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詩歌書總論


   平行法(Parallelism)是希伯來詩的一個特色,詩中子句與子句之間是互相呼應的,它們不是用最後一個字來作韻腳,而是用思想或意義來構成詩章的節奏。因此能找出子句與子句之間的關係,對於解釋希伯來詩有莫大的重要。有時在一些複雜的平行句子內,我們會發現只有母句,而子句沒有明言,是故意省去的,我們若要它意思完全,就得另行加上去。這也算是修詞學上的「隱晦法」之一吧;無論怎樣,我們若肯加以研究,這種「哲人隱語」就會顯得十分有意義。

            皮雅遜博士
  
   回 顧

  構成舊約聖經前一部分的十七卷歷史書,我們是看過了,而另一組較小的詩歌書正在我們的眼前,共有五卷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和雅歌。它們都是多姿多采的「經驗之談」;但在我們研究它們之前,略為回顧一下走過的路是極有幫助的。我們曾經走過奇異燦爛的道路,間中或有險峻多石的彎角,也有叫人歎息唏噓的荒地,但經過了死蔭的幽谷,我們總會踏上寬敞開朗的平原,特別將來我們讀先知書的時候,以色列人的過去及將來便會有不同的解釋及亮光。從最後三本歷史書我們看父神把他子民從應許地趕出來。但先知書告訴我們,有一天神不單要招聚他們回來,且要確立他們的國度,超越乎萬國。在我們讀過的十七卷歷史書中,有許多功課我們是要謹記的,它會幫助我們對詩歌書及先知書的瞭解有莫大的關係。

  正如我們說過,十七卷歷史書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共五卷,即創世記至申命記,我們看見以色列人怎樣預備進住迦南。第二部分共十二卷,即約書亞記至以斯帖記,我們看見以色列人佔領迦南,而以國破被擄為結束。十二卷又可以分為兩組,前九卷和後三卷:前九卷(約書亞記至歷代志下)論及整個國家是在迦南地,後三卷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則只有極小部分的「餘種」是留在那裡,其他都被逐至異邦。現在就讓我們牢記這三組書:五卷、九卷,及三卷:

   預備:創世記至申命記

   佔領:約書亞記至歷代志下

   被逐:以斯拉記至以斯帖記

  我們也說過,每卷書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或中心意義,可以用一詞來代表,我們若能重新溫習它一下也是十分有益的。舉例說,撒母耳記下的中心資訊是關於大衛王四十年的統治,我們可以用「堅立」一詞來概括它,因為撒母耳記上是論到由神治到王治的過渡時期;掃羅王被廢後,神透過與大倫立的約而接受並堅立了以色列人王治的制度。其它的我們可以用下面的來作代表:

  創世記:    失落
  出埃及記:  拯救
  利未記:    奉獻
  民數記:    引導
  申命記:    目標
  約書亞記:  佔領
  士師記,路得記:衰敗
  撒母耳記上:  過渡
  撒母耳記下:  堅立
  列王紀上:  分裂
  列王紀下:  分散
  歷代志上下:  回顧
  以斯拉記    恢復
  尼希米記:  重建
  以斯帖記:  保護

   詩歌書

  現在我們翻到詩歌書了,但在我們逐卷研究之前,有關希伯來人詩的特色是要先說明一下的。

  前面十七卷書是屬於歷史性的,而這五卷詩歌書則是屬於經驗性的。歷史書是以整個國家為大前題,而詩歌書則是以個人的經驗為主體。前十七卷是關於希伯來民族的,這五卷是關於每一個人心的。

  這五卷一般稱作「詩歌書」的,並不是舊約聖經中唯一的詩歌,後面我們會看到,在先知書中有不少傑出的詩歌。不過這並不影響到這五卷書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被稱為詩歌書。

  我們要弄清楚,「詩歌書」之所以被稱為詩歌,只是指它的形式而言,卻不意味著它們只是人的「靈感結晶」。它們雖是無與倫比的文學巨構,卻絕非海市蜃樓,鏡花水月。它們都是反映著人類真實的經驗,人生問題的掙扎,和對至高者的追尋。尤其是對日光下一切事物的虛幻的體驗,及對真神的體驗,更是詩歌書中常見之主題。值得注意的是,神讓這些經驗藉著詩歌流傳下來,是要叫後代的人有所匡助,得以借鏡。神藉著先聖們的一生叫我們學習人生,知道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因此這些詩歌書實在是我們最寶貴的屬靈寶庫。
  
