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弗所書第四章

 

  1.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注釋:


  第四章至第六章完全是講到倫理的教訓。保羅勸勉信徒,要同心合意。他並趁此機會論到教會的組織,這組織是主所建立的,為了維持信徒的團契。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1 那在人看來為可恥的囚犯,保羅卻以鎖鏈為榮,因為這是神遣使他的印記。凡出於基督的,世人或許認為是可恥的,信徒卻應以最高的敬意接受之。使徒保羅的監牢,應比君王的浮華和凱旋,更受崇敬。
  行事為人……相稱 這是一句作為開端的總括性的話。他在前面曾提到呼召;現在他告訴他們,要受教於神,以致不會與祂的宏恩不稱。

  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注釋:


  論到個別的美德,他首先提起謙虛(2)。原因是因為他就要講到團結,而謙虛乃是達到團結的第一步。謙虛產生溫柔,而溫柔則使我們生忍耐。對弟兄存寬容的心,我們就能保持團結,否則必會常受破壞。因此我們應當記得,要培養弟兄相愛之道,必須先從謙虛做起。魯莽、驕傲、對弟兄無禮,是從何而來的呢?爭吵、嘲罵、譴責,是怎樣發生的呢?豈不是因為人人都太喜愛自己,取媚自己嗎?我們必須先要願意棄置驕傲和自媚之心,才能成為溫柔的人,並且易於和別人相處。具有這種溫和態度的人,才會在許多事上寬容並宥恕弟兄。讓我們仔細觀察先後次序。除非我們克制思想,並糾正恣意放縱之心念,單是規勸忍耐是無用的;除非我們開始學習謙虛,否則傳講溫柔也是無用的。
  愛心 愛的真諦是在於忍耐。我們若以愛心來處置,必會彼此包容。再者,保羅有一個良好的理由來推介忍耐--為了持續靈的合一。因為人的本性是易於發怒的,所以天天都可能發生被觸怒之事,而引致紛爭。有些人把靈的合一解作聖靈在我們內心促成的,靈裡的合一。無可置疑的,只有聖靈能使我們齊心一意,合而為一。但是我認為,保羅在這裡只是指心意的協調。這種協調是由和平的連系所組成的;因為爭論往往引起仇恨和反感。我們若希望仁愛的氣氛,必須要彼此和平相處。

  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注釋:


  身體只有一個(4 他更清楚的表明,基督徒的團結,應當完全到何種程度:各個肢體一起生長,成為一個身體,一個靈魂,即一個完全的人。不僅是一部分的肢體,而是各部肢體,都合為一體、一靈。他指出,我們受召,是要同得一個生命,一種指望。故此,除非我們在世上與弟兄和諧相處,就不能得到永遠的生命。神用同一個言語,呼召邀請眾人,以致他們能在同一種上聯合,彼此勸勉幫助。我們若在心裡深藏一個定律:正如天國不能被分割,神的兒女也不應爭論分端,則我們必會更謹慎地培養弟兄相愛之心。我們若確切地思考,凡與弟兄分離的人,即是與神的國度疏遠,則我們必會恨惡一切的紛爭。然而,很奇怪的,我們雖自稱為神的兒女,卻忘了彼此乃是弟兄。讓我們從保羅的教訓中,學習一門功課:凡是不存一體、一靈之心的人,決不配領受永生的指望。

  5. 一主,一信,一洗。


注釋:


  一主(5 在哥林多前書十二5中,""是指神的統治。但這裡保羅是專指基督,因為在第六節他明確地提到天父。基督受天父的指派,作我們的主。除非我們同心合意,才能服從主的政權。在本段經文中的""字,是強調基督不能被分割,信仰不能被拆散,洗禮只有一種,神不能被肢離。因此我們應當在各方面,彼此培養聖潔的團結。信仰、洗禮、聖父、基督,凡此都應能使我們聯合,成為一體。這些理由不能完全用言語解釋清楚,應當多多考慮熟思。信仰的合一,是依據神永遠的真理。
  一洗 我們不能從這兩個字推斷,基督教的洗禮不能重施。保羅是說,眾人都借著同一種洗禮,參與同一個靈魂,同一個身體。一個更有力的論點是:父、子、靈,是同一位神;因為靠著三一真神之名,使洗禮成為聖潔。洗禮具有如此的力量,以致使我們成為一體;而且在施洗時,我們呼稱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我們不得不承認,洗禮證實神是三位一體的。

  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注釋: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6 這是主要的論點,其它各點都溯源於此。信仰從何而來?洗禮出自何處?指導我們合一的基督的政權是哪裡來的?豈不是因天父利用這些媒介,顯露祂自己,以聚集我們到祂面前嗎?
  超乎貫乎 在文法上可以作中性,或作陽性解。兩者都能適用,而且在此處意義相同。因為,雖然神借著祂的能力,支持並撫育和治理萬有,但保羅在這裡不是論到普世萬有,而是論到關於教會的屬靈政權。借著聖潔的靈,神向教會各肢體傾流祂自己,將眾人容納在祂的政權下,並且居住在眾人之中。神本身既無矛盾,肢體也必須合而為一。
  基督在約翰福音十七11中,提到這種屬靈的團結。若推廣而論,神的政權確實是不但包括眾人,也包括萬物(參徒十七28;耶廿三24)。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題旨。保羅現在是論到信徒的聯合;這和非信徒或其它生物無關。所以這段保羅用""這個字,因為,只有對基督的肢體而言,神才是天父。

  7.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注釋:


  各人(7 保羅現在描述神維護信徒團結的方法。沒有人能誇說,他已得到了足夠的恩賜,自滿地認為他不需要其它肢體的協助。神賜給每一個信徒某種恩賜;借著彼此的交通,眾人才能維持自己的本位。哥林多前書十二4也討論到各種不同的恩賜,且幾乎是因著同樣的目的。保羅在該處教導說,不同的恩賜,非但無損于信徒的和諧,而且有助於推進並加強這種和諧。
  總結而言,神沒有賜給任何一個人一切的恩賜。每個人得到某種限量,以致我們需要利用各人不同的恩賜,彼此合作和互助。
  蒙恩恩賜 無論我們具有何種恩賜,都不應因此而自負,因為才幹越廣,對神的義務也越深。再者,保羅稱基督為恩賜的給與者。他先自聖父論起,然後把我們一切的才幹,聚在基督之內。

