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四部    招聚群眾

  

12、耶穌如何吸引群眾

 

無論他到哪里,都有成群的人跟隨他。

馬太福音425(英文版今日聖經直譯)

 

眾人都喜歡聽他。

馬可福音1237

 

    耶穌傳道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特點就是他吸引群眾,龐大的群眾,許許多多的群眾。聖經稱作“大眾”。耶穌吸引的群眾大到有一次差點把他壓扁(路845)。慕道的人喜愛聽他,即使路途遙遠也都蜂擁而至。當耶穌喂飽5000人時,那個數目是只有男丁的數目(太1421)。如果加上在那裏的女人與小孩,則數目很可能超過l.5萬人參加那個聚會!耶穌的傳道有著如磁鐵般的吸引力。

    一個有基督樣式的事工仍然能吸引群眾。並不需要耍花招或在所確信的事上妥協,也不需要將信息稀釋。我甚至發現也不需要教堂建築,就能夠招聚群眾!但是,你卻必須以耶穌的方式傳道牧養。

    耶穌的事工為什麼能吸引廣大的群眾?耶穌對群眾作三件事:他愛他們(太936),他滿足他們的需要(太1530;路617-18;約62),他以有趣又實際的方式教導他們(太1334;可10l1237)。這三個因素今天仍然能夠吸引群眾。

耶穌以愛來吸引群眾

    耶穌愛失喪的人,也喜愛與他們相處。福音書清楚地告訴我們,耶穌喜愛與尋求真道的人相處,遠勝於與宗教領袖們相處。他去參加他們的筵席,並且被稱為“罪人的朋友”(路734)。有多少人會這樣稱呼你?

    人們能夠感覺到主耶穌喜愛與他們在一起。甚至小孩子也想要環繞在他身邊,小孩子可是會毫無保留地大聲嚷出他實在是個怎麼樣的人!小孩子天性就會喜愛親近慈愛、能接納他的人。

像耶穌這樣愛非信徒

    以耶穌的方式來愛非信徒,一直是教會成長中最被忽略的事。若沒有主對失喪者的愛,我們就不會願意為要接觸他們而有所犧牲。

    愛人的命令是新約裏重複最多次的命令,至少出現55次。如果我們不愛人,就算不得什麼了。“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壹48)。每次問我施洗的新信徒,是什麼吸引他加入我們的教會大家庭,從來沒有人回答說:“因為你們所信的更正教的神學”或“因為你們的建築很漂亮”或“你們的行事曆與活動”;最常見的答案是:“我感受到無法形容的愛包圍我,吸引我進來。”

    請注意這句話的重點,我們會友的愛專注在新來的人身上,而不只是在彼此之間。我知道很多教會,他們的會友非常彼此相愛,有很好的團契;但是教會仍然一直在衰退中,因為所有愛的重心都放在對內的關係。在這些教會裏,彼此的契合很緊密,新來的人很難打進去。他們不能吸引非信徒,因為他們不愛非信徒。

    當然,每一個教會的會眾都認為他們的教會是很有愛心的,因為認為教會沒有愛心的人不在那裏!問一位典型的會友,他們會說:“我們的教會很親切,很有愛心。”通常他們的意思是:“我們彼此相愛。我們對於已經在這裏的人,很親切,很有愛心。”他們愛他們覺得容易相處的人,但是那種溫馨的團契,非信徒或訪客不會自動解讀成愛心。

教會增長最受忽略的重點是:我們必須以耶穌的方式來愛非信徒。

    有一些教會把他們沒有群眾這件事,當做他們是合乎聖經、正統或聖靈充滿的證明。他們以“小”來證明他們是純正、不妥協的教會。而這正有可能意味著他們不夠愛失喪的人到願意去接觸他們的地步。教會沒有群眾,真正的理由是因為他們不要!他們不喜歡牽扯非信徒,覺得吸引大量群眾會攪亂他們目前安舒的日子。這種自私心態阻礙許多教會增長。

    幾年前,葛狄恩(Dean Kelly)出版一份研究,指出教會增長主要是因為在教義上保守,確信所信的,並且不以為恥。我相信葛狄恩只對了一半。許多相信聖經的教會正在漸漸死亡。增長的教會是那些不僅信仰保守,並且對外面的人有愛心的教會。安文(Win Arn)作過一個徹底的研究印證這個事實:偉大的教會是建立在對神、對彼此以及對非信徒的愛。

愛就如一塊強烈的磁鐵吸引人來。缺乏愛就把人驅走。

    馬鞍峰教會增長的基本原因是我們愛新來的人,我們愛訪客,我們愛失喪的人。15年來,我觀察我們的會友以實際的方式來表達愛:每個週末在我們的臨時聚會處,排放椅子,收拾主日學器材;願意到79個不同的地點聚會,好讓教會有成長的空間;樂意將車停在較遠的地方,好讓訪客能有停車位;自願在擁擠的聚會當中站立,讓位給訪客;甚至冷天在帳篷聚會時,將自己的外套讓給訪客穿。

    “大教會總是比較冷漠不親切,小教會就比較溫馨親切”,這個說法實在是個迷思。教會大小與愛心親切無關。一些教會一直很小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愛心。愛能如磁鐵般吸引人,缺乏愛只會把人驅走。

製造接納的氣氛

    植物需要適當的氣候纔能成長,教會也是一樣。最適合教會增長的氣候就是愛與接納的氣氛。增長的教會有愛,愛能使教會增長。看似明顯,卻常被忽略:教會要增長就必須在人們來的時候,對他們親切

    開始馬鞍峰教會之前,在我對未加入教會者做調查時,第二件人們最常抱怨的事是“教會對訪客不親切、不友善,我們覺得我們不適合那裏。”原來早在牧師講道之前,訪客已經決定下次要不要來了。他們總會問自己:“在這裏我受歡迎嗎?”

