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約翰與「真理」

 

      當保羅到達他生命行程的終點前,他寫信給他年輕的同工提摩太。從這位使徒最後的書信中,我們可察覺到屬靈的變化及背離的悲慘局面。這些記載在新約中,在使徒們離世前已發生的屬靈的背離,實有助於今天同樣環境中聖徒的引導。

      當眾人失去信心、盼望及降低他們基督徒標準時,很容易造成混亂。我們輕易的說:如果神的兒女能保守信心,有甚麼是不可能的呢?是的,神自己沒有轉動的影兒,只要我們專心仰望祂及讚美祂,不看周圍的環境及困難。所以聖靈藉保羅指示我們一些不變的事實:「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後二19)

      人可能離開主;腓吉路和黑摩其尼,許米乃和腓理徒,甚至凡亞西亞的人都可能背棄主。當他們一個個的離開時,我們就懷疑說,誰能站立得住呢?但,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就是在神堅固的根基上的印記。我們可能錯誤,神永遠是不錯的。我們需要在祂面前承認我們可能估計錯誤,但祂知道萬人的心。我們可能高估了那些因神的憐憫而被祂用的人,但是神用我們時,祂知道我們需要祂的憐憫,讓我們因認識人的本性而小心謹慎。只有神認識人,人可能失望,但我們有誰從未叫主失望過呢?

      所以對有這印記的人,第二個命令是要「存清潔的心來仰望主」。凡稱呼主名的,總要離開不義。神告訴我們一個不變的原則,就是當周圍屬靈情形崩潰時,總要留心自己的光景。因為那些屬主的人總要聖潔。這些經節後,保羅說到大戶人家的家具,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各有不同的用處。每個人都像是大戶人家的器皿,且勉勵他們成為貴重的器皿。

      甚麼是這「大戶」家中的貴重與卑賤的器皿?這些話背後所包涵的品德是甚麼呢?在提摩太前書,教會是指神的家(提前三15),但我相信保羅在這裏不是指神的家,而是指基督教外面的事工。「永生神的教會」永遠不會衰敗,它不會成為這種滿了參雜的「大戶」。而教會外面的見證,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到破壞。

      如何區別這兩種器皿呢?我們注意到,是在它們的品質,而不是它的構造。這是非常清楚的,我們早在討論建造房屋時曾提過,問題是在它的品質,而不是它們的功用。金器、銀器在實用上是較木器、瓦器為少,但神在此不是論及他們的用途,而是它們對神終久的價值。在墮落的時期中,神看重內在的價值過於用途。幾兩的黃金,價值可能等於整個禮堂的木製椅子呢!就屬靈而言,兩位不同的人可能講相同的道,所表現的能力是因他們裏面的光景而不同。巴蘭與以賽亞都曾論到神的國度,但我們知道他們之中,誰最能幫助別人。

      我們所讚許的,有一天會失去了它的價值;因那是出於人的智慧。我們的是世界的源頭所代表的木器、瓦器,或是出於屬天的源頭及十字架的救贖所代表的金器、銀器呢?今天許多基督教的事物變成大廉價,但屬靈的代價卻不是廉價的。講道、禱告及作見證看起來並不困難,但要得到評價,它就需多年血汗的代價及神刻意的訓練。「尊貴的器皿」是因他等候聖靈的指示而不恥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有一天,這些事物的真實將受到考驗。在背逆混亂的情形中,講道無所助益,只有人遇見神才能解決。這個時候,人們能指出講道者是否曾被神從所講論的事中帶過。那些未曾深深的觸及自己的事,在那一天也不能有力的觸到別人。

雖然論到「器皿」是強調它的品質,在提摩太後書它指示我們,脫離環境歸向神是決定器皿的本質及命運。「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

 

祂的僕人約翰】因這些事情,我們來到主所愛的使徒面前。他的著作是在保羅之後,他在新約啟示錄中最獨特的貢獻,就是恢復。當教會內在的生命被外面事物所侵擾時,約翰即時提醒眾人他們裏面真正屬天的本質。我們上面提過,當主耶穌起初遇見約翰及他的兄弟雅各時,他們「在船上補網」──修補昨晚工作中所受到的破損。