   靈程進階

  在分卷研究之前,還有一點是要說明的,就是這五卷詩歌書分別指出了屬靈生命長進的幾個階段。我們讀聖經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它的屬靈意義,好叫我們有所得益。我們前面說過,神怎樣控制了寫聖經的人,他也管制著安排聖經次序的人,這五卷書正好說明了此點。它們把一個靈程進階的步驟都完備地顯明出來了。我們若更換聖經書卷的次序,屬靈真理的連貫性就會受到破壞。

  在約伯記,我們看見老我生命的釘死。藉著如火的試煉及對神新的認識,約伯的老我來到了盡頭,他開始學會了看自己如神看他一樣。他用了神的觀點及角度來看事物,老我的生命,包括了自我的善、自我的推理、自我的宗教,及自我的一切都在苦難下來到了死胡同。這個起初被稱為「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的約伯(8),最後說:「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四十二6)

  在詩篇中我們看到在神裡面的新生命,那是滿有讚美、禱告、代求、感恩、崇拜、信心、仰望、愛心、敬畏、喜樂、讚歎,與及一切新生命所有的感情。

  跟著來的是箴言和傳道書。讀箴言我們如身在神的學校,學習一切屬天的,卻是非常實用的智慧,對我們在地之生命有莫大裨益;傳道書則教導我們不要為日光之下能朽壞的事物費心費力,應以天上的事為念。最後雅歌帶我們進到最後的階段與基督聯合,進入他豐盛的愛裡。由此我們可以看見,這五卷書分別把老我生命的釘死,新生命的樣式,在神的學校的操練與學習,屬世纏累的擺脫,和最後與基督親密的聯合等五個階段都表明出來了,這真理豈不完滿和美麗?

  更要注意的是,這靈程進階實在是每一個基督徒的真實經驗,我們若未經歷約伯記的功課,就不能進入雅歌書之境地。死亡是夠平靜的,但死就困難了。老我的生命被釘死之前,一定有掙扎,但「經歷這一切之後」,就有豐盛的報償!

  有一個不知名的基督徒這樣說:「靈程的第一步就是懊悔自己的敗壞和美德,第二步是藉著對神兒子的信心來生活,彌賽亞怎樣活在信心的能力內,我們也要怎樣活;第三步是讓自己的意志降服於基督,因為他才是神的智慧;第四步是脫離這世代的形式、風俗;而最後就是進入基督裡面,與他完全的聯合起來。」

   重要的問題

  上面我們說過,十七卷歷史書均可以用一個詞語來表明它的主旨;照樣的,五卷詩歌書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它們的資訊:

  約伯記:      受苦的福氣
  詩篇:      讚美的禱告
  箴言:      真理的學習
  傳道書:      虛幻的認識
  雅歌:      聯合的福樂

   希伯來詩歌

  希伯來人的詩歌跟我們中國人的詩有很大的不同,是需要略加說明的。中國文學中的舊詩很講究聲韻,它差不多成了詩體的最顯著特徵,在朗誦的時候,它的音韻及節奏能把詩的美感襯托得更動人,不單叫人讀來順口,聽來悅耳,也能引發讀者的思想,幫助意境的傳遞。自白話文學興起後,新詩就蓬勃起來。它不多不少總是擺脫了韻律的限制,刻意追求詩境的塑造;但超逸的詩境再加上悅耳的韻律,到底是構成詩歌不朽的兩個重要因素,新詩舊詩都沒有分別。

  在希伯來的詩歌中就完全不同了,它不講究韻律,不管是韻腳的音調平行,或是節奏的時間平行都不是重要的,它講究的是思想的平行,這個思想平行約可分成三類:完成的、反襯的,和積聚的。

  完成的平行法(Completive Parallelism):這方法的運用通常都是以每兩句或兩組句為一小組的詩體,我們且稱第一句為母句,第二句為子句,當子句與母句在意義上是相近,而子句把母句的意義作進一步的推展,使其更完滿的,我們就說它是完成的平行法;現看下面兩個例子作參考:

      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利巴嫩的香柏樹。(詩九十二12)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十六1)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蘇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詩篇十九7)

