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爭戰的計畫

 

  列王紀上第十八章

以利亞離開撒勒法的時候,很可能他心中沒有一定的行動計畫。他知道他必須去見亞哈,他也知道不久就要下雨了,因為這都是他明確的前進命令——「你去,使亞哈得見你,我要降雨在地上。」但除此以外,他就一無所知了。或許迦密山激烈爭戰的豫影曾偶而掠過他的靈,但他卻不知其確定的細節;他的當務之急乃是安靜下他急躁的天性,像斷奶的嬰孩那樣安靜等候:「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詩六十二5)。

這個為了神而對抗巴力、為了真理而敵擋邪惡的大計畫,可能是以利亞在離開撒勒法去見亞哈的途中,從神得的啟示。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替以利亞想,從他離開隱避所在的撒勒法,又經過各種事件,最後達到迦密山,這段過程裏,他的心情可分為三方面。我們來研究這樣的人物,在他面臨一生最大的危機時心中作何感想,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

一、他心中滿了要榮耀神的熱情。「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這個禱告乃是他心中的主題。他不知道也不掛慮自己的遭遇將要如何;但他卻為神的榮耀大發聖潔火熱的心。他不忍想到那些被摧毀的壇和殉道的先知。他不忍想到應許之地如何在腓尼基人拜偶像的荒誕儀式之下呻吟。他不忍想到他的同胞開始以為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已經讓位給新帶進來的假神了。當他不得不面對這些事情時,他的心不禁深感憤慨悲傷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那樣的感動就好了!我們都渴望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教會會成功。如果這些都興旺,我們就滿足;如果這些都衰微,我們就垂頭喪氣。我們只關注自己狹小的水池,卻對附近那閃耀著神聖榮光的大海視而不見。我們這樣小規模的成功,又算得什麼?神並不將他當得的榮耀給別人,也不將他曾得的讚美給我們按己意所雕刻的偶像。不過神願意將我們日常的經歷提到我們最高的理想層次。我們只要相信他能這樣作;祈求並期待他用那曾在以利亞心中焚燒的熱火來充滿我們,消滅一切卑賤、腐敗、自私,而使我們成為他合用的器皿。這種成長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對以利亞是這樣,對我們任何人也是這樣。它乃是住在我們心裏的聖靈所結的果子之一,神應許這聖靈也同樣賜給最卑微的人。

二、他深信他只不過是個僕人。「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僕人。」古時的奴隸絕對不容自行擬定、籌謀一個計畫;他必須完全聽服主人任何意旨——做主人手裏的工具、一個在棋盤上隨主人的意旨移動的棋子。這就是以利亞心裏的態度——投降、順服、倒空;完全順服那從天伸下來要塑造人的一雙手。

這種態度也是我們當有的。我們豈不是喜歡隨己意去為神做事,而不願讓神借著我們成就他所選擇的事?我們說,「我們要到那邊去;我們要作這個,要作那個;我們要這樣為神作工。」我們並未想到先問一問神,這是否是他的旨意。我們沒有認識到他的絕對主權。我們常常未去作他亟需我們作的事情,因為我們堅持要把自己的一點幻想付諸實行。這乃是今日許多基督徒的弊病。他們不像使徒保羅那樣以作「耶穌基督的僕人」為滿足(羅一1)。

三、以利亞渴望知道並實行神的計畫。「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僕人,又是奉你的命行這一切事。」人若感到是在實行神的計畫,神在用他來完成他的計畫,那麼無人可阻擋他。至於人、環境、反對,在他只不過像是秋季揚榖時的糠粃而已。神的計畫就是他的旨意;即使天地廢去,神的旨意也必成全。毫無疑問的,這就是以利亞得著那驚人能力的一個因素。

我們與神計畫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只有那些站在神要他所在之處的人,纔能充分享受到神的能力和祝福。神早在以色列人離埃及之前,就已計畫要他們在曠野飄流;他用曠野中的雲柱來引領他們。早晨的嗎哪只在雲柱所停的地方降下來。被血所贖回來的人若要得到嗎哪和雲柱的引領,就必須站在神的計畫所要他們站的地方。這乃是對我們生活的一個比喻。我們是否要得神的供應呢?那麼我們就必須按步遵行神的計畫。只有當我們按神的吩咐築壇時,火才會焚燒。我們不可違背天上的異象。我們不可浪費我們的年月去作白日夢,或去尋求舒適;我們應當不住地求問:「你要我作什麼?」

要知道神的計畫有很多方法。有時借著環境啟示給我們——雖然環境常常不是愉悅舒適的,卻是可忍受的;因為這一切都在啟示我們天父的旨意。沒有一樣環境是未得到他許可而臨到的,所以每一種環境都是神的使者,帶有神的信息;只是有時我們感到那信息難以瞭解罷了。有時神的計畫是借著我們強烈的責任感而啟示給我們,這種感覺隨著我們的禱告而增強,並且經由神的話而得到證實。