      當然,約翰像彼得一樣是個「漁夫」,他的工作也像保羅一樣是一位「建造者」。我們在使徒行傳的初期中,發現他是全力於傳道及聖徒的交通;他也像保羅一樣具有給「教會」寫信的權柄(9)。但縱觀整本新約,我們發現約翰著作中最突出的特徵,也是他特別的職事,就是把一切事物帶到屬天的源頭及屬靈的光景中。

      我們知道約翰是四福音的最後一位作者,他的最後一封書信啟示錄,也是聖經中的最後一卷。他所有的著作都站在「最後」的地位。在約翰的福音書中,你可從各處找到這一個事實。他不像馬可,很少講到主的工作;也很少像馬太記載山上的教訓,未提到一些瑣碎的事,比如有人拿你的外衣、受到鄰舍的逼迫與他同走一哩或二哩路的問題。不,這不是他的重點,他的負擔乃是關於永遠的生命及我們與這生命正常的關係。他暗示我們,如果我們回到源頭,一切都將歸於正常,這點是他與路加截然不同之處。他不被一些外面短暫的事物所佔有,講到年代及回溯到亞當的家譜。他的整個負擔是我們必須超越外面的事物,要與生命保持正常的關係。當一切都令人失望時,神要你回到「從天而降」的生命,而當你回到那裏時,彼得或保羅所得到的都將得到保守。在此約翰沒有提供任何新的事物。他沒有超過神所已經啟示的,帶我們往前。神既托付約翰的啟示錄,乃是要將祂的百姓帶回原來的起首目標,使他們重新觸及主復活的生命。

      當你讀過約翰福音,你不得不承認第一章是整卷書的鑰匙。在第一章中,你發現從基督身上所流出的兩個源泉:恩典和真理。「律法本是藉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一17)。在整卷書中,你可以發現雙重的步調,一方面是真理,另一方面是恩典。真理是為需要,而恩典應付了這個需要。第八章中記載一個婦人行淫被拿的事情,真理就發出光來。耶穌並沒有向婦人說:「你沒有錯,並未犯罪。」也沒有對猶太人說她所做的並不太嚴重,不用深究此事。不,主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八7)。真理在此顯出她是犯了罪,按律法該用石頭打死;但恩典也同時臨到,當眾人都離去了,祂轉身對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整本約翰福音中你可以發現恩典一直是隨真理的。

      從約翰的書信也可發現一些事實。約翰說:「神是光」(約壹一5)「神是愛」(約壹四8)。在福音書中基督從父所啟示出來的是恩典和真理;在書信中基督與父同在,向人所啟示的是光和愛。福音書中的真理在書信中成了光;福音書中的恩典在書信中成了愛。為何如此?因為在神裏面的光,傳遞給人就成了真理,在神裏面的愛,帶給人時就成了恩典,愛回到神那裏,恩典卻留在地上。在神裏面的每一件事都是光和愛,但臨到人時卻成了真理和恩典。恩典和真理常被人誤用及佔有,但神的光和愛卻不能被破壞,因為那是人所達不到,摸不的。所以約翰的方法是把我們帶回寶座前,不是給我們一些新的說法,而是讓我們再回到起初的光景。回到源頭,我們就能恢復並保守所曾失去的。

      當我們看聖經中相當重要的一卷書啟示錄時,我們發現使徒把這個原則完全應用出來;我想那就是他對主耶穌的特別描述:「那位真實的」(啟三7)。我想每位啟示錄的讀者都不得不承認它所強調的是完全的恢復。它象徵恢復創世記的光景。過去所失敗的現在已經被除去;每種失去的已經恢復,所發生的每個問題都得到解答。