    馬鞍峰教會非常努力在回應這種怨言。我們想出一個策略來讓訪客感受到愛與接納的氣氛。我們每週作效果檢查,請第一次來的訪客誠實,但不記名地坦白告訴我們,他們對我們

的第一印象如何。

早在牧師開始講道前,訪客已經決定他們是否會再回來。

    每當我們寄出“謝謝您作我們的客人”的信給第一次來的訪客時,我們會附上一個回郵明信片,上面印著“我的第一印象”。卡片上寫道:“我們教會想要能更周到地服事您,所以能否請您告訴我們您的意見?”上面列了三個問題。“你第一件注意到的事情是什麼?”“你最喜歡什麼?”“你最不喜歡什麼?”我們已經接到成千上萬張卡片了,其中將近90%的人如此回答第一題:“我注意到人們很親切,很友善。”這樣的回復不是偶然的。這樣的結果是由於我們刻意訂下策略,以一種人們能感受到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訪客的愛。

    要對一位訪客產生影響力,就必須以一種實際的方法來表達愛。有時,一個教會可能對未加入教會者充滿真誠的愛,然而這真誠的愛卻沒有以非信徒所能明白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必須刻意對訪客以及那些不認識基督的人表達我們的愛。愛不只是一種感覺,乃是一種行為。意思是對於人的需要有敏銳的心,並把這種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下一章我會舉出幾個馬鞍峰教會做過的例子。

牧師必須慈愛

    一個教會的牧師會影響整個會眾的風格與氣氛。如果你身為牧師,想要知道你的教會溫暖不溫暖,只要把溫度計放進自己的口中測一下就知道了。我訪問過一些教會,他們的牧師缺乏愛是教會不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些牧師態度冷淡,予人疏離感,那麼訪客不會再回來的。另外,在一些較大的教會,我對於一些牧師的印象是,他們喜歡聽眾,但是不喜歡人。

    我常常聽到牧師興致勃勃地說:“我喜歡講道!”這我一點也不苟同。這樣說,意思可能只是他們享受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或只是因為在很多人面前會激起副腎上腺素分泌的快感罷了。我想要請問那些牧師的問題是:你愛你講道的對象嗎?這件事重要多了。聖經上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嗚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l)在神的眼中,偉大的講道若沒有愛就只是噪音。

每一次在馬鞍峰教會向群眾講道,我都再次提醒自己。從未曾有一次我在講道或教導時不思想這段話:

父,我愛你,你也愛我。我愛這些人,你也愛這些人。求你通過我來愛這些人。

在那裏的,並不是一群令人畏懼的群眾,乃是一個需要被愛的家庭。

    愛裏沒有懼怕;完全的愛能驅逐所有畏懼。

    艾羅傑(Roger Ailes)是雷根總統與布希總統的傳播顧問,他相信公眾演講最有影響力的因素在於“可愛、有人望”,如果人們喜歡你,他們就會聽你的。如果他們不喜歡你,他們就忽視你或把你的信息打折扣。要如何成為可愛的?非常簡單:愛人。當人們知道你愛他們,他們就會聽你的。

讓我建議幾個牧師向群眾表達愛的具體方法。

記住人名。記得人家的名字表示你對他有興趣。對於第二次來的訪客,沒有什麼比你能叫出他們的名字更甜美的了。由於我並沒有特別好的記憶力,所以我就必須努力勤記人名。在馬鞍峰教會早期,我替人們拍照,作成照片卡來幫助我記人名。一直到我們教會有3000人聚會時,我都還知道每一個人的名字。超過這個數目之後,我的頭腦就爆了!我要求會籍班的新會友,在三個不同的場合告訴我他們的名字,來幫助我記住名字。當你努力記名字時,美好關係的回報是很大的。

    在會前與會後親自與人問候打招呼。要令人覺得可親,不要躲在你的書室。我們教會有3年的時間,是在一個有圍牆的高中聚會,每個人都得從同一個出口出去。每個禮拜我都親自與每一個打招呼。他們絕對得經過我纔能出去!

    使群眾覺得溫暖最好的方法是,在聚會前盡可能與最多的人見面。出去到群眾之間與人談話。這表示你對他們很有興趣。

    許多牧師喜歡在聚會前,人們開始到達教會時,召集他們的同工或主要領導者在一個房間裏禱告。我相信你應該在其他時間為聚會禱告。在你有機會與人們相處時,要儘量把握機會。

    我有一個平信徒組成的禱告團隊在我們的四場聚會當中為我禱告;另外我每週都特別有一段時間為我們的聚會禱告。我們的同工也一起禱告。但是我們聚會前沒有一個“神聖的聚集”。我們一周只有一次,能接觸這許多人,所以他們來時,我們的每一位同工和每個主要的平信徒領袖都要與眾人交接。

這個世界有許多孤單的人,他們渴求出於愛的接觸所帶來的肯定。

    與人接觸。研究耶穌事工,你會發現,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觸摸能帶給人強烈的影響,在馬鞍峰教會,我們頻頻擁抱、握手、拍背。這個世界有許多孤單的人,他們渴求出於愛的接觸所帶來的肯定。許多獨自生活的人告訴我,他們惟一能得到人與人之間出於愛的身體上接觸是在教會。當我在禮拜天上午擁抱某個人時,我常會想,這個擁抱能使那個人快樂多久。

最近,我收到一張附在登記卡上的短簽,上面寫道:“雷牧師,當你用膀臂環繞我,安慰我時,我覺得好像耶穌充滿溫柔慈愛的擁抱。我現在知道我能夠度過這一段可怕的日子,我知道是他差你來幫助我。教會有關懷與愛真是美好。謝謝你。”當我擁抱她時,我一點也不知道她隔天就要接受乳癌手術。