神可能用很多種聲音對真正順服的人說出他的旨意。如果我們對它感到困惑不解的話,必不外乎兩種原因:第一,人的意志不肯在一知道神旨意時就完全順服,有隔膜在其間攔阻神的旨意滲透人的意志;不然就可能是完全認識神旨意的時間尚未到,我們還必須安靜地等候神的救助。有一條大家都適用的法則:只要我們有任何不確定的地方,就應該停在原處,什麼都不要作,我們只須審查自己,準備好一知道時便立刻行動。我們不一定常常有使徒彼得的經驗:「彼得心裏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像是什麼意思,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徒十17)。神或者藉三人敲門的聲音;或借著有關海外異象;或借著一張疲憊的面孔(徒十六910;約五67),將他的計畫指示給人。

以利亞對亞哈所講的計畫,顯然是適合當時各種的環境。全體以色列人都奉王命聚集到高聳於以斯德倫(Esdraedon)平原上的迦密山,那是全國聚會的最佳地點。他們一定花了不少功夫,招聚那些膽敢敵對耶和華的各派代表都到來;就是「事奉巴力的那四百五十個先知,並耶洗別所供養事奉亞舍位的那四百個先知」。於是以利亞就迫使那些敵對的派別接受試驗,事奉巴力的人無法拒絕;因巴力是「日神」,而這又是用火的試驗。

以利亞知道巴力的壇是不會冒煙的。他同樣知道耶和華會像從前一樣用火來答復他的信心。他也深信以色列人親眼看到事實之後,就會永遠離棄那些腓尼基可咒詛的異教,而重新回來敬拜他們列祖的神。

至於亞哈,以利亞可能只把要招聚百姓的那一部分計畫告訴他。若對他講得太多,恐怕會招致批評,甚或引起他的反對。若非有降雨的企盼,亞哈是不會那樣輕易答應的。「亞哈就差遣人招聚以色列眾人,和先知,都上迦密山。」

我們不知道這些人是如何招集來的;毫無疑問的,他們必然用傳信使者的制度將王命傳達至全國,如從前曾一度把基列雅比的危難傳達全境(撒上十一)一樣。無論怎樣,招聚民眾這件事一定費了好幾天的工夫。我們要加以注意的,就是其間等候的時日。它好似熱帶暴風雨來襲之前的酷熱,或像兩大隊武裝兵士嚴陣以待,準備作戰之前的片刻沉靜。

以利亞在何處渡過這段等待的時間呢?聖經說,當眾民最後按指定的日子聚集了的時候,「以利亞前來,對眾民……。」我們不窮究字眼;然而這豈不是暗示他來自與眾民相反的方向嗎?若眾民是來自全地各方的話,他豈不是可能來自迦密山上的一個古穴嗎?因為那裏是綿長的山脈臨海中斷的所在,懸崖上是有不少洞穴的。

我認為以利亞是在迦密山上渡過那些值得紀念的等候日子;他晚上與童僕住在古穴中,白天則仔細地考察即將來臨的爭戰的場面。當他屈身觀看那些傾倒的壇石時,他是何等悲傷!那些石頭並非因為氣候惡劣或年代荒遠而傾倒,乃是因為耶洗別的奸惡命令而被推倒(王上十八32)。他多麼急切地要尋找那散在各處、長滿了野生植物的十二塊原有的石頭。他不久就需要那些石頭了!他不斷仰望神,為眾民獻上祈求,並以熱切的禱告,準備自己去面對那即將臨到的爭戰。他豈不是要事先熟悉下到基順溪的路,並去看那經年常有的泉水嗎?因為他將要叫人拿桶一再地到那裏去取水呢!

我們有時以為神降下火來,大概是出於他的定意,與先知的信心沒有多大關係。我們認為降雨比降熊熊的毀滅火焰,需要更多的信心和禱告。我們認為降雨需要七次的迫切禱告,而降火只需在獻祭的時候當著驚奇的會眾面前禱告幾句話就得了。但這是對於這件事極膚淺的看法,與神一般的處事方法不合。「因一切事都必求問我。」降火和降雨一樣,都需要同樣的信心和熱切禱告才行;如果以利亞前些日子沒有在神的面前求告他,當天絕不會有火降下來的。聖靈在五旬節如火降下之前,眾門徒必須先在樓房要有十天的等候禱告。

那是一個莊嚴的場面——這個順服投降的人,本著他堅定的信心,在迦密山上等候著眾民聚集,和神顯示他的旨意。他對於這件事毫無懼怕;他的心反倒隨著日子的消逝而越發增加喜樂。他期望不久就能看見這個國家順服在神的腳前。

他能作到這一切事,並不是因他生來與我們不同,乃是因他一開始就養成了直接與神相交的好習慣,認定他是永生的真神,能站在他面前是何等的特權和榮耀!── 邁爾《聖經人物傳──以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