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折斷重軛
使徒行傳十17,十一18
利未記第十一章記載了一些有關食物的嚴厲禁例,還有歷代累加的人為的規定。無疑的,這是放在希伯來人的頸項上很重的軛。彼得在教會的第一次會議中,就說它是「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徒十五10)。它原來的用意,顯然是要將他們與其他民族分別開來,使他們能成為屬神的子民、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而分別為聖歸神使用。如此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建立一道隔牆,使交托給亞伯拉罕和他子孫保存的神聖真理,不至受到沖淡或損害。那些禁例雖然很嚴,但他們卻毫不猶豫地加以遵守。在安提阿哥(Antiochus)大迫害猶太人的時候,他們情願受死,也不願以食物玷污自己而褻瀆聖約。他們認為不吃豬肉與行割禮和守安息日一樣重要,是猶太人應該冒死堅持的。
因著這些食物的規例,他們就把外邦人視作陌生人,化外之民,是「遠方」的人,非以色列族的異邦人,與應許之約無分的外人。外邦人沒有神,也沒有指望。如果他們想要進入大君王的殿,必須先行割禮並守利未人的法度。後來有人從耶路撒冷教會來到完全由外邦人組成的初期教會,對他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十五1)。他們就是抱著這樣的見解。
顯然地,利未記所載的禁例,當時如何明文制定,現在也必須照樣明文廢除。所以彼得所看見的異象、哥尼流所差派的使者、和聖靈明顯的確證,都集中在這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上。彼得和哥尼流被帶到一起,於是主獻上自己肉身所成就的那又新又活的道路就開放了。我們外邦人靠著基督的血得以與神親近,因他藉十字架使我們與神和好成為一體了。
揭露這一奧秘一共花了三天的工夫。
一、該撒利亞:午後三時。哥尼流出身於羅馬一個最高貴的家族。據說在羅馬沒有一個家族的名望會重于哥尼流的家族。他是一個熱心追求神的人,他厭倦當時的多神教、拜偶像、和迷信,但樂於接受那敬拜獨—、真神,並努力追求純潔、公義和憐憫的信仰。在廣泛的無神主義和各種學派的不斷爭論,以及道德極其敗壞的環境中,希伯來人聖經中的嚴格理想,有如被日光照耀的山頂,在黑夜將逝的暗影中巍然聳立;異教世界裏的許多人,都被它所吸引。「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賽六十2~3)。
當哥尼流來到離約帕北面約三十哩,希律所建設的華美城市要居住的時候,他就更進一步接觸舊約的宗教和文學。他加以研究之後,所受的感動就日益深刻,使他更渴望認識這位元希伯來的先見、先知、祭司、君王等所不斷見證的神。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他的家人和手下認他是個「義人」,也「為猶太通國所稱讚」(十22)。他大概是進了猶太教的,並且每天按所規定的時間禱告。但他並不以這一切為滿足,當時他心靈裏顯然正經歷極深的操練。他正在尋找上好的珠子,但尚未找到,若能得到那極貴的一顆,他是願意舍去一切的。
他知道自己受猶太人排斥——他是否應當順從他們的儀式,並被接納加入他們的會堂?他曾聽到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所過的聖潔生活,他所行的神跡,他所施的教訓——投身作他的門徒是否明智?他很可能是為了這些和其他類似的問題,特別撥出一個安靜的日子來禁食禱告,尋求神的旨意。他以前也曾多次作過這樣的禱告,所以天使才說:「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蒙紀念了」(十4)。但這次的禱告是更專—、更急切的:「哥尼流,你的禱告已蒙垂聽」(十31)。他的禱告已經熱烈到使他的心幾乎熔化了。詩人說:「我專心祈禱」(詩一○九4)。「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請將你的名告訴我。那人……於是在那裏給雅各祝福」(創三十二26~29)。忽然有一個天使站在他旁邊。他的使者把這件事向彼得重述的時候,稱他為「聖天使」(徒十22)。哥尼流自己講到他時,說是「一個人穿著光明的衣裳」。「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哀三25)。「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們的心願(詩一四五19)。「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約七17)。「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他;他出現確如晨光」(何六3)。哥尼流本來是個勇敢的軍人,慣常應付危險,但這次驟然與靈界接觸,卻使他初時覺得極其驚怕!等他鎮定下來了,就問說:「主阿,什麼事呢?」天使就告訴他神要借著一個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使他得到他所祈求的光照和引導,那個人是住在約帕海邊一個硝皮匠的家裏。
