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8、落實目標

 

  主使我們對你們有信心,我們確信你們是在實行,且要繼續實行我們所吩咐的。

帖撒羅尼迦後書34(現代中文譯本)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成為目標導向教會最困難的階段。許多教會都完成了我前面幾章提到的步驟:確認目標,擬訂目標聲明,定期向會眾傳達目標,有的教會甚至已經以目標為中心建構教會組織。然而,目標導向的教會還需要再進一步,將目標嚴密精確地實行在教會的每一個角落:制訂節目、安排時間表、預算、編制人力、傳講信息等等。

    將目標完整穩固地安置到教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角落,是成為目標導向教會最困難的一步。從目標聲明跳到目標導向行動,必須要領導者能全心投入,委身於整個過程。實行目標需要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來禱告、計畫、準備、試驗。要慢慢來,專注在進步,而不是完美。當然其結果看起來會與馬鞍峰教會或任何目標導向教會都不一樣。

    當你開始塑造你的教會成為目標導向教會時,有10個範疇應該考慮。

 

成為目標導向的十個方法

1.有目標的新成員同化

    使用委身圈作為幫助人進入教會生活的策略。先把人從社區帶進群眾(敬拜)開始,然後將群眾移進會眾(團契生活),再來是把人從會眾帶進委身(門徒訓練),然後把委身者移進核心(事工)。最後,將核心再送回社區(傳福音)。這個程式能達成教會的五個目標。

增長教會應該由外而內,而非由內而外。

    請注意我建議增長教會是由外而內,而不是由內而外發展的。也就是從社區開始,而不是從核心開始!這一點與大部分關於教會拓植的書所教導的不同。開始新教會的傳統方式是以一群成熟的信徒為核心同工,再逐漸接觸社區。

    我發現“由內而外”模式的問題是,當拓植教會者將核心同工施以門徒訓練之後,他們往往已經失去與外界社區的接觸面,變得害怕與未加入教會者往來,很容易會變成如同魏彼得(Peter Wagner)所說的“親密的團體(koinonitis)”——發展成一種緊密的團契關係以致於新來的人不敢或無法闖入。往往一個核心小組停留在小組的期間太長,開始習慣于這種舒適的狀態,就失去宣教異象。傳福音的火熱便冷卻了。

大部分小教會的問題在於,每個人都是核心,其他什麼也沒有。教會的每件事情都是由這50個人參與,他們都已經作基督徒很久了,也沒有什麼非基督徒朋友可以成為作見證的對象。有這類問題的教會需要學習如何組成其他四個圈。

當我開始馬鞍峰教會,我把焦點完全放在社區,特別是在我社區當中未加入教會的人。我花了十二個禮拜,挨家挨戶,親自訪問那些人,聽他們的意見與需要。我儘量多與未信的人建立起友誼的橋樑。

    然後,我寫了一封信宣佈新教會的開始,寄給15萬個家庭,從當中聚集一群人。這封信是我根據調查中所得到的資料寫成的。第一年,我們也使用許多廣告,因為我們還沒有建立足夠的關係可以只憑口碑。今天,我們有好幾千個會員邀請他們的朋友來我們的教會,廣告就不必要了。

    第一年我們只是嘗試聚成群眾,把耶穌介紹給他們。就如同發射火箭需要巨大的能量一般,從零到聚集一群人也需要極多的努力。我們的重點很有限,我傳講的信息也都是非常直截了當的福音系列信息,如“解答人生問題的好消息”,“神對你人生的計畫”。第一年年底,我們平均有200人參加聚會,大部分都是新信徒。

    第二年,我開始努力將群眾裏的信徒轉變成會眾。我們仍繼續向社區發展並增加群眾的數目,只不過我們特別強調去建立團契的關係。我們專注于把參加聚會者轉變成會員。我開始多講教會會員的價值,歸屬於教會家庭的利益,以及教會會員的義務。我傳講的題目有:“我們團聚在一起”、“都在神的家中”,以及“我們為什麼需要有教會”。我還記得觀看神將一群專顧自己的出席者,轉變成一群充滿愛的會眾,是多麼叫人興奮的事。

    