  8. 所以經上說:"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注釋:


  所以經上說(8 為要適用於上面的論點,保羅的解釋與詩篇原文的本意,略有出入。有人批評他濫用聖經。猶太人想要證明他們的批評合理,更進一步惡意地曲解這節經文的原意。他們把指神的代名詞,解作大衛或猶太百姓。他們聲稱,大衛或猶太百姓,因戰事節節勝利而超越他們的仇敵,好似升上高天。但是若仔細查看這詩篇(第六十八篇),就能看出那是單指神而言的。
  這首詩是一篇凱旋之歌,大衛因戰事勝利而歌頌神。除了經由他的手而成就之事,大衛同時借此機會提到神為祂的百姓所成就的奇事偉跡。他的目的,是要顯明神在教會中榮耀的大能和恩慈,其中一句說:"你已經升上高天。"世人猜想,除非神明顯地施行賞罰,祂必定是無所事奉,或在休眠。世人認為,教會若被逼迫,神就受到阻挫;教會若受祂報仇之手的搭救,神就好似蘇醒過來,踏上審判之座。這種看法非常普遍;所以,教會被搭救,在這裡被稱為是神被高舉。
  雖然保羅看出,大衛是在歌頌神因搭救祂的教會而成就的一切勝利,他合宜地把這節經文應用在基督身上。神最大的凱旋,乃是當基督制服罪惡,戰勝死亡,趕逐魔鬼後,榮升天堂,統治教會之時,到此為止,批評保羅曲解大衛,並無事實根據。大衛是在思念神因教會亙續地存在而得的榮耀。當基督高坐天父右邊,制勝一切政權,並成為教會永遠的保護者時,神就受到最榮耀和顯著的高峰。
  擄掠了仇敵 借著基督的工作,神更圓滿地完成祂制服仇敵的計畫。基督不但推翻了魔鬼和罪惡,死亡和陰間之權,祂並且借著聖道,天天馴服我們肉體的放縱,叫我們成為祂的百姓。另一方面,借著祂的能力,基督約束祂的仇敵的悍暴,好似把他們用鐵鍊捆住。
  下面一句話的解釋略有困難。詩篇說神接受供獻,而保羅這裡卻說神賞撥恩賜;這似乎是將原意顛倒了。但是我們應當記得,保羅通常並不按字引證經文的。他往往指明某段經文,然後引證該段經文的要義。大衛在詩篇中所提的禮物,顯然不是為神自己所用,而是為祂的百姓所用的。故此在十二節中曾說,以色列眾家分取掠奪之物。所以,神接受的目的既是為要分發,保羅雖然更動了一個字,卻並沒有改變詩篇的原意。
  但是我卻認為,保羅有意更動這個字,並且這個字不是出於詩篇,而是保羅自己採用的字,以適應當時的目的。論到基督升天,他先引證詩篇,然後加上他自己的話:"將各樣的恩賜給人",以作比較。保羅要指出,基督的升天,遠勝於舊約教會的凱旋,因為戰勝者只把戰利品賞賜眾人,是要比從戰敗者手中擄掠財物,更為美好。
  有人認為,基督從天父手中接受這些恩賜,然後分配信徒。這種見解非常牽強,而且和保羅在這裡的論點不合。據我看來,最合理的解釋是,保羅先簡略地引證詩篇,然後加上他自己的意見,即基督的升天比大衛所列述,神在舊約時代中所受的榮耀,更為美好並奇妙。

 

  9. (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注釋:


  既說升上(9 有人批評保羅的推論為不可取,因為他把象徵性的神的榮耀彰顯,應用到基督實際的升天一事上。"升上高天"既是象徵性的,那麼"降到地上"並無實際意義可言。
  我的回答是,保羅在此處不是以一個邏輯家的方法來推論大衛的話。他曉得,大衛對神的高升的描述,是象徵性的。但是,無可否認的,大衛也暗示,在某種意義上,神的地位確在某一段時期中受貶辱,因此他宣稱,神現在被高舉了。保羅正確地推論這點。神在何時受到貶辱呢?豈不是當基督虛己降世之時嗎?而在似乎受辱一段時期之後,神莊嚴地高舉自己,這豈不是在基督從死裡復活,升到高天的榮耀之時嗎?所以我們不必咬文嚼字,推敲詩篇的每一個字,因為保羅的目的,只是要提一下大衛的話。他在羅馬書十6,也是如此引用摩西的話,以適應他所討論的主題。保羅將這段詩篇引用在基督身上,並不牽強,因為該段詩篇的總結清楚指出,那是論到基督的國度。舉一個例子,它論到外邦人受召的預言。
  降在地下 有些人愚拙地把它曲解為陰間或地獄,而事實上保羅是論到今世的情景。保羅並不是比較陽間和陰間,而是比較世界和天堂。他好像在說:"從那高巍的居所,祂下降到人間的深淵。"

  10.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注釋:


  遠升諸天之上(10 即遠超受造的宇宙之上。基督所居的天堂,並不是在太空星球之間。天堂高超乎太空,是指定為神子復活後居留之處。嚴格而言,它並不是在世界之外,但我們只能用人的思念來論述的國度。有些人認為,"遠升諸天之上""升上高天"所指相同,並由此推斷,基督和我們之間,並沒有距離的間隔。但他們沒有考慮到,當基督被提到諸天之上時,太陽、星宿及一切有形的宇宙都不在此內。
  要充滿萬有 "充滿"往往是指完成。這裡可能是指完成。因為基督在升到天上後,接獲天父給祂的政權,借著權能治理萬有。但是我認為,把這似乎矛盾而實際上吻合的兩點聯結起來,比較適宜。當我們聽到基督高升到天上時,立刻會想到祂與我們相隔很遠。按祂的身體和人性而言,確實是如此。然而保羅告訴我們,基督在形體上雖然離我們很遠,祂卻借著靈的能力,充滿萬有。何處神的右手被彰顯(包括天地各處),何處就有基督屬靈的照射。祂的能力是無疆界限制的。雖然,根據彼得所言,祂的身體現在是在天堂(徒三21)。
  因此,那似乎是矛盾的兩句話,卻增添了文字的美妙。在世時基督被限制於一處很小的空間,但在升天後,祂卻能充滿天地各處,那麼,祂以前豈沒有充滿天地萬有嗎?按神性而言,確實是如此。但是那時祂的靈能的運用及祂在各處的存在,並沒有像祂在獲得天國權柄後那般顯著。正如約翰福音所記:"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約七39)。耶穌自己也說過:"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會來"(約十六7)。總結一句,當耶穌開始坐在天父的右邊時,祂也就開始充滿萬有。

