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10 不得進迦南的摩西

 

經文 民20:1-13

 

本段經文記載了兩件重要事蹟,第一件是以色列人因缺水而向摩西爭鬧,第二件是摩西因發怒而被神懲罰,不能進迦南。

 

以色列人因沒有水喝而與摩西大大爭鬧,這已經是第二次了!第一次發生在大約四十年前,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後,到汛的曠野,在利非訂安營,因沒有水而大發怨言。按出埃及記第十七章的記載,當時以色列人聲言要用石頭打死摩西。神吩咐摩西用杖擊打磐石,流出水給百姓喝,後來他們給那地方起名叫米利巴,意思就是爭鬧。這裏所記的是四十年後,第二次的米利巴事件,發生在汛的曠野,在加低斯的地方。這時以色列人已經到了迦南廠的邊境,他們為著同一原因而大發怨言。今日,信徒應時刻警醒,我們所遇見的試探,可能一再遇到;我們曾在某事上失敗過,可能會再在同一事上失敗,倘若我們不徹底地在一次的失敗中起來,認真地對付我們的軟弱,魔鬼便可能利用同一詭計使我們在同樣的罪中跌倒。

 

水,原是十分普通的東西,是無需代價便可以得著的。在大多數的時候,神沒有使以色列人缺水,神只不過有時容許他們遇到缺水的情形,這不過是為了使他們記起神以往的思典。若沒有缺水的情形,他們絕不會感覺到平日有充足的水源飲用,也是神的大恩典。豈知,這原本應當讓他們回想神以往恩典的機會,並未叫他們覺悟,反而引起他們大大發怒,與摩西爭鬧。今日的基督徒豈不也像當日的以色列人那樣,每當略為缺乏時,原是神所賜的機會,使我們回想神過去周全的眷顧,並為神所曾賜的恩典感謝,但我們卻只顧埋怨別人沒有愛心。怪責教會負責人或某些比較富足的弟兄未給予足夠的幫助。

 

按本段的記載,以色列人的埋怨使摩西十分難堪,他們說:"我們的弟兄曾死在耶和華面前,我們恨不得與他們同死。你們為何把耶和華的會眾領到這礦野,使我們和牲畜都死在這裏呢?他們顯然怪責摩西害死他們的弟兄,這些“死在耶和華面前”的弟兄,大概就是民數記十六章中,因可拉叛變而死的人,也可能是指四十年在曠田倒斃的以色列人。現在他們把這筆帳全歸在摩西身上,說是摩西害死他們,是摩西“逼著我們出埃及,領我們到這壞地方……”這些話多麼強詞奪理,不顧事實呢!當初以色列人在法老手下受迫害,便向神哀求,他們的痛苦和哀聲達到神面前(3:7),神監察眷顧他們的困苦,才興起摩西拯救他們。當神呼召摩西時。摩西曾四次推辭神的召命,甚至神幾乎要向摩西發怒,摩西才不得已擔起這重責,幾經交涉才領以色列人脫離法老的魔掌。現今以色列人競說是摩西迫他們出埃及,他們的話,與上一代倒斃曠野的以色列人同一口氣(14:1-3;出17:3)。仿佛他們現在走到這曠野之地全是受了摩西的欺騙,他們完全不省察他們自己的不信、悖逆、埋怨、試探神,得罪神,以致飄流在曠野四十年,卻將一切眼前的痛苦境遇,諉過於摩西。

 

本章首節提及米利暗死於加低斯,米利暗雖曾一時軟弱,與亞倫聯同攻擊摩西,但她畢竟是摩西的親姐姐,何況摩西生下來被丟在河邊時,是米利暗聰明的應對,使摩西既得保存性命,又重獲母親的照顧。現今米利暗死去,摩西難免傷心難過,聖經未記載以色列人為這事對摩西有什麼慰問或同情,而只顧為缺水向他爭鬧。這位一百二十歲的老人,帶領這些色列人走曠野的路程達四十年之久,現今已再次靠近迦南邊境了,依然受以色列人的咒駡與埋怨,摩西就在這情形下發了脾氣,神便因此罰他不得進入迦南,這是多麼沉重的處罰,神是否不公平呢?神對摩西為什麼這樣苛刻呢?為什麼摩西只發了一次脾氣,在以色列人眼前舉杖擊打了磐石兩下,便成為他一生之中主要失敗? 在摩西這次失敗的事上,神要給我們什麼信息?