以一次只專注一個委身的層面來建立一個多元的事工。

    第三年,我擬訂了一項計畫,提高會員的委身層次。我重複地向會眾挑戰,要求他們更深刻地為主獻身。我教導如何建立靈命成長的習慣,來幫助靈命成熟。我傳講一系列關於委身的信息,稱作“我們一起成長”,以及一系列基本真道,稱作“我想要問神的問題”。當然,第一、第二年我也教導新信徒這些道理,但是第三年時,這些是主要的重點。

    當人們的信仰穩固地建立起來之後,我開始透過像“每個教會成員都是牧者”,以及一系列稱作“盡力活出神給你的恩賜”的信息,來強調信徒應當參與事奉。我強調一個不服事的基督徒是一個靈命不成熟的基督徒。靈命成熟的目的就是為了服事。

    雖然從一開始我們就有平信徒事工,但現在我們開始將他們組織成具有“能見度”的核心。我增加同工來幫助我帶領訓練會,幫助訓練、勉勵、監督平信徒事工領導者。

    你看到自然而然的進程嗎?以目標設計的方式,將新會員加以同化,每次都專注一個委身層面,以此來建立一個多元的事工。不要以為你必須立刻就什麼都做!從外往裏推。一旦建立起這五個群體,並且開始運作,你就能靠著平衡地強調每個群體來維持運作。

    剛開始可能會有人批評我們,將人帶領到深層委身的速度太慢了,但你記得我們是從未加入教會的人開始,並且是從零建立起教會的整個事工理念。我一直把建立馬鞍峰教會看作是一輩子的任務。我想要學保羅“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林前310)。建立委身關係,有好的品質,以及將人引導通過這五個委身圈,都是很花時間的過程。我只能告訴你如何建立一個平衡健康的教會,但我無法告訴你怎麼做得快。

2.有目標的節目

    你必須選擇或設計一套節目來滿足你的目標。記得,每一個委身圈都代表教會的一個目標。如果使用這五個圓圈作為制訂節目的策略,你就能確認出你的對象(社區、群眾、會眾、委身者、核心)以及你的目標(傳福音、敬拜、團契、門徒訓練、牧養事工)之間的關係。

    一定要認清楚教會裏每項節目的目標,刪除任何不能達成目標的節目,代之以另一個較有效的節目。目標必須作節目的主人。

    橋樑活動。在馬鞍峰教會,我們每年有一系列活動是針對整個社區設計的,為要對社區造成衝擊。我們稱這個活動為“橋樑活動”,因為其目的是為搭建教會與社區的橋樑。這個活動通常都辦得很盛大,為要攫取整個社區的注意。這個活動包括:豐收盛會,讓孩子在萬聖節時能有一個安全的去處;還有全社區的聖誕夜禮拜,全社區的復活節禮拜,以及在國慶日前後的西部節慶。此外,還有一些根據時令舉辦的活動,以及演奏會等等。有一些活動是傳福音的活動,另有一些活動則是福音預工——只是為要讓社區認識我們的教會。

    慕道友聚會。為群眾所準備的主要節目是週末的慕道友聚會,是特別設計讓會友們能邀請他們未信主的朋友來,對他們作見證的聚會。慕道友聚會是為了輔助個人佈道,而不是代替個人佈道。研究顯示,如果有群體扶持,人們比較快決志接受主。

    會眾的主要節目是小組聯絡網。團契、個人關懷以及歸屬感等等都是小組聯絡網的好處。我們告訴人:“除非加入小組,否則你無法感到成為教會家庭的一份子。”

    生命發展講座。對於委身者的主要節目是生命發展講座。生命發展講座為靈命成長提供各種廣泛的機會:研讀聖經,小組研討會,輔導,獨立研究等等。你可以選擇修讀學分,將來可以得到學位。我們的周間禮拜是生命發展講座的重要部分。

    鹽(SALT)。核心的主要節目是每月的“鹽(SALT)”聚會,SALT這幾個字母代表馬鞍峰高層領導訓練會(Saddleback Advanced Leadership Training)。這個兩小時的會議在每月第一個禮拜天晚上舉行,內容包括所有的平信徒牧者見證與報告、牧師傳遞異象、技能培訓、領袖訓練、禱告以及委任新平信徒牧者。對於身為牧師的我來說,我把帶領準備每月與核心的平信徒牧者的聚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能夠指導。勉勵,並向這些使馬鞍峰教會之所以成為馬鞍峰教會的人們表達感謝,是很珍貴的機會。

