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詩篇第一課

 

第五十七課  詩篇  之一

 

題示:請讀詩篇一至四十一篇,若可能的話,同時參看英文修訂本(Revised  Version),每篇起碼看兩遍,特別留意希伯來詩平行法的運用,並試欣賞希伯來詩體的特色,也注意有幾多首的詩題是標著「大衛的詩」。

 

      「有時我真奇怪一些人的膽色,他們肆無忌諱地談論神;我看過一本書是寫給異教徒的,開頭第一章就想從自然界之工作來證明神……這只能叫人覺得我們宗教的佐證,實在是太脆弱了……你可曾注意到,沒有一個聖經作者曾企圖藉著自然界來證明神的存在。」

 

——巴斯噶(PascalPensees,”IV242243

 

    我們應怎樣介紹這卷詩篇呢?歷代以來,誰能說得清楚它曾幫助過多少敬畏神的人?密爾頓和莎士比亞的詩加起來比不上它,它卻比它們更真實親切;身體怎樣勝過衣裳,詩篇所代表的本體也怎樣勝過它詩的本身;它也包含著一套極強之神學架構——不是理論性的神學,而是代表人類親切經驗的實用神學。同樣地,生命怎樣勝於飲食,詩篇所代表的生動經驗也照樣超越了抽象的教義;使詩篇能成為敬畏神的人的寶貝者,正是這道理。

   「獻給希臘神只的詩,大體上都保存下來。」艾利葛(C.J. Ellicott    說:「但若拿它們與詩篇比,其分別又何止天壤?你可以拿塞理(Shelley)所譯的,與詩篇中任何一首來比較。從希臘的史詩中,你可以讀到詩人怎樣藉著華美的詞藻,旋律優雅的詩句,再加上褒揚頌贊,曲意奉承的說話來慶賀他們的神或半人半神的誕生,卻找不到一對流淚的眼,低垂的頭,掙扎的靈,或是滿有希望的信心——這一切是叫詩篇不與群倫的因素!這一切是敬虔者共有的經驗!」

    詩篇就像個水不揚波的湖,反映著人情緒上變幻無窮的天空。它又像一條淙淙小溪,儘管匯流著不少辛酸淚,仍能叫疲弱的心靈得著安歇;它也是一個四季如春的花園,花叢中不錯是隱伏著尖刺的花莖,春夏秋冬,卻是香氣撲鼻繁花吐豔。它像個音色優美的小提琴,可以奏出讚美與禱告,凱旋與失敗,快樂與悲傷,希望與懼怕的音符,使人類多面化之情懷能藉著它飛越崇嶺汪洋,直達天廷。

     加爾文說:「我習慣稱詩篇為靈魂之解剖學——誰不能從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子?確然如此,不管是悲傷、痛苦、憂懼、懷疑、希望、焦慮,或是困擾我們思想上的問題,你都會從詩篇中找到迴響——聖靈都要給我們顯出來。」

 

屬靈的價值

    首先吸引我們注意的,是詩篇對我們情緒與感情的引導,一如聖經其他地方對我們信心與行動的引導一樣,都是清楚而明確。在米蘭作主教的安波羅修(Ambrose)說:「聖經每一篇都滿了神恩惠的香氣,但沒有如詩篇那樣清雅芬芳的;歷史啟迪我們,律法教導我們,預言則宣告,責備,管教;道德綱紀是循循善誘;而詩篇呢?它是包羅一切,它確是人得救之良藥。」

    自詩篇成書之日,就在神兒女的屬靈生命上占一極重要的位置。古時希伯來人在聖殿唱它,今天的猶太人在會堂唱它;新約時代的信徒唱它(參西三16;雅五13);就是現在普天下的基督徒也不斷從它得到幫助。

    更重要的乃是,詩篇不單在崇拜中常用,也是個別信徒靈修時最喜歡閱讀的一卷書。每一個受試煉,在磨難的基督徒,均可從詩篇內曾經走過這條荊棘滿途的先人腳蹤,知所行止進退,得到安慰鼓勵。前人的經驗叫現代受試煉者的眼淚除去苦澀;受逼害被遺忘的人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得到希望和力量;為罪難過痛哭的人亦可從其中得到悔改回轉之力。不錯,主怎樣在啟示錄七個金燈檯中間行走,懷著禱告心情讀詩篇的,照樣可看見主在詩篇中顯現。對愛神的人來說,詩篇確是他們的靈糧、安慰、同情,和確信。它是「憂患之子」的歎息與歌唱,而每句卻也是響自靈程的金言玉語。

    展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六十六卷神的話語,但我們豈能不特別為詩篇而感謝神?

    詩篇(Psalm)一詞,源自希臘文(Psalmos雙數是Psalmoi),意思即是「用弦樂奏的詩章」,是在主前三世紀把希伯來文舊約聖經譯成希臘文之七十士譯本,首先用Psalmoi這詞來作這組希伯來文詩歌的名稱,拉丁文武加大譯本(Latin  Vulgate)亦沿用此名,之後,英譯本以至中譯本就一直採用它。

    這名稱是非常恰當的,因為很多篇均是可以譜以音樂來唱的詩(Odes),就像我們中國之「詩經」之可以入樂一樣。從詩題中,我們發現有五十五首是有「交與伶長」等語,其意即是由今日所稱之「詩班長」負責領導唱出。伶長是昔日希伯來人崇拜中之領唱者。很多詩篇都是屬於抒情詩,是表達詩人的感情之作,是可以伴著七弦琴或豎琴來唱的,就像第四篇之詩題,就有「大衛的詩,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等語。「絲弦的樂器」,希伯來文是Neginoth,此字與希臘文之Psalter,英文之Psalter,同樣出名,意即弦琴或絲絃樂器。