      你已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的麻衣脫去,給我披上喜樂。(詩三十11)

  在每一組詩裡,我們都可以看到後半跟前半是相近的,卻不是相同,它們也不是空洞的重覆;子句給母句加上色彩,使之更豐富,發展得更完滿。我們再從詩篇第一篇第一節來看一個三重平行法的例子:(按希伯來文之次序排列)

   福哉斯人,不從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第一句感歎話是同屬於後面三句子句的,而每句句子中有三個詞語均是同屬一類,可相輔相成,使母句的意義充實而完備,這三重平行的結構乃是:

  不從  惡人     計謀
  不站  罪人     道路
  不坐  褻慢人    座位

  這結構清楚明朗,不解自明。第一句之「不從」只是說及意願上不同意;第二句「不站」關係較密切,即不願被看作是他們的同路人;到第三句之「不坐」就更表明立場堅定,界限分明了。同樣的,第二組詞惡人、罪人,和褻慢人,其罪惡之程度也是漸進的,褻慢人不單是不認識神的人(英譯),更是付諸行動來攻擊神了。第三組詞也是如此:第一句之計謀(英譯是參謀),是指其思想,第二句之道路,是指一個人所選擇之行為法則,第三句之座位,已是指一個人之固定思想形態了。

  現在我們看反襯平行法,箴言書滿了這種結構: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箴三5)

   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 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 (箴二十七6)

   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三十5)

   奸惡人的房屋必傾倒, 正直人的帳棚必興盛。 (箴十四11)

   惡人必多受苦楚,惟獨倚靠耶和華的,必有慈愛四面環繞他。(詩三十二10)

  上面每一組詩裡面,子句的意思均是跟母句相反的。在有些情形之下,子句並不一定跟母句是處於對立的地位像上列第一個例子,子句只是從一反面說到母句的意義,它們並不一定是對立的但無論怎樣,子句總是在一反襯的地位,它跟完成平行法有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把母句的意義作進一步的推展。試看上述第四個例子,惡人堅固如房屋的結構,必然傾敗,但義人輕盈如帳棚的,卻要興盛。在每一組平行句子裡,字句的運用都是經過嚴格的挑選的。我們且看看下面四個句子,作者運用兩組完成平行法來構成一組反襯平行法:

   還有片時,惡人要歸於無有,
   你就是細察他的住處,也要歸於無有;
   但謙卑人心承受地土,
   以豐盛的平安為樂。

         (詩三十七1011)

  但下面的例子是反襯平行法的連續運用:

   我的僕人心得吃,你們卻饑餓;
   我的僕人心得喝,你們卻乾渴;
   我的僕人心歡喜,你們卻蒙羞。

        (賽六十五13)

  現在我們要看別一種平行法的運用了,那就是積聚平行法。詩中每一句子均把同一的意思積聚至一完滿的高峰,從而使那一意思表達得完全、明朗。

   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
   他的眼睛必為穀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

         (箴三十17)

  在這四句裡,主體是眼睛(按欽定本之排列,第一句應譯作「眼睛戲笑父親的」),作者用兩對句子兩組完成平行法來拱托出主題,把那一類眼睛的特性及結局都描寫清楚了。

  我們再在詩篇二十一篇來看另一個例子,下面四句詩是由兩組完成平行法的句子構成,從而把一個完整的意思積聚而成。

  
  耶和華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歡喜,
  因你的救恩,他的快樂何其大;
  他心裡所願的,你已經賜給他,
  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嘗不應允。

        (詩二十一12)

  這四句詩美麗的發展也是明顯的;第一句的「能力」,到第二句變成「救恩」;第一句的「歡喜」,到第二句卻是「何其大」。第三句「心裡所願」,變成第四句的「嘴唇所求」;同樣第三句「你已經賜給他」,到第四句便成了「你未嘗不應允」。(最後一句在希伯來文的文法中,是最重的強調法,同樣的,我們在舊約常讀到「耶和華斷十以他為無罪」,其意思乃是強調出耶和華絕對肯定地要定那人為有罪。)

  我們再看多一個積聚平行法的運用,這次是用兩種反襯平行法來帶出一個意思。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
  但我們要題到(英譯作高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他們都屈身僕倒,
  我們卻起來,立得正直。

        (詩二十78)