      在創世記我看見一條蛇,這事的結局如何呢?我看見受造之物受到咒詛。後來呢?我看見罪和死被帶進來。最後呢?我看見人被隔絕於生命樹之外。而這些事又產生了甚麼呢?我看見了這些事的起頭是如此,但它們的結局如何呢?我自己的結局又是甚麼?神已在恩典中揀選了我,而救恩如何在這種光景中完成呢?啟示錄就是向我們介紹這位活到永遠,是首先父是末後的耶穌,並回答了這些問題。

      啟示錄揭開了耶穌基督的啟示。它拉開了幔子,啟示了祂自己。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向我們敘述將要來臨的事,如敵基督者、羅馬帝國的復古、被提、千年國度或撒但最終的命運。約翰解決我們的毛病不是論到許多的印記及得勝,也不是「一部分」或「全體」的被提。它不為滿足我們思想上的思考,而是藉基督本身豐滿的啟示認識祂,以解決我們屬靈的需要。

      實在的,啟示錄不是照我們想法來回答,而且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因為約翰所指示我們的,遠超過我們在起初所失去的。神起初創造一個園子,末了卻成了一座城。在創世記神與所創造的人來往,但在啟示錄祂的住處,甚至祂的寶座是在人的中間。保羅以前所論到的教會現在成了聖城。這也說出了神意旨的定律。因祂在起初所定意要做的,祂必定成全;而啟示錄是向我們提示神的心意及神所已經做成的。所以新的事物不是約翰信息的重點;他只是指示我們,神必能成就祂的旨意。

      我再說,約翰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把我們帶回屬天的源頭。這個世界的結局如何?教會衝突的結果如何?我個人的將來如何?約翰對每件事確定的答案是主耶穌基督自己。基督如何是我的起首,也是我結局。神如何是我的阿拉法,也是我的俄梅戛。如果我在開始時清楚祂,我將得知一切我需要知道的未來之事──各事發生的理由和公正真實,這是屬靈不變的原則。除非他先看見主自己的異象,沒有人能明白約翰其他的異象。因他告訴我們祂是誰,甚至復活、萬王之王的得勝及其後所發生的事件都從祂的身位發表出來。

      這對約翰本人是真實的。這位曾經靠過耶穌胸膛主所愛的門徒,因這位永生主的啟示而俯伏在灰塵中。因這經歷,此後他才能看見「要來的事」。第一次的看見是後來所有啟示的基礎。他所看見的是一個國度,包括君王及屬於王的事物,而不是預言國度的爭戰。關於要來之事的啟示,不是提供理論的材料,而是宣告基督的得勝及掌握。

      所以在啟示錄中,神對祂兒子的啟示與福音書上的不同。在福音書中我們看見祂是救主,啟示錄中祂是君王;在約翰福音中祂是阿拉法,啟示錄中祂是俄梅戛。一方面顯出祂的愛,另一面顯出祂的王權。在耶路撒冷的樓上,耶穌腰束毛巾是為服侍;在拔摩祂胸間束金帶是預備爭戰。在福音書中祂柔和的眼光融化了彼得的心;在啟示錄祂的眼目如同火焰。福音書中祂用溫和的聲音按名招呼祂自己的羊,祂的口中說出恩言;啟示錄中卻是可怕眾水的聲音,從祂的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刺死祂的仇敵。

      我們只知道耶穌是神的羔羊、世人的救主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祂是神的基督,神的君王及神的審判官。當我們看見祂是救主,便靠在祂的胸前說:「何等可愛的主!」但我們認識祂是君王時,便俯伏在祂腳前說:「何等可畏!」前面是發出感謝,後面卻是敬拜。所以認識祂是君王,也可說是遇見「另一位」基督,經歷「另一種救恩」。現在我們看見祂是誠信真實的見證人,屬天事物的監護人;雖然目前神的旨意暫時受攔阻,但它終必成全。

 

