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5、禍不單行

 

撒母耳記上第四,五,六章

第四章至第七章第七節經文的記載雖簡略,卻是跨越了大約四十年的時間。聖經的作者關於這段時期內撒母耳的生活細節,和他日增的影響力之記載,相當不全。但是所記的事件都非常有趣,我們必須先對撒母耳在百姓中間的服事有正確的觀念,纔能瞭解這些事件。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只是在他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之間,並且在他的事工和現今極需要的事工之間,也有許多類似之處。

那是一個分裂、混亂的時代。約書亞和迦勒去世之後,「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二10)。沒有一個人,或一個支派,能夠有權威統一領導、聯合百姓,使他們重新敬拜耶和華。整個國家鬆散如一盤散沙,每一個支派或大城市各自為政,國家的脈息已微弱不堪,我們再度引用聖經的那句話來描述士師時代的光景:「各人任意而行。」

以色列僅餘的共同處就是會幕,約櫃,和大祭司所代表的意義了。但這些影響力也已微不足道,因為「以色列人……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士二1112)。

因此,他們無力阻止鄰近列國的一再侵犯。先是東邊的亞捫人,然後是從沙漠來的亞瑪力人和米甸人,以及西南方的非利士人,他們不斷侵襲這塊應許之地。神不斷興起士師,但他們的權柄也是短暫而有限的。大半時候都是他們一死,權柄也隨之消失。「耶和華為他們興起士師,就與那士師同在;士師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及至士師死後,他們就轉去行惡,比他們列祖更甚。(士二1819

我們的故事特別與迦南地的南部和中部地區有關,雖然那裏曾出現參孫的英勇事蹟,他們一直是在非利士人的重軛之下受苦。當時非利士人由他們原居的革哩底島遷徙而來,聲勢日大,成為希伯來人的一大禍患。

非利士人離開他們自己的疆域和產業,前去掠奪希伯來人的土地。他們在神允許給希伯來人的土地上任意搜刮,將神選民所承受的產業奪為己有——今日這種情景也發生在我們的經歷裏。非利士人代表不潔的欲望和邪惡的習慣,我們本來已藉神兒子脫離了它們的轄制,但幾年之後它們又再反擊,從我們這裏攻城掠地。另外,非利士人也代表那逐漸侵蝕著教會的屬世事物,和腐蝕國家的邪惡。魔鬼的攻擊從不止息。摧毀和敗壞的靈不斷地在鑿我們的屋頂,撕毀我們的壁紙,推倒我們的牆,趁我們睡覺時在園中撒下稗子。魔鬼就是這樣,企圖使個人和教會,抵擋心中生命聖靈的律,進而被罪的律所俘擄。

當魔鬼頻施巧計,搶去我們的敬拜日,將它變成玩樂之日;或者用各種方式使我們作惡;或用貪愛金錢的欲望取代其他興趣;或使我們作不當的享樂;或用世俗和奢華來換取基督徒生命中屬靈的事物——這時,我們就是面對著非利士人的大軍,他們正從低地湧上來,要佔領這虔敬和有能力之高地。他們根本無權這樣作,但他們卻理直氣壯地長驅直入;有時我們幾乎要灰心喪志了,開始問自己,這樣拼命抵抗又有何用?

何苦這樣反對他們呢?乾脆讓步,與他們妥協豈不更好嗎?

另外有些時候,我們又像以色列人一樣,被迫為了自由作最後的拼鬥。

一、無望的嘗試。「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非利士人安營在亞弗。」從這段記載可知,這場戰爭是以色列人發動的,因為他們對非利士人所加給他們的重軛已忍無可忍了;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戰爭發動得很草率,而且缺乏精密的策劃。

摩西關於爭戰的方面曾有明確指示(見申二十章),但顯然以色列人在這事例中未遵照此命令。他們既未召來祭司,去徵詢神的意見,也沒有給出征的軍隊祝福。他們甚至沒有徵求撒母耳的看法,雖然那時候他們已開始承認他是耶和華的僕人和先知。他們只是出於一種仇恨和報復的靈,就像長期受主人欺壓的奴隸,突然爆發出復仇的火焰一樣。

有時我們也是用這種靈去反對那轄制我們的罪。我們已經看見罪所造成的毀壞,和給別人帶來的羞恥侮辱;殘餘的自尊使我們感到羞辱和憤慨,於是我們決心出面還擊。我們發誓再也不醉酒,再也不向過去的罪屈膝稱臣,我們誓言要恢復自由之身。但一個月之後我們又回到老樣子。我們比以色列人好不到那裏去,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機智去打這一場戰爭。

以色列人的遭遇相當窘困。他們由於倉促成軍,以致不堪一擊。有四千人戰死沙場。全軍彌漫著恐懼和驚嚇。這是神的子民不詢求他的旨意而貿然出戰,所必有的結果。他們為學這項功課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也是必要的;神讓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受苦,直到他們學會了這功課。