同一個禮拜,另一張短簽寫道:“我向神求一個他與我同在的印證。聚會之前,葛牧師,是我從不認識的,走到我的座位旁,一句話也沒說,就把手放在我的肩上。我現在知道主沒有忘記我。”原來,那個人的妻子在那個禮拜離開了他。

    週末的聚會,如果是輪到傳道組其他人講道,我往往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幾百人身上,或是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話、一個觸摸,都能為人帶來很大的改變。每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隱藏的傷痕,僅有愛的表達才足以醫治。

    以一種溫暖親切的筆調寫信給訪客。我寫了一系列的信分別寄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來的訪客,讓他們知道我們很高興看到他。我的署名是“偉恩”而不是用“雷博士”或“雷牧師”。我要訪客們能以我的名字與我建立關係。

    寄給訪客的信,要以一般說話的筆調寫,而不要用精粹正式的語句。我接過一封寄給訪客的信,上面這樣寫:“您上周蒞臨本教會,令我們無限光榮。在此,我們竭誠歡迎您下個主日再度光臨。”有人說話像這樣嗎?一般都是說“有你在我們當中真好,希望你再來。”不要把信寫得像公文。

牧師要作的重要決定之一就是,到底要給人好印象,還是要影響人。

牧師要作的最重要決定之一就是,到底要給人好印象,還是要影響人。你能在遠處就可以給人好的印象,但卻必須親近來到人的面前,纔能愛他、影響他。

如果教會要吸引群眾,牧師和會友都必須以滿有愛心的方式去對待外面的人。必須以這樣的態度:“如果你來我們這裏,我們定會愛你,不管你是誰,不管你長得如何,不管你做什麼。在這裏你一定能被愛。”

接納而不認可

    為了要無條件地愛非信徒,我們必須瞭解接納與認可的差異。作為基督徒,我們都被呼召去接納、去愛非信徒,但卻不認可他們屬罪的生活方式。耶穌在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說話時,便是表現出他的接納,但卻不認可她放蕩的生活方式。他與撒該吃飯,卻不認可撒該的欺詐。他公開維護正在行淫的女人的尊嚴,但卻一點也沒有忽視、小看她的罪。

除非他們已經成為信徒,否則我們不能期待非信徒的行為如同信徒一般。

任何一個懂得釣魚的人都知道,有時候為了要拉上一條魚,必須稍微松一下線,否則魚可能會咬斷線,甚至弄斷魚竿,換句話說,偶爾必須暫時任憑魚照它的方式遊動。得人也是一樣:有時候必須對非信徒稍微放鬆,纔能把他們拉上來。不要在他們的過錯上當頭棒喝,很多罪必須在信主以後對付。

除非他們已經成為信徒,否則我們不能期望非信徒的行為如同信徒一般。羅馬書教導我們,非信徒行為舉止是不可能像信徒的,因為他們裏面沒有聖靈的大能。

    耶穌吸引來的群眾裏面有信的,也有未信的;有些是委身的跟隨者,有些是誠懇的尋求者,有些是不誠懇的懷疑者。這都不困擾耶穌,他都同樣愛他們。

    在馬鞍峰教會,我們知道在我們的群眾裏面,有許多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問題的,有罪的習性,甚至是惡名昭彰。這些都不會困擾我們。我們能辨別群眾(沒有委身的參加者)與會眾(委身者)的不同。會眾,而不是群眾,纔是教會。群眾的聚會,只是教會裏的人能夠帶非信徒的朋友來,向他們作見證的地方。

    我們對於教會會員與出席者的行為表現有不同的標準。我們教會的會友,在會員誓約上,對於他們的生活形態都有很清楚的指引並期待。若有人參與不道德的行為,會受教會的懲戒。在群眾中的非信徒則不在教會懲戒的範圍裏,因為他們不是教會大家庭的一員。保羅在哥林多前書59-12節清楚地加以分別:

    我先前寫信給你們說,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此話不是指這世上一概行淫亂的、或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若是這樣,你們除非離開世界方可。但如今我寫信給你們說,有稱為弟兄是行淫亂的、或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駡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這樣的人不可與他相交,就是與他吃飯都不可。因為審判教外的人與我何干?教內的人豈不是你們審判的嗎?

    我們並沒有期待非信徒為了要參加我們的聚會,而脫去罪性,改變他們的生活形態。相反的,我們鼓勵他們“就照目前的本相”來。教會是罪人的醫院。我們寧可一個南加州的未信者,穿著短褲,套件印有Budweiser啤酒商標的T恤來教會,而不願他留在家裏,或是去海灘。如果我們能讓他們聽到福音,以及生命被改變的見證,我相信他們打開心門接受基督是遲早的事。

    耶穌沒有說:“改變你的行為,我就拯救你。”他在你改變之前就愛你。他也期待你這樣對待人。我無法數算在馬鞍峰教會有多少對男女,是在他們同居時開始來教會,在信主之後要求要結婚的。前不久,我為一對新近信主的男女證婚,他們已經同居了17年。在他們接受主之後,立刻說:“我想我們必須結婚。”我說:“那當然!”成聖是在得救之後。

若是對非信徒缺乏愛,任何方法、活動、技巧都無法彌補缺失。

    若是對非信徒缺乏愛,任何方法、活動、技巧都無法彌補缺失。我們對神的愛,以及我們對失喪者的愛是馬鞍峰教會不斷增長的原動力。也是這份愛,激勵我長年每週末重複4次,筋疲力竭地講道。相信我,當你的信息一旦向數千人講過一次,再來的三次重複對我個人實在沒有意思。這樣做,只因為人們需要耶穌。愛是原動力;有愛就沒有其他的選擇。