在這裏我們看到,神不差派天使向世人佈道,或將國度的奧秘教導聖徒,這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他並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來二16)。神可以在每個主日打開天門,差派成隊的天后來教導、感動我們,但他卻不這樣作。寶貝是放在瓦器裏的。他揀選滿有人性缺點的男女,作他的使者派到人間。「他又對我說,人子阿,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要心裏領會,耳中聽聞。你往你本國的子民那裏去,對他們講說(結三10~11)。彼得所講的一切道,天使幾乎都能講出來,甚至還能講得更多;但神只差派天使,去告訴哥尼流,派人去找一個漁人——使徒。佈道家腓利雖然住在那個城裏,但天使並不叫哥尼流去找他,因神沒有得到彼得所看見的異象給他。我們務要記著,我們所經歷的靈程訓練,是神仔細安排的,好叫我們合乎主用,並豫備我們有豐富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去傳達他的信息。「我在暗中告訴你們的,你們要在明處說出來;你們耳中所聽的,要在房上宣揚出來」(太十27)。
二、約帕:正午十二時。哥尼流立即照所看見的異象行事。天使一離去,他就叫了兩個家人,和一個虔誠的兵來,派他們去約帕。他們對於他的宗教信念都是同情的。他們當天下午就走了一段路程,第二天正午時分就趕到了。
彼得正從異象中清醒過來。前面已提過,他魂遊象外時,看見被贖世界的異象,神指示他不可稱任何人為俗或不潔的。他自然明白,如果潔淨和不潔淨的動物的界線已經廢除了,希伯來人和外邦人的界線也當然要照樣廢除。橫阻在當中的隔牆已經拆掉了,神的恩典已溢出原先限制它的堤岸了。救恩像雨露一樣公平無私,不受界線所限制,對於相鄰的田地,無論是義人所有或不義的人所有,是為奴的所有或自主的所有,是撒到瑪利亞人所有、外邦人所有、或猶太人所有,它都用同樣的愛滋潤它們。
以個人的經驗論,在我們還沒有踏上一條未識的道路之前,讓我們先等候敲門的聲音,和聖靈清楚的命令,來證實我們所看見的異象。彼得因這三件同時發生的事得到了鼓勵和保證。「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從這樣的連接裏,我們絕對不可忽視其中異象和責任的關係。我們總是站在兩者之間。我們各人都有異象,無論清楚或模糊、白晝或黑夜、光輝美麗或昏暗不明,但每個異象賜給我們時都連帶有要我們幫助者的敲門和呼求:有的是送電報者緊急的敲門聲,有的是老人或小孩輕輕叩門聲。沒有任何異像是不牽涉到工作的,不然我們就變成作夢或幻想的人了。沒有任何工作是無異象的,不然我們就好像是被催趕、啞口不能言的畜牲。當你不知道所看見的異象是否來自神時,就要等候他進一步借著環境將他的旨意指示你。要傾耳而聽下麵街上三個人的叩門和喊叫的聲音。當你已經確知到了這個地步時,再等候聖靈微聲對你說:「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十20)。
彼得的一切猜疑都消失了。他也不再猶豫了。他請那三個人進來,與他們一同吃所豫備的飯,留他們過夜,次晨與他們一同往該撒利亞去。他們一定是繞地中海海岸的大路走。彼得還帶了六個信主的猶太弟兄一同去,他分明知道他這一步行動是要受到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領袖們詳細查問的。這十個人走了一天多,在彼得看見異象之後的第三天早晨,他們才到了該撒利亞——
一座有很多大理石宮殿的城市,也是羅馬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如果當時有人告訴那城的居民說,將來世人對於這城市最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它曾與一班疲憊的旅客有關連——那些旅客在主後四十三或四十四年的一個早晨,經過城門,進入羅馬的兵營裏,與一位指揮官會見——居民一定不肯輕易相信的。如今該撒利亞的故址只有幾處廢墟證明它曾是希律的城,在那裏,彼得和他的同伴開始了一個影響全世界的運動。
三、該撒利亞:午後三時。哥尼流似乎一直是他的親戚和近友的宗教圈子的中心,他已經把日前所經歷的事告訴了他們,並請他們同來分享天使保證他將要得著的幫助。他們都仔細地計算了使者帶同所期待的客人回來的時間,所以時候一到就有好些人在他的家裏聚集。據他自己說,他們都在神面前,要聽主吩咐他僕人的一切話。