祂就是真理】在閱讀啟示錄時,我們得特別小心,免得把它太靈意化了。約翰所提的新天新地是實質的而非想像的,他說的新耶路撒冷正如復活的主一樣真實。把屬天事物靈意化容易使人不能看得真實。我怕許多人對於真理的屬靈解釋及預言,不過是一種自己的幻想。他們這麼做,不過是逃避實際的光景。正如我們以前所看過的,今天有許多人生活在以弗所屬靈的異象中,卻想避開面對哥林多前書實際的挑戰。但請記,這種欺瞞正像老底嘉的教會一樣,使他們相信一個謊言。

      成熟屬靈記號永遠是使屬天的事物對我們成為真實,因為基督對我們是真實的。我們看見祂是真實的生命,真正的聖潔──即「真理」。事實上我用「真理」這個詞,與我們一般所說的「預言上的真理」是絕對不同的。許多人把真理與教義混為一談,但它們是不同的。教義是在地上說到永生的真理。我們中文說到「真理」是真實道理的意思,但希臘文只有一個字,就是「真」而沒有「理」字;只有真實,而沒有道理。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約八32)。祂就是一切的真實(啟三7;約壹五30),這是我們對祂該有的認識。

      真實「是在耶穌裏」(弗四21),同樣的恩典「是藉耶穌基督來的」(約壹一17)。我們喜歡祂的恩典,但我們卻不明白祂的真理。恩典是藉祂獻上自己死在十字架而臨到我們;但真理也因祂的自己與工作同時被帶來,而不是僅僅藉祂的教訓。如果我們現在得恩典,真理也同時藉我們相信祂所做成的救恩圍繞我們,使我們與祂完全聯合。

今天有許多人認識祂是道路與生命,但太少人知道祂是真理。真理,即我所說的真實,在今天是一個嚴重的缺欠。如果我們越過祂或離開祂就找不到真實。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我們現在就能夠進入真理,因為祂為我們所成全的工作,是今天世界上最真實的事了。我們在神面前是甚麼樣子,乃是根據我們在祂所成就的真實裏而處於真實中。

      這是我們在經歷上最重要的負擔。我在理論上的困難,永遠是因本身光景與啟示間的差距所產生的。我的經歷似乎常與基督做在我身上的真理相牴觸。我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呢?如何使我的行為與我所認識的真理一致呢?

      我所看見的一個事實,就是因基督的工作,神已經使我在祂裏面,而這就是我個人所有經歷的根基,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我是甚麼樣的人,是根據我在基督裏面所有的,這是不變的真理。我的錯誤是由於依靠我的感覺、經歷、努力與失敗、疑惑及希望,而沒有把我的信心專注於「祂就是真理」上。

      每一件事物都以祂為中心,在聖經的中心,我們看見十字架上的基督。因祂的死,我們被包括在祂的死裏;因祂的復活,我們也與祂一同復活,且成了祂身上的肢體。約翰將永活的主向我們啟示出來。讚美神!祂的升高與榮耀也是我們的了。我們如何得到這些呢?不是靠我們的感覺,而是從祂本身的實際與祂的工作而來。基督所做成的,是我們信心安息之所;不是我們的感覺,也不是我們的知識使我「得自由」,這是一個真理。約翰福音第八章三十二節告訴我們,除非我們看見這件事,否則我們仍舊是奴僕。從其中得釋放及脫去捆綁唯一的方法,就是發現基督工作的真實,與我們已在祂裏面的真理。

      這就是約翰從耶穌的啟示中新的重要發現,對我們有偉大價值。按人的眼光來看這一個羅馬拔摩海島上的囚犯,基督的得勝再沒有比這件事更不真實了。今天的光景也是如此。我們看見環境、社會、外面的基督教以及捆綁、逼迫、挫折、束縛的光景,以致我們為得勝禱告祈求,好像加略山上的得勝不夠真實。不,神今天所做的都是在基督裏所已經做成的。我們的超越是根據我們看見這個事實。

      「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詩四三3)。亮光和真實是聯在一起的。真實是在基督裏成全的,但需要我們的心接受神的光照。所有屬靈的經歷均根據屬天真實的光照。傳講真理若缺乏光照就成了教條;有了屬天的光照就成了啟示。它臨到我們可能是這個,也可能是那個。總而言之,基督自己就是真理及永遠的真實,且因神的恩典使我們得以在祂裏面。

