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八講(過約但河)

 

  今日的天氣很好,沒有雲彩;不知屬靈的天氣何如?我們的頭上,有沒有雲彩與主絕隔呢?犯罪就是如雲彩一般啊!望主領導我們的靈性,常住在青天白日之下,沒月陰霾靉靆的景象。

  昨日講以色列人第一次到了加低斯,本當一蹴而進到迦南,但因犯罪失敗,致遭神的責罰,再輾轉漂流於曠野三十八年之久,過後,再回到加低斯去。

  以色列人第二次到加低斯時,是他們出埃及的末一段路程,上帝不即領其逕進迦南,卻領其經過約但河而進,其中也含有很大的意義和教訓。謹擇其尤者幾件言之。

  (一)米利暗死了 這是以色列人第二次到加低斯時頭一件發生的不幸事情。(參看民廿章一節)米利暗是摩西的姊妹,也是個女先知。她曾領以色列人在紅海邊唱詩讚美上帝,她是個藝術家,音樂的能手。惜她一方用口讚美,一方也用口犯罪,——毀謗摩西,怨恨上帝。故上帝刑罰她死在加低斯,葬在加低斯,不能進入迦南。這是教訓我們當謹慎那口,不可用牠講道,唱詩,祈禱,……也用她咒詛,毀謗,褻瀆。……

  我們都知道迦南的預表有二:

  (一)現在是表屬靈的境界。

  (二)將來是表千年的國度。(天國)

  天國和天堂和上帝國,都有分別的。天堂由信而進,得救是上天堂。上帝國由重生而進,惟天國(千年國度)則須由努力進去。耶穌說:『你要努力進窄門』又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章廿一節)故天堂是相信的代價;天國和上帝國,是工作的賞賜,二者不能混淆的。因此我們不只要得救上天堂;更要得勝,努力作工,進到天國。不然,效法米利暗,雖能得救,可是不能得與主為王的賞賜。

  (二)怨恨上帝 以色列人因沒有水喝,就聚集攻擊摩西亞倫,怨恨爭鬧,仍不悛改,致摩西之靈,受以色列人的激刺而生氣,不用向磐石吩咐,卻用杖向磐石擊打,違背上帝之命,干犯上帝之恕,而致犯罪。民數記廿章十一二節說:『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我初讀了這一席話,覺得有些不很領會,摩西在世為人,那麼謙和;在上帝家服務,那麼盡忠,……為何因小罪而受大罰,犯罪輕而受罪重,上帝不是公道吧?後查察一下,才知道摩西因地位高,權利大,故受罰重。雅各書說:『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做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三章一節)耶穌事說:『多給誰的,就向誰多取;多託誰的,就向誰多要。』(路十二章四十八節)故我們在此事上,當格外儆醒,我們比別人得主恩典更多,明白道理更多,且常人傳道勸勉人,作人師傅,……但不可蹈摩西這次的覆轍。

  (三)亞倫死了 民數記廿二章廿二至廿九節就是記載這件事情。單看廿四節說:『亞倫要歸他列祖那裏,他必不得入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因為在米利巴水你們違背了我的命』。他與摩西一同犯那罪,故亦與摩西一同受重罰。蓋他與摩西的地位,都差不多呢!

  (四)火蛇與銅蛇的事 民數記廿一章四五節說:『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燥,就怨讟上帝和摩西,說:你們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裏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哦!他們又犯罪了,因此上帝的刑罰,即臨到他們之中。故接六節即說:『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死了許多。』甚麼時候有犯罪,甚麼時候就有刑罰,同時甚麼時候有悔罪,甚麼時候就有恩典。故不久,『百姓到摩西那裏說: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七至九節)在這件事,一方既顯上帝的公義,一方又顯上帝的仁慈,甚至他的刑罰,亦有仁慈在內。希伯來書十二章五至十一節說:『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理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從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銅蛇被掛在杆上,是表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瑪拉的樹丟在苦水裏變甜,是表十字架之用,磐石被擊出水,是表十字架之死;其次會幕裏有許多東西或事情,都有十字架的預表在內。總之,他們一路都有這十字架的影蹟,所以我們行天路時,也不能離開這個十字架。

  (五)巴勒和巴蘭的事 巴勒因嫉妒以色列人的強盛,想叫比珥的兒子巴蘭來,咒詛他們,那知上帝不准他所為,倒使咒詛變為祝福。可見上帝是不許他人苦待其兒女的;若果兒女有罪,則自己施行管教而已。故保羅說:『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八章卅二至卅三節)故無論遇何苦難,也不必懼怕,上帝必定保護我們,轉禍為福的。

