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施恩和供應的靈
撒迦利亞書第十二,十三章
本段經文開頭的話異常嚴肅,似乎要向我們強調,說這話的必然要實現他即將展現的各事。「鋪張諸天,建立地基,造人裏面之靈的耶和華說。」
這現像是指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為時不遠,那時猶太人將悉數返回他們的國土,但他們心中仍然不信。確實,有人認為他們可能將與但以理書第九章第二十七節所豫言的那位敵基督聯盟。為了某種我們無法明瞭的原因,現今世上仍有許多國家仇恨猶太人,「萬民聚集攻擊耶路撒冷」(第3節,另譯)。但他們的聯盟必然被接踵而至的災難所瓦解。有三項默示論到他們:
「我必使耶路撒冷……向四圍列國的民,成為令人昏醉的杯」(2節)。
「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萬民,當作一塊重石頭」(3節)。
「那日,我必使猶大的族長……如火把在禾捆裏」(6節)。
緊接著就是一項保證(下一章將有更詳細描述):在那可怕的日子,耶和華必拯救,也必保護他們(7~8節)。他們長期拒絕的彌賽亞,將在他的新婦——教會——陪伴之下,出現在雲中,對他的弟兄提供支援,正如約瑟當年出面資助他親兄弟一樣。他們看見他坐在大能者的右邊,又在雲中從天而降時,就不禁想起以賽亞的詩歌;那時他要在勝利中將死亡吞沒,把他百姓的恥辱從世上抹除。「看哪,這是我們的神;我們素來等候他,他必拯救我們,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候他,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賽二十五9)。「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啟一7)。那時主耶穌要用他口中的氣息,擊殺一切不法之人。本段經文所記載的嚴厲威嚇,到那時就實現了:「那日,我必定意滅絕來攻擊耶路撒冷各國的民。」
我們再從另一面,來思想猶太人所要面臨的事:
「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11節)。
「那日必從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開一個泉源」(十三1)。
「那日我必從地上除滅偶像的名」(十三2)。
一、極大的悲哀。留意這裏語氣的肯定:「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先知口氣中毫無一點猶豫。他像保羅說那句話時一樣堅定:「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6)。今日前往以色列旅遊的人,徘徊在耶路撒冷街道上,或參觀猶太人古老的哭牆時,就會感受到他們的悲哀。耶路撒冷將有極大的悲哀,不是因將聖地遭異族蹂躪,不是因為歷史上飽受的恥辱,不是因受盡種族仇恨的痛苦;而是因為他們拒絕彌賽亞,他曾在這些街道上被趕逐,並被釘在城外的十字架上。
悲哀的比喻。「如米吉多平原之哈達臨門的悲哀。」當時他們的賢君約西亞則死在埃及人的箭下,他是從希西家登基,到以色列亡國期間,惟一清
這裏有另一個隱喻。他們的悲哀好像父母喪失獨生子,他們的愁苦有如喪長子;這種錐心之痛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但在東方國家——特別是希伯來家庭——尤甚。有一日耶路撒冷將充滿這樣的悲哀,正如當年埃及人將喪失長子而哀哭。
這悲哀的普遍性。王宮中從高至低——因為拿單此處代表大衛家最年幼的兒子;祭司中由上到下——因為示每代表最低微的祭司;所有剩餘的人都因悔恨而俯伏悲哭。我們可以想像像那種驚人的情景——全國上下都捶胸頓足,為罪痛哭悔恨!
這悲哀也是孤獨的。「各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悲哀到一程度,就會想到獨處。它使人心無旁騖;由於整個心思都集中在所悲哀的物件上面,無暇顧及其他事物。所以馬大在拉撒路死後,起身離開一群來哀悼的朋友,匆匆出去的行動,並未使他的朋友驚訝。他們輕聲低語:「這是很自然的,她想要獨處一陣子;她一定是自個兒到墳墓那裏哭泣。」同樣的,這些悲哀的人也情願孤獨自處。每一個人都覺得這事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自己要負責任;每一個人都認為是自己釘死了彌賽亞,而帶著悔恨向他認罪。「我有罪了;我刺穿了他的手和腳;我是最不堪的人,我是罪人中的罪魁。」
這悲哀是因看見耶穌代人所受的苦而產生的。「他們必仰望他,就是他們所紮的,必為他悲哀。」毫無疑問的,當耶穌所愛的門徒站在十字架旁邊,看見兵丁用矛刺入主的身體,有血和水流出來的一瞬間,他突然被聖靈提醒,明白這段經文已經得了應驗。
神的靈也常常用這方法光照、打破我們剛硬的心。我們的心是在耶穌破碎的心上被打破,在看見他被刺時也被刺入,仰望他時感到悲哀。
這悲哀有兩種——