 

一表面的“俯伏”

 

當以色列人向摩西發怨言時,聖經說,摩西與亞倫在會幕門口俯伏在地,神的榮光向他們顯現,並指示他們應招聚會眾,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流出水來。在首次米利巴事件時,神亦在以色則人向摩西爭鬧時臨到他們,並吩咐摩西擊打磐石,流出水來,給以色列人喝。在摩西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程中,已有多次類似的經驗,就是當他幾乎被以色列人打死,而俯伏在神面前時,神便向他們顯現,親自為摩西爭辯。例如民數記十四章,以色列人首次到加低斯,因聽了報惡信之探子的話,便大發怨言要打死摩西,神的榮光卻忽然向他們顯現;又如當可拉党叛變時,神就在適當的時候,顯出他的榮光來,懲治那些作惡的人。這可說是摩西素常的長處,遇到別人的無理惡待、攻擊,甚至幾乎被打死,他便俯伏在神面前,等候神為他爭辯,將是非曲直顯明出來。

 

這次摩西也照往常一樣,遇到攻擊便在神前俯伏,但他雖然外表上像以往那樣俯伏在地,實際上卻和往常的俯伏不同,因他內心仍充滿不平和憤慨,所以當他招聚以色列會眾以後,便在怒中斥責他們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他的話充滿了憤怒和血氣,與上文所記他如何在會幕門口俯伏在地的情形絕不相稱。他似乎故意在以色列人面前給神看看他的“臉色”。他並沒有從心裏向神俯伏,也未等候神為他申辯,反而帶著傲慢、憎厭的心說出忿怒的話,以反抗人所加給他的攻擊。

 

摩西雖然外表俯伏在地,但這只是習慣而已。他的內心已動了“火”已經不讓神的溫柔在他心中作主。其實他的發怒並非在招聚會眾向他們申斥之時,早在他還俯伏在會幕門口時,心中已滿了忿怒和牢騷了。基督徒應當省察自己的心,是否真正向神俯伏,我們的溫柔是否只是一種習慣的溫柔,或出於宗教性的禮貌?當我們受人無理攻擊時,是否真正向神俯伏,等候神的判斷,不用自己屬肉體的手段?

 

只維持一個溫柔謙卑的外表,而內心卻蘊藏著憤懣不平,這是導致摩西失敗的潛伏危機。

 

"不信我”

 

摩西這次的失敗,被稱為“不信”神的話,神對摩西說:"你拿著杖去,和你的哥哥亞倫招聚會眾,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注意神只叫摩西“吩咐”磐石出水,並非叫他“擊打”磐石,雖然在第一次米利巴水事件上,神曾叫他擊打磐石,但這次只叫他“吩咐磐石”而已。

 

但當摩西招聚了會眾之後,並非吩咐磐石出水,而是斥責那些以色列人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然後擊打磐石兩下。這句帶質問的話,顯然和上文神叫他吩咐磐石出水的命令,針鋒相對。摩西的意思是:你們傾家蕩產們向我爭鬧,難道我可以使磐石出水麼?但上文神明明已經應許他,只要吩咐磐石,它便會流出水給會眾喝的了!摩西卻因心中氣惱的緣故,不信神的話。

 

這“不信”也帶有不信服的意思。忿怒中的摩西似乎很不甘願神這樣寬待那些無理取鬧的以色列人,只要爭鬧便要以順利得著所求的,而摩西則白白受了他們的冤氣之後,仍得使磐石出水給他們喝。

 

所以摩西在怒中擊打磐石兩下,並非出於信心;相反地,乃是出於不信,意思是:你們看吧!看你們這等叛逆的人是否可以從磐石中得著水喝吧!豈知打了兩下之後,磐石果然流出水來,以色列人得著水喝,摩西卻因而受責。

 

