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一章  謙卑是受造者的榮耀

 

      「把他們的冠冕放在寶座前說: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神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四10~11)

      神創造宇宙有一個目的,要使受造者分享他的完全與福氣,從而彰顯出神的愛、智慧與能力之榮耀。神盼望將他自己啟示在受造者裏面,並藉著受造者彰顯他自己,他按著受造者所能領受的程度,把他自己的美善和榮耀交通給他們。但此種交通不是賜予受造者某樣可以據為己有的東西(比方某種生命或美善之物),使受造者有管理權並隨意支配。決非如此!神既是永活、永在、永遠行動著的那一位,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而萬有也靠他而立,因此受造物與神之間只有一種關系——受造物必須不住地、絕對地、毫無例外地倚靠神。神怎樣用他的能力一次創造了萬有,照樣他每一時刻都藉此能力托住萬有。受造者不僅在回溯其起源與最初存在時,承認一切都是出於神,而今受造者最關切的事、最高的德行與唯一的福祉是——使自己成為倒空的器皿,讓神居住並彰顯他的能力和榮美,從今直到永遠。

      神不是只一次賜下生命就一勞永逸了;他時刻藉著大能大力賜下他的生命,永不停息。所以就萬物的本質而言,謙卑——全然倚賴神的地位,是受造者的首要職責與最高德行,也是各樣美德之根本。

      驕傲,或失去謙卑,乃各樣罪惡之源。如今已墮落的天使們起初就是以自滿的態度看自己,而走向悖逆、不順服,從天上的榮光掉進外面的黑暗裏。同樣地,當蛇把驕傲的毒氣(“你們便如神”),吹入第一對先祖的心中時,他們也從尊貴的地位落入現今人類淒慘的境遇。不論在天上或地上,驕傲、自我抬舉乃地獄之源、地獄之門與地獄之咒詛(參注一)

      因此我們所得著的救贖就是得回所失去的謙卑,此乃受造者與神之間原有的唯一真正關系。所以耶穌把謙卑帶回這地上,使我們與謙卑有份,並藉著謙卑拯救我們。他從高天虛己,成為人的樣式。我們在他身上所看見的謙卑,是他在天上原本的性情。這謙卑把他帶到地上來,同時他也把天上的謙卑帶了來。在這地上“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腓二8);他的謙卑使他的死有價值,因而成了我們的救贖。如今他所賜給我們的救恩不是別的,乃是使我們有份於他的生命和他的死、他的性情和他的靈、以及他的謙卑——這是他與父神的基本關系,也是他成全救贖大工的根基。耶穌基督藉著他全然謙卑的生命,取了受造者的地位與定命。他的謙卑成了我們的拯救,他的救恩成了我們的謙卑。

      得救之聖徒身上應有這種從罪中得釋放,完全得回原初地位的印記;謙卑應滲透生命和生活的每一部分,成為人與神之間的唯一關系,否則人無法真正住在神的同在裏,也無法經驗神的恩惠與聖靈的能力,而信心、愛、喜樂和力量也無法長存。恩典只能紮根於“謙卑”這塊土壤,所以各樣缺陷與失敗都在證明人缺少謙卑。謙卑不能與其他恩典或德行並論,它是根本,是受造物在神面前唯一正確的態度——真正尊他為神,使他能自由地行作一切。

      神造人是有理性的,當我們愈真切地領悟到“命令”的意義、絕對性與必要性,我們就愈准備好要完全順從。今日的教會太不重視“謙卑”這呼召,因為人太不瞭解“謙卑”的真實意義與重要性。它不是一種我們要帶到神面前的東西,也不是他要賜下的東西;謙卑乃是意識到自己毫無所有,真正看見神是一切,遂讓路以便讓神成為一切。一旦受造者明白這是真正尊貴之事,同意作一個空器皿,讓神的生命和榮耀作工,並彰顯在他的意志、思想、感情中,他就會發現謙卑不過是承認他作為受造者的真正地位——降服於神。

      在那些追求聖潔、自認為聖潔的熱心基督徒身上,謙卑應當是首要標志。但常常有人不以為然。也許有一個原因是教會沒有把有關謙卑的教訓與榜樣放在應有的最高、最重要之地位。而這種情形又歸因於人們忽略一項事實:縱然罪的強大力量足以構成人要謙卑的動機,但有一個更廣、更大的力量,使得天使們、耶穌和天上最聖潔的聖徒們謙卑俯伏;受造者身上的首要標志與蒙福之秘訣就是——謙卑下來,成為一無所有,讓神自由地成為一切的一切。

      我相信許多基督徒有和我一樣的經歷,雖然早已認識主,卻不明白作為“主”的門徒最顯著的特徵是心裏柔和謙卑。這種謙卑不會自動來臨,必須成為我們追求、禱告、相信、操練之目標。當我們讀聖經時,會發現耶穌再三對門徒強調這事,而他們對他所說的話,理解得何等遲鈍。所以讓我們在開始默想這件事時,先承認驕傲比其他所有的一切更根深蒂固地隱伏在人裏頭,沒有比驕傲更難辦、更危險的東西了。只有堅忍地操練等候神和基督,才會發現自己何等缺少謙卑這項恩典,也無力去得著我們所尋求的。讓我們仔細思想基督的品格,直到我們全心愛慕並贊賞他的謙卑。當我們覺察自己的驕傲,又因著無力對付驕傲而慟哭時,讓我們相信耶穌基督自己要進到我們裏面來,把這恩典賜給我們,作為它奇妙生命的一部分。──  摘自”The Spirit of Pr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