 

  11. 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12.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注釋:


  保羅重新回到前面約略提過的恩典時代。他現在更詳細地宣稱:正如音樂中的各種聲調,組成悅耳的歌曲,眾信徒所得的各種不同的恩賜,也組成教會的合一。他推介傳道之工,因其所產生的實用。基督指派某些人宣揚福音,這是主定意用來治理祂的教會的制度,使她在世得以安全,並且終久能完全成熟。
  或許我們會感到奇怪,上面保羅是在講論聖靈的恩賜,而現在他卻列陳職司,不是恩賜。原因是當一個人受神的呼召時,恩賜和職位是必然相連的,神指派使徒的牧師時,並不是給他們一副面具,而是給他們恩賜;若沒有恩賜,他們就無法盡職。所以一個人若受神的指派為使徒,他並不是空具虛名,因為他在同時得到委派和恩賜。
  祂所賜的……11 首先。保羅宣佈,教會之受管于福音的傳講,並不是出於人意,而是基督所指定的。使徒們並不是自己委任,而是被基督揀選的。今日真正的牧師,也不是按己意自我推薦,而是被主所興起的。總的而言,保羅說教訓:以傳道之法來治理教會,並不是出於人的圖謀,而是由主所設立的。這既是出於主所定的,是不能侵犯的旨意,我們就必須要贊同;凡反對或輕視傳道之工的人,即損害並反叛制定此法的基督。祂親自賜與傳道師;若不是由祂興起他們,就沒有傳道師了。另一方面,除非是被基督親自所形成和造就,沒有人能適合如此顯著的職司。今日有傳福音的牧師,是因主的恩賜;牧師有傳道之能,是由於主的恩賜;他們履行所囑咐的工作,也是靠著主的恩賜。
  他提到不同的人受派作不同的職司,始終指出那組成整個身體的各部肢體以避免競爭、嫉妒和奢望。人若只顧本身, 取悅自己而嫉妒他人,則就是濫用恩賜了。因此保羅告訴他們,各人都得到某些恩賜了,信徒不應把這些恩賜據為己有,而應該用諸于團體的福利上。關於各種職司的意義,我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的注釋上,已經詳細解明。這裡我只是要解釋本文的意義。保羅在本節中提到五種職司。我知道在這點上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末兩種是指同一種職司。但撇開別人的意見不談,我願意來解釋我自己的看法。
  使徒 我認為"使徒"不是按字根的本義所指,一般性的"差遣",而是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它是專指那些被基督特別揀選,受到最高榮譽的人……即耶穌的十二個門徒,後來再加上保羅。他們的職司是往普世去,宣揚福音的教訓,播種教會,並建立基督的國度。因此他們沒有地方教會的負擔;他們有一個相同的使命,即是無論在何處,都要傳揚福音。
  傳道師的職司類似使徒,但是職分較低。提摩太等人屬於這一類。保羅雖然在書信中問安時,將提摩太與他本人聯在一起,他卻沒有稱後者為使徒,因他認為"使徒"的名稱是他所獨有的。因此,主使用他們作使徒的屬下,等級僅次於使徒。
  先知 有人認為這是指那些具有預測未來之事恩賜的人。但是我認為,本文既是講論教義,保羅是指突出的預言解經家(參林前十四章注釋)。他們借著獨特的啟示恩賜,把舊約的預言應用於當時代的教訓上。然後只要是聯於教訓,我並不否定他們有預測的恩賜。
  牧師和教師 由於這兩種名稱之間沒有點斷,有人認為牧師和教師是指同一個職位。克利撒頓和奥古斯丁採取這種見解。我部分同意他們的看法,即保羅同時提述牧師和教師,好似他們是屬於同一個職分,我也不否認,在某種限度內,所有的牧師都能被稱為是教師。但是這些雷同之處並不影響我的觀點,即牧師和教師是兩種不同的職分。每個牧師都有教導的責任;但是解釋聖經是一種特殊的恩賜,以維護教義的純正;而一個教師(學者)則並不一定是適於講道的職司的。
  在我看來,牧師的責任是牧養某一群信徒。我不反對他們同時被稱為教師,但是我們必須認清另一等級的教師。他們的職司是監督牧師的教育,並教導整個教會。有時候,一個牧師也可能同時是一個教師,但是這兩種職司是不同的。
  同時應當注意,保羅在此所列述的職分,只有末兩種是永久性的。因為,神只是一時將使徒,傳道師和先知賜給教會;而且當教會腐化時,祂才在教會的規範之外,興起傳道師,以恢復純正教義在教會中的地位。但是,若沒有牧師和教師,則就沒有教會的體制了。
  天主教有理由申訴,他們所自詡的首位,在此受到攻擊和侮辱。本段經文的主題是"合一"。保羅不但彙集合一的各種理由,也引用培養合一的象徵。然後他論到教會的體制。假使他知道在教會的體制中有一個首位,他豈會不說明,在眾肢體之上有一位首牧(教皇)帶領我們合而為一嗎?無可諱言的,除非我們批評保羅太大意地忽略了一個極合宜而有力的論點,我們就必須承認,在基督的計畫中,並沒有這種首牧的位置。事實上,保羅明顯地推翻這種虛構的首位,他只承認基督高超的地位,而把這使徒和牧師等人都歸屬於基督之下,為同工和同道,沒有一處經文比此更強烈地推翻人(教皇)所建立的專橫的階級制度。根據保羅的教訓,西勃呂簡明地解釋教會中合法的君位。他說,教會中只有一個主教的職位,借此眾信徒聯合為一。這個主教的職位單是屬於基督。祂把這行政之職的部分託付給個別的信徒,但是他們必須聯合來履行此職,免得某一個人將自己高舉於眾人之上。
  為要成全(更新)聖徒 我隨從以拉司馬的翻譯,並不是因為我接受他的見解,而是要讓讀者有機會把他的翻譯和拉丁文譯本,及我的翻譯比較一下。拉丁譯本譯作"成全"。保羅所用的希臘字直義是指對稱和均衡之物的適應,正如人身的各部肢體均勻相稱。因此,這個字可被用作"成全""完全"。但是,因為保羅在此是要表達一種合理和規律的設置,我贊成把它譯作"組織"。因為,嚴格而言,當正常和合法的政權取代混亂的局面時,政府就被認為"組成"了。
  各盡其職 神若願意,祂可以自己執行此工。但是祂決定把這工作託付給人。這句話的目的,是要回答意料中的異議:"教會豈不能不借著人的工作而正常循規地被組成嗎?"保羅教訓說,神已定旨,要人來行使這職務。
  建立基督的身體,和"為要成全聖徒"的意義相同。信徒的完全和成熟,是在乎聯於基督的身體。保羅稱建立基督的身體,是由證道而成就的。由此我們看出他對證道事工的重視。有什麼事情比建立一個健全的、基督的真教會更為美好呢?保羅宣稱,這種可稱讚而神聖的工作,乃是借著""的宣揚而成就的。顯而易見的,人若忽略這項工作,而仍希望能在基督裡生長,乃是一種妄想。有些迷信的人,自稱得到聖靈秘密的啟示;另有一些自大的人,以為不需要教會共同的證道,而只要個人讀經就夠了。
  教會的建立既完全是靠基督,那麼建立的方法也必然應當由祂來決定的。保羅清楚說明。根據基督的命令,若要確實地聯合起來,並生長成熟,我們必須要願意受教於證道,這項原則統括一切信徒,不論他們地位的高低。教會是全體信徒之母,借著證道,在主裡生養並管教君王和平民。凡忽略和藐視這項規則的人,妄想自己比基督還要聰敏。驕傲的人有禍了!
  我們並不否認,神可以不借著人力,按祂自己的大能,造成我們。但這裡是討論神的旨意和基督的規定,而不是討論神的能力有多強。利用人的工作來完成他們的救恩,神頒施與人極大的榮譽。推進合一最佳的辦法,乃是集合在公信的證道上,如同追隨首領的旗幟下。

