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千禧年
撒迦利亞書十四16
住棚節是希伯來人節期中最歡愉喜樂的一個。它是為了紀念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住帳棚中的那段經歷。古代有明文規定:「你們要住在棚裏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裏;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裏」(利二十三42)。
這日子定在秋收之後。「你們收藏了地的出產,就從
在先知撒迦利亞敏銳的眼中,這景象再度出現,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所描述的相類似(參拉三4;尼八16)。惟一的差別是,他從這歡樂的日子中豫見所聚集的民不單單是猶太人,也有列國的代表,從各地而來,說著各種語言。「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我們不必認為,古代之約所規定的筵席一定要實際上得到恢復,但古時住棚節城中洋溢的那種愉悅,輕鬆,安適,卻將代表這世界的屬靈生活之特色,而全世界的焦點也將集中在這「所愛之城」上。
希伯來眾先知所見的異象,都有一共同的結局:耶路撒冷再度成為這世界的宗教樞紐。曾有一度,示巴女王和列國虔誠的訪客,來聆聽所羅門的智慧話。五旬節那天,耶路撒冷街道上充滿世界各地的語言,從各地來的人湧進大街小巷。就屬靈方面而言,從那以後,將眼目轉向耶路撒冷人要遠多過轉向羅馬人;基督的福音廣傳之後,整個宗教思想的主流開始導向基督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但這些觀念並未完全應驗眾先知在聖靈默示下所說出的豫言。他們說到,成群的駱駝將帶來東方的旅客,他施的船隻則帶來西方的旅客。絡繹不絕的朝拜者將穿過寬敞的門,湧入這城,把各國的財富也帶進來。這城不再是被棄絕、憎恨之地,反而有永遠的榮美,成為歷代之人的喜樂。
即使在此太平歲月,公義遍佈全地,救恩漫延至列國時,仍有一些人執意反對。千禧年時世人傾向公義,純潔,可愛,和美好的事。現今空中充滿各種掌管黑暗世界的邪靈;到那日,空中要充滿基督和他的聖徒,他們將以公義,節制,和平治理這世界。但,即使在這種愉悅的環境中,仍有一些人因心中的惡而叛逆,拒絕順服以色列的神。「地上萬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必無雨降在他們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來……必用這災攻擊他們。」
神會根據當地的環境所選擇的刑罰方式。顯然,天不降雨,對埃及不是懲罰,因為埃及地的富饒全仰賴尼羅河。但神說,埃及也不能逃脫,因神必用「旱災」攻擊他們。神不寬容任何罪;但他知道如何將他的手放在我們最脆弱的部位。就在那裏,他觸摸我們,好叫我們迅速悔改。我們會哭喊道:「啊!只要換一個地方,我就能忍受!偏偏那是我最不堪一擊之處!」
在此關頭,有一線曙光照向未來的世代,它滿有美麗和聖潔。我們都知道,大祭司在他的額上都戴著一個金牌,刻著「歸耶和華為聖」數字。他要用一條蘭細帶子,將這牌子系在額上,這樣使以色列人可以在耶和華面前蒙悅納(見出二十八36~38)。但此處先知看見,在馬的鈴鐺和日常用的器皿上也刻有同樣的字。「當那日,馬的鈴鐺上,必有歸耶和華為聖的這句話;耶和華殿內的鍋,必如祭壇前的碗一樣。凡耶路撒冷和猶大的鍋,都必歸萬軍之耶和華為聖。」
聖潔代表三件事:脫離罪和不義;虔誠敬拜神;一日日更像他,這也是接受他住在我們心中必然的結果。因為聖潔不是遺傳來的,也不是人本性所原有的;我們被神擁有、被神充滿多少,我們就有多少聖潔。被神充滿最多的人,就是最聖潔的人。這就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差別,前者的「聖潔」一詞是指謹守一切古老的律法,後者則可以運用在任何平凡的人身上。
我們在這裏首先看到,聖潔與世俗的分野廢止了。有些人很小心他將宗教與日常生活關心的事劃分開來。例如他禮拜天很虔誠地去會堂敬拜,但如果你平時在他的畫室或飯廳提到神的名,他一定大吃一驚。他可能目瞪口呆地望著你,似乎說:「每一件事都各有適當的地點和時間,但現在和此處可不適合提神的事。」對這一類人而言,「耶和華為聖」這話只有大祭司和會堂能提起,絕對不可以出現在馬的鈴鐺或日常器皿上。當然啦,對他而言馬僮和女僕絕對無權使用如此神聖的稱呼。
新約的教訓並未在聖職與世俗職分,潔淨與不潔,聖潔與平凡中間,截然劃分界限。新約吩咐我們,無論作任何事,不管是吃是喝,都要奉主的名作,並將榮耀歸給神(林前十31;西三17)。
此外,我們來探查基督教會真正的本質是甚麼?