    每當我的心對於不認識基督的人逐漸冷淡時,我就提醒自己注意十字架。神就是這樣愛失喪的人。是愛,而不是釘子,把耶穌留在十字架上。他張開雙臂向我們說:“我愛失喪的人這麼多!”當基督徒能愛人愛到這麼多,他們的教會一定能吸引大量的群眾。

耶穌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來吸引群眾

    人們擁擠耶穌,因為耶穌滿足他們的需要——身體上、情緒上、屬靈上、關係上以及經濟上的需要。他沒有論斷哪些需要是比較恰當的,他當然也沒有讓人們對於他們的需要有罪惡感。他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每個人。

耶穌常常以滿足需要在一個人的生命當中作福音搶灘。

    耶穌常常以滿足需要在一個人的生命當中作福音搶灘。我先前提到,耶穌常常問人們:“你要我為你做什麼?”神用各種人類的需要來得到人們的注意力。我們是誰,竟然論斷一個人對基督發生興趣動機純不純正?人們為什麼來就近耶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來。一旦他們進到他的面前,他便能動工在他們的動機、價值觀、優先順序上面。

    我懷疑在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在求告基督拯救時,動機完全純正不自私。我們總是在感覺他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時來就近他。我們不應該期待非信徒有屬基督的動機與價值觀。

    我深信,如果能找到開啟一個人心門的鑰匙,每個人都能被基督所贏得。每支鑰匙都是非常特別,有時候不容易找到。有時候要花時間驗證。但是,最可能的地方是從那個人的需要開始。如我先前所指出的,這是耶穌所用的方法。

取得人們的注意

    在你開始與人分享福音之前,你必須先得到他的注意。每次在南加州的高速公路上開車,我常常發現自己在禱告:“主啊!我要怎樣纔能使這些人慢下來到足以聽完神的福音?我用什麼辦法得到他們的注意?”本世紀之初,教會要得到人們的注意,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困難。教堂往往是鎮上最大的建築物,牧師往往是當地最有學問與地位的人,教會的行事曆就是社區裏的行事曆。

如果能找到開啟一個人心門的鑰匙,每個人都能被基督所贏得。

    現在這一切都改觀了。一個教會可能坐落在高速公路旁,每天有10萬部汽車呼嘯而過,仍然無人注意。牧師往往被電視形容成一個騙子、懦夫、或是瘋狂變態的人。教會的節目也必須與任何浸淫在娛樂圈的文化相競爭。教會唯一能抓住未加入教會者注意的,就是提供他們別的地方沒有的東西。

    馬鞍峰教會對於奉基督的名去滿足需要,看得很認真。這也就是我們“牧養事工”的主要內容:奉耶穌的名滿足需要。馬鞍峰教會異象的第一行寫著:“我們的夢想是成為一個使受傷的、抑鬱的、受挫的以及迷惑的人找到愛、接納、幫助、赦免、指引以及鼓勵的地方。”

    馬鞍峰教會的憲章這樣寫:“教會的存在是為馬鞍峰居民的利益,為他們提供屬靈、身體、情緒、知識以及社交上的需要。”我們的目標是要作全人牧養。我們沒有把我們的事工限制在所謂的“屬靈”需要上面。我們相信神關心一個人生命的每一部分。人是無法被切割成幾個部分的,每個部分的需要都彼此關聯。

    雅各對於那些認為以一篇講道、或是一段經文就可以打發人們需要的基督徒有很嚴厲的指責:“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215-16)不管需要是什麼,滿足人的需要,就是做“神話語的行動者”。

一個教會的增長,不會大過於它能滿足人需要的限度。

    越過許多增長的教會的表像,深入去細究其原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能滿足人的需要。教會的增長,不會大過於它所能滿足人需要的限度。你的教會若真誠地滿足人的需要,那麼人數是你最後該操心的問題——你還需要鎖上門阻止人進來呢!

    你社區裏未加入教會者的需要是什麼?我無法為你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自己對社區作調查,來找出它特別的需要。我知道有一個教會通過調查發現,他們社區最大的需要是訓練學齡前幼兒大小便。與其將此一需要當作“不屬靈”而棄之不顧,不如這個教會利用這一個需要,成為傳福音的機會。這個教會開辦一個“養育幼兒”的訓練會,教導許多事情,其中包括解決上述問題的技巧。後來,他們的牧師便開玩笑說他們教會的基礎是箴言226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個想法很有趣,但結果是很嚴肅的;幾十對夫婦就藉著這個教會的接觸方式而認識基督。

    當你用滿足需要來開啟傳福音的門時,可能性是無限的。馬鞍峰教會有超過70個不同目的的事工,每一個都是為一項需要而設立。我們有一個扶持小組叫做“落空的膀臂”是專為幫助流產或死產的夫婦;“和平使者”是專門向外接觸犯法被囚的人;“分手的希望”是為夫妻有一方已經出走,而另一方還想挽回婚姻的人;“生命線”是為問題青少年而設;“歡慶康復”的事工,幫助500多位掙扎於酒精、藥物等毒癮的人。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事工。

生命被改變,是教會最好、最偉大的廣告。

    有沒有那些普遍存在於未加入教會者當中的需要?我相信是有的。不管到哪里,我都發現人們都有情緒上以及建立關係上的需要。這需要包括愛、被接納、赦免、有意義、自我表達以及人生的目的。人們也在尋找脫離懼怕、罪感、憂慮、悔恨、灰心以及孤獨的途徑。如果你的教會滿足這種需要,你就不用費心為教會作廣告。生命被改變,是最好、最偉大的廣告。

    不管在哪里,需要被滿足,生命被改變的事情,都會立刻流傳到社區裏去。就在今天,我聽到一個上禮拜來參加馬鞍峰教會聚會的人說,他來是因為“有一個髮型師告訴他的顧客,他的顧客又告訴我的老闆,我的老闆又告訴我,當你真正需要幫助時,馬鞍峰教會是你該去的地方。”

