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斯帖記研究之二

 

以斯帖記研究之二

  題示:重讀六至十章。

  高等批評本身不是一種罪惡,它只不過是研究一卷書之著作時間及著作等問題之方法吧了。錯是錯在人純用一種唯理主義或自然主義來探討這些問題。當我們的主耶穌說詩篇一百一十篇是大衛所寫時,他就是在高等批評這個範圍之內。我們絕對可以討論聖經之著作時間及著作等問題。只不過有等人窮一生之力,盡在研究以賽亞書是幾多人寫成啦,誰是五經的作者啦,或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是誰啦等問題,結果就一生都沒時間去讀一下聖經,這就是腐儒之行徑了。

             ——摩根博士

  關於本書之要點

  以斯帖記第一章之豪宴,在昔日波斯王宮中是一件很尋常的事,古希臘的作者屢有類似之記載。當時波斯國正在其巔峰狀態中,再加上好大喜功的亞哈隨魯王,這樣的宴會就不足為怪了。

  如上所述,該次宴會是出征對抗希臘之前的,王就為「一切首領臣僕設擺筵席……各省的貴胄與首領在他面前。」(3)

  王命王后瓦實提(意即妍姬)出席,好「展覽」她的美貌。我們可以想像瓦實提的尷尬,尤其是她向得王之恩寵,現在要她在半醉的「老粗」面前,展覽美貌,這種羞辱可能一生不能磨滅。她勇敢地拒絕了。我們雖然讚賞她的勇氣,卻可以想像亞哈隨魯的烈怒,他是一朝天子,在群臣面前為一婦人所拒,其下不得台之情形是可想像的(但是活該的)

  結果是不言而喻,王就在烈怒中,立刻廢了她的位份,並且通告全國,好叫婦人不敢在男人面前造次(1322)

  事過了四年(比較一34,二1216)。亞哈隨魯出征希臘回來了,這次非常不得意,他可能是想用戰爭來忘記瓦實提的事件,結果王宮內外都失利;之後,他就詔選美女為後(14)

  以斯帖是猶太人中一孤女,是便雅憫人,聖經說:「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後名以斯帖)因為他沒有父母,這女子又容貌俊美,他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為自己的女兒。」(7)

  從同章九和十五節,我們知道以斯帖不單外表美麗,內心也是頂謙和並有智慧。以斯帖的意思就是「星星」,是波斯名字,而其原來之希伯來名字叫做哈大沙,意思即「芭樂樹」。

  按猶太人之傳說,末底改曾把以斯帖收藏起來,不希望她入宮的。他亦曾叫以斯帖不要讓人知其籍貫(10),免生意外,若參看三章四節,我們就瞭解末底改是眼光獨到了。

  我們可從下列之事實看出,當時末底改是在王宮中工作的。

   (1)第一次提到末底改時,他已是住在「書珊宮中」(不單是住在書珊城,參二5,這是考古學的發現之一)。若非在宮中供職,又焉能住進去?

   (2)末底改供職之處乃「坐在朝門」(1921)

   (3)他被列為「朝門的臣僕」(2)

   (4)王知道他是「坐在朝門的猶大人末底改」(10)

  他若不是王之臣僕,早便因不向哈曼下拜而給衛兵關進牢中了,我們相信他的官階一定不小的。

  哈曼

  到第三章之中間(第七節),又是過了五個年頭。這期間,哈曼漸得王之寵信,替王管全國。王甚至下令,「在朝門的一切臣僕,都跪拜哈曼」(2),當時唯獨末底改不拜。為什麼呢?按普他茲(Plutarch)之研究,原來波斯人是把王當作神的化身的,這時哈曼既得寵,人下拜哈曼,亦即等於下拜王,下拜他的神了。末底改自然不會如此作。哈曼就極其憤怒,預備要在十二月十三日,屠殺所有的猶太人。

  哈曼既被稱為「猶太人仇敵」(1,九1024),又從他向王之奏告,我們就知道他要剷除猶太人之心,早在末底改不肯下拜前立定的了。

  我們從亞哈隨魯王輕率地就容讓哈曼如此作,把幾百萬勤勞而又忠心之猶太人除滅,實在不能不吃驚。他之行為與近代之希特拉,真可說是「古今輝映」。一個有點頭腦的人,絕不會讓歷史留下這種把柄的。民主政體可能有很多解決不了之問題,但比之這種獨裁和恐怖統治,它就變得可愛起來。

  還有一件事叫人覺得嘔心的,亞哈隨魯不單只任讓哈曼殘殺幾百萬之猶太人,還從國庫內送他一萬他連得之銀子作他的損失(11)!簡直昏庸荒唐。就是後來以斯帖王后揭發了哈曼的陰謀,王之烈怒倒不是因為哈曼冷血,而只不過是哈曼之陰謀會危害他心愛之以斯帖而已(5),這樣的王,可說是「空前絕後」。

  王批准了哈曼之奏章,准他殺戳猶太人了(1215)。第四章便記載猶太人對此事之反應,他們悲哀哭泣,披麻蒙灰(12),末底改便透過哈他革之關係,去找以斯帖,求以斯帖想辦法。原來當時有一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11)

  在那時以斯帖已有一個月的時間沒見過王(11),這就意味著王對她好像是冷淡了。無怪乎以斯帖肯冒險一試時,她說:「我若死就死罷。」(16)