  現在我們要暫時離開詩歌書,轉到以賽亞書中一處非常有名的經文。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
  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
  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

        (賽五十五67)

  這裡是由三對完成平行句子來構成一整體,且讓我們來注意它們的發展。在第一句,作者只是鼓勵人去「尋找」神,因為耶和華還是「可尋找」的;第二句作者便叫我們「求告他」,因為耶和華實在是「相近」的。第三句作者便特別勸告「惡人」(一種積極地行惡的人)要離棄他們的「道路」(習慣性的行為);到第四句是專指「不義的人」了,作者勸他們要「除掉自己的意念」;第五句作者叫人都要「歸向」耶和華,因為他是有「憐憫」的;最後一句是全段的高潮,「我們的神」必「廣行赦免」,所以人都「當歸向」他。這個發展是美麗而有力的,讀者都會被它吸引。

  在積聚平行法下,我們也要注意它是有好幾種形式的,其中一種叫「內彎平行法」,最顯著的例子莫如詩篇一百三十五篇十五至十八節一段了。


     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銀的,是人手所造的,
    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
    有耳卻不能聽,口中也沒有氣息,
    造它的要和他一樣,凡靠它的也要如此。
  

  我們這樣排列它,並不是要適合「內彎平行法」的名堂,只要留意句子對偶的情形就可以瞭解;它第一行跟最後一行是首尾呼應的,第一句是「外邦的偶像」,而最後一句則是異教徒的另一名稱「凡靠他(偶像)的」;然後第二句跟最後的第二句也是如此,它們都是論到偶像的製造,一句是人所造的偶像,另一句是造偶像的人;跟著是第三句和最尾的第三句,它們都論到偶像的口,前者論有口不能言,後者論有口沒有氣;最後是中間的兩句,首句論有眼卻沒有視覺的功能,次句論有耳卻沒有聽覺的功能。

  我們看一個較簡單的內彎平行法的例子,是記載在何西亞書十三章十四節:

      我必救贖他們脫離陰間,救贖他們脫離死亡;
      死亡啊,你的災害在哪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哪裡呢。

  
  這裡也是首尾二句互相呼應,中間二句彼此配搭。我們試從詩篇五十一篇第一節看多一個例子。(按欽定本之次序)

   神啊,求你憐恤我,按你的慈愛,
   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
  

  到這裡我們要略加說明一下,我們所說的完成平行法,反襯平行法,及積聚平行法(Completive ParallelismContrastive Parallelismand Constructive Parallelism)一般是稱作「同義平行法」,「相對平行法」,及「綜合平行法」(Synonymous ParallelismAntithetic Parallelismand Synthetic Parallelism),我們覺得這幾個名詞有點不大妥當。從上面列舉的例子我們知道,那些所謂「同義平行」其實極少是同義的;第二類的所謂「相對平行」,它們也不一定是彼此對立的;至於第三類之所謂「綜合平行」,事實上它們是積聚的成分居多;故此我們寧可改用這些較近原義的名詞完成、反襯、積聚,這三個是要好好記住的。

  為何我們要研究這一些呢?它們並不純是詩的體裁這麼簡單,它能幫助我們正確地解釋詩的原義。任何語言的詩都難免有隱晦的字句,瞭解其平行的關係,就能看見它們是彼此解釋的。在平行的句子內,有時一句是象徵式的,另一句卻是字義的;有時母句說及正面的意思,而子句就說及反面的意思;也有時候第一句的意義隱晦難明,但第二句就清楚明白到叫人無可能誤解其意;我們試看一個例子,當我們讀到「耶和華在他的聖殿裡」,就不禁會問:「在哪一個聖殿裡?是天上的呢,還是地上的?」但當我們瞭解希伯來詩的平行特徵後,立刻就知道那是在天上的聖殿。

   耶和華在他的聖殿裡,
   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

         (詩十一4)