一、它帶給我們新生命。我們是基督徒,並非因我們誓守某種信條,或從事某種外在的活動;乃是因我們接受了永遠的生命;這生命是從父來的,借著主耶穌賜給我們。人如何能限制這生命的彰顯呢?一朵花能依命行事,編織花瓣或吐露芬芳嗎?沼澤地的小生物能夠今天一個樣,明天又換一個樣嗎?從神來的生命豈不是豐富而多變化的嗎?我們必然從日常言行舉動中流露出裏面神的生命——不管平日也好,星期天也好;在廚房,商店,或教會裏也好。如果你擁有那至聖者的生命,就自然會成為你個性的特點,塑造、影響你的一舉一動。
二、基督徒的生命是奉獻給基督的。除非我們尊基督為我們的審判官,執法者,君王,並矢志順服他,事奉他,否則我們沒有權利稱自己為基督徒。但如果我們只將信仰局限在某些日子,地點,和行動上,我們必然是將他排除在我們所建立的藩籬之外。若用時間來衡量,我們至少有七分之六的時間將基督排除在外,不讓他管理。有哪一個奴隸的主人願意他的所有權被如此瓜分?他豈不是要為他完整、絕對的擁有權而付出代價嗎?那麼我們怎麼有權認為我們的主人基督會滿足這種安排——只讓他接受部分的主權呢?
三、這世界需要一個完整、沒有殘缺的虔誠生活。我們從事宗教活動時(不管是私下的靈修或公開的敬拜),世人看不見我們。因此它不知道我們如何為罪悔恨,如何熱心追求一個公義、高尚的生活,如何勤作主工。如果我們不在世人所明白的事上證明我們的信仰,他們很自然的會認為宗教只是一個不實際的夢想,是出於童稚的迷信和情感。我們必須向世人作見證,在世人能瞭解的事務上活出基督的生命來。如果我們能比別人更有忍耐,誠實,真誠;如果我們的正直是被我們所無法瞭解的動力所驅策——那麼今世之子就會承認,我們確是與某種生命和力量的源頭相連結,只是他們不明白那源頭是什麼。
為了以上的原因,我們必須拒絕在神聖和世俗事務之間維持虛假的界限。這世上只有對的事和錯的事。錯的事必須排除在我們的生命之外;但一切對的事都是神聖的。一切能作的事,都可以為基督作,為他作的事就是神聖的。照顧馬匹的男僮,拿著家用器皿的女僕,握著筆的職員,拿著工具的機械師,手持登山杖的響導,背著照相機的藝術家,都能知道這神聖的字是刻在他的額頭,和他的工具上的。我們每一個人在進入工作場所時,都可以感覺自己是在這裏事奉主,就像我們進入聖殿中,在神的祭壇前事奉一樣。
過去一度屬世俗的事,也可以獻給基督而成為聖潔。猶太人曾被禁止擁有馬匹。聖經作者曾以含淚的聲音記述所羅門將馬帶出埃及,以此作為所羅門墮落的表徵。詩篇作者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馬常常與眾王的驕傲、華麗相關連,常使人聯想到出於血氣的幫助,因此猶太人被禁止有馬匹。但此處馬匹受到特別的接納與承認。它們被包括在先知對未來福氣的豫言中。請留意,「歸耶和華為聖」這句話如今是刻在馬的鈴鐺上,馬一行走,它們就發出悅耳的聲音。
這是何等生動而有意義的一個功課!