 

基督與時間】屬天實際的特點就是超越時間,把時間的因素挪去,你就摸了真實。以預言來說,從人的觀點來看這件事似乎是預言,但從屬靈的眼光就沒有這件事。實在的,當我們讀到「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在神的眼光「今日」卻是永遠的。我們的主說,祂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請記得,祂包括兩者,也是一個,祂不是有時是首先的,有時是末後的;祂同時是首先也是末後的。祂不是起初是阿拉法而後又變成俄梅戛;從永遠到永遠,祂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永遠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當然,從人的眼光,除非祂顯明出來,祂不可能是俄梅戛,但在神的眼光中,祂現在就是俄梅戛。在人的眼光中,過去和將來是兩個分開的時間,但神看來卻是一個。就我來說,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不同的,與明天的「我」就更遠了,但對耶穌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祂是一樣的。

      對神有這種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主曾對尼哥底母說:「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三13)。你看見兩種地位在基督身上是一致的。祂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的區別。祂同時是在那裏也在這裏。論到祂的神性說:「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一17)。讚美祂的名,祂是在祂自己裏面,也在基督裏,並且也在祂的教會中。

      你讀過保羅在以弗所書一章十八節論及教會:「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嗎?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六章十一節:「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哦!你要說,這是描寫教會的地位,不!它乃是描寫教會的真實。保羅在羅馬書中似乎比這些翻譯聖經的人更大膽,他寫到「蒙召的聖徒」或「被呼召的聖徒」,但他們覺得如此翻譯將發生字義上的錯誤,所以他們為要保守對他們屬靈的看法,把它翻成「奉召作聖徒的眾人」(羅一7)。如果我們是奉召「來作」聖徒的,那麼甚麼時候我們能「成為」實際上的「聖徒」呢?讚美神,我們是聖徒!

      以弗所書第二章十節的翻譯:「我們原是祂的工作」,也可翻作「我們原是祂的傑作」。教會是神的傑作,我們看看周圍失敗的光景,便說「教會將要如何呢」?我告訴你們,她不是要「變成」甚麼,乃是她已經被成全了。我們不必再往前發掘她的目標,乃是要回頭看她曾是怎樣的。神在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已經成就了祂的旨意,我們只要在祂已經成就的根基上與祂一同往前。只要我們在屬天事實的光中往前,我們的見證將隨長進。

      基督徒的長進,不是努力要達到一些理想或遙遠的目標的問題;它完全是看見神的標準的問題。你屬靈上的長進是基於發現你是甚麼,而不是努力變成你所期望的,無論你如何努力,你永遠不能達到你所期望的目標。而是當你看見你已經死了,你就死了;當你看見你已經復活,你就復活;當你看見你已經成聖了,你就成聖了。看見所已經成就的事實,是實現該事實的途徑。達到是藉看見,而不是由於盼望與工作。屬靈長進唯一的途徑是發現神對真理的看法,即關於基督的真理,即我們在基督裏的真理及關於基督的身體──教會──的真理。

      羅馬書第八章三十節保羅告訴我們,神「預先所定下的人,人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人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因此照神的話,所有我們這些被召的人都已經得榮耀了,已經達到了神的目標。教會是早已得榮耀的。

      但你會說:「這是太難接受的!」「教會需要潔淨!以弗所書第五章說要用水藉道把教會洗淨,該如何解釋呢?」是的,請你注意這兒的上下文。它告訴我們丈夫和妻子應該如何;丈夫要愛妻子,妻子要順服丈夫。問題不是如何成為丈夫和妻子,而是丈夫妻子該怎樣行。它不是說你愛妻子才能成為丈夫,或是你順服丈夫才能成為妻子,而是指明丈夫和妻子應有的態度。整個重點不在做甚麼才能成為甚麼,乃是因為是甚麼所以才做甚麼。