  13.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注釋:



  直等到我們眾人(13 保羅現在更進一步的推介證道之工。前面他曾說過,借著人的事工,神治理並訂定教會的規則,使她在各方面都得以成熟。他說明這是自始至終的原則,免得有人認為這只是一二天間的情形。換句話說,證道的事工並不是暫時性的,好似預科學校,而在世上是恒久性的。有些熱心的人夢想,當我們被領到基督面前以後,就不再需要證道之工。驕傲的人輕視證道為幼稚的初步進階。但是保羅卻強調,我們必須堅忍於此道,直到一切的缺陷被補足為止。就是說,我們應當在基督的帶領下,繼續進步,直到離世之時為止,不以教會的門徒為恥,因為基督已將傳道之工託付與教會。
  同歸於一 信仰的合一豈不應當從頭就存在嗎?神的兒女雖然確實具有合一的信仰,但是並不完全,所以也沒有團結一致。由於我們本性的軟弱,我們若能日日彼此接近,並一同追求基督,這已經算是進展了。"同歸"是指我們所追求的合一。但是因為無知和不信的遺痕,這個目的在離世之前,卻無法達到。
  認識神的兒子,是解釋上面一句話。使徒在此要說明,信的性質,及信心之有無,是要看我們是否認識基督而定。信心應當全神注目於基督,唯獨依賴祂,安心於祂,並以祂為終極;若超越此限度,就不再是信心,而成為妄謬了。我們應當記得,真信的目標和興趣,全部都貫注基督身上。
  得以長大成人 這句話和前面的一句是"並置句"。保羅好像是在說:"什麼是基督徒求生長的最高目標呢?並且為何這是最高的目標。"只有在基督裡才能長大成人。愚拙的人,不在基督裡探尋成人之道。我們必須持守一個原則:凡在基督以外之事,都是有害並具破壞性的。凡在基督以內的人,他在各方面都已長大成人。
  長成的身量,是指成熟的時期。保羅不是提到年齡的增加,因為靈性的成長與年齡無關。年齡的增長只會使人衰弱,而靈命的精力卻是繼續增長的。
  

  14. 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注釋:


  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14 上面說到,我們一生是朝著生長成熟之道進行,現在他告訴我們說,在這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像孩童一般。由此,他在孩童與成年期間,另外豎立一段時期。"孩童"好似那些尚未朝著主踏上一步的人,他們躊躇不決應走的路,一時忽向東,一時忽向西,始終猶豫動搖。"成熟"的信徒則已經徹底的建立於基督的信仰上,雖然尚未完全,卻有智慧和活力來選擇那最好的道路,而且不停的繼續向著此一方向前進。故此信仰的生命如同在青春時期,不斷地渴望抵達目標 。我們雖然無法在這一生中成為完全成熟的人,但不應把這句話推到極端,好似我們只能停留在童年時期中。當我們在基督裡出生以後,我們應當要成長,免得在靈性的瞭解上,如同孩童一般。由此看出,在教皇制度下,牧師致力於使平信徒停留在嬰孩時期中,到底是哪一種基督教?!
  搖動,飄來飄去 這是描寫那些沒有堅定靠托主的道的人。他們如同一葉小舟,受著海浪的侵襲,既無目標,又無定向地隨波逐流;又像草禾或其它輕飄之物,被風吹來吹去,常常轉變方向。凡不以神永遠的真理為基礎的人,就必會如此飄流無定。這是凡依靠人而不依靠神的人應得的懲罰。相反地,保羅宣稱,凡憑藉神的道的信徒,必能抵擋魔鬼一切的襲擊,而不致動搖。
  異教之風 他用隱喻,稱一切出自人,並吸引我們離開福音的教訓為""。神賜給我們祂的真道,我們若在真道上紮根,就能堅固不移。反之,人卻會用虛構的教訓,來引我們走入迷途。
  人的詭計 保羅要我們知道,總會有冒騙者來威脅及攻擊我們的信心。但是我們若擁有神的真理,他們的詭計必會失敗。這兩方面我們都應當注意。許多人因異端興起而驚恐。但是魔鬼決不止休地要用它的謊言來塗抹基督純正的教訓,而神則要利用這些掙扎來試煉我們的信心。另一方面,對付異端最妥善而迅速的辦法,乃是拿出在基督和祂的使徒那裡所學到的教訓。這給我們一種極大的安慰。
  由此可以看出教皇制度的可憎。他們從神的話中,移除一切確信之道,而且否定一切信仰的基礎,單以人的權柄為依據。他們教訓說,信徒若因在信仰有疑問而去查閱聖經,是徒然無益的;他們應當要服從教會的訓命。但是凡已經接受律法和先知並福音的人,讓我們不要懷疑,我們必會領受那所應許的果子;一切人的欺騙,決不能損害我們。事實上,他們會攻擊我們,但是不會得勝。我承認,我們必須在教會內尋求純正的教義,因為神已把真理交付給她;但天主教卻把持著教會的名而埋葬了教義,這證明,他們所持有的,只是一個鬼魔的聚會所。
  欺騙 欺騙的原意是指賭玩骰子者。這些人利用各種欺詐的手法,和騙人的技巧,贏取錢財。法術表示,魔鬼的徒眾善於應用詐騙之術,並且隨時伺機誘陷我們。這一切都應當使我們儆醒提防,不要忽略神的道的益處,免得墮入敵人的陷阱,並忍受怠墮所致的嚴重懲罰。
  

  15. 唯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


注釋:


  唯說誠實話(15 他已經教訓過,我們不應像孩童一般,缺乏理智和判斷力。現在他要我們在真理上長進。如前所說,我們雖然尚未成年,但已經是青年,神的真理應當堅藏於我們心中,以致魔鬼一切的計謀和攻擊,都不能搖動我們。然而由於我們尚未進入完善的地步,所以必須繼續長進,至死不渝。
  這種進展目的,是要叫基督作我們唯一的元首,並且唯有在祂裡面,我們才能昂首,成為堅強。所有的人(沒有例外)都必須按著本位,聯於身體上。
  如此看來,教宗制度豈不是一個畸形的駝背,毀壞了教會的完整的對稱嗎?這種體制將一個人高舉於眾人之上,作為首領。但天主教卻否認此點,而偽稱教皇只是一位首牧。但是他們不能用此作遁詞。教皇崇拜與保羅在這裡所介紹的制度,完全相背。一言以蔽之,唯有高舉基督,抑平眾人,教會才能踏上正軌。無論我們的地位有何增高,必須要調節均衡,各人在本位上服事那應受崇敬的元首基督。
  用愛心 保羅叫我們用愛心來注意真理,因為他不欲人人單顧自己,倒應共同追求真理,注意彼此的團契,致能在和平中求進步。根據保羅的教訓,和平共處在此的意義是,人不應忽視真理,或不顧真理,而依照他們自己的意思作調配安排。但天主教卻把神的道擱置一旁,而勉強我們聽從他們的決議。

  16. 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注釋:


  全身都靠祂聯絡(16 我們的地位若有增高,就應當會更加高舉基督的榮耀。理由非常明顯,因為我們一切所得的,都是出於基督所賜。祂保守我們不遭損害,因此在祂以外,就沒有平安。正如一棵樹從根中吸取汁液,我們所有的精力,也全都源出於基督。這裡應當注意三件事。第一,各部肢體的生命或精力,都是來自元首,故此肢體只是助手。第二,元氣既是分佈到肢體各部,彼此必須保持交通。第三,若非有彼此相愛之心,身體就不會呈現健康之象。所以他說,元首借著肢體,好似導管,把需要的營養,供給身體。只要聯絡繼續維持,身體就會活潑而有生氣。
  再者,百節都各按各職。最後,他表明,教會是在愛中建立自己的。這是說,除非全身發育得均勻,單是某一部分肢體個別的增長,對身體是並無裨益的。一個信徒,若只希望他個人靈性的增長,乃是錯誤的。若是一條腿或一隻手,單獨發育得突出的粗長,或是把這一張嘴巴拉闊,對它本身有何益處呢?只是臃腫有害。因此,我們若自認為基督的門徒,就不要單顧自己,而應當在各人的崗位上,顧念別人。這是要靠愛來成就的。沒有愛的統治,教會就無法建立起來,而只是一盤散沙而已。

  17. 所以我說,且在主裡確實的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注釋:


  所以我說(17 在論到基督為祂教會之建立而規定的制度後,保羅現在告訴他們,他的教訓,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應當產生何種果效。或者說,他開始詳細解釋隨此教義而來的訓誨的性質。
  首先,他從反面著手,提到非信徒的虛妄。凡已受教於基督,並被救恩之教義啟迪的人,若仍舊追隨虛妄,與那些從未受到真光的照明,而在黑暗中的非信徒無異,豈不將是荒謬至極?因此,他切實地叫他們應當在生活上表明,他們並非徒然的作為基督的門徒。為要表達這事的嚴重性,他用主的名勸勉他們。他們若蔑視這項教訓,終將在神的面前交帳。
  像外邦人行事 外邦人是指那些尚未歸信基督的人。同時他告訴以弗所的信徒悔改的必要;因為按照本性,他們如同迷途和被定罪的人。他好像是在說:"外邦人可憐並惡劣的景況,能激勵你們改變意念。"他要辨別信徒與非信徒,並且指出差異的原因。他指責外邦人的意念虛妄,這包括一切未被基督之靈重生的人。
  他稱他們存虛妄的意念"意念"在人的結構中佔據首位,它是理性的所在地,統治人的意志,並且約束罪惡的情欲。但保羅卻稱說,人的意志只是虛妄的。而且他稱世人的瞭解力為無知。這字的原意雖是"瞭解",但因為是單數,我認為應當把它解作瞭解的能力。外邦人不但盲目不見,而且在宗教之事上茫茫然無所知。