    每一次教會滿足一個需要,一個教會的好口碑就開始流傳到整個社區。這些好口碑廣傳時,教會就開始吸引那些單靠好節目無法吸引來的人了。

耶穌以實際又有趣的教導吸引群眾

    聖經告訴我們教導群眾是耶穌的習慣(可10l)。聖經也告訴我們群眾對他的教導的反應。於是,我們知道:

    “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太728

    “眾人聽見這話,就希奇他的教訓”(太2233

    “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可1118

    “眾人都喜歡聽他”(可1237

    眾人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人像耶穌這樣向他們說話。他們被他的話懾服了(可1118)。沒有一個演說家比得上耶穌基督。

    要像耶穌這樣抓住非信徒的注意,我們必須學習他傳達的方式。耶穌是我們講道唯一該仿效的物件。很不幸的,一些講道學的書,卻注意亞理斯多德的方法,以及希臘的修辭學,多過於注意耶穌的方式。

    約翰福音1249節,耶穌宣告:“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什麼,講什麼。”請注意,無論內容或傳達的方式,耶穌都是直接由父所指示的。

耶穌傳達的方式實在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這裏我只簡略地提出耶穌教導群眾的三個特色。

耶穌從人們的需要、傷害以及興趣開始

    耶穌經常以回答一個問題或是回應一個質問,來開始教導。他往往搔到癢處,他的教導立即而直接,非常恰當,並且正中目標。

    當耶穌在拿撒勒開始傳道時,他念以賽亞書來宣佈他事工的進程要點:“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

    請注意,在此他完全強調滿足需要與醫治傷害。耶穌有好消息要分享,人人都想聽。他的信息帶給聽的人實際的利益,他的真理會“使人得自由”,並帶來生命裏各樣的祝福。

    我們不需要刻意將聖經與生活連結,因為它們本來就連結。但是,我們卻要學耶穌所做的,應用信息來引導人看到聖經與人們生活的關聯性。

我們不需要刻意將聖經與生活連結,因為它們本來就連結!但是我們卻要讓人看到聖經與生活的關聯性。

    當我們分享福音時,必須學會同多時讓人知道福音是“好的”“消息”。若不是好消息,就不是福音。福音是關乎神為我們所成就的,以及我們能在基督裏成就的;它也告訴人:人與基督的關係是滿足人最深層需求的答案。好消息提供失喪的人急切尋找的東西:赦免、自由、保障、目標、愛、接納以及力量。福音幫助我們安頓過去,保證將來,並給予我們今日生活的意義。福音是這個世上最好的消息。

    人們總是對好消息趨之若騖。這個世界已經有夠多的壞消息了,人們來到教會最不需要聽的就是更多的壞消息。他們在尋找任何能帶給他們希望、扶持與鼓勵的人。耶穌瞭解,並對他們充滿熱愛。他知道他們的困擾與無助,正像羊群沒有牧人(太936)。

    以人們的需要開始你的講道或教導,會立刻吸引聽眾的注意。每一位好的演說家都懂,也都使用這個原則。一個好的老師,懂得以學生的興趣來開始,再慢慢進到所要研究的課程。一個瞭解你的好推銷員總是從你的需要開始,而非從產品開始。一個聰明的經理知道從下屬的怨言開始,而不是從他自己的計畫事項開始。你必須從人們的立足點開始,再慢慢移到你要他們立足之處。

好消息提供給失喪者他們迫切尋求的東西。

    有關人腦的教科書說,在人的腦幹基部,有一個濾網稱作“網狀啟動系統”。神真是有恩慈,由於這個濾網,你就不必有意識地對一天裏幾百萬個刺激作出回應。如果你必須有意識地去回應所接收到的一切刺激,一定會發瘋。但是由於網狀啟動系統不斷地將刺激篩選、分類,只將少數幾樣刺激送到意識層面,如此你才不會負荷過重,興奮過度。

    那麼,到底哪些事物會引起你的注意呢?有三件事一定會通過網狀啟動系統:你珍惜的東西;特別的東西;威脅你的東西。這個事實,對於講道與教導,意味深長。如果要抓住一群興致缺缺的人的注意,就必須從這三點引進信息裏。

    雖然以獨特的或威脅性的方式分享福音,也能吸引未加入教會者的注意,但是,我相信幫助人看出福音的價值,與基督的教法比較相近。耶穌的教導方式使人能明白他信息的價值與利益。他並沒有威脅未加入教會者進入神的國。事實上,他惟一威脅的是那些宗教徒!他安慰憂傷的人,卻叫安適的人為己憂傷。

    傳道人受呼召為要傳達真理,所以我們常常錯以為非信徒渴想要聽真理;而今日的非信徒對真理並不那麼有興趣。事實上,調查顯示,大多數的美國人否認有所謂的絕對真理。

    相對的道德觀是這個社會的錯誤根源。人們對於節節上升的犯罪率、家庭破碎率、文化的衰退,既擔憂又抱怨,但是他們不瞭解罪魁禍首乃是他們不珍惜真理。今天,容忍比真理珍貴,所以如果我們以為只需大聲疾呼“這裏有真理”,所有的非信徒就會蜂擁進教會,那就大錯特錯了。對這樣的大聲疾呼,他們的反應會是“是啊!每個人都有他的真理”。在一個不珍惜真理的社會,宣告真理不會引起眾人的注意。有些傳道人想要以“宣告真理就應該真像是在宣告真理”來克服這一點。但是大聲講道並不是解決之道。

    大部分的非信徒並不是在尋求真理,他們乃是在尋求解脫。這給我們機會,引起他們對真理的興趣。我發現每當我教導一個釋放痛苦,或解決他們問題的真理時,非信徒會對我說:“謝謝你!聖經裏還有什麼其他的真理?”分享滿足需要的聖經原則,會激起對更多真理的饑渴。