      這個原則同樣的也可以運用在教會上。這些蒙召成為一體的眾人,不是藉洗淨才能成為教會,而是因他們是教會,所以才需要潔淨。這就是我從前提過保羅看教會是超過罪的問題的原因。正如主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十節所暗示的,洗淨的目的是要除去從世界所帶來的玷污和灰塵,並得更新,而我想這就是神在此的計劃了。教會已經潔淨過(林前六11),現在的洗淨不過是為保持新鮮。丈夫的行動像丈夫是因他是丈夫;妻子的行動像妻子是因她是妻子。同樣的,教會被洗凈是因她曾被潔淨過。教會已經達到了她的地位,她得到幫助力是要使她照她的地位行事。如果不是教會,決不能藉任何洗淨的功夫使她成為教會。

      正如在前面幾章所討論過的。羅馬書論到藉救贖的工作,已經達到「又叫他們得榮耀」(羅八30)的光景。以弗所書的講論,是以超越了時間而進入過去和將來的永遠,以及以永世的完滿為起點。神所看見的,總是無限的真實,祂也在這真實的眼光中論到祂的教會。在聖經中,時間的因素是人們思想上最大的難題,如果我們的心曾被祂在聖徒中所得極榮耀的基業光照過,它就從水平面上消失了。在神眼光中教會是絕對聖潔與完全的。認識現今在天上豐盛的榮耀,是如今在地上活在那榮耀的能力唯一的途徑。

 

天上的國民】一個真實可悲的事實,許多基督徒只看見基督教外面的光景,他們從未看見內在的真實,所以他們對它的主要性質沒有一點認識。難怪今天有許多外面的事物附在基督教上,以致無法分辨甚麼是真正出於神的。但基督教絕對不只是外面的組織,它是「真理」。

      約翰福音向我們提到聖靈,並且保證祂將引領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我們將在下一章再提到這件事)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甚麼事情不是出於聖靈的指教和光照,那就不是真理。我們從思想、學習中,藉眼睛所看到,耳朵所聽到有關永遠真理的外表,都不是屬靈的實際。

      人們的思想是能夠接受一些屬靈的看法。舉例來說,羅馬教會對於聖餐及變質的說法:人們認定用以施洗的水有重生的能力,聖餐的餅和酒神奇的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這些解說成為人所共知的變質說教義。由於堅持這些教會外表的形式,使得羅馬教會自認她是唯一真正的教會。另外一班聰明的人,為要消除這個說法明顯的矛盾,就產生了所謂改革宗的說法。他們把外面的洗禮和內在的真實加以區別。他們認為聖餐不過是代表或形式上的記號,他們想藉辯論真實或假設、屬天或屬地及所謂的「教會中的教會」等來解決教會的問題。

      請問,這個極端對聖經平易的敘述能否提供合理的解釋呢?聖經不討論真假或代表記號等問題,而是確實的記載一些事實。保羅說:「我們藉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羅六4;西二12)。對他來說受洗就是歸入基督的死與復活。他從未認為基督徒在一個時候經歷受洗,而在另一個時候經歷與基督同死及復活。同樣的,我們的主對所舉起的杯說:「這是我的血。」這不是象徵的問題,不像祂在「葡萄樹的果子」比喻中所暗示的化體思想。這是祂的血,也仍然是一杯酒。這不是所謂「代表」、「真正」、形體及象徵的型體,而是一個屬天的實際。

      我們需要有受膏的眼睛來看事物,我們只能藉真理的聖靈認識受浸及聖餐的真理。當我們接受聖靈的教導,對這些事的認識,就不再是「教義」而是一種實際。我們可能在說法上與羅馬教會所說的非常相似,使得極端的改革派認為非常危險,但我們將看見羅馬教會所未看見的。對於已經看見末後者的人,所有的教義和形體都要讓位給祂的異象,因為只有一個真理。