  18. 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


注釋:


  理性的昏暗(18 他們因盲目而理性昏暗。世人往往吹噓以擁有自由意志為傲;但這意志只能招致羞辱。經驗似乎與這種見解相反。世人並不盲目到完全看不見的程度,也沒有虛妄到完全失去判斷的能力。我的答覆是:論到神的國及一切有關靈命之事,人的理性之光與黑暗相差無幾,因為當它尚未照亮路途以前,就已經熄滅了。理性的眼力並不強於盲目的人,因為當它尚未能收穫之前,就已經失落了。人的頭腦中,雖存有很多正確的原理和格言,但是如同火花,在還未被應用以前,就已經被人墮落的本性窒息了。舉例而言,人人都知道有一位神,而且應當敬拜祂;但是因為我們心地的邪惡和無知,我們立刻從這模糊的知識,滑落到偶像崇拜,來代替真神。甚至在真神崇拜上,特別是在遵守十誡的前半部上,我們也會走入歧途。
  關於第二點異議,在外表行動上,我們的判斷力的確合乎神的規律。但是我們卻忘了內心中,萬惡之源的情欲。再者,保羅不僅是論到那與生俱來的盲目之心,而也論到更嚴重的盲瞎,為此神懲罰以前的過犯(原罪)。最後,人的理性和悟解力,使他們在神面前,無可推委;但是,他們若按著本性生活,就只能徘徊並絆跌,無法達到目的。故此,凡出自虛妄之心和無知之念的迷信,在神的眼前,不值一文。
  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 "神的生命",在此有兩種可能的解釋,或是指在神的眼中認為的生命(如"神的榮耀",約十二43);或是指神借重生之靈賜予選民的生命。但不管你採取哪一種解釋,意義仍是相同無異的。人的日常生命只是真生命的一種空洞影像,這不但是因為它很快就會消逝,並且甚至是在世之時,人若不歸向神,他的靈魂乃是死的。我們知道,在世界上有三級生命。第一級是動物的生命,包含動力和官覺,這是人和其它動物所共有的。第二級是人的生命,這是亞當的後裔所同有的。第三級是超然的生命,這生命唯有信徒才獲得的。因為這三級生命都是出自神,所以都能被稱為是神所賜的生命。
  論到第一級的生命,保羅在使徒行傳十七28的證道中說:"我們的生命、動作和生活,都在乎祂。"又詩篇一O四30"你發出你的靈,它們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換為新。"關於第二級的生命,見約伯記十12"你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你也眷顧保全我的心靈。"
  然而信徒的新生命,在此被稱為是神的生命,因為當神的靈統治我們的時候,祂才真正居住在我們心中,並且我們也享有祂的生命。保羅宣稱,凡沒有在基督裡新造的人,都缺乏這生命。故此,我們若在肉體內靠本性生活,我們的情況是何等的悲慘!由此我們可以估量那些所謂倫理上的美德。在神的生命以外的生命,能產生何種行為呢?當我們能開始行善之前,我們必須先要被基督的恩典更新,這樣才能開始一個真正活潑的生命。
  我們應當注意保羅加上都因無知的理由。因為,正如認識神乃是真生命的存在,相反的,不認識神即是靈命的死亡。保羅指出,人心的盲瞎,乃是無知的根源,免得有人誤認,無知只是一種偶發的缺陷;即是說,無知乃是出於人的本性。因此,人心的盲瞎,乃是原罪的懲罰。亞當因背叛神而失去了神的真光,剩下來只有恐怖的黑暗。

  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欲,貪行種種的污穢。


注釋:


  良心既然喪盡(19 除了本性之罪以外,保羅現在論到一切邪惡的至極,即發自個人內心的惡行。心地既成剛愎,良心又乏悔痛之意,他們就盡情行惡。我們的本性敗壞,易於行惡。事實上,我們喜於行惡。凡沒有基督之靈的人,寬於待已,縱情奔放,罪上加罪,直到神的忿怒降在他們身上。主戮刺他們的良心,但不得其果,反而使他們剛頑,不聽忠告。他們的固執,應得神的棄絕。
  他們心地的麻木,表明被神的棄絕。他們得罪神,卻不怕祂的審判,仍是我行我素,毫無憂慮地過著取悅自己的生活。他們不顧廉恥和榮譽。良心因罪而受到的折磨,加上對神的審判恐懼,好比地獄之門;但是罪人的安全感和怠惰,卻是危險的旋渦。如所羅門所言:"惡人來,藐視隨之而來"(箴十八3)。因此,保羅正確地展陳神仇恨的可畏之實例:即凡被神遺棄的人,良心即已昏昧,失去對神的審判一切的恐懼,感覺麻木,就如禽獸一般,猛力的沖向各種罪惡之行為。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因為神用無限的良善,抑制許多被棄絕的罪人,免得世界捲入無可挽救的混亂。結果在這些人的身上,並不能看到情欲徹底的暴露,和無限的放縱。然而一部分人的放縱不羈,已足夠作為警鑒,免得我們也遭遇到同樣的命運。
  私欲在這裡我想是指肉體因無聖靈的控制,而任性的放縱和浪漫。污穢是指各種大罪。最後,他加上貪婪;這字的原文往往是指貪心。有些解經家認為,本文也有此意;但是我卻認為不太適當。敗壞和邪惡的情欲是無厭的,因此保羅連之以貪婪,也就是節制的相對面。

  20. 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

  21. 如果你們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


注釋:


  然後,他指出相對的,基督徒的生活,表明信徒不易參與外邦人的污穢行為。外邦人由於在黑暗中度日,他們不辨善惡。但凡被神的真理光照了的人,應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些以官感的虛妄為生活準則的人,會捲入惡情的私欲中,並不足奇;但基督的教義卻訓導我們,要拋棄本性的喜好。凡在生活上與非信徒並無相異的人,還未學了基督,因為認識基督和克制肉體,是不能分開的。
  為要更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熱誠,他不但說他們已經聽到基督,而更強調說,你們領了祂的教(21;他們並不只是略略聽到這教義,而且已領受到清楚的提陳和解釋。
  真理 這裡他指斥那些只知福音的皮毛,而不知新生命的人。他們自以為非常聰敏。但是保羅卻說,這種見解是虛假而錯謬的。他提出對基督的兩重認識:一種真實,另一種假冒。事實上並沒有兩種,但是許多人自己欺騙自己,以為他們認識基督,而實際上卻只有得到俗世的知識。正如他在哥林多後書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五17)。所以他否定凡不克制肉體情欲的人,會真正認識基督。

