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12-25-2011)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我是個罪人蒙主恩

 

一、一切我所有,無非是接受;全是恩所賜,在我信之後;所以不自誇,也不自尊,我是一個罪人蒙主恩

 

副歌 我是個罪人蒙主恩!我是個罪人蒙主恩!這是我身分,榮耀歸給神,我是個罪人蒙主恩!

 

二、從前我愚昧,罪惡轄我心,使我的腳步完全遠離神;今被主尋回,能不歡欣?現今是個罪人蒙主恩!

  

三、流淚有何用,功行有何效?若非神憐憫,滅亡怎能逃?前我因有罪,不敢近神,現今是個罪人蒙主恩!

 

四、我愛我救主,心中樂歡騰,我這蒙恩人不能不說明;讓我再說明 ── 用盡聲音 ── 我是一個罪人蒙主恩

 

 

詩人介紹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220《選本詩歌》16  ── 我是個罪人蒙主恩 )的詞是蓋理詹姆斯(James Martin Gray 1851-1935) 是所寫。他是美國人,在1851 511日出生于紐約。他自幼生長在聖公會裡,并且在大學畢業之後,接受了全職教士的訓練。後來他在波士頓出任改革聖公會的主教。在1890-1900年代期間,他經常參與慕迪佈道團在紐約、波士頓和芝加哥的福音工作。通過他與慕迪的關係,以後他在慕迪聖經學院任職34年。在1904-1925年出他任慕迪聖經學院的教務長,在1925-1934年他出任該學院的校長。他寫了25本書和小冊子并且擔當了第一部Scofield聖經的七位編輯之一。他寫了許多的讚美詩歌,但是影響最大的是這首詩歌。

 

      這首詩歌的是唐納爾(Daniel B. Towner 1850-1919)所寫。他出生于賓州,父親是知名音樂家。 他自幼受父薰陶,成年後歷任數大教會音樂主任及指揮,並訓練各教會音樂同工。 1885年他加入慕迪佈道團,是慕迪詩班中出色的男中音,也擔任過該詩班的指揮。 唐納爾在1893年出任慕迪聖經學院的音樂系主任,培育了無數近代的聖樂人才。 1919年,他在米蘇里州佈道大會領唱時,被主接去,真是殷勤工作至最後一刻。 他所作聖曲有二千餘首,諸如「恩典大過我罪」(Grace Greater Than Our Sin),「在各各他」(At Calvary),「非銀也非金」(Nor Silver Nor Gold),「我錨拋牢」(My Anchor Holds),「我是個罪人」(Only a Sinner)等。

 

詩歌

『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

 

      我是個罪人蒙主恩!我是個罪人蒙主恩!”——這真是每個深深經歷了救贖的人最真實的心聲!如果要對一個基督徒有個最簡短的身份說明,那麼無疑就該是“蒙恩的罪人”了——哦,我真曾是個可羞、也只配蒙羞的罪人,恥于提起自己是誰,但現今我要歡樂地高聲唱說:“這是我身分,榮耀歸給神,我是個罪人蒙主恩!”

 

        一切我所有,無非是接受;”——這對於未蒙光照的人來說,是無論如何聰明也想不通的道理,但對於蒙恩的罪人而言,真是再簡單不過也再甘甜不過的一個事實了:一切盡都因為,我們的神是這樣的一位神!在祂厲害的光照底下,我們真只得承認,從前一切所有的都只該定罪、只該死!哦,神啊,我們能拿出什麼給你,來抵消自己千萬罪惡中的一絲半點呢?既然一切我曾經所有的盡都是羞恥,我如今一切所得到的恩典和赦免“全是恩所賜,在我信之後”,一切生命與平安無非是從神白白領受的,這是神何等的恩典,也是神何等的智慧!是恩典,所以我五體投地向祂俯伏;是智慧,因為神以此塞住了凡有血氣的口不能自誇;祂的恩典,叫人甘甜;祂的智慧,叫人卑微!哦,“所以不自誇,也不自尊”,我要確定地說:“我是個罪人”,但我要更加確定地說:“我是一個罪人蒙主恩!”   

   

         從前我愚昧,罪惡轄我心,使我的腳步完全遠離神;”——越是蒙恩,越是覺得自己是個罪人。在恩典的反照下,罪惡的過去顯得那麼不可思議:竟然我曾經那麼愚昧,愚昧到一個地步,心眼全瞎毫無亮光,全不認識神!愚昧到一個地步,乖乖地被罪轄制,天天犯罪,向滅亡的路上直奔!愚昧到一個地步,可憎地活著,真是像個死人!但現在呢?哦,真好像是個做夢的人一般,我得救了,我得救了!神真的愛了我,救主真的救了我!哈利路亞,“今被主尋回,能不歡欣?”哦,一切的詩歌,從“現今”開始,因為這個從前沒有主的死人,“現今是個罪人蒙主恩!”  

      “流淚有何用,功行有何效?若非神憐憫,滅亡怎能逃?”——越是蒙恩,越是知道肉體的功德和懊悔何其無用。流淚千千行,洗不淨我深透烏黑罪跡,洗不淨我虧欠顫抖良心,哦,惟有救主為我流血將我潔淨!行善萬萬條,改不了我敗壞自私本性,改不了我可悲無能肉體,哦,惟有救主為我復活給我生命!若不是完全有另一位——就是那位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為我死為我復活,僅在我自己裏面,永遠沒有良善,永遠沒有盼望,滅亡結局怎能、怎能逃啊?!當審判的日子,天地都要從這位聖潔至大的神面前逃避,在祂審判的寶座前,一個累累罪惡、敗壞透頂的人怎能、怎能片刻站立啊?!“前我因有罪,不敢近神”,那時若要見神,真恐怕是嘴唇發顫、骨頭消化,只能恐懼戰兢下到地獄火湖,在那裏永永遠遠承受無比可怕的痛苦!感謝主,流淚無用,功行無效,但神兒子的命和血乃是無價之寶,足有全能功效!今天我能夠坦然無懼地隨時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一頭紮向父神的懷抱說:“親愛的父,靠著你寶貴的兒子,我來親近你,看哪,我‘現今是個罪人蒙主恩!’”

      “我愛我救主,心中樂歡騰。”——越是蒙恩,越是滿心地感謝和喜樂。叫一個蒙恩的罪人不愛他的救主,是不可能的事!叫一個蒙恩的罪人不喜樂歡騰,也是不可能的事!主耶穌啊,你是我救主,你是我的神,我愛你!哦,我沒有任何可蒙你喜愛,你竟然為我付了這麼大的代價,甘心受死親身救贖我;我沒有任何可向你回報,你竟然向我賜下這麼大的恩典,樂意把你自己給我!我還能做什麼呢?一切都是你給的。我還能說什麼呢?當愛實在太大時,千言萬語都無法說明。但惟有一點,“我這蒙恩人不能不說明”,是的,“讓我再說明 ── 用盡聲音 ── 我是一個罪人蒙主恩!”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主啊,我為________(妻子的名字)祈求,願她與敬虔的姊妹建立美好、堅固、健康的關係,願這些姊妹加添她生命的力量,並成為她堅強的禱告支持者;同時,也為她除去一切不能結好果子的關係網。此外,我也為她與家中每個成員都有美好的關係禱告,願你那彰顯愛與接納的聖靈在每個