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息和賜安息者
創世記第四十九章
雅各臨終的遺言饒富趣味,將王子以色列的光彩散發得如此燦然奪目。我們一一流覽之際,很難不受其感動;裏面有許多更深的題目值得玩味。
舉例來說,它的準確性就頗具興味。流便,雖然身為長子,卻從未出人頭地過;他的支派沒有出過任何士師,先知,或行政官。西緬的支派則幾乎被南巴勒斯坦的遊牧民族同化了。利未的子孫後來散居在各支派裏。猶大所分到的山坡地,迄今仍留著梯形的葡萄園遺跡,證明他曾在種植葡萄這行業上如何發達昌盛。西布倫支派環繞著加利利湖,一直延伸到蔚藍的地中海沿岸。以薩迦支派的領域是以斯德倫平原(Esdraelon),那兒自古以來就是巴勒斯坦的戰場,北方的敘利亞和南方的埃及常在那裏爭鬥廝殺,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支派好像小毒蛇,任何入侵者若想越過他的領域前往以色列的心臟地帶,都會被他咬上一口。迦得支派深受邊界層出不窮的戰爭之苦。亞設以物產富饒著稱。拿弗他利則以滔滔雄辯之才聞名。便雅憫冷酷如狼。這些都證實了他們父親臨終的豫言;另一方面,由約瑟衍生出來的以法蓮和瑪拿西支派,則繼承了「天上所有的福;地裏所藏的福;以及生產乳養的福……如永世的山嶺,至極的邊界。」
另外,這些遺言的美麗,也值得我們注意。它們充滿了對自然界動物的觀察和描寫;指出牧羊人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雅各年輕時就耳濡目染的。幼小的獅子整日臥伏巢穴中,不容易被激動,因為它的肚腹已飽足。驢駒和小驢齧食葡萄樹上的果實。毒蛇潛伏在沙中,一待馬蹄行過,立刻閃出來,予以致命的一擊。狼悄悄潛行,在夜間尋找獵物。此外,這段話也提到葡萄園,裏面墜著累累葡萄;農民站在大桶邊榨汁,衣袍上都是斑斑紫紅色的果汁。成熟的葡萄垂在園子外面,使過路的客旅得一嘗美果。山澗的泉水涓涓流著。遙遠的海洋有著一望無際的沙灘。另外還有永世的山嶺,至極的邊界。這一切都代表了一個熱愛自然之美的心靈。
雅各的遺言還有引人注意的一點,就是他兒子們的特性和他們所得的報償,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以流便為例:他多年前犯了一項為人不齒的罪;他或許希望這罪早已被人遺忘,但是不然,它在這裏又出現了,被拉到亮光之處,昭然於世——我們的罪若不被耶穌的寶血塗抹,也是同樣下場。雅各的判決是出於武斷嗎?不!因為流便的罪行顯明瞭他的性格,這是萬無一失的證據,說明他是一個放縱情欲,變遷無常的人。沉溺在感官的享受,會使一個人的神經麻痹,而導致他靈裏的力量和意志癱瘓。流便的罪還有一個更可怕的後遺症:他不但使他的後裔喪失地位和聲望,並且將他的性格流傳給他們。在迦南地的入口處,流便支派的人迫不急待地要求約但河東岸的土地:他們表露了流便這位先祖貪婪的特性——看現今重於將來,眼見的事重於不可見的事。
在這一切有關性格,光景,財產的話語中,雅各的遺言裏出現了一個神秘、難以描述、高貴的人,超越眾人之上——在他面前,年老的雅各都要俯首下拜。雅各所用來描述「細羅」的話,說到他將要來,使萬民歸順,究竟是何意思?這話裏面有一股奇妙的力量,攪動我們的靈。我們直覺地感到與神面對面相見,而天使見到他都要以翅膀遮住臉孔的。此刻,這段話再度響在我們心裏:「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
一、我們要明白這段話。流便所喪失的以色列之職責,已轉移給猶大。圭和杖都代表立法的權柄;這是指立法者,或某種制定律法的人。這節經文的意思是,猶大要保留這些支派的主權,負責某種形式的治理,直到雅各所稱的那一位細羅來到。