對於節目,我們要記得,沒有一個單一的節目——不管有多好,能同時滿足所有的教會目標。也沒有一個單一的節目,能同時牧養不同圓圈裏的群體。必須有不同的節目來餵養不同委身層次的人,纔能滿足教會五個不同的目標。

3.有目標的教育

    馬鞍峰教會的教育課程是目標導向的課程。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人們發展出一個兼具傳福音、敬拜、團契、門徒訓練以及牧養事工的生活形態。我們要產生神話語的實行者,而不只是聆聽者;我們要改變人,而不只是告知人。我們的一句口號是“聖經裏,你能行出來的部分才算真正的相信”。

    改變不是碰巧發生的。我們必須建立一套門徒訓練或教育的程式,激勵人們實行他們所學的,並且在他們做到時加以獎勵。在馬鞍峰教會,我們稱這個為“生命建造程式”。

我們使用棒球場圖形來解釋我們的教育與同化程式。每一壘都代表完成一個課目,以及進入更深一層的委身。

完成101課程,並且委身加入馬鞍峰教會,簽署會員誓約,你就到達一壘;完成201課程,簽署委身與靈命成長誓約,就到達二壘;完成301課程,委身於服事教會事工,就到達三壘;完成401課程,並且委身於在家中以及在外宣教傳福音,就是回到本壘。這些步驟的細節會在後面討論。

    就如同棒球賽的規則一樣,一直留在壘上是不能得分的。我們告訴新會員,教會為他們設定的目標是作為“全壘打門徒”。我們要求他們完成  16個小時的基本訓練,並且委身於每一壘的誓約。每一壘都有誓約,在他們簽署並委身於實行誓約之前,不能進到下一壘。

停留在壘上並不能得分。

    大部分的教會,在把人送上一壘或甚至二壘都做得不錯;帶領人信主、受洗、加人教會(上了一壘);有些教會在幫助信徒建立屆靈習慣,促進靈命成熟上也做得很好(上了二壘)。但是很少教會有一個計畫,確保每一個信徒都找到適當的服事崗位(三壘),更少教會能裝備信徒帶領人歸向基督,完成他們人生的大使命(本壘)。

    馬鞍峰教會的終極目標是要將聽眾轉變成一支軍隊。衡量一支軍隊的力量並不是看他們有多少人在大餐廳吃吃喝喝,或坐或站,而是看他們在前線的表現。同樣的,一個教會的力量也不是看有多少人出現在聚會當中,而是看有多少人在核心事奉。

    80年代早期,我常常開玩笑說,我的目標是把“雅痞(Yuppies)”變成“雅迷(Yummies)”,前面我說過,我相信教會是宣教士的差傳站。只有當信徒完全通過每一壘,回到本壘,我們才算完成大使命。(Yuppies:都會年輕專業人才,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 Yummies:都會年輕宣教士, Young Urban Missionaries

4.有目標的小組

    我們並不期待每個小組都做相同的事情;我們容許他們都各有專長。

    慕道小組。慕道小組的組成是特別為了傳福音。提供一個沒有威脅性的環境,讓未信者問問題,表達他們的疑惑,研究基督的宣告。

    扶持小組。扶持小組的目標是關懷會眾、團契以及敬拜。我們的許多小組都是為了提供人生某個特殊階段所需要的扶持與交誼而成立的。例如:新父母小組、大學生小組、空巢小組等等。另外,有些小組是專為醫治特別傷害,如因離婚或死亡而失去配偶等等;此外,我們還有各式各樣的康復小組。

    服事小組。這些小組都是為特別事工而組成的,例如我們在墨西哥的孤兒院、我們的監獄事工、我們的離婚復原事工等等。這些小組因其事工的任務相同而自然形成團契。

    成長小組。我們的成長小組是特別為教育、門徒訓練以及深度查經而組成。我們提供大約50種不同的選擇科目,這些小組當中,有些是對於上周的信息作更深入的查考。

    與其要求每一個人心態上都“穿上統一尺碼的衣服”,我們容許人們選擇適合他們的需要、興趣、人生階段、靈命成熟度的小組。我們並沒有期待一個小組就能成就所有五個教會目標,但是我們要求小組必須要以其中一個目標為中心來組成。