有人以為摩西打了兩下磐石,是預表重釘基督在十字架上;誠然,這事蹟對後人可以有這種象徵,而作出此舉,這只不過是他在盛怒之中的一種舉動罷了!而這舉動證明了他內心的不服和不信。這“不信我”又說出了摩西由於當不起以色列人的埋怨,以致憤懣、厭煩、大發脾氣的緣故,是他在信心上的“軟弱”,否則對摩西來說,以色列人這種埋怨算不得是很難當的試煉。

 

當以色列人初出埃及,到了紅海邊,法老的追兵在後面追趕時,以色列人不是同樣埋怨摩西麼?但當時的摩西卻毫不動氣地堅固他們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出14:3-14

 

"不尊我為聖”

 

神對摩西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這是摩西不得進迦南的主要原因之一。摩西以上的舉動,被神看為不尊他為聖。

 

神在以色列人眼前,應當被視為有無上絕對之權威,摩西既是神的僕人,豈能隨便發怒,在神面前放肆,無視神的權柄?注意上文,當以色列人爭鬧,而摩西俯伏在會幕門口時,神的榮光臨到他們,那意思就等於說,神要自己來處理這件事。神處理的方法是叫摩西吩咐磐石出水,他不能自己隨便另作別的。但摩西卻十分不甘心照神的命令去行,他對神的處理方法不大服氣,他覺得自己忍受以色列人的咒駡和埋怨之後,仍得乖乖地照神的吩咐伺候他們,實在太委屈了!他的發怒實在不只針對以色列人,也是故意反抗神如此處理這件事。

 

這好比一個機構中的同事,發生爭鬧的事,當主管人已經定出解決的辦法之後,有人卻不顧他如何處理,只顧憑自己的意氣大聲漫駡,這樣的漫駡,不只是針對爭鬧的對方,也是針對主管人,表示反抗的權力。又如作兒女的,是不應當在父母之前,無禮地責駡父母的朋友的,那不只不尊敬父母的朋友,也是不尊敬自己父母。

 

神既然告訴了他,只需招聚會眾,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流出水來,他竟然撇下神的話不管,只顧自己責備以色列人,在忿怒中舉杖擊打磐石,這就是把神的話視如無物。這樣憑自己發怒,實在有失神僕之尊嚴。他是至高神的僕人,有代表神之身份的聖潔神僕,這樣任性地發脾氣,不但是自己的羞恥,也使神的榮耀大受虧損,羞辱神的名。所以他這樣行,就是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神為聖,是越權、任意而行、不服神的約束。

 

使徒彼得是怎樣勸勉當時在受苦中的信徒呢?他說:"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信徒應當常常心中尊主為聖,在人的面前,顯出我們是受真理約束的,是在神的臉光中行事為人的,否則,便是羞辱主了!

 

四在剛強之處跌倒

 

“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

 

聖經承認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除了摩西外,誰的謙和能受得起神的考驗,而由聖經見證他的謙和是勝過世上眾人的呢?我想不必說勝過世上眾人,就說勝過家中的眾人,或勝過學校中、教會中的眾人,已經十分難得了。

 

許多人自以為十分謙和,其實只是屬外表的禮貌。他們的謙和應加上一句“注釋”:"在不發脾氣時是十分謙和的。”但摩西的謙和是經過了許多次試驗的。他領導二百萬以色列人出埃及,這些以色列人一向不在他的手下,從未受過任何紀律的訓練,他們在匆忙中離開埃及,並沒有好好的準備過曠野的生活,但即使有充分的準備,也無法應付四十年的曠野生活,這樣一個二百萬人的大團體,在曠野旅程中所遇到的麻煩、所發出的埋怨,必是意料中事。摩西能忍受這麼多的埋怨、攻擊、甚至於咒駡,他的謙和確是勝過世上的眾人了。

 

但請注意,這世上最謙和的人生平最大的失敗——致命的失敗──竟是發怒!這是多麼厲害的諷刺!我們不要只顧誇耀自己的長處,使我們受嚴重挫敗的,可能正是我們的長處!切勿以為我們只會因自己的軟弱而失敗,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是在自己的剛強上失敗。保羅勸告哥林信徒說:"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

 