一聽說那班人已經到了,哥尼流就到外門去迎接;他用虔誠恭敬的心俯伏在這位神所派來傳信息的人腳前。彼得立刻屈身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如果後世每一個教會領袖都效法彼得的單純和謙卑該多好!當他們一同走進眾人在等著的大廳時,彼得邊走邊與哥尼流親切地交談,使哥尼流覺得極其自然,而能把邀請彼得到來的奇妙經過詳細地述說一遍。他說完了話,又加上一句,「你來了很好」——這是他周圍許多人共有的心聲。於是在敬畏的靜寂中,充滿屬靈的氣氛裏,彼得意識到聖靈的同工,就開口講話。
他的講詞分為明顯的三段。他又講人所熟知的耶穌故事:他雖然極其謙卑,但卻是萬有之主。他特別為主的復活作親身經歷的見證——「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裏復活以後,和他同吃同喝的人」。最後他宣告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他一句也沒有論到割禮的事,也沒有說起外邦人必須經過會堂纔能進入教會。他沒有提及亞伯拉罕,也沒有提及摩西。罪得赦免的惟一條件,乃是信那個被猶太人掛在木頭上殺了,但神卻使他從死裏復活的耶穌。這恩典是賜給各國敬畏神和行公義之人的;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他們都可以來得神的赦免和平安,「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所賜給我們的」(弗一6)
這篇簡單的講詞並沒有辯才或飾詞。但彼得一開口講話,就使聽眾大受感動,像夏日的微風吹動田禾沙沙作聲一樣。神的靈似乎急於立刻工作,而把彼得輕輕地推在一邊。五旬節那天,使徒有充分的時間來發揮他的論證,並把他的勸告深深地敲進人心;但這次卻不需要了。「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天上並沒有驚人的響聲下來,也沒有像火焰的舌頭,但卻有說方言的恩賜。和彼得同來的六個弟兄,聽到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就都希奇。
彼得看見了這個場面,就使他回想起五旬節的光景。後來他在敍述這事的時候說:「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徒十一15~17)。他們同樣地定睛望天,同樣地快樂注視耶穌的臉,同樣地開口述說他的榮美,同樣地意識到超然的能力。所有的人,本來是單獨的個體,現在卻忽然結為一體,成為一個教會了。
這樣的場面難道不會使我們得到充分的鼓勵麼?聖靈的降臨——首先是五旬節降在猶太人身上,其次在哥尼流家裏降在外邦人身上——
一方面可以說就像主的誕生那樣不能重演;但另一方面也可說是外邦人個個都能有被聖靈充滿的經驗。亞伯拉罕的福分,因基督耶穌已經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加三14)。我們如何因信得著耶穌的救恩,我們也可以如何因信得著聖靈的一再充滿。但這樣的信必須帶有完全順服的意志,和借著聖經與神虔敬的交通。各位讀者,何不再研究一下加拉太書第三章,而根據第十四節要求承受各人的基業呢?我們豈不是與基督同作後嗣麼?我們可能沒有情緒上的反應,但倚靠信心是不會蒙羞的。但願每個牧師教師,都能充滿到一個地步,在他一開口講道時,聖靈就立刻降下來。據說芬尼(Finney)有一次經過一個工廠的時候,一個女工惡意批評他,被他無意聽到了,他轉過頭來看她一下,她就立刻深深地為罪自責而大哭起來,隨著感動了其他的工人,使整個工廠都成為痛哭禱告的所在。「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我們得著了那樣的恩賜了麼?我們若得到了,就必有下麵五件事可作測驗:
(一)主耶穌必在我們的生活上與我們同在。
(二)禱告生活必越來越實際。
(三)己的生命必常被釘在十字架上。
(四)在事奉上必有無誤而安靜的能力。
(五)恩慈仁愛的靈必然明顯地表現在我們的言語行為上。
我們得著了這恩賜沒有?若沒有的話,是為什麼緣故?「口渴的人當來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二十二17),那水是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的。
在哥尼流和他親友的例子中,他們接受靈洗之後,立即接受水洗。裏面的蒙恩必須由外面的行動加以印證。彼得自己不為他們施洗——保羅以後也守這法則——大概是要避免讓人以為宗教的儀式可以借著主禮的人而變成特別神聖的緣故。所以他就將這事交給從約帕同來的六位弟兄去作,由他們完成公開接納這些外邦門徒加入基督教會的儀式。今天行於該撒利亞的,不久就要行於羅馬了!