二、他們是向約櫃,而不是向神求救。那天晚上,以色列的長老召開了一次會議(四3)。顯然他們將戰敗的原因,歸之於他們與耶和華的關係不良。他們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呢?」他們發覺到先前忽略了他;他們忽然心生一計,認為這樣神就不得不站在他們這邊,與他們並肩作戰了。他們說,「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裏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

他們記起約櫃在他們的歷史中曾扮演的重要角色;約但河的水在它面前分開;耶利哥的城牆在它面前瓦解。根據摩西的話,約櫃向前進時,就代表了耶和華的仇敵要潰敗逃逸。他們不瞭解神是否伸手相助,不是靠物質的象徵來決定,而是靠他們的道德和屬靈光景來決定。

約櫃終於在以利的兩個兒子陪同之下,由利未人抬了來。以色列全軍大聲歡呼。以利恐怕是最不願意讓約櫃抬離會幕的,「以利……為神的約櫃心裏擔憂。」但他長期以來一直讓步慣了,已無法產生任何阻力;其他人也根本不為此事擔心,因為「約櫃到了營中,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

非利士人由派出的探子得知以色列軍歡呼的原因,不禁懼怕起來,因為他們也知道以色列的神與約櫃同在,他們心中總是將約櫃與「從前在曠野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神聯想在一起。他們也不知道神的合作必須考慮人的道德光景。他們喊道,「我們有禍了,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

神必須對希伯來人和非利士人的物質化觀念,作出一個確切的回應。他必須彰顯一個事實:如果他們依舊拜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那麼單單擁有約櫃是無濟於事的。其他諸如口誦神聖的話,引用莊嚴的先例,倚靠聖潔的表記,都是徒然的,除非他們是心清手潔的。「我若心裏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六十六18)。

非利士人似乎嚇得膽破心驚,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此番出戰,不只是敵對血肉之軀,而且是與那位長期以來領導以色列人不斷誇勝的神爭戰。他們接著又為他們領袖的一番話心裏掙紮作難:「非利士人哪,你們要剛強,要作大丈夫,免得作希伯來人的奴僕,如同他們作你們的奴僕一樣;你們要作大丈夫與他們爭戰。」

那悲慘的一天,最後在極可怕的情況下結束。「以色列人敗了,各向各家奔逃;被殺的人甚多,以色列的步兵僕倒了三萬。」約櫃四周遍佈屍體,顯然希伯來人至死仍企圖維護著他們信仰的表記。但他們的努力徒然無效,神的約櫃被擄去,以利的兩個兒子也被殺了。正如神人早先豫言的,如今終於應驗。

當天下午,有一個便雅憫人衣服撕裂,頭蒙灰塵,沿著通往示羅的大道奔跑,一路散播戰敗的消息。他所經之處,就掀起一片喧嚷哀號。他一直跑到大祭司的城示羅。「那人進城報信,合城的人就都呼喊起來。」寧靜的夜空,傳來尖銳的悲號,因為原先護衛著這不設防城市的軍隊,在一日之內被擊潰,不但損兵折將,甚至連神的約櫃也被擄了。

年老目盲的以利當時正憂心忡忡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向街道。他似乎已豫感到空氣中彌漫著不祥的消息。他一聽到城中的呼喊聲,就立刻焦慮地問身旁的祭司,或利未人,或者一直忠心侍立著的撒母耳,「這喧嚷是甚麼緣故呢?」就在這時候,報信的人出現在這一小群人面前,先向大祭司說明他是誰。以利迫不及待地問:「我兒,事情怎樣?」那人沒有任何警告或寒喧,就沖口道出可怕的消息:「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民中被殺的甚多,你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死了,並且神的約櫃被擄去。」

這位年老的祭司沉默地接受惡耗。前三個消息的打擊雖然沉重,尚不至的致命;但「他一題神的約櫃,以利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他的媳婦,就是非尼哈的妻子在生產垂危之際,替初生的嬰孩取了一個名字,充分道出了當時情景的險惡。她已成了寡婦,她的公公也憂傷至死;但她覺得最可悲的是,約櫃被人擄去,以色列的榮耀已經消失。

然而更大的禍患還在前頭。以色列人在倉促之中,將會幕裏餘下的部分和器皿帶走,藏了起來。以下的許多年間,它們被保留在挪伯(撒上二十一1)。在非利士人舉兵攻打挪伯以前,這些神聖的物品一直保存得完整無缺。耶利米說,「你們且往示羅去,就是我先前立為我名的居所,察看我因這百姓以色列的罪惡,向那地所行的如何」(耶七12)。這個成為國家生活和敬拜中心有三百年之久的城示羅,以後的遭遇可以從詩篇作者的話語中知其梗概:

他離棄示羅的帳幕,

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

又將他的約櫃交與人擄去,

將他的榮耀交在敵人手中。

並將他的百姓交與刀劍,

向他的產業發怒。

少年人被火燒滅,

處女也無喜歌。

祭司倒在刀下,

寡婦卻不哀哭。               (詩七十八6064

三、神可畏的名。我們不必抱著好奇心,去探索約櫃的下落。這一部分的歷史比較偏重于神如何向鄰近列國顯明他的真正本性。

除了神在這事上所用的方法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法子讓神的靈將他的聖潔和能力顯示給非利士人了。他們從戰場凱旋而歸,將約櫃抬進大袞廟裏。他們不僅在這場戰爭裏勝了以色列人,似乎他們也勝過了以色列人的神;他們的神——大袞——似乎能力更大。但他們如果一直堅持這看法,就有大禍臨頭了。神必須彰顯他那獨一的,不可侵犯的尊榮;幾世紀以前在埃及如此,現今在非利士也如此。他無法讓其他假神掠奪他的榮耀,搶走對他的頌贊,因此他任由這些盲目的拜偶像者持錯誤觀念,要在他們自己的領域裏對付他們。他們不會對一個先知的信息予以注意。誰若膽敢起來反對全國所拜的大袞,一定會被石頭打死;但是當他們連著兩天早晨發現大袞像僕倒在耶和華約櫃前,並且第二次大袞的頭和兩手都折斷時,他們就不能否認看見的事實所代表的含義。顯然這不是出於巧合,而是神的作為,並且他與他們是敵對的。約櫃所停留之處,當地的人就生了痔瘡,他們被耶和華的手所擊打。

當然,我們不能認為神對這些愚昧的人沒有愛心;但除此沒有其他方法能使他們明白他的真正本性和權柄。神降災於埃及,不單單是懲罰法老的驕傲自大之罪,並且要迫使埃及人承認他是天上的神,讓他們得以一瞥他的偉大。同樣的,在這個例子中,大袞像的僕倒,他們身上痛苦的痔瘡,莊稼的欠收,都迫使他們大聲呼號,上達於天(五12),似乎他們已明白,是一個比大袞更有力,比一切神祗更崇高的神,在對付他們。許多年之後,希伯來的詩人和先知嘲笑異教徒的眾神,說他們其實不是神,並且宣揚耶和華纔是創造諸天的神;但要學會這個功課,卻花費了許多年的光陰,付上無數的痛苦代價和忍耐,最後「一神」的觀念方被人接受。

非利士人提到以色列人的神時所表現的虔敬態度,顯示出一種新的、較高貴的觀念已開始取代他們原先低下的、屬物質的觀念;他們本來是將耶和華與他們所拜的假神並列看待的。「合城呼號,聲音上達於天。」「你們……要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把耶和華的約櫃……送去。」

這是何等崇高的啟示,讓我們看見神對待人的方法。他渴望得著所有人的敬拜和擁護。為了這個目的,他最終的啟示是在他的愛子裏面。「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然而在早代,對那些心他昏暗,道德沒落的人講到神的兒子,又有甚麼用呢?不!必須按部就班的來。對微弱、病痛的眼睛,必須將光線作一番調整。神必須使用他所愛的人能夠瞭解的語言來對他們說話,正如後來我們的主將手和肋旁給多馬看一樣,他是使用多馬能夠領會,並且由他自己所提議的方法。如果非利士人能夠明白約翰福音這一類的書,那麼神早就會使這一類的書寫就,並且差派人交給他們,讓他們學習了。但是既然他們無法領會這一類的指示,神只能用偶像的僕倒,約櫃所到之處引起的災難來指示他們,並且使母牛載著約櫃,直往伯示麥去。

同樣的,住在伯示麥這邊境小城裏的居民也學到了一個嚴肅的功課,知道神是聖潔的,他不容許他們以好奇、輕率的態度對待那象徵他同在的約櫃。像他們那樣掀開約櫃的蓋子,向內探頭窺看的舉動,是連祭司都被禁止的,更何況他們呢?亞倫的兩個兒子在就任祭司職的那一天,就因擅自獻上凡火,而被燒滅,那時神就清楚宣告,他在親近他的人中要顯為聖,在眾民面前要得榮耀(利十3)。

以色列人也必須在處理會幕的器皿這事上,表現對神的虔敬;利未人在搬運會幕的器具之前,必須先由祭司把一切器具遮蓋起來(民一5051,四516)。伯示麥人因擅觀約櫃,而遭到立即的懲罰;這使得他們體認到神的聖潔和可畏;他們說,「誰能在耶和華這聖潔的神面前侍立呢?」另一方面,約櫃被恭敬地抬到伯示麥以南三哩的基列耶琳之後,那城就興旺起來,五穀豐收。亞比拿達和他的兒子以利亞撒也因虔敬看守約櫃,他們的家大大蒙福。這顯明神本性中慈愛和憐憫的一面,他喜愛與那內心謙卑、敬畏他話語的人同住。

哦!不要存膽怯的心畏懼耶和華,只要以眾子的愛和忠心對他;打開你的心,不單單接納約櫃,也接納神派來作贖罪的子,他要抵償我們的罪,那遮蓋著約櫃的施恩座,已灑上了他的血,正好將法櫃遮住。── 邁爾《聖經人物傳──撒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