      上面我們提到關於受洗和聖餐的實際,同樣的可以應用在教會的問題上。今天福音派的基督徒對「教會」這個詞是十分熟悉。提到這個題目往往要先說明我們的立場,以免在聽眾心裏造成誤會,就是先區別真教會與異端。但在主的話中和神的思想中則沒有這些區別。當主在聖經中提到教會,並沒有加上任何註釋,祂並沒有為保守屬靈的實際在裏面及外面,真實及虛假間設立一些區別。祂並未在地方教會及宇宙教會間畫一條清楚的界限。因在神的話中只有一個「教會」。

      儘管教會仍舊是今天廣泛爭論的題目,我們為福音的合一,仍要竭力避開這個爭論。在英國的的大聚會中,我問一位工作人員「為何這次聚會中沒有人提到教會呢」?他回答:「因為這次聚會是為更深屬靈的追求。」所以,他的眼光正代表一般的看法,認為教會與基督徒屬靈的生命並沒有關係。但事實上,與神兒女屬靈生命的關係再沒有比教會更密切了。

      一個人可以單獨唱「哦,我要像祂!」的詩歌,但這不是教會,因教會是基督屬天的身體。看見這個真理將是基督徒個人生命的大轉變。雖然大多數的基督徒承認為天國掙扎和努力是錯誤的,但他們仍舊在掙扎和努力。他們被教導說天國是他們努力的目標,基督教是努力去做他們不願做及不能做的事。他們掙扎不要貪愛世界,而事實上他們正是貪愛世界的;他們努力學習謙卑,而他們心中卻是自大的。這是人們所謂基督教的光景。但我再說,這絕不是教會的光景。儘管我們能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開出一條通路,但我們絕無法開出通天的道路。天堂不是教會將要達到的地方。因教會是在那兒,她決不可能在別處。

      天堂是教會起源及居位的所在,而不是她的目的地。既然教會的地位從未在天堂之外,所以她也不會有努力達到天堂的問題。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太過分了,但事實上是如此。神話語所提到的每件事都必須藉聖靈向我們開啟,除非藉聖靈的看見,我們就不能明白屬天的呼召。這呼召不是要我們進入天堂,而是使我們知道,自己是屬天的,並在天堂的。所以教會不是一般正要努力進天堂的基督徒,而是一般屬天的國民,請記得:「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教會不需為使自己像基督而禱告,她只需要看見她與主聯合的地位就夠了。

      我們要校正我們對教會的看法。她不是一個計劃中的組織,也不是把一般人聯絡在一起。她不是一個需要明白的理想。總而言之,她就是我們這些人在基督裏,教會的實際是從聖靈藉神的話的幫助才得顯出來的。當我們認識了教會真實屬天的性質時,屬天的更新就臨到我們,並且知道基督徒的生活是從天上開始而不是從地上。教會是完全的,而且完全到一個地步無需任何的改正。神學家們會說:「但這是教會的地位,她的光景並不是如此!」但從神的眼光,教會在永遠裏沒有一點瑕疵。為何因舊的創造再引起無止境的爭論呢?因屬天的恩典,舊的創造消失了,我們看見永恆的真實。教會是神的地上掌權的範圍,在這污穢的世界中,祂找到了一處潔淨的居所。

 

純金的燈臺】我們常為教會問題感到困擾,且何等不情願把自己交託她!我們說,如果教會有一點錯誤怎麼辦呢?如果教會帶領錯了如何呢?但神在這兒沒有提供任何防止錯誤的辦法。在祂的思想中是沒有這些偶然的失敗。我們認為哥林多教會是一個水準太低的教會了,但保羅寫給教會的書信上卻說:「你們已經洗淨!你們已經成聖!你們已經稱義了。」就是在保羅的末期,他仍是沒有因看見底馬、銅匠亞力山大及一般假弟兄所組成的假教會,而失去了對真實的認識。保羅在書信中所論到的教會都是完全的,他不需要為了避免誤解而加上任何字句。