四、來自耶路撒冷教會裏的詰難。彼得所作的事情不久就傳到耶路撒冷了,於是他立刻回去把自己的感想和經過向他們報告。不僅耶路撒冷,連全猶太的眾弟兄也都聽到了外邦人領受神話語的消息。我們可以推想到,那消息已經引起了極大的激動,也可能惹起了誤會。在教會領袖認可彼得的行動並歡迎新歸主的信徒之前,他們必須對於這種重大的改革,加以慎重的考慮。路加告訴我們,當彼得到了耶路撒冷的時候,「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就和他爭辯(徒十一2)。從這件事我們可以想到教會裏面已經形成了一個有力的保守派,他們以後給教會添不少麻煩,並頑固地主張外邦人必須服從猶太人的儀式,然後纔能加入他們的團體。他們提及那些曾與彼得一同吃飯的未受割禮之人時,語調充滿了傲慢輕蔑。
彼得詳細地敍述事情的經過,回答他們的指責。彼得若曾得著天主教所相信他握有的絕對權柄的話,他就決不會讓弟兄們命令他來說明,也用不著在他們面前辯護自己的案件,更不需要找證人來證明他的實情了。他一定要維護他的最高權威,用高壓的手段通過這件事。但他並不那樣作,只把大家的思想從人轉移到神那裏去。聖靈的降臨,恰恰像他們自己從前所經歷的一樣,就是神在辯明他的行動。「神既然給他們恩賜……我是誰,能攔阻神呢?」對於相信的外邦人,聖靈所賜給的印證,正如他所賜給相信的猶太人一樣。不論有沒有任何儀式,信就是足以得著這印證的條件。所以,「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髮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徒十一18)
然而這問題在教會的第一次會議中爭辯得極劇烈,詳情載于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彼得在那裏又講出他的奇妙故事來證明鑒察並知道人心的神,已經為哥尼流真實的信心作見證,把聖靈賜給他們,正如賜給初期的門徒一樣。至少他對希伯來人和外邦人一體看待。他們的心同樣是因著信而得潔淨就夠了。為什麼還要把難當的儀式和禁例的軛放在他們的頸項上呢?那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欲上,是毫無功效」的(西二23)。彼得確信外邦人和猶太人得救,一樣都是因著信,和本乎主耶穌的恩,完全無須倚靠任何儀式規條。
這些話都是很寶貝的,但這番話和他們會議的決定,都未能解決教會中兩派的鬥爭。保守派的見解後來很得勢,保羅在加拉太書第二章告訴我們說,彼得都怕他們,甚至巴拿巴也都屈服了。於是輪到年輕的保羅起來,惟護老使徒在多年前所勇敢提出的意見。他當面抵擋彼得,因他有可責之處。保羅嚴厲地對付他,因那是必須的。彼得後來的缺點倘若無人指責,他的榜樣和影響力就不會成為一個基石,而會導致福音的混亂,並成為信心軟弱的人跌倒的絆腳石。
我們要感謝那位為外邦人作使徒的保羅,他一生飽經患難,堅決不動搖。忠心護衛一個可能是學自彼得的原則;對這原則,他曾用寶貴的話向迷途的朋友說:「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二15~16、20)。── 邁爾《聖經人物傳──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