  巴勒見這個計劃不成功,乃變更策略,即利用摩押女子,引誘以色列人行姦淫之罪。民數記廿五章一至二節說:『以色列人住在甚亭,百姓與摩押女子行起淫亂,因為這女子叫百姓來,一同給他們的神獻祭,百姓就喫他們的祭物,跪拜他們的神。』這個計策,是巴蘭給他設計的,啟示錄二章十四節說:『……因為在你那裏,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喫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不料他這個的毒計,竟得了成功,致遭上帝的刑罰:『那時遭瘟疫死的,有二萬四千人。』(民廿五章九節)魔鬼的手段,多麼毒辣!咒詛他們不遂,即誘他們犯罪。但上帝是不容忍罪惡的,咒詛臨到我們,不必懼怕,因主能幫助我們變咒詛而為祝福的,最怕是我們犯罪耳。

  民數記三十二章說:『當時有流便迦得兩支派的人,見約但河東的地,沃饒肥美,遂願住居於此,不願再進迦南,乃要求分給那地與他們為業。』他們眼光淺近,心志低下,不求前進,今日有不少信徒如此,自暴自棄,不肯進到成聖的區域。當時摩西雖允許他們所求,然不久禍患便逼近眉睫。歷代上五章二十六節說:『故此以色列的上帝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的心,他們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直到今日還在那裏。』在約但東亦那樣的危險,惟在迦南就得平安了。這裏亦有教訓我們:當竭力追求完全的奉獻,得勝,成聖。……不可做個邊界的信徒,至終為魔鬼所擄去。

  民數記卅三章四十八九節說:『從亞巴琳山起行,安營在摩押平原,約但河邊耶利哥對面。他們在摩押平原沿約但河邊安營,從伯耶西末直到亞伯什亭。』摩西在此再對以色列講解律法,申命記(又名復傳律法書)就是那時講述的紀錄。因為那時候,舊時代的人已經死去,所餘下的,都是新時代的人物,故不得不再向他們申飭哩!

  約書亞記一書,就是民數記卅三章之續,因為不久摩西死了,約書亞便繼摩西的職,做我們進迦南的領袖。摩西代表律法,約書亞代表救法,摩西不能領導以色列人進迦南,正如律法不能幫助人到成聖的地位。故摩西必須過去,約書亞必須興起,好像律法必須過去,教法必須應時產生一般。

  他們要進迦南,必須經過約但河;我們要進到成聖的境域,也須經過約但河,紅海與約但河,都是表耶穌的死,不過有兩方面吧了。茲就十字架兩方面的不同,列表如下:

  十字架既有兩方面,我們相信這方面,就像過了紅海;相信那方面,就像過了約但河。約書亞三章謂以色列人過約但河時,有約櫃為之前導。這約櫃是表耶穌,我們若沒有與耶穌同死,則舊人必不能死,此基督教與佛教大別之點。從前有一老和尚,在福州講經,他說:『人的私慾,好像一隻猴子在裏面,但外邊另有一隻猴子——試探。當內在的猴子,遇見外在的猴子時,則躍躍而動,有不可遏止之勢,當即唸『阿彌陀佛』,則情慾必漸漸靜止下去。因為心中念這句時,實如手中拿住一個紅桃子,在誘那內在的猴子——情慾。同時牠的注意即移到那桃子去,不見那外在的猴子——試探了。』然內在的猴子還活,待手中的桃子放下時,則又想到外在的猴子了。此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方法,不過是『揚湯止沸』的治標辨法吧了。惟基督教則謂內在的猴子,已給十字架治死,雖有外在的猴子,也沒奈何云。

  為此,我們不必再求主把舊人治死,蓋舊人已死,惟當相信則得了。羅馬六章十一節說:『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卻當看自己是活的。』加拉太二章廿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這樣看來,同死的事,不是己成為過去的麼?所以不得的,因我們不相信耳。羅馬書謂看自己是死的那『看』字,在原文是『算』字,『算』是數學的用字,甚麼叫『算』?比方我沒有錢用,林保羅牧師拿一萬元放在我的家中,想白給我用,但我因不算是我的,故不敢拿來使用,結果,我仍然是窮,請問:我是不是一個最愚蠢的人呢?今主耶穌已為我們死了,我們只須算耶穌的死,就是我的死,好像算林牧師的錢,就是我的錢然。但不止一次算死便了,還要天天算死。保羅說:『我是天天冒死。』(林前十五章卅一節)『冒』字之旁有數點,是指原文沒有的,即謂『天天死』的意思,我們若天天算自己為死,則聖靈必天天充滿我們。

  以色列人過約但河後,上帝又吩咐他們按十二支派的數目,每人取一塊石頭,扛到岸上,立在他們中間,以為永遠的紀念。石在約但河中,是表我們的死;帶石上岸,是表我們的復活。一方面我們的舊人要死,一方面我們的新人要復活,前是消極的,後是積極的。復活後,才能得勝,得產業,行善榮耀上帝。故只有紅海的經過,還不夠,更須約但河的經過,與主同死,同活,才可成為屬靈成聖的信徒。──  繆紹訓《由埃及至迦南──信徒的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