  湊巧地,這句可從歷史的背境而知道它是指天上的聖殿,因為在寫此詩時(大衛之詩),聖殿還未開始建造。不過無論怎樣,這例子也足夠說明平行法在釋經上的效用了。

  現在我要看一個較困難的例子詩篇第十篇四節:「惡人面帶驕傲說,耶和華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神。」我們若參照一下希伯來文聖經,就知道有好幾個字是中文和合本加上去的,換句話說,是原文所沒有的;若按原文直譯,大約就是這樣:「惡人在他傲慢的嘲笑他必不追究沒有神他一切的思想」。這樣看來,我們就加了這麼多字:「說」、「耶和華」,「都以為」(「傲慢的嘲笑」或「囂拔的嘲笑」,和合本譯作「面帶驕傲」,可能是受欽定本的影響)。昔日譯和合本的人怎麼會知道要加這字來使其意思清楚易明呢,這就是因為他們瞭解平行之關係,我們且按直譯的方法來排列一下:

   惡人在他傲慢的嘲笑
   「他必不追究」,
   「沒有神」
   這就是他一切的思想。
  

  用平行法來解釋它,我們立刻就看見詩人怎樣描寫惡人外面的嘲笑(第一句),到內心的思想(第二句);作者也指出惡人的思想邏輯:先是否定神的審判他必不追究,因他的謬論是「沒有神」。

  有關希伯來詩體的平行法,我們還有最後一點要說的:這種特別的詩體能使我們把它譯成任何一種文字,而不會破壞其美與義。我們大家都知道,沒有什麼比把詩從一種文字譯到另一種文字來得困難的了,大多數文字的詩都有它的韻律及節奏的,這就是我們幾乎無法跨越的語言籬笆,外國人若不懂中文,你就是說上大半天也不能叫他們領略到中文詩詞歌賦的美,甚至是民間的山歌也無辦法,其中尤以中文的「賦」最是徒呼奈何;它的意思或許能說清楚了,但它的平平仄仄你要怎麼譯法?賦而不講平仄,那就成了「迷你散文」!不再是賦了。

  也許我們會說這是中文的特徵吧了,其它語文或沒這個困難。譬如說,我要把兩句押韻的英文詩譯成希臘文,每句是由八個音節組成的。英文詩中第一句最末一個字是God,第二句最末一個字是trod,它們都是單音字,換句話說每一句其餘的還有七個音節。好了,在希臘文,GodTheos,共兩個音節,但trod卻是Periepatesen,起碼有六個音節,第二句就只餘下兩個音節,那還能譯成同八音節的句子?換句話說,硬要把我之英文詩譯成希臘文,我的韻腳及音節都會受到破壞。

  但在翻譯希伯來詩就沒有這個困難了。聖經上之五本詩歌書是全人類祈禱、讚美及智慧的寶庫,其中尤以詩篇為然,神就在他全智的引導及啟示下,有了這種奇妙的安排和預備,使它能成為全人類的恩典,我們能不讚美他的預備,承認聖經是他無誤的啟示?

  下面一首詩你覺得如何?

  就是樹也有盼望,
  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
  嫩枝生長不息;
  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
  幹也死在土中;
  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
  又長枝條,像新栽的樹一樣。

  但人死亡消滅,
  他氣絕,竟在何處呢?
  海中的水絕盡,
  江河消散乾涸,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來;
  等到天沒有了,仍不得複醒,
  也不得從睡中喚醒。
  *   *   *   *   *
  我因委曲呼叫,卻不蒙應允,
  我呼求,卻不得公斷。
  他剝去我的榮光,
  摘去我頭上的冠冕。

  他在四圍攻擊我,
  我便歸於死亡,
  將我的指望如樹拔出來。
  他的忿怒向我發作,
  以我為敵人。
  他的軍旅一齊上來,
  修築戰路攻擊我,
  在我帳棚的四圍安營,
  他把我的弟兄隔在遠處,
  使我所認識的全然與我生疏,
  我的親戚與我斷絕,
  我的密友都忘記我。

  我呼喚僕人,
  雖用口求他,他還是不答。
  連小孩子也藐視我,
  我若起來,他們都嘲笑我,
  *   *   *   *   *
  我朋友啊,可憐我,可憐我,
  因為神的手攻擊我。
  *   *   *   *   *
  唯願我的言語現在寫上,
  都記錄在書上;
  用鐵筆鐫刻,
  用鉛灌在磐石上,直存到永遠。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這皮肉滅絕之後,
  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
  我自己要見他,
  親眼要看他,並不像外人,
  我的心腸在我裡面消滅了。
  
  這樣的詩歌豈不引人入勝?它是從約伯記輯選出來的;約伯記是五本詩歌的第一本,也是我們現在開始要看的一本。

巴斯德《聖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