一種對死亡,一種對生命。前者是想到我們的罪所遭致的刑罰;後者是想到我們所得罪的那人。前者大部分是自私的,只畏懼笞人的鞭子和炙熱的火焰——
一旦刑罰停止,這種恐懼就消失了。後者完全不顧及自身的後果,只為那曾給耶穌的心帶來如許多痛苦的罪而羞愧、悲哀。
尋求赦免的罪人常常會以為,他們必須帶著某種程度的悲哀前去,作為被救主接納的條件。他們認為只要他們為罪感到相當程度的悲哀,他們纔能將眼淚當作蒙救贖的代價,和蒙救恩的緣由。但我們永遠無法為罪悲哀到「足夠」的程度。若等待有這麼一日,那真是遙遙無期。如果想等淚瓶盛滿之後才前來,就會一直拖延下去。此外,有一個屬靈的原則必須記住:除非我們看見耶穌,被他的愛所包容、接納,否則我們永遠無法對罪有正確的感覺。來到他那裏之前不需要眼淚,悔改相信之後才需要。那位有罪的婦人得到赦免之後,才用他的眼淚洗救主的腳。耶穌轉過身看彼得之後,彼得才出去痛哭。我們必須帶著自己的本相到基督面前,不必試著瞭解罪是甚麼,不必要求自己有足夠的悲慟;只要相信他,接受他已完成的大功;然後,我們的悲哀自然會泉湧而出。最初仰望他救恩的眼睛可能是幹的,但很快它們就會淚水盈盈。第一個行動大多數是出於理性,但最後的行動必充滿感情。當我們仰望我們的罪所剌傷的主,我們就會悲哀,如喪獨生子;就會愁苦,如喪長子。
讓我們分清楚悔改與懊悔的區別。前者是出於意志,後者是出於心願。我們悔改時,就轉離罪,歸向基督;我們像彼得那樣觸及他的目光,我們就懊悔,出去痛哭。悔改是一刻間毅然決然的行動;懊悔則伴隨我們到天上的大門旁,使我們在永恆的亮光照耀下無以遁形。
這悲哀是從聖靈產生的。「我必將那施恩……的靈,澆灌……」(十二10)。使人知罪,是聖靈特別的工作。他用真理作寶劍,直刺入人的靈與魂,連骨和骨髓都能剖開。他特別將主耶穌受苦和代死的真理,顯明在人的良知面前,指出這樣一位聖潔、憐憫、慈愛的救主竟遭到拒絕,如此直到人心開始領悟到自己的罪,而融化在主面前。
二、打開的泉源。五旬節那日,彼得指出這些清潔的溪流。「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是的,彼得說,「你們各人」,每一個人。只要悔改,歸向主,你們的罪就被洗清。耶穌基督的血能洗清一切的罪。如果公牛和山羊的血,牛犢的灰燼,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能使肉體得潔淨,那麼基督的血更要借著永生的靈,將你的良知洗得潔白如雪。
這時代如何開始,也如何結束——惟一的差別是,開始時只有幾千人踏入那泉源,最後卻是整個國家,包括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都要在那裏被洗清潔。到那時,彼得在所羅門廊下所說的話就都應驗了,以色列人要悔改歸回,她的罪汙將被洗清潔,那時萬物要復興,「就是神從創世以來,借著眾先知的口所說的」(徒三21)。
三、偶像被滅絕。偶像的名將從這世上被除滅,假先知與汙穢的靈也被掃除。對神而言,單單赦免還不夠,他還須對付導使他百姓退後、悖逆的根源。因此,他要嚴厲對付偶像,假先知和惡者。
這種激烈徹底的行動可借著下面一個故事表現出來。假定有一對虔誠的父母,最近剛為他們的罪悲哀悔改,並蒙拯救;他們的兒子突然感覺蒙召去擔任先知的角色。然而他卻是假先知,他鼓勵百姓到他那裏,探查他們中間偷竊和謀殺的罪,他又呼求雨水降在久旱乾裂的土地上,或向病人行神奇的儀式,叫死人起來。這些消息傳到他虔誠的父母耳中,他們情願失去這個兒子,也不能讓他在他們家中作不榮耀神的事。「若再有人說豫言,生他的父母必對他說,你不得存活,因為你托耶和華的名說假豫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說豫言的時候,要將他刺透。」這強烈印證了一個事實:猶太人終必會面臨絕對的轉變,那時他們對神的忠心將遠勝過他們對兒女的愛。
由於反對偶像和假先知的情緒非常熾熱,以致那些利用百姓,向他們施騙的假先知開始自覺羞愧,不敢承認自己的身分。「那日凡作先知說豫言的,必因他所論的異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騙人。」當時毛衣是眾先知共同的衣飾,好叫人一眼認出他們的身分。
如果百姓有人懷疑某人是先知,他一定立刻說他們認錯人了,他根本不是先知。他因畏懼那些人的憤怒,並為了保住自己一條命,就會不計一切來逃避這指控。「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從幼年作人的奴僕。」
如果這些人一再追問,並發現他身上印有先知的記號,他就推託這痕跡是在親友家受傷留下的,而不敢承認他確是先知。「必有人問他說,你兩臂中間是什麼傷呢?他必回答說,這是我在親友家中所受的傷。」
常常有人認為這句話和對答,與基督手上的釘痕有關連。其實這不是本段經文的用意。這裏只是在顯明假先知所行的惡,以及他們所遭致的強烈反對。那些被懷疑是假先知的人將不惜一切代價來逃避人的懷疑。當然,最後必然有拯救。如果神豫備為他古代的選民成就如此美好的工作,那麼他必然也要打破我們的偶像,潔淨我們,因為我們也是屬他的民。──
邁爾《聖經人物傳──撒迦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