誰是細羅?當代最著名的希伯來文評論家告訴我們,細羅就是滿有平安;賜安息者;安息之人。到底何者才對?想當年罪惡橫流的時代,一對年老的夫婦給他們新生的兒子取名挪亞——安息之意,盼望他能帶給他們安慰。可歎啊!那只是虛無漂渺的夢想,洪水很快沖去了他們的家園和世界。沒有人能給我們安息。那能為世上受苦之人帶來安息的,一定不單單是人;他必須超越那將我們拋入滾滾巨浪裏的許多變故。真正的細羅,除了神的兒子,別無他人。他站在飽受折磨的千萬世人當中,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我有時不禁猜想,雅各是從何處得知主耶穌這至美至善的名?是否它突然閃進他的心裏?有此可能。但我更喜歡另一個可能性。你或許還記得,在毗努伊勒,雅各曾問那與他摔跤的神秘人物叫甚麼名字。瑪挪亞也曾問過同樣的問題,主的使者回答說,他的名字是奇妙的。但雅各得到的答案較屬正面,「何必問我的名?於是在那裏給他祝福。」我有時會想,可能他在給雅各祝福的當兒,就將他的名字悄悄用耳語告訴他;時光推移,今年之後,年老的雅各仍念念不忘這名字,他感覺更迫切需要這名字所蘊含的慰藉和能力。為甚麼當他力氣十足,摔跤得勝的時候,他不告訴他呢?很自然的,只有到他完全降服的那一刻,他才教導他安息的秘訣。這是基督徒生活中一個放諸四海皆准的次序:先是抵抗,然後扭到大腿窩的筋,接著是順服和依靠,最後是安息。
因此,雅各相信,賜安息者終必來臨。那時萬民要聚集歸向他——不是被強迫趕來,而是像小雞聚在母雞的翅膀底下一樣。
二、讓我們注意這些話的實際應驗。許多世紀之久,猶大一直享有雅各臨終時所派定的尊貴地位。沒有一個支派堪與猶大支派的獅子匹敵。耶路撒冷位於他的領土之內。大衛從他的後裔中產生。即使在多年的被擄期,他們仍自稱為首領,因為古列王下令釋放他們時,「猶大的族長……都起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他們從被擄之地歸回之後,猶大支派就把他們的頭銜「猶太人」給予希伯來族的每一個人;即使到主耶穌的時代,公會還具有某些古代政府的痕跡。
但是這個制度慢慢瀕臨崩潰,逐漸露出被淘汰的徵兆。例如希律王登基時,所有猶太的愛國者都大感恐慌,他們撕裂衣服,頭蒙塵灰,在街上哭喊,「禍哉!禍哉!圭己離開猶大,杖也離了他兩腳之間。」然而高等法庭和低等法庭制度仍然存在,直到整個猶大國亡國為止——那時伯利恒方圓五十裏之內,沒有一個猶太人留下來。
就在猶太人的制度完全崩潰之前,細羅來了。他們期待他從前門堂皇進來,他卻由後門悄悄臨到。他們期待他滿戴外表的尊榮而來,他卻如黎明的微曦那樣毫不引人注目。他在自己裏面享有安息,否則他怎能在拿撒勒的喧囂,加利利湖的狂風暴雨,客西馬尼園的暴民中間,如此平靜安寧?他又是那賜安息者:使人從長年的痛苦疲乏,眼淚傷心,罪孽惡行中得安息。
多少世紀以來,人類還是可以聽到他微小的聲音說,「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人的靈魂於是起來,前去就他:好像舊日的稅吏與罪人;又像掃羅時代受壓迫的人民往亞杜蘭洞歸向大衛一樣。
三、我們當瞭解這段話的真實性。讀到這段話的人當中,有多少雙疲憊不堪的眼睛!身體疲乏,頭痛,眼神倦怠,心靈破碎;厭倦於收入微薄,不足糊口的工作;厭倦於永無止盡的等待;厭倦長期的病痛折磨;厭倦競爭帶來的壓力;厭倦與四周的邪惡奮鬥;厭倦與自己和罪不斷的爭戰;厭倦生命……
主啊,我常常厭倦
我自己,我的罪,我的空虛;
然而,你永不
厭倦我。
但願我們都明白,耶穌基督,這位真正的細羅能帶給我們永遠的安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安息」是一個高貴的詞。他知道人的需要,他知道他握有使人安息的秘訣,在他裏面貯藏著永不枯竭的安息。他的心好像海洋澎湃,能填滿人靈裏每一處空隙。
細羅的安息不是單為天上預備的,我們用不著要求插上翅膀飛向它。如果我們在這裏找不到它,別處也一定找不到。「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只有進入安息的人,纔能體會那永不枯竭的安息。它正以無限的豐富等候我們。
細羅的安息也不是存在於環境中。這是世上哲學家如伊壁鳩魯派(Epicurean)及斯多亞派(Stoics)的思想。但環境永遠無法帶來安息;就如改變姿勢只能使酸痛的身體暫時舒適一些。有一個更真實的科學現象:當暴風雨,困惑,試探橫掃而過時,安息是在裏面,在最中心的地方;正如龍捲風可以在海面呼嘯而過,但大海深處卻一片寧靜,紋絲不動。
細羅的安息也不是束手枯坐,一事無成。主並非邀請我們到玫瑰園,或閱兵場中。在天上,他們雖然安息,卻不休息。他們是安息在蒙福的服事裏。他們服事,卻不影響安息。我們可以不斷擺上精力,但都不疲倦,不困倦,沒有勞累之感。這就是他所賜的安息。他說到安息的時候,豈不也同樣提到「擔子」和「軛」嗎?