5.有目標的同工聘雇

    我們給教會聘雇進來的每位元同工一份根據目標而設計的職責內容表。在與申請者面談時,我們有一些標準問題用來發掘申請者對教會哪一個目標最有負擔,我們就以此為根據來安排工作。在面談時,我們不只看一個人的個性品格以及能力,我們還要看他對教會的目標有沒有負擔。對於自己有負擔的事情,一個人必能自我激勵。

不管教會大小,都能成為目標導向的教會。

    如果我今天要開始一個新教會,我會徵召5位義工擔任5個不支薪的同工職位;一位元音樂/讚美主任幫助群眾預備敬拜;一位會籍主任教導101課程,並監督會眾成員的關懷工作;一位靈命成熟主任來教導201課程,並監督委身者的聖經研讀事工;一位事工主任教導301課程,並與申請者面談,安排事工,監督核心平信徒牧者;一位宣教差傳主任教導40]課程,並監督我們的社區宣教工作。當教會漸漸增長時,就改為給付半薪的職位,然後變成全薪職位。以這個計畫,不管教會大小,都能成為目標導向的教會。

6.有目標的組織

    與其以傳統的部門來組織,還不如以目標團隊為中心來組織。在馬鞍峰教會,每位平信徒牧者及每位同工都屬於一個目標團隊。每個目標團隊由一位元團隊牧師帶領,並有團隊主任輔助,由支薪同工與義工性質的平信徒牧者組成。他們一起帶領節目、事工以及各種活動,來完成授予他們團隊的目標。

    宣教團隊。宣教團隊的目標是傳福音,物件是社區。他們的工作就是計畫、宣傳、監督教會所有的橋樑活動、慕道小組、傳福音訓練(包括401課程)、傳福音活動及節目,以及宣教差傳計畫。他們依接觸社區以及傳福音到世界各地的需要而建構組織。

    教會是差傳事業。我們的目標是每年有25%的會員從事某種宣教行動。我很願意看到我們每年夏天的聚會人數下降,不是因為人們都度假去了,而是他們都在宣教工場服事。另一個目標是在未來的20年,差派200位專業宣教士出去。去年,我們差派成人會員到世界的五大洲從事宣教,而青少年則到我們在墨西哥的孤兒院,以及洛杉礬的一個城區救援中心服事。

    讚美音樂團隊。這個團隊的目標是敬拜。他們的對象是會眾。他們的工作是計畫並監督週末的慕道友聚會、特別敬拜、活動,提供音樂以及敬拜資源給教會的其他團隊。

    會員團隊。這個團隊的目標是團契交誼。他們的對象是會眾,他們的職責是看顧羊群。他們主持每月的會員班( 101課程),監督所有的扶持小組、婚禮、喪禮、牧者關懷、醫院探訪、慈善事業等等,並且主持協談輔導中心。此外,這個團隊也負責教會大家庭所有主要的團契活動。

    靈命成熟團隊。成熟團隊的目標是門徒訓練。他們的對象是委身者,他們的工作是帶領會員進入更深層的委身,幫助他們建造成熟的靈命。這個團隊主持每月的201課程。負責生命發展講座、周間禮拜、所有的查經聚會、家中的成長小組以及全教會的特別培靈會。此外,他們也提供家庭靈修材料、聖經研讀課程以及其他幫助信徒成長的資源。

    事工團隊。這個團隊的目標是投入事工。他們的對象是核心,他們的職責是幫助會員發現他們事奉的恩賜形式(SHAPE),引導他們找到現存的事工,或是開拓一個新事工。換句話說,就是把信徒變成牧者。這個團隊主持事工發展中心,負責所有服事團體,並主持每月的301SALT課程。他們也輔助、訓練、監督教會所有的平信徒牧者。這個團隊的工作目標是幫助教會每個會員找到一個有意義的、最能表達他們恩賜與能力的服事工廠。