  22.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


注釋:


  脫去(22 他肯定基督徒必須悔改,並且具有新的生命,即捨棄自我,及得到聖靈的重生。論到第一點,他訓令我們要擱置或脫除舊人。保羅時常應用衣服作意喻(羅十三14等)。舊人是指我們從母腹中帶來的本性(參羅馬書第六章的注釋)。從亞當和基督身上,他描述兩種性情。我們先從亞當出生,帶著傳襲而來的敗壞的性情,稱為舊人;我們再從基督重生,具有罪性改良後的性情,稱為新人。一言以蔽之,人或欲脫除舊人,必須放棄他原有的本性。

  為要證明這種勸勉並非是多餘的;他提醒以弗所信徒他們以往的生活,當基督尚未向他們顯明以前,他們曾受制於舊人;因此,若要拋棄舊人,他們必須放棄以前的生活方式。

  朽壞的 舊人的性情可從果實上探得,敗壞的情欲引誘人們走上毀滅之道。朽壞一詞與老年的意義相聯,因老年與朽壞為伍。應當注意,情欲不但是指人人都能看出的惡欲,也包括那些有時為人所贊許的抱負、狡猾,以及一切出於自私或猜疑的心意。

  23. 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


注釋:


  更新(23 虔誠聖潔生活規律的第二部分,即是應當依基督之靈生活,而不要依我們自己的靈生活。但是什麼是你們的心志呢?我認為保羅的意思是:"你們不但在顯而易見的私欲上,應當更新,而同時在人們認為最高貴和卓越的理智上,也應如此。"這裡暗示,一種是我們自己的理性,另一種是神聖屬天之靈。祂賜給我們一種新的理性。那看來似乎善良並值得讚揚的理性,保羅卻訓告我們必須改正。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本性中有多少善良了!

 24.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注釋:


  並且穿上新人(24 我們可以解釋如下:"穿上新人,或者說,在內心或心靈上被更新,而且要完全被更新;先從理性開始,雖然理性似乎是最少被罪所侵犯的部分。"
  創造可以指神第一次造人,也可以指借基督之恩而成就的改造。兩種解釋都能適用。亞當起初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如同一面鏡子,他反映神的公義。但是那原來的形象因罪而被塗抹,所以必須在基督裡被重建。信徒的重生,乃是神的形象在他們身上的重建(參林後三18注釋)。然而,神的恩典,在第二次的創造上,要比第一次的創造,更為豐富有力。但是聖經只欲指出,我們美德的至極,乃是要與神相似。亞當失去了他當初領受的形象,因此這形象必須在基督裡重新賜給我們。所以保羅教訓說,重生的目的,是要從迷途中領回我們,以達成當初我們受造的理由。
  仁義和聖潔 "仁義"若在大體上言是指正直,則"聖潔"應是較高一籌,它是指我們供獻給神的純潔。我認為兩者之間的區別是:聖潔是論到律法的第一部分,而仁義則是論到十誡的第二部分,如撒迦利亞所言:"叫我們終身在祂面前……用聖潔公義事奉祂"(路一74-75)。柏拉圖也正確地教導稱:聖潔是關乎對神的崇拜,而另一部分--仁義--則是論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理在此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仁義和聖潔。保羅警戒說,我們無論對神或待人,都應存誠懇之心,因為虛偽不能騙瞞真神。

  25.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


注釋: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25 有如溪流出自泉源,一切虔誠的勸勉也出自這項教義,即新造之人的仁義。倘若缺少這項原則,那麼雖彙集一切有關生活的戒條,將也無多大用處。哲學家有另一方式;但是,論到虔誠的生活而言,這是唯一的途徑。故此,保羅在論到教義的原則之後,按著一一提陳日常行為的實例。首先,他把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建基於福音的真理上。然後他用原則來辯證實例,即信徒應當彼此以""相待,謊言在此處包括各種詐欺,騙瞞或狡猾;實話是指簡純樸實。他要求他們,彼此在萬事上誠實無偽,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肢體若彼此不能配合,豈非畸異,更毋論會彼此欺哄了。

 

  26.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注釋:


  生氣(26 保羅是否在想到詩篇第四篇第四節,我們不得而知。詩篇的希臘文譯本翻譯作"生氣",但是有人建議譯為"戰兢"。希伯來原文可以指因怒氣或恐懼而引起的激動。"戰兢"合乎詩篇中經文的原意:不要像狂暴的人,到處亂撞無忌,卻要防備愚勇而謹慎行事。在創世記四十五24中,這字譯作"相爭"。保羅叫他們不要意氣用事,以克制任何劇烈的紛爭。
  在我看來,保羅只因這個原因而引用這節詩篇。發怒含有三種過錯,使我們從而得罪神。第一是當我們因細故--甚至無緣無故--發怒,或因個人的損害或私故而發怒。第二是當我們發怒過度,超乎情理。第三是當我們不對自己或罪惡發怒,卻對弟兄發怒。因此,保羅非常恰當地引用詩篇所說的:"生氣卻不要犯罪。"以指出怒氣應有的限度。如果我們怒氣的物件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假使我們對自己的過錯發怒,那麼就能生氣而不犯罪了。對別人而言,我們應當對他們的過錯生怒,而不應對他們個人發怒;也不該因別人對我們的私過而發怒。但是,若是對神的榮耀有損之事,則我們當燃起憤怒之心。最後,我們應該使怒氣消散,免得讓激烈的情感衝動,摻雜其內。
  不可含怒到日落 但是由於人的心傾向邪惡,我們無可避免地會發洩不正當的怒氣,故此保羅提到第二種補救的辦法,就是至少應當速速捺住怒火,免得怒氣因持久而硬化。第一種補救之法是"生氣卻不要犯罪",但是因為人本性的軟弱,極其不易作到;所以第二種辦法是,不要把怒氣存在腦中,反覆思想,免得越想越氣。因此他勸勉說:"不可含怒到日落。"假使不幸而發怒,就應當儘量在日落之前,平息我們的怒氣。