    希伯來文之詩篇,是以Tehillim為名,意即「讚美」,或稱Tephiloth,意即「祈禱」。此名可能源自七十二篇二十節「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不過此二名不盡能說明每篇詩之性質的,它們卻可表達我們中文名稱所不能表達之屬靈內涵。我們只要明白它們之屬靈性質,以「詩篇」之仍是較為通俗易記,因為新約聖經也是以此稱之(參路二十42;徒一20,十三33)。

 

收集與形成

    明顯地詩篇是一本詩集,在希伯來文聖經中,七十三篇是「大衛的詩」或類似的詩題;十二篇是亞薩的詩,他是大衛在耶路撒冷的詩班長(參代上六39,十五1719,十六5;代下二十九30);十一篇有「可拉的後裔」等詩題,屬於這一類的應有十二篇,因為四十二篇的詩題應也包括四十三篇;一篇是所羅門的(七十二篇);一篇是以斯拉人希幔的(八十八篇);一篇是以斯拉人以探的(八十九篇),一篇是摩西的(九十篇);加起來剛是一百篇(可拉後裔以十一篇計),餘下五十篇則是無名氏的了。

    詩篇是集多人之作,又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並由多人而編集者;大概大衛的詩是在大衛辭世後不久而集成,跟著就是可拉後裔那一組在稍後加入,亞薩的詩又比可拉後裔的遲一點,之後就是其他詩人和無名氏的作品了。儘管它的編者不只一人,但文士以斯拉之功勞大概最多,現今之形式相信是他一人所定。

    全集共分十卷,每卷均以類似讚美詩之句而結,很可能這些結尾不是原來所有,而是後人加上,表示一卷之結束(參八十九52)。

    五卷之劃分如下:

    卷一:一至四十一篇。

    卷二:四十二至七十二篇。

    卷三:七十三至八十九篇。

    卷四:九十至一百零六篇。

    卷五:一百零七至一百五十篇。

    首二卷主要是大衛的;卷三主要是亞薩的;卷四主要是無名氏的,或「孤寡」詩——拉比對沒詩題之詩均以此(Orphan)稱之;卷五部分是大衛,其他是無名氏之作。

    很可能第一組是所羅門所收集,第二組是利未人可拉的後裔;第三組是希西家,第四和五組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等。因此詩篇之寫作以至收集,是經過起碼五百年的時間而成。

 

詩篇與五經

    五卷詩篇在性質上頗近聖經開頭的五經。自以斯拉以後,在分散的猶太人當中興起了會堂的制度,他們開始要求明白神的律法。原因是當時的猶太人不懂得當時的律法書,再加上他們所瞭解之律法與應許,跟他們自己的經歷和遭遇頗有出入的地方,他們便設法去解釋神的話語。起初他們自然是用口頭講授,後來便用筆記錄下來,以文字來解釋律法的典藉(類似現代之解經書),他們稱之為米大示Midrashim,單數是Midrash,意即「探討」或「解釋」。按Midrash論詩篇的第一節,「摩西把五本律法書賜給以色列人,與它互相輝映的,就是大衛的詩篇,也是分成五卷。」近代猶大學者德里支(Delitzsch)也說:「詩篇是另一套五經,反映摩西五經的思想,它們是以色列民眾對神的心聲,正如五經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啟示一樣。」

    詩篇與五經之間不單只是在數目上相輝映,詩篇之五卷詩,在主題上與五經之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也有很多相同之處:第一卷與創世記,說的是關於人的;第二卷與出埃及記,說的是關於救贖;第三卷與利未記,說的是關於聖殿;第四卷自摩西之詩起(九十篇),與民數記說的都是有關萬國認識耶和華,那天,人就不再須要流離失所,度「曠野」的生涯;第五卷與申命記是感謝神的信實,尤重神話語的寶貴,就如最長的一篇詩第一百一十九篇就是全論到神律法之奇妙。不過有些地方我們是要讀者注意的。一方面這個題目(即詩篇與五經之關係)仍有很多地方值得花功夫發掘,但另一方面也不要牽強附會,為找二書之相同點而硬把自己的意思塞進去,免得害了這種研經法。

 

屬靈的信息

    詩篇的中心信息可以說是「讚美的禱告」,自始至終,我們看見詩人怎樣從歎息流淚變為歡呼讚美。若就全詩篇看,這信息更為突出,直到全詩篇的最後五首,每首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都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的呼籲和感歎。

    我們試把前面說過的,列為一表,以助記憶:

 

  : 靈修之書

                   讚美的 禱 告

         段 落

     作者

     信息

第一卷(一~四十一)

第二卷(四十二~七十二)

第三卷(七十三~八十九)

第四卷(九十~一○六)

第五卷(一○七至一五○)

以大衛為主 

以大衛為主

以亞薩為主

多為無名氏

部分為大衛

另為無名氏  

 與創世記同

 與出埃及記同

 與利未記同

 與民數記同

  與申命記同

 

    下一課我們要研究的,有詩題,每組之詩,及具代表性之詩。但在完結這一課之前,讓我們謹記全詩篇之分段及其信息,並感謝神為我們留下這豐富的寶藏。

    在研究聖經時,有兩個極端是要小心避免的:一就是不要牽強附會,奇花妙巧,硬把自己的意思讀進去;第二就是不要太機械化(或理性化),免得錯過隱藏在字裏行間的信息。有些人的腦根是非常富幻想力,他們有「美化」一切實物的傾向,結果就會使聖經變成一本魔術書。另一些人則生性多疑,他們不肯相信在字義之外,還有「雙關」的啟示,這種態度亦易叫人如入寶山而空手回。真理的靈卻能使我們避免極端,而進入真理。── 巴斯德《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