      約翰也是如此。在啟示錄第二、三章中,我們看見人子行走在金燈臺中間,使每個燈臺單獨的向祂負責。然後我們看見祂的眼光遍察眾教會之錯誤。但我們並未發現約翰在好壞的教會之間有任何的區分。雖然他們有許多的錯誤,他仍然照主自己的眼光稱他們是「七個燈臺」──七個全金的燈臺。

      對於已經看見屬天真實的人,教會就是那個真實。我們說,從神的眼光教會應該這樣或那樣。不,教會不是這個或那個!教會在神的眼光就是如此,因為基督是如此。看見在基督裏永遠的真實,是停止爭論教會的可能性與真實性問題的焦點。只要開啟我們的眼睛,我們就不再為這些小事爭論。當我們在某些地方遇見少數的基督徒時,我們就不再說:「這些人對神有甚麼用呢?他們人數這麼少!」我們也不再抱怨說:「在這城裏,只有我和另外弟兄是基督徒。」我們看見使徒行傳第十三章中,他們做了如此重大的行動後(因他們實在配得如此託負),就不敢強調人數的多少了。我們也不要再想說:這些人實在不配代表教會,這麼重要的行動,應該等候各地教會領袖會議來做決定才是。

      我們知道,這些信徒都看見了屬天的實際,所以他們不再被那些所謂正確的手續所攔阻。當我們看見了他們所看見教會的實際時,我們便了解教會在各地的功用,可能在一些少數默默無聞的信徒中,而不是在所謂的「被指定的代表」中。如果他們在凡事上順服元首,行事只為基督,不為自己或教會,則神的聖靈便為他們作見證。

      舉一個特殊的例子,大馬色的亞拿尼亞單獨的去看掃羅,並為他按手。你要說:「這是不合乎規定的!這違反了身體的原則。」誠然這是一個單獨的行動,但卻不盡然。雖然亞拿尼亞只不過是一個門徒,但他的行動(是以身體的一個肢體)是在元首的指示下。所以那時刻,在主的眼光中亞拿尼亞不是單獨的,別人也同時在場。亞拿尼亞在這件事上對他的新弟兄清楚表示出他自己對基督的順服,所以在這個情形下,他的行動也就是整個身體的行動。

      如果你曾經被帶進教會永遠的實際中,有一天你將被呼召為整個教會說話或行事。難道你不願如此嗎?任何一個肢體接受基督之靈的指示而有的行動,那就是整個身體的行動。生命在這一刻超越了所有外面的限制,因人們藉這肢體的行動認識了神的作為。

      這種包涵的意義非常重要。我們沒有時間來討論羅馬教會與更正派有關化質及理性上的說法,只需照神的立場看見「七個金燈臺」。祂只認識唯一的「教會」,而且當我們被真理的聖靈帶領進入教會屬靈的真理時,我們將看見神所看見唯一的教會。

      當我在各國向基督徒傳講這些信息時,我發現許多人,包括他們的領袖,都提出同樣的問題。他們說:「你是否告訴我們照神的話這是可行的嗎?你是個理想主義者,這是你的幻想。假定你是對的,而且在你一生的年日中可能實現這事,但下個時代又如何呢?你現在所經歷的可能傳遍各處,但是只要幾年以後,你所看見的異象都要變成泡影的。」

      是的,假定你是照新約中保羅職事的立場來看,可能一時是對的。但感謝神,這兒還有約翰的職事呢。神藉這些人所做的都是永遠的,不是十年或二十年而已。在神的家中沒有所謂「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區別。它是「代代如此」。神所看見的,祂永不放棄,最重要的理由是祂永不改變。我們敢改變祂的標準嗎?一個人買不起珍珠的項鍊,就買一串塑膠的,因為它們非常相像。但是,如果一個人買得起,他就不會認為塑膠與珍珠的是一樣。對他來說,珍珠就是珍珠,沒有真假的區別。他不會認為塑膠的鍊子與珍珠有何關係,他只認為所有珍珠都是真的。

      「我轉過身來,就看見七個金燈臺。」「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神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新耶路撒冷指示我。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我們要定睛在這些事上,並為約翰的職事讚美神!―― 倪柝聲《這人將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