得到安息並不難。你瞧!這是他所賜的,我們用不著竭盡心力去得一個白白給我們的禮物。他只用告訴我們到何處去尋找它;如果我們知道一個東西的所在,去「尋找」它是輕而易舉之事。我們只需要符合三個條件。
一、完全向他降服。你若堅持支配自己的圭,允許你的意志作你生命的杖,細羅就不會臨到你。你必須放棄一切自救的努力——包括你想與神和好的方法,你的選擇,你的道路,你的意志。你必須完全歇下手中的工作,就像神在安息日那天歇息一樣。你必須交出你有罪的靈魂,讓他拯救你;你必須交出你心中每一個房間的鑰匙,讓他擔任最高首長管理你的每一吋領土。你必須向他赤露敞開,好像祭物在祭司面前一樣,這樣你纔能指望得享安息。你如果不能將你的本性帶到這片青草地上,那麼祈求他為你成就這事,讓你的意志冠他為王。他永不失敗或灰心,直到他能施行一切權柄能力,成為你生命中最高的管理者。
二、信靠他,將一切交給他。將你一切的罪和悲傷交給他。他能除去世人的罪。不要等到罪惡堆積如山的時候。不要將疲乏苦撐到晚禱的那一刻。不要拖延到只剩你一人的時候。作初初感到任何重擔,就立刻交給耶穌;將你所有的掛慮卸給他,因他顧念你。他的眼目銳利,能立刻察覺你的信心;他的心廣大,能裝下世上的愁困煩擾。你何時交出,他何時收下;並且他承擔下來,使這些事互相效力,最後讓你滿懷喜樂將榮耀歸給他。這是信心的安息,是一切相信他之人都得以進入的應許之地。
三、學他的樣,負他的軛。他作甚麼?他的軛是甚麼?軛的意思是順服。他順服誰?不是人,不是他的母親,不是撒但的建議,而是父神的旨意。他一看到神旨意的痕跡,就立刻謙卑順服。這是他得安息的秘訣。活在神旨意中——這就是安息。要常常謹慎留意他的旨意——觀察發生的每一件事,每一種羞辱,每一封信,每一個新朋友,每一次管教,每一段經文。你何時看見神的旨意,就何時接受它。不要等到它硬加在你身上的時候;好像將軛加在小牛頸項上,它因不習慣而極力掙紮,直到表皮留下斑斑的傷痕。要甘心接受這軛,謙卑低下,學他的樣式說,「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最能配合這句話的,就是那段段簡單而美妙的經文,「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一位男士有一次應邀參觀一所聾啞兒童學校;他們請他在黑板上寫一個問題,於是他就寫道,「為甚麼神使你們又聾又啞,卻使我能聽能說呢?」許多孩子看了以後眼淚盈眶;稍停片刻之後,一個小男孩走上去,拿起粉筆寫了以下的話,「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你如果也能說同樣的話,你就學到了安息的秘訣;細羅已經臨到你,你就成為那經歷長年疲乏,最後終於歸順他,分享他勝利和王權的眾人之一。──
邁爾《聖經人物傳──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