7.有目標的講道

    要產生平衡健康的信徒,你必須有計劃地針對每一個目標,傳講一系列關於那個目標的信息,一年迴圈一次。如果每個目標以4次的講道為一系列,五個目標才20個禮拜就講完了,另外還剩超過半年可以講別的信息。

    以五個目標為中心為規劃講道的信息,並不表示你一定要講教會本身。把目標個人化!以神對每個基督徒的五個目標來傳講。比如說,我曾經傳講:“你受造有其重大意義”系列,激勵人們服事;“信心的六個階段”講神借著不同的環境幫助信徒成熟;“學習聆聽神的聲音”系列是關於敬拜;“人生難題的解答”系列,根據傳道書來預備人們傳福音;“建立美好關係”系列,根據哥林多前書13章,刻意加深我們教會的團契關係。當你使用教會的五個目標作為計畫講章的指標時,你的講道就是有目標的講道。

8.有目標的預算

    我們將每項教會的預算歸類到相關的目標之下。要找出一個教會的優先目標,最快的方法是看教會的預算及行事曆。不管我們嘴巴怎麼說,從我們花時間和金錢的方式可以看出我們真正看重的是什麼。如果你的教會宣稱傳福音是教會最重要的事工,就必須有成等比例的金錢作後盾來證明所宣稱的,否則就是吹牛。

9.有目標的行事曆

    每年分配兩個月給每個目標,交由目標團隊在兩個月之間作全教會性的強調。

    比方說:一月及六月是靈命成熟月。在這個強調靈命成熟的月份內,可以計畫全教會會眾一起讀一次新約,或一個禮拜背誦一節聖經,或舉行聖經研討會,或全教會的研經聚會。

    二月與七月是事工月。在這個月份內,可以舉辦事工展覽會來招募人參與事奉。牧師可以傳講一系列關於事工的信息,勉勵人加入服務團體。

    三月與八月是宣教月,就有諸如個人談道訓練、差傳年會以及特別的宣教事工活動。

    四月與九月是會員月。這個月之內可以特別強調出席者如何變成教會會員。可以計畫全教會性的聯誼活動,例如郊遊、演奏會等等。

    五月及十月是讚美月,強調個人及群體的敬拜。

    保留兩個月給每一個目標,還剩下兩個月。以前面的例子而言,剩下的兩個月是十一月及十二月,這兩個月有感恩節及耶誕節,已經夠忙的了。

    不要欺騙自己!若不將目標排到行事曆上,永遠不可能強調這些目標。

10.有目標的評估

    要維持教會在這多變的世界發揮效果,必須對所做的不斷加以評估。將檢討與修正加進整個程式裏。評估是為了要卓越,在目標導向的教會,你的目標就是你評估有效與否的標準。

    有目標而沒有實際的方法去評估結果,就好像美國太空總署計畫登陸月球卻沒有追蹤系統,無法作中途校正,可能永遠無法到達目標。在馬鞍峰教會,我們發展出一套追蹤工具稱作“馬鞍峰快照”。我們的牧者同工每月都作檢討。“快照”是一份6頁長,關於我們的門徒發展程式,它能夠確認出在每個生命發展程式壘(棒球場)上的人。我們要知道“誰是第一”,快照能顯示出多少人目前在委身圈,也能作為衡量教會健康與否的指標。

    快照逼使我們每個月誠實地檢視教會是否達成目標,整個系統的瓶頸便能因此而很快地找出來。舉例來說,假如一年之內崇拜參加率增加 35%,而會員以及小組參加率卻只增加20%,我們便知道必須修正程式裏的差距。像這樣的統計資料幫助我們評估我們的同化過程,並決定哪里需要強調。我前面提過,我們必須經常問:“我們的工作是什麼?我們做得怎樣?”

成長得越來越健壯

在你尋求將目標應用到教會每個角落的過程當中,你會注意到,教會成長得越來越健壯。你不用每年尋找新節目、新活動來激勵人並維持人們的新鮮興奮感,取而代之的,是能將注意力放在基本的要素上。如此,你便能從每個錯誤中學習,至終獲得成功。如果引導教會的目標一直不變的話,你便能一直努力幹達成這些目標,並一年比一年成功。大家同心喜愛便產生動力。教會成員對於目標瞭解愈多,委身愈深,教會便越健壯。

 ── Rick Warren《直奔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