    很少人來到耶穌面前是為尋求真理,他們多半是為求解脫。因此耶穌滿足他們感覺上的需求,不管是麻瘋也好,瞎眼也好,或是駝背。當他們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他們往往非常想要知道關於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這個人的真理。

大多數的非信徒不是在尋求真理,而是在尋求解脫。

    以弗所書429節說:“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請注意,我們所說的要取決於我們說話物件的需要。我們只應說造就人的話。如果這是神對我們談話的旨意,這也應該是神對我們講道的旨意。很不幸,很多牧師以他們覺得需要說什麼,而非人們需要聽到什麼,來決定他的講道內容。

    許多牧師覺得預備講章很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問錯問題。他們應該自問:“我要對誰講道?”而不是問:“這個禮拜我要講什麼?”只要思想聽眾的需要,便能幫助你決定神對於這個信息的旨意。

    在神來說,他早已預知誰會來參加下個禮拜的聚會,他要給你的信息,當然會與他所要帶來的人需要相關聯;人們目前的需要是決定神要給你什麼信息的主要因素。

    群眾不應成為你是否要傳講真理的依據,真理是沒有選擇餘地的。但是聽眾卻能決定你應該選擇傳講哪一個真理。有一些真理與非信徒較有關聯。

    有沒有什麼,雖是真理,但與你沒什麼關聯?當然有!如果你發生車禍,流血幾乎要死,一個醫生進來,要跟你談關於醫院這個字的希臘文,或聽診器的歷史,你感覺如何?他的知識可能很正確,但是卻與你沒什麼關聯,因為不能醫你的傷處。你需要一位元從醫治痛處開始的醫生。

    聽眾也應決定你如何開始你的信息。如果你是在對不上教會的人講道,信息的前半都是在講一段經文的歷史背景,等到你要進入講個人應用的階段時,你已經失去他們了。當你向未加入教會者講道,是要從你一向結束的地方開始講起。

耶穌把真理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我喜愛耶穌教導的簡潔扼要。它清楚、相關聯又實際。他的目的在應用,因為他的終極目標是要改變人,而不僅是增加人的知識。想想最偉大的講道——登山寶訓。

    耶穌以分享真幸福的8個秘訣作為登山寶訓的開始。然後他才說到如何過一個有見證的生活方式,如:控制怒氣、恢復關係、避免淫行、離婚等等。再來,他說到遵守諾言,以善報惡。在那些之後,他繼續談到其他實際生活的事情,例如,奉獻的正確態度,如何禱告,如何積存財寶在天上,如何克服憂慮。最後,他勸我們不要論斷人,恒心求告主並防備假教師。然後他以一個簡單的故事,強調行動的重要性,來作結束。

    這是今天教會所需要的教導——不只吸引群眾,更是改變人的生命。只是宣稱“耶穌是答案”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讓未加入教會者看到耶穌如何成為答案。只勸人要改變,卻沒有提供改變的實際步驟的講道,只會製造出更多的罪惡感與挫折感。

    很多講道,我稱之為“這難道不可怕嗎?”式的講道。只是在埋怨社會種種,論斷人。研究病症卻沒有彌補之道,這樣的講道,可能會使基督徒自覺比“外邊那些人”好,但卻無法改變任何事情,就像不點亮蠟燭,反而一味咒詛黑暗。

人們需要少一點“應該”,多一點“如何”的信息。

    當我去看醫生時,我不只是要去聽我哪里不對勁,我更要醫生給我清晰的治癒步驟。今天,人們需要少一點“應該”,多一點“如何”的信息。

    有一些牧師批評“生活應用”的講道膚淺、簡化、粗糙。對他們來說,惟一真正的講道是訓誨式、教義性的講道。這種態度暗示保羅勝過耶穌,羅馬書是比登山寶訓或比喻更“深”的材料。我稱這是異端!最深刻的講道,是那種能使人的生命天天改變的講道。就如同慕迪先生說過的:“神給我們聖經不是要增加我們的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目標是像基督的樣式。

    耶穌說:“我來是要叫羊得生命。”(約1010)他沒有說:“我來是要你們有宗教。”基督教是生命,不是一個宗教。耶穌是一個注意生活應用的傳道人。當他結束對群眾的教導,他總是要他們“去,照這樣行。”

    如同基督的講道是關係生命,並且能使生活形態產生改變的講道。不只是傳播知識,更是改變生命。能改變人是因為神的話語應用到人實際的生活上。教導人如何生活的講道,永遠不會缺乏聽眾。

最深刻的講道,是那種能使人的生命天天改變的講道。

    請務必要瞭解:未加入教會者並沒有要求我們改變信息,或稀釋信息,只是要求有關聯性。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接下來要怎樣?”他們想要知道我們的信息到底改變了什麼。我發現在美國的未加入教會者,對於能實際應用在他們的生活上的聖經教訓,其實是很感興趣的。

    對我來說,不使用神學名詞,也不提是出自神學,直接教導未加入教會者神學,是一件具挑戰性又令我享受的事。我曾經向群眾傳講過關于道成肉身,因信稱義和成聖的系列信息,而從來不用這些名詞。我也曾經向未加入教會的群眾講過聖靈的工作,神的道德屬性,管家的職分,甚至講過致命的七樣罪。

    以為必須在信息上打折扣纔能吸引群眾,是一個迷思。耶穌一點也沒有這樣作。聖經的信息不需要改變,但是你需要將聖經的信息傳譯成未加入教會者聽得懂的言語。

耶穌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向群眾說話

    群眾喜愛聽耶穌說話。馬可福音1237節說:“眾人都喜歡聽他。”人們喜歡聽你嗎?