  自這裡開始,神的手是最明顯地表明的了,我們且看下面三件事:

   (1)「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這就顯明以斯帖之為後是出於神之預備。

   (2)「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14)——那表明:(a)猶大人必不會滅亡;(b)神必另有辦法。

   (3)「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16)——這就顯明完全的放在神施恩的手。在舊約時代,禁食是為禱告的。

  第三日,以斯帖進宮了,他為叫王容易注意到她,就「對殿站立」(1)。那日適逢王坐朝,遠遠看見以斯帖在那裡,他心中知道必有什麼大事會使平日柔弱雅爾之以斯帖冒死進宮,他向她伸杖,問她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麼?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3)以斯帖就要求王帶著哈曼赴她擺之筵席。

  這個安排可看見以斯帖之睿智來:

   (1)以斯帖要王帶哈曼赴席,這樣哈曼就逃不了。

   (2)以斯帖在王面前揭露其陰謀時,哈曼會無所遁形。

   (3)哈曼不敢在王面前撒謊。

   (4)這樣哈曼亦沒有機會在背後造謠中傷以斯帖或猶太人。

   (5)哈曼更不敢當王的面駁斥以斯帖。

  當日,王帶著哈曼去了,以斯帖覺得時機未成熟,就要求王再參加多一次她之筵席。這個安排使得哈曼暈頭漲腦,還以為王后對他特別好(12),完全沒想到自己是大禍當頭了。

  在以斯帖安排這一切工作之上,有一位更聰明,更有能力之神在她左右,暗暗地幫助她。在第一和第二次宴會之間,你看神暗中作了多少件事:

   (1)哈曼預備了木架。

   (2)王睡不著,憶起末底改之功而要加賞祿(1)

   (3)王命哈曼把賞賜帶給末底改,這自然使他更心有不甘。

  以斯帖揭露哈曼之陰謀的時機成熟了。

  關鍵

  到第六章,劇情急轉直下,一直在安排指引的事件中,為的就是引進第二段的新高潮去。神用他非常之技巧,輕輕的就把整個形勢改變過來。「事實常比小說更出人意表」,斯言信哉。

  那夜,王不能寢,就叫人拿歷史書來念給他聽,重新勾起末底改曾救他一命,卻未曾報答他什麼。這時,天已露魚肚白,哈曼大清早進了宮,正想要求「王將末底改掛在他所預備的木架上」(4),王就問他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6)

  哈曼以為王指的是他,便誇誇其詞:

   「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將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禦馬,都交給王極尊貴的一個大臣,命他將衣服給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9)

  哈曼正說得飄飄然之際,怎知就聽到王說:

   「你速速將這衣服和馬,照你所說的,向坐在朝門的猶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說的,一樣不可缺。」(10)

  什麼?沒弄錯吧?是那個「猶大人末底改」?哈曼當然信不過自己的耳朵,但王令如山,再真也沒有的了,哈曼不單美夢粉碎,還要親手使他的仇敵抬高,他的心一定冷得凝住了。但「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詩二4)這是值得笑的,整件事是那樣滑稽衝突——他入來時候本欲求王置末底改於死地,那想到出去的時候卻要奉王命把他抬至高處,我們真有點可憐他的愚昧了。

  哈曼之末日

  自第七章起,哈曼真如小丑一樣,處處碰壁,直到死時。先在末底改一事,他已「觸盡黴頭」,那知回到家裡,碰見他的妻子及朋友,獲知其失敗後,對他說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話: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13)

  哈曼自然滿肚子不高興,卻不知是末日之喪鐘已為他敲響(14)。當他與王出席以斯帖之筵席時,亞哈隨魯一直不知以斯帖之要求是什麼的,因此他再向以斯帖保證必成就她所求。在王的心目中,以斯帖一定有巨大的要求,才兩度設宴款待他。怎知以斯帖開口求的,竟是:

   「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3)自瓦實提被廢後,以斯帖就是王之安慰,現在獲悉她竟有生命危險(哈曼不知以斯帖是猶太人,故不防有此一著),便立刻追問情由,以斯帖就把哈曼之陰謀揭露了(46)

  當時王便大怒,仍沒有要殺哈曼之意,他只是拂然而別,走進御花園去。哈曼知道大禍臨頭了,雙膝一軟,就倒在以斯帖的榻前喊救命。那知王就在這時回來,看見哈曼竟敢在他面前調戲王后,不由又急又怒,大聲叫起來:「他竟敢在宮內,在我面前淩辱王后嗎?」(8)

  王的話一出口,衛兵就走入來,不由分說就把哈曼蒙上臉(8),這是波斯人一種特別的表示,被蒙上臉的人意思就是不能再見第二次光,換句話說,在日頭再出來之前便要處死。

  他的厄運還未止於此呢?哈曼被蒙上臉之時,正好有一個親末底改而憎哈曼的太監在旁邊,他就告訴王哈曼家中有一個五丈高木架,是預備掛末底改的,現在用來處置他自己就適合不過了,王的憤怒直到哈曼被掛在自己的架上才止息(10)

  我們要在這裡指出,中文譯作五丈(約等於七十五尺)高的「木架」,希伯來文是作「五丈高的樹」,應該是長在他家中的園地的(9),哈曼就是被掛在自己的家中!那是多諷刺,亦是多恐怖的一件事!── 巴斯德《以斯帖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