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22、從西乃起行

 

  民數記十29

「摩西對……何巴說:『我們要行路往耶和華所應許之地去。他曾說:我要將這地賜給你們。現在求你和我們同去,我們必厚待你』」(民十29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滯留了大約十一個月。四周景物並不因四季的更迭而有多大的變化,但是置身其中的人卻大大改觀。初抵時,他們就如一批烏合之眾;離開時,則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強國,有完整的宗教體系、健全的律法及衛生條例,為後來大多數文明國家樹立了典範。

首先,帳棚的景觀就有莫大的改變。居中的會幕終日有雲柱籠罩,四周則是祭司、利未人的帳棚。再外圈纔是十二支派的營區。每一方向各有三支派,重重環護著會幕——以色列人的宗教和生活中心。這些帳棚何其壯觀,「如接連的山谷,如河旁的園子,如耶和華所栽的沉香樹,如水邊的香柏木。」

那一天當雲柱上騰,祭司吹響銀號角,通知東方的三支派先拔營準備啟程。猶大支派帶頭,接著是以薩迦、西布倫。利未族的革順、米拉利子嗣以六部篷子車,承載會幕的重物(民七19),則緊跟其後。接著是流便、西緬、迦得支派。其後是抬聖物的哥轄隊伍。最後纔是其他六支派,一組由以法蓮支派率領,另一組由但支派指揮。

一切都是那麼井然有序。這一切整頓革新雖然歸功於摩西的領導有方,但幕後運籌帷幄的乃是耶和華。不過在此我們也看到摩西軟弱的一面。從他對何巴所作的提議,我們發現他對前途似乎充滿憂懼,需要一名識途老馬作響導。

一、摩西的提議。在他們滯留西乃山期間,附近一些遊牧民族的酋長必曾派代表來造訪。其中之一就是與摩西有姻親關係的何巴。據聖經的記載,他是摩西的岳父,米甸人流珥的兒子。這個王子當然對曠野的地形瞭若指掌——知道那裏有水源,綠草;那一條路線比較安全。所以摩西就邀請他同行。「摩西說,求你不要離開我們,因為你知道我們要在曠野安營,你可以當作我們的眼目」(民十31)。

這樣的提議是情有可原的。如前所述,摩西十分孤單,如果能有這麼一位至親作響導和同伴,遇到任何危機,自己的心理負擔就可輕省些。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要求又與猶太人的習俗有衝突。猶太人是強烈排外也是被排斥的。從巴蘭的評語就略見一斑:「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民二十三9)。猶太人不與外族通婚;他們的衣著特殊,連蓄鬍子的方式都與其他種族的男子不同。這些特性足以保守選民遠離邪惡汙穢的異邦風俗,如利未記所生動描述的:那罪孽之地「吐出他的居民」(利十八25)。

不過,我們也得承認:猶太民族也誠心接納願歸化的友善外邦人,如喇合、路得,並接待異鄉的客旅。最後神也把外邦人歸納於救恩之內。只是在摩西的時代,他對米甸王子提出這樣不情之請,是頗不尋常的事。其中一定有甚麼理由驅策他這樣行。

癥結就在於人性對陌生、不可知的前途一種出於本能的畏懼。對於前面的路程,摩西一無所知。因此他急於邀請熟悉地形的何巴同去,並不惜以犒賞利誘:「你若和我們同去,將來耶和華有甚麼好處待我們,我們也必以甚麼好處待你」(民十32)。這類的意念是我們所熟稔的。遙望不可知的未來,人往往心生恐懼,不知前面的路程是平坦或崎嶇?是否有危機埋伏?有無意外會發生?有無仇敵出沒?有甚麼攔阻障礙?有甚麼難以取捨的岔路?如何能找到夠大的營地?那裏有水源、綠洲?如果有何巴作響導,這些煩惱憂慮不就消除一大半了嗎?

我們常在智慧、能幹、有錢有勢的老手中尋索靠山支柱。覺得任何實在的建議都比單純信靠那看不見的響導要令人放心。當然,這樣作並沒有甚麼害處。我們不可、也無須自絕於人,使自己完全孤立無援。在作決定的時候,需要請教有經驗的老手。神也常借著同伴給我們啟示。不過,我們若把人的地位擺在神之前,太倚賴我們的何巴,而不仰望真正的大響導與領袖,危險就潛在其中了。我們必須弄清楚本末先後,凡事讓神居首位。那麼也許他會借著人的智慧與判斷來幫助我們。

二、何巴不足以取代神。這位沙漠的族長對摩西的提議卻是不心動。他不想離開族人、鄉土,放棄自由自在的遊牧生活,與這群以色列會眾患難與共。另一個令他顧忌的是:亞倫和他的兒子才被分別為聖、擔任祭司之職不到一個月,就因行為不檢,觸犯聖禮,兩個年輕的祭司遭神擊殺,亞倫也不准為他們哀哭追悼。這件悲劇必然在以色列全營引起極大的震憾。

不久之後,又有另一事件發生。一位以色列婦人與埃及男子聯姻生的兒子,因細故與另一以色列人發生爭執,在口角的時候咒詛褻瀆神的名,結果被用石頭打死。雖然這位出口不遜的少年人,犯了褻瀆的罪,理當受罰。但在何巴眼中,也許這樣的懲罰太過殘酷了。這也可能是令他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所以他直言道:「我不去,我要回本地本族那裏去」(30節)。摩西仍不放棄,進一步地懇求,並以厚利相誘。結果何巴屈就了沒有,我們不能確定;雖然有人認為何巴礙於情面,拗不過摩西的再三請求,最後還是同意了,因為士師記記載:「摩西的內兄是基尼人,他的子孫與猶大人一同離了棕樹城……就住在民中」(士一16)。

無論如何,他的協助實在是不需要的,因為緊接著神就應許要引導帶領以色列人。在此之前,約櫃一直行在隊伍中間,可是此後卻走在百姓面前,領先達三天路程之遙:「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想像神的約櫃,在祭司和利未人的扶持下,在前面作開路先鋒。遠隨其後的,是熙攘吵雜的群眾。毫無疑問的,摩西也置身在最前面那莊嚴、靜肅的隊伍中。他不時遙望天際,由衷發出呼求:「耶和華阿,求你興起,願你的仇敵四散,願恨你的人從你面前逃跑」;另一次,他又祈禱道:「耶和華阿,求你回到以色列的千萬人中」(3536節)。神的帶領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遠超過摩西所豫期的,也絕對優於他的提議。

從這歷史事件所隱含的屬靈意義,我們可以得著借鏡!人生在世,總要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們會覺得茫然、孤單、無所適從。但可幸的是,我們擁有基督的同在。他永不撇棄我們。他就是那約櫃,已在我們前面帶頭走過世界和死亡,穿過墳塋的幽暗,進入榮耀之中。我們只要信靠、順從、跟隨。他要為我們驅散仇敵。我們只要默然站立,必欣見他的救恩。他也要為我們尋找可安歇之他,讓我們休養生息,豫備更進一步的順服。

但願我們能忍耐靜候神的引導,不要急躁。「信靠的人必不著急。」主是我們的「眼目」。在任何事情臨到我們之前,他已豫先鑒察。

啊,知道主耶穌不是離我們「三天」之遙,而是就近在我們身邊,是何等的安慰。他總是介於仇敵和我們中間,在他們傷我們之前,得先征得他的許可。他也是我們的安息,在他的護庇下,我們可以安然躺臥。既知他已為我們選好了產業,我們就可以安然無憂。── 邁爾《聖經人物傳──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