    有一些牧師認為如果人們喜歡他們的信息,那他們的講道必定是失敗的。我聽過一位牧師很驕傲地說:“我們不是在這裏娛樂眾人。”很明顯,他們是做到了。幾年前的一項蓋洛普調查說,未加入教會者普遍認為:教會是最無聊的地方。

    如果你查字典,你會發現娛樂(entertain)這個字的定義是:“抓住並保持一段時間的注意力。”我不認為有哪一位傳道人不願意做到這一點。我們不應該害怕成為有趣的人。一篇講章不需要為屬靈而顯得枯燥。

    對於未加入教會者,枯燥的講道簡直罪不可赦。拙劣傳達的真理受到忽略。而另一方面,只要是有趣的,即使是愚不可及的事,他們也會聽。對於這一點,你只要轉開深夜的電視節目,就會發現各式各樣的靈異的、古靈精怪的節目霸佔了許多的頻道。

當神的話被以一種無趣的方式教導時,人們不會只認為牧師很無聊,他們會認為神很無聊!

    在上一章我提過,我實在很訝異于一些聖經教師竟有辦法把全世界最令人興奮的一本書,教到使人無聊至極、我認為使人對聖經厭倦是罪。當神的話被以一種無趣的方式教導時,人們不會只認為牧師很無聊,他們會認為神很無聊!如果我們以單調低沉的方式傳講,就是在低毀神的個性。信息太重要了,不能以“要就留下,不要就走開”的態度來傳達。

    耶穌抓住廣大群眾興趣的技巧,是你我可以使用的。第一,他以故事來提出一個點。耶穌是一位說故事的高手。他會說:“嘿!你聽過關於……”然後就說一個比喻,用來教導一個真理。聖經讓我們看出講故事是耶穌對眾人說話時,最喜歡用的技巧。“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太1334)有時候,傳道人忘了聖經基本上是一本滿是故事的書。神選擇這樣的方式來傳達他的話語給人類。

    用故事傳達屬靈真理的好處很多:

    故事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電視機能如此受歡迎的理由,是因為它基本上是一個說故事的機器。喜劇、戲劇、新聞、脫口秀——甚至廣告,都是故事。

    故事鼓動我們的情緒。故事對我們的衝擊是典章訓詞無法做到的。如果要能改變人的生命,你必須讓信息能對人產生衝擊,而不只是傳達知識。

    故事幫助我們容易記得。在牧師的講道大綱已經早被遺忘時,人們還會記得信息裏的故事。看到人們在講員開始講故事時,很快地融入故事,在故事結束時,注意力消失的迅速,真是令人驚異。

    第二,耶穌使用簡單的言語,而不是術語或神學用語:他以一般人能懂的名詞來說話。我們必須記得耶穌不是使用當時學者通行的古典希臘語,而是使用當時街市上通用的亞蘭語。他講到鳥、花、失去的錢幣等等,是與每個人都有關係的日常生活東西。

    當年耶穌以簡單的方式教導深奧的真理,而今天許多牧者正好與此相反;他們以深奧的方式教導簡單的真理,把直截了當的經文變成複雜不堪。他們自以為很有深度,實際上很迂腐!在教導與講道上面,清楚明白遠比聰明巧妙重要多了。

    有些牧師喜歡在講道中以希臘文的名詞來賣弄誇示他們的學問。每個禮拜天說些沒有靈恩,沒有人聽得懂的方言。牧師必須瞭解沒有人在意他懂多少希臘文。司查克牧師有一次告訴我,他認為在講道中過度使用希臘文與希伯來文,會打擊人對英文聖經的信心,這一點我同意。

當年耶穌以簡單的方式教導深奧的真理,而今天我們卻以深奧的方式教導簡單的真理。

    海傑克(Jack Hayford)、史加克(chuck Smith)、司查克(Chuck Swi-ndoll)和我有一次一起教一個神學院的博士班的課程,是關於我們如何準備和傳講信息。在課程結束時,學生們說我們四個人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同一

    要把福音弄得很複雜是一件簡單的事,而這正中撒但的下懷。使徒保羅一直擔憂“你們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簡單純潔的心”(林後113,黑體部分是新美語標準聖經版本直譯)。要把深奧的真理,簡單地傳達出來,需要許多的思想與準備。愛因斯坦曾說:“除非你能以簡單的方法來傳達一件事,否則你就還未真正瞭解它。”你可能很聰明,但是,如果你不能以一個簡單的方法傳達思想,那麼你的洞見也沒有什麼價值。

    馬鞍峰地區是全美教育水準最高的社區之一。但我發現,我的信息越簡單越得神的賜福。簡單的意思不是膚淺或簡化,而是清楚易懂。舉例來說:“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歡喜高興。”這是簡單,然而“祝你有美好的一天。”便是簡化了。

    簡單的信息大綱是最強而有力的大綱。我把被稱為“簡單的”傳道人當作是一種贊許。我樂意看到人的生命被改變,而不在乎我的辭彙是否予人印象深刻。

    大半的人所用的字彙不超過2000字,日常用語則只有大約900字。如果你要與大多數的人溝通,就必須保持簡單。絕對不要讓那些自以為聰明有學問的人嚇倒你。據我的觀察,常常用艱深字句的人,有時只是為要隱藏他們的缺乏安全感。

對群眾事工具爭議性

    我知道有些基督徒對於這一章的論調會不贊同。有關吸引群眾的爭議在兩個論題上最熱烈。第一是關於“吸引人的福音策略(attraction evangelism)”的合適性,另一個是關於教會如何透過回應文化來傳揚福音。“去,傳”或“來,看”?

