為他提供一條出路,而且使他自己有一個晉升的大好機會。
這考驗來得相當嚴厲,因為是神的提議。然而,摩西的大公無私與及他高貴的品格完全在此表現出來。他所關心的完全是神的榮耀和他百姓的幸福。他大膽地緊緊抓住神。因著他的代求,使這失迷正路的國家得免審判。神說:“你且由著我”。這句話涵有嘉許的意思,表明摩西的禱告和代求大有能力。
第四,妒忌的考驗。這考驗是藉著他忠心的助手們而來。摩西指派作他助手的兩個少年人伊利達,米達在營裏說豫言。摩西的助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請我主摩西禁止他們”(民11:28)。他的隨從們覺得這兩個人說豫言顯然有奪權之嫌,並且對摩西的聲望有損,於是起來替摩西發熱心。可是嫉妒在摩西寬懷大量的本性中沒有立足之地。他可以安安穩穩地把這一類的事交在神的手中。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麼?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與神保持密切關係的屬靈領袖用不著關心自己的聲望與權力。為人溫和的摩西關心神的榮耀過於他自己的興趣和利益。
在這些考驗中,摩西顯出兼有道德和靈性的力量和真正的謙卑--這是屬神之人的記號。
悲劇與勝利
摩西一生雖然極其忠心,大公無私,可是收場卻轉為低潮。神不准許他進入迦南應許之地。這件事驟然看來,似乎對他微小的過錯加於過重的責罰。不過,仔細分析起來,便可曉得,那一回的事件並不是那麼簡單。
他的失敗是由於不信:“因為你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他的行動誤表神的本性。他的不信引導他到達不順服的地步。因“他(摩西)用嘴唇說了急躁的話”(詩106:33)。情動於衷而發於言,有諸內而形諸外。他的行動乃是缺乏自製的結果。神對他說:“吩咐磐石兩下”。他的行動表明他的不信。這裏面所包含的清楚而簡單的功課:神對付屬靈領袖們的罪比對付普通人的罪更嚴厲,特別是當他們公開的行動涉及了神的榮耀時。
摩西因不能進入迦南而十分失望。他三次祈求神收回他的判詞。但神的回答是:“罷了,你不要向我再題這件事”(申3:52,26)。罪已經赦免了,可是有關律法的結果仍舊存在。
幸而這不是故事的結束。它還有榮耀的續篇。無比的失望在歡欣的命運裏消失。主耶穌在迦南山頭顯示他的榮耀與威嚴時,有兩個人與他說話:其中一個是以利亞,另一位則為摩西。他們談話的題目是什麼呢?“他們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就的事”(路9:31)。他們得參與秘密的會議。談論耶穌要以神聖的方法,解救在罪惡中的奴僕,引導得蒙救贖之人進入真正的應許美地。
摩西的願望達到了。他不蒙准許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責罰是暫時性的。他如今已經預嘗了將要到來的榮耀。他“已”進入應許之地,而且他的同伴不是別人,而是榮耀的主基督耶穌。
摩西的經驗有時豈不也是我們的經驗麼?我們最高的渴望並不是常常能在地上得以實現的。應許之地仍在前頭。完全的獎賞也常常不在此時此地。──
孫德生《神的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