另一方面,讓我們看看神怎樣為這件事發怒吧!神寧願罰他的僕人摩西,卻沒有因以色列人的爭鬧或摩西的發脾氣而不使磐石流出水來,他仍然按他們的需要給他們飽足。這也許使我們為摩西感到不平;但這正隱藏著十字架的原則,神寧願罰了他的愛子──那位完全順服、柔和謙卑的耶穌基督,而讓我們這些原本是頑梗、背逆、難以順服的罪人,得著生命的水。現今傳十架福音的人,也得認識這原則。

五先錯與後錯

 

米利巴之爭鬧,本來是百姓的錯失,結果卻變成了摩西個人的過失,百姓的過失反沒有下文;在全段的記載中以色列人的爭鬧由“主角”變成“客串”的地位。

 

按民數記20:1-9節的記載,很明顯是以以色列人爭鬧為主題;但發生了10-13節的事情後,全段記載的重心便落在後面的幾節中,主要論題變成是論摩西失敗之經過,不是以色列人發怨言的情形。原本是以色列人的失敗,現在卻變成了摩西的失敗。以色列人的失敗,不過是引致摩西失敗的原因,而主題卻是摩西的失敗。這記載對我們有重要的教訓,事奉神的人,應當十分小心地去應付所遇到的困難或無理的爭鬧,雖然有許多的時候,是別人先錯了,但我們若在應付這些事情時,加上我們自己的錯,雖然或許我們自以為我們的錯遠不及別人那麼嚴重,正如摩西不過講了幾句較重的話,遠不如以色列人要用石頭打他那嚴重,但結果我們可能受神更重的管教。我們不能以別人的“先錯”來推諉我們“後錯”的責任,反之,我們倒可能要在神前負更大的責任;這正是摩西的失敗所帶給我們的教訓。

 

六亞倫同受罰

 

“亞倫要歸到他列祖那裏。”(民20:24

 

如果說摩西因發脾氣而不得進迦南是“冤枉”的,那麼亞倫也因這一次的事件而不得進迦南,就更冤枉了!因為他連脾氣都沒有發,卻要一同受處罰,豈不是無辜?

 

但要注意,米利巴的事件,自始就是由摩西和亞倫兩個人共同負責的:以色列人是向他們兩人發怨言(民20:2),是他們兩人同到會幕門口俯伏在地(民20:6),神吩咐他們兩人共同招聚會眾(20:8),摩西是在他們共同招聚會眾之後,在會眾之前發怒的(20:10)。有摩西發怒之後,神責備他們兩人“不信”神,不尊神為聖(民22:12)。為什麼發脾氣的只是摩西一個,而受責罰的卻是摩西和亞倫兩人?因為他們是共同負責這件事的。亞倫有責任在摩西對這件事所表現的態度上,表示自己的立場,他應當勸阻或平息摩西這種屬血氣的舉動。我們在教會的工作中,可能有些事原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或可不必表示態度,但那件事若是我們負責的,便不能不表示我們的意見了。亞倫在此眼見摩西發怒,但他全不作聲,任憑摩西怎樣行,他在這裏所犯的毛病和他在民數記12章所犯的剛剛相反。在民數記12章裏,他錯誤地攻擊了摩西,但在這裏卻錯誤地順從了摩西。摩西心中煩躁,充滿牢騷和不平,他是他的哥哥。又是親密的同工,為什麼不勸諫他,不勉勵他,而任憑他陷於錯誤中?亞倫蒙召的任務是幫助摩西,結果他卻附從摩西陷於不信與不尊神為聖的軟弱中,因此,他要和摩西受到同樣的處罰。

 

亞倫的軟弱可作我們的鑒戒,叫我們學習怎樣作一個好助手,一方面要儘量和我們所要幫助的人合作、同心;另一方面,在他犯了錯誤的時候,應當忠心地勸告他。我們既不可越過自己的責任去干預別人的事,也不可放棄自己的責任,不盡當盡的本分。

 

“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詩19:12-14)讓我們以大衛的禱告作為我們的禱告吧!讓我們從各種失敗中,都因著倚靠那加給我們力量的,能夠得勝有餘。阿們。── 陳終道《聖經中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