    一些教會領袖否定以吸引人來傳福音是合適的方法。我聽過傳道人說:“聖經並沒有要這個世界來就教會,而是說教會要進去世界。”這個敍述似是而非,因為它只對了一半。

    當然聖經命令基督徒“去,傳”,這就是大使命!基督徒不是在那兒等著世人來要求我們向他們傳基督,而是必須主動分享福音。對於信徒,耶穌說:“去!”

但是對於失喪的世人,耶穌說:“來!”對於幾個想要認識耶穌的人,他答道:“你們來看!”(約139)。在馬太福音1128節,耶穌向尋求真道的人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在節期的最後一天,“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約737

    “去,傳”與“來,看”,兩者在新約都有。在路加福音14章,耶穌把神的國比作大筵席,主人的僕人到外面邀請饑餓的人進來吃,“坐滿我的屋子”。

對於信徒,耶穌說:“去!”但是對於失喪的世人,耶穌說:“來!”

    我們不需要在“去”與“來”之間,二者選其一;兩者都是有效的傳福音形態。有些人是受到吸引而來,有些人則經由面對面的直接接觸。一個平衡、健康的教會,應該要提供這兩種機會,以及這兩類的節目。在馬鞍峰教會,我們兩種方法都用。我們向我們的社區說:“來,看!”,但是對我們的核心,我們說:“去,傳!”

回應文化:仿效、隔離或滲入?

    另一個人們一直爭論的有關傳福音的問題是,教會如何回應文化。有兩個極端的觀點:仿效和隔離。贊成“仿效”的,認為教會必須成為我們文化的樣式,纔能從事牧養事工。持這種論調的教會犧牲聖經的信息,以及教會的宣教使命來融入文化。他們可能贊同當前潮流的文化價值觀、崇拜成功財富以及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女權運動、性開放的標準,甚至同性戀。在嘗試與文化取得關聯的同時,這些教會同時犧牲了聖經的神學觀、教義上的獨特性以及基督的福音。為了能吸引群眾,悔改與委身的呼召都妥協了。融合主義摧毀了這種教會。

    另一個極端是“隔離”。這個群體堅持我們必須極力避免適應任何文化,以保持教會的純潔無瑕。他們沒有看到我們文化當中屬罪的價值觀,以及由世世代代的人發展出來,不屬罪的風俗、格調、喜好之間的差異。他們拒絕新翻譯的聖經、現代的音樂風格,也斷然拒絕去修改任何從人來的傳統,例如他們已經習慣了的敬拜時間與次序。隔離主義者有時還有他們的穿著規則,以及一長串可行與不可行的單子(人的本性便是會豎起神學圍牆,為個人的喜好作辯護)。

    這種教會往往把他們的文化傳統與教會正統混淆了。他們不明白,他們覺得自在的習俗、形態、方式,也是上一代信徒斥之為“摩登、屬世、異端”的。

    我們必須在自由派與形式派之間取其一嗎?除了仿效與隔離,我們有第三種選擇嗎?我相信是有的。耶穌的策略是這兩個極端的醫治良方:滲入!

    就如同鹹水魚類一生住在海洋中,卻不致於被鹽所浸蝕一般,耶穌服事這個世界,卻不被這個世界同化。他“住在我們中間”(約114),也和我們一樣受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他來往于人群中間,講他們的言語,觀察他們的風俗,唱他們的歌,參加他們的宴會,並且在教導的時候,引用他們當時的事件(路131-5)來抓住人們的注意。但是他做這一切,並沒有對他的使命打折扣。

    耶穌這種對罪人敏銳的事工,令當時的宗教人士緊張,毫不留情地批評他。他們甚至將他的事工歸因於撒但的作為(可322)!法利賽人更是恨耶穌總是使罪人覺得自在,也不喜歡耶穌把罪人的需要擺在宗教傳統之上的作法。他們蔑視耶穌為“稅吏與罪人的朋友”——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頭銜是極端地令人難堪,但是耶穌卻將之視為榮譽的勳章。他的回答是:“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

    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以“潔淨”作為避免與不信者接觸的藉口。我們的教會今天仍然有法利賽人,他們對純潔比對人來得關心。如果你的教會對於大使命認真嚴肅的話,你絕不會有一個完全潔淨的教會,因為你總是會吸引一些生活形態有問題的非信徒來參加聚會。傳福音有時是很麻煩的。甚至在人們信主以後,你還是得處理他們的不成熟與屬肉體,所以不可能有一個完全潔淨的教會。

    在馬鞍峰教會的1萬名群眾當中,有還未悔改的人嗎?當然有!當你用大網撈魚,你會撈上各種魚。那沒有關係。耶穌在一個比喻裏提到,不用擔心稗子混在麥子裏,有一天他會把它們分開(太1329-30)。我們只管把除雜草的工作留給主耶穌,他知道誰是真正的稗子。

    耶穌把他最嚴厲的話留給那些頑強的宗教傳統人士。當法利賽人問道:“你的門徒為什麼犯古人的遺傳呢?”耶穌回答說:“你們為什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神的誡命呢?”(太152-3)成就神的目標,絕對必須擺在保存傳統之上。

    如果你真的想要以耶穌的方式來牧養人,絕不要驚訝現代的宗教人士攻擊你為文化出賣信仰,以及打破傳統。你一定會受批評!可悲的是,一些隔離主義者,在其書籍以及文章當中,尖刻地韃伐批評一些對慕道友持敏銳態度的教會。這些批評大部分都是出自傲慢自大的觀察,有欠公允,也沒能真正代表這些對慕道友敏銳教會的實際情形。

    開拓者總是容易中箭。將真理傳譯成現代的言語是一個危險的事業。記得,他們曾經為了同樣的理由,把威克理夫(Wycliffe)燒死。但是,從別的基督徒來的批評,不應該阻擋你照耶穌的方式來牧養。惟有耶穌是我們服事的榜樣。

        ── Rick Warren《直奔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