  27. 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注釋:


   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27 保羅警戒我們,應當小心,免得思想受到魔鬼的控制,如同一座被敵人所佔據的碉堡,受他的驅使。我們天天都能感到,持久的憤怒往往無藥可救,至少是非常難救。追其原因,是由於我們不去抵擋魔鬼,反而屈從它的心計。故此我們應當從速逐出怒氣,免得憎恨的毒素充滿心胸。

  28. 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注釋:


  偷竊的人(28 這句話不單是指法律所制裁的偷盜,也是指那些不為一般人指責的偷竊,包括一切侵佔別人財產的舉動。但是,保羅非但叫我們不要橫行侵佔他人的產物,也要盡我們的力量幫助弟兄。凡在以往偷竊的人,不但應當靠合法的合理的工作,供養自己的生活,也應該分賜給別人。首先,他定下一個規則,即我們不能用損人利己的方法來供養自己的需要,而應靠誠實作工來維持生活。然後,愛心叫我們更進一步:沒有人應當單顧自己的事,而忽略別人;人人都應當設法説明別人的需要。
  保羅在這裡是否要求人人都靠雙手工作呢?這種看法未免過於狹窄。若仔細考慮這句話,保羅的意思很簡明。他禁止任何人偷竊;但有許多人會說,他們是被生活所迫。他排卻這種藉口,叫他們應以雙手作工。無論境遇是如何的困難或不幸,都不能作為損人利己之行動的藉口,或據此而拒絕幫助弟兄。
  他進一步解釋,他們應當找覓正當的工作。世上有許多職業無助于人的廉潔,保羅推薦那些有益於鄰舍的工作。這項忠告並不奇特,因為那些只會引人墮落的逸樂性的職業,甚至外邦人也指為不對,那麼一位基督的使徒,豈會認作是神所認可,合法的職業嗎?

  29.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注釋:


   污穢的言語(29 首先,他叫信徒放棄一切污穢的言語,包括一切引起邪欲之念的色情言辭。但是單只除去噁心仍是不夠,所以他訓示他們,應當說有益的話。如他在歌羅西書四6所說:"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此處他說,說造就人的話,即是說有益的話。按照希伯來文的慣用,這句話無疑可以譯作"有益的造就"。但是我考慮到保羅對"造就"一詞經節的用法,故認為另一種譯法比較恰當。我把這句話解作信徒受造就的進展,因為造就即是前進。他加添說,叫聽見的人得益處。"益處"在這裡是指安慰、勸勉,並一切有助於救恩的言語。

  30. 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祂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


注釋:


  不要叫聖靈擔憂(30聖靈既然住在我們心裡,我們身心各部就都應當奉獻給祂。但我們若讓不潔的思想包圍,就好似把聖靈從我們心中逐出去。他用人所熟悉的情感--喜樂和憂愁 --來表達聖靈的感覺。他說:"盡力使聖靈歡欣地居住在你們心中,如同居住在一棟愉快可愛的房屋內;不要使祂憂傷。"有人作另一種解釋。他們認為,我們若因污穢的言語或行動,得罪那受聖靈所引導的,虔誠的弟兄,就是使聖靈憂傷了。因為,虔誠的耳朵,不但不喜愛聽聞與虔誠相反的言辭,而且也因聽到這種言辭而深感憂傷。但是從下面一句話所表達的,保羅並非是指此而言。
  你們受了祂的印記 因為神的靈在我們身上蓋上了印記,我們若不隨從聖靈的引領,就會使祂煩惱,並且因不純潔的情欲,而玷污自己。我們若在萬事上服從聖靈,單只思想並講說純正和聖潔之事,祂就覺到喜悅並愉快。另一方面,我們若在思想和言語上,和信徒的身份不稱,聖靈就要擔憂。這件事的嚴重性是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我們若使聖靈憂慮刺心,以致逼祂離開我們,豈非罪大惡極嗎?以賽亞書六十三10用同樣的語氣,說以色列民使主的靈擔憂,好比如我們通常說,刺激某人的心思。因為神的靈如同一顆印記,蓋在我們心中,保證我們已經被祂接納,有別於那些被祂遺棄的人。
  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 即直到神引領我們獲得所應許的產業。通常稱之為"得贖的日子",因為那時我們終久將從一切苦難中,得到釋放。我在羅馬書八23及哥林多前書一30中,已經解釋明白,雖然"印記"在此處也可以解作神用祂的靈印蓋在我們身上,借此印記來識別祂的兒女。

  31.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譭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


注釋:


  一切苦毒等等(31 他重覆禁止忿怒,但在此他把它連於人在惱怒時往往所發生的嚷鬧、譭謗等情形。他勸勉他們,要除去惡毒的心思,以致能糾正上述的過錯。惡毒是指不合情理的,敗壞的心思意念。

  32.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注釋:


  並要以恩慈相待(32 苦毒的對照是仁愛,即是在面容、言語和態度上的仁慈。但是除非憐憫之心蓬勃,否則仁愛的美德就不會發揚。所以保羅要我們心存憐憫。這不但會叫我們同情弟兄的逆境,好似親身所遭遇的,而且深深的影響到我們的心情,如同地位的對調。仁愛的反面是殘酷,即是當人堅硬如鐵,野蠻無情,對他人的苦難置之不理時的表情。
  彼此饒恕 有人把它解作仁慈。字的本意可以作此解釋,但是上文的關聯使我認為,保羅是在勸勉我們彼此饒恕。人有時的確存著仁慈之心,但是當他們受到冤屈時卻不易饒恕別人。為要叫那些在各方面存仁慈之心的人,不要因別人的忘恩負義而失卻仁慈,保羅勸勉他們要表現彼此饒恕的心。他引用神的楷模來強調此點。神在基督裡已經饒恕了我們,遠超過凡人對弟兄的饒恕(參歌羅西書三5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