在人類信仰的操練歷程中,猶太教和其特殊的日子,地點,人物,都佔有一部分地位。但那只是人類孩童階段的學校,我們一旦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可能每一個人在生命的初期,都必須被迫離棄一些看起來很天真無邪,卻會阻礙我們成長的事。神若不用禁止、分別、離開的方式,就無法教我們明白何謂聖潔。然而一旦這個功課學會了,利未的律法就可廢止;耶穌來了以後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馬匹一度被禁止使用,如今在這裏卻和祭壇上的碗,以及殿內的鍋一樣,刻上了亞倫及其子孫額上所戴的那句榮耀的話。
中世紀時,有些虔敬的信徒不敢娶妻生子,他們恐怕對嬰孩的照顧和對妻子的愛,會妨礙他們與神的親密關係。但他們這樣作,是誤會了基督的意思;忘了基督也曾赴迦拿的婚宴;他們未能明白:神最初創造的一切,沒有一樣是凡俗的,不潔的。其實順從心中和本性裏的原則是更美的,更像基督的;只要我們定意讓神管理我們,在最親密的關係上刻上「歸耶和華為聖」的字句。
人的娛樂也是如此。與同儕朋友交往,玩樂,並不是錯的事。只要你能在棒球、網球、玩琴、帆船、雪橇上,刻出「歸耶和華為聖」的字句。若有任何事,你不能為它禱告,就不要去碰它!一切東西都是美好的,都不必拒絕,我們都可以用感恩的心領受;因為它已經被神的話語和我們的禱告分別為聖了。
同一原則也適用在享受大自然,藝術,音樂,雕刻,攝影,或繪畫的事上。真正的聖潔並不是指家徒四壁,刻苦己身。神在大自然中的一切工作都是美麗無比的。
將馬匹納入你的生活型態裏,每當馬轉動頸項前進時,就提醒你「歸耶和華為聖」。
另外我們也要留意,必須將我們一切的生活維持在聖潔虔誠的水準上。當然我們也可以借著將一切事都當作世俗的,來抹滅世俗與聖潔的分野;但這樣作一定會褻瀆我們的生命。塗抹分野的過程不是「全部拉下」而應該是「集體提升」。因為耶和華的殿必須建在「山頂上」,列國齊湧向它。不是將聖殿拆毀,而是將其他一切地方變成禱告、敬拜的場所。這樣我們纔能一生住在耶和華的殿中。
除非我們將特殊的時間和日子分別出來獻給神,我們無法一直保持聖潔。除非我們時常進入內室,向暗中察看的父禱告,我們無法在同伴之間保持潔淨的靈和純正的信仰。除非我們有禱告的變像山,我們不能作一切榮耀神的事工。除非我們喜愛並勤讀聖經,我們無法以虔誠的靈讀其他的書。我們也不能將日常的器皿當作祭壇前的碗;除非我們用聖潔的靈去使用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各種鈴聲響起。早晨鬧鐘的鈴,學校上課的鈴,工廠開工的鈴,商店叫人的鈴,訪客的門鈴,推銷員的鈴,婚禮教堂的鈴,腳踏車警告路人的鈴。許多時候我們以冷漠,不耐煩,或睡眼惺松地去回應這些鈴聲;有時因為清夢被擾而忿恨生氣。但是讓我們在這些鈴聲裏聽出神呼召我們去作的事工;讓我們以活潑的態度回應,仰望他賜恩典和力量,使我們得以成就他要我們作的事,並且知道每一件事都刻有亞倫額上的那幾個字:「歸耶和華為聖。」──
邁爾《聖經人物傳──撒迦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