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微小聲音

 

  列王紀上第十九章

以利亞因著睡眠和食物而重新得力,然後他就開始了橫越沙漠到何烈山的旅程。世界上恐怕沒有別的地方比那個聖山與神的顯現更有關係。火燒荊棘是在那裏;頒賜律法是在那裏;摩西與神同在四十晝夜也是在那裏。先知要到那裏去,是出乎天然的本能,因為全世界再找不出一個比那裏更適當的學習所在。先知在沙漠荒地上,看到太陽出沒了四十次。這個象徵數目時常出現在聖經裏,也經常與失敗和試探連在一起,我不知道有什麼人曾圓滿地解釋過它的意義。我在這裏只能提出它時常出現的事實。最後,先知來到神的何烈山了。我們現在必須研究神如何對付他這個意志消沉、擅離職守的孩子。

一、神對他說話。以利亞住在石壁裂縫中一個陰暗的洞穴裏,當他等在那裏,孤獨沉思的時候,火就在他的心中燃燒起來。但他不必久候,耶和華的話便臨到了他。

從前神的話也時常臨到他:曾在提斯比臨到他;曾在撒瑪利亞當他向亞哈傳達第一個信息之後臨到他;曾在基立溪乾涸的時候臨到他;曾在叫他離開撒勒法的孤寂生活而從事積極工作的時候臨到他;現在又尋到他,再度臨到他了。我們無論在多麼孤獨的地點,多麼黑暗的洞穴,耶和華的話都能尋到並臨到我們。

神雖然多次向他講話,但從未用過這樣的語調「以利亞阿,你在這裏作什麼?」這話帶著嚴肅、責備的口氣,似乎說:「你是我的僕人;你必須按著我的旨意行事;現在正是需要你的時候;局勢正在轉變;大改革的時機快要成熟。你為什麼竟離開了你的職守?你為什麼沒有得到我的命令和許可而到這裏來?」以利亞不敢立刻回答。如果他照實回答,他必須承認自己完全錯誤了,沒有任何藉口可言。他離開職守已經錯了;他以後所採取的步驟更是錯上加錯,以至越來越深地陷入黑暗中。

如果先知抱著羞愧和悲傷回答神的詰問,如果他承認他的失敗而請求赦免,如果他投靠他全能朋友的憐憫和恩慈——毫無疑問的他會得到赦免和複職。神絕不會再指責他的過去;他逃亡帶來的惡果也會得到補救。他自己會堵住缺口,直到他的孩子快速重返崗位,繼續他所開始的光榮工作為止,但以利亞並沒有這樣作,反倒支吾神的質問而設辭遁避。他未試著解釋他為什麼來到那裏,或他在作些什麼事。他反而詳述自己如何為神熱心,並說出百姓如何犯罪背道,以顯出自己的盡忠。「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這一切神早已完全知道;先知若不是為了找口實來掩飾他膽怯和疏忽職守的過失,我相信他就不會說出那些話來。

實在說來,他已經完全因為不信和恐懼而喪膽了。他的話裏帶有自我辯護和責備別人的意味,那是不該出自他口的。他沒有覺察到錯處是在他自己身上;他和別人一樣要負擔使神降災的罪責。他是個本性高尚而一時不得意的人。無疑的,他所說的話是有幾分真實性。他曾為神大發熱心,並有聖潔的敬虔。他時常為國家的墮落悲哀。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孤獨。但這一切都不是他那時躲在洞裏的原因,也不是對那詰問——「以利亞阿,你在這裏作什麼?」——的實際回答。

就是現在神也時常發出這個詰問!一個基督工人若因未曾料到的困難,或為了滿足私欲,貪圖舒適而放棄他的職守時,神就要問他:「你在這裏作什麼?」神的孩子若在戲院裏,舞場裏,或在壞朋友當中,坐褻慢人的座位,走惡人的道路——這個詰問必像晴天霹靂一樣對他發出:「你在這裏作什麼?」一個大有天賦的人若在地上挖洞,將神所賜的纔能埋在其中,終日與市井遊手好閒的人為伍,這個詰問也必向他發出:「你在這裏作什麼?」

人生乃是作工的時間。世界是個大工廠,懶惰的人在其中是沒有地位的。神自己像個大工程師那樣在作工。世界上要作的事情多得很。有罪惡需要打倒;有善事需要創辦;有懷疑的人需要指導;有浪子需要領回來;有罪人需要尋找。「你在這裏作什麼?」基督徒阿,起來罷!離開你的洞穴去作工罷!不是為要得救才作工,乃是因為已經得救了而作工!

二、神用美麗的自然界比喻教導他。神叫他站到洞口去,他先猶豫一會,然後照作了。他那種猶豫是否出自良心的自責,使他想起自己與神的關係有了問題呢?

他先聽到大風的聲音,然後有強風掠通。風勢強勁無比。它在耶和華面前使山崩石碎,各處碎石狼藉;但「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過之後,又有地震。山嶺搖撼崩裂;地面波動,好似全能者的手在底下推搖;但「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過後,又有火。天空一片火光,每個山頂都是火焰;下麵的山谷好像是個大熔爐;「但耶和華也不在火中。」

多麼奇特的景象!當然這些都是神顯現最適當的自然象徵。如果要我們去描寫神的顯現,我們也會先用這些景象的。但聽著!空中有微小的聲音——很微小,好像深山裏笛聲嫋嫋的回音。它觸到了先知靜聽的心靈。那種音樂促使他離開洞穴,回到他因內心可怕的騷動而一度失去的安息中。「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

這一切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不難明白的。以利亞極其渴望眾民能重新效忠於他們的神;但他以為只有用激烈奇妙的行動才辦得到。他可能時常在心裏這樣說:「除非神採取一個強烈、迅速一如勁風那樣的行動,是無法從我們的國土上除去那些偶像的。除非來一次道德上的地震,國人是絕不會覺醒的。必須有一次火洗才行!」當他站在迦密山上,看見巴力祭司的恐慌和眾民的熱切時,他以為所定的時間已經到了。但那一切後來又消失了。顯然那不是神選擇要拯救以色列人的方法。因為神沒有這樣作,以利亞便以為神根本不在作工,所以他就自暴自棄而陷於極度的灰心狀態中。

但神似乎借著這個自然界的比喻說:「我的孩子阿,你曾希望我用激烈的神跡奇事來答應你的禱告;但因我沒有明顯繼續作這些事,你就以為我不關心、不積極。但我並不要人常常看見我作明顯的大事;我喜歡溫柔、安靜、不為人覺察地作我的工;我一直是這樣作,現在也還是這樣作;在以色列人中,因我這樣安靜的工作留下了“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是的,這位激烈的大先知的繼承人以利沙,他那溫和的事工,豈不是像那烈風、地震和火後的微小聲音嗎?他那謙卑的生活和所行的神跡,豈不比以利亞的光輝功績更有真價值嗎?

我們常常陷於同樣的錯誤中。當我們計畫推動一個大奮興會時,我們希望能有許多人來參加,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有有力的講員;可以給人如風、地震、和火那樣的震撼。當我們看到這些現象時,我們就以為必然有神的同在和能力了。但自然界本身會對我們發出譴責。有誰曾聽過行星轉動的聲音?有誰能覺察到露水降下來?有誰的眼睛曾因破曉的光波受到損傷?它們是「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詩十九3)。最大的自然力現在就在我們周圍運行著;但卻沒有什麼東西會洩漏它們的存在。主耶穌的事工也是這樣。他不爭競,「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賽四十二2)。人正吹著喇叭在前門迎接他的時候,他卻進入他所豫定的家去。他的來臨好像雨水落在草他上。他的靈好像鴿子降下,雙翅在寂靜的空中不發任何聲響。我們務要勇敢!神可能不照著我們所期望的而行,但他卻是在工作著:如果不是在群眾中,便是在孤單的心中,在靜默的流淚中,在悔改的啜泣中,或在一些無名的門徒中,正如以色列那七千個不向巴力屈膝的人。

但以利亞拒絕受安慰。他似乎不能擺脫他所陷進去的那種心情。所以當神第二次問他:「以利亞阿,你在這裏作什麼?」時,他仍然用同樣的話為自己辯護。「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

想到那七千個只有神知道他們的門徒,是很愉快的事。我們有時將少數稱為基督徒的人與多數不信神的群眾作比較,不免會感到可悲。但我們可以剛強壯膽:我們的身旁還有其他的基督徒。那個看似苛刻的宰相,原來是約瑟。亞利馬太花園的財主,乃是一個謙卑跟隨耶穌的人,是公會裏的一分子也是門徒,不過因為懼怕猶太人,只敢暗暗的作門徒。凡記錄在紀念冊上的人,神在他所定的日子,都必算作是屬他的(瑪三1617)。親愛的讀者,如果你是暗暗作門徒的,我勸你不要再那樣作了,因那樣是將你放在一個錯誤的地位,使你失去神的幫助和影響,是一種背叛基督的行為。務要注意,如果你們現在以他為恥,將來有一天他也必以你為恥。

公開表白自己的信仰,就意味著在某種形式上的殉道,這是實在的;有時我們想到若拒絕服從巴力而可能招致的後果,身心會感到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痛苦而不禁退縮。但這時候,我們會感到在那榮耀的日子裏,親愛的主要在全世界面前宣佈我們的名字,並認我們是屬他的,我們就會得著鼓勵。我們也當求他在我們裏面,並借著我們作美好的見證;求他借著我們這原本無能為力的器皿成就他的工。

有時我們所作的工,我們自己不知道。以利亞以為他除了與拜偶像和罪爭鬥之外,並沒有作別的事情。他從來沒有想到他的榜樣產生的間接影響如何支持著那七千人。我們言行一致的生活,聖潔的品格,以及日常美好的行為,可能比我們努力而作的工有更大的成就。燈塔的管理人,從來不知道在黑暗中有多少疲憊渴望的眼睛正注視著他們在黑夜裏所發出無聲的光。我們的職責乃是發光,不是發問,也不是急於得到結果;我們應當貫徹地、謙卑地、不住他遵行神的旨意,確信神決不會不公義而忘記我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和因愛心所受的勞苦(來六10;帖前一3)。── 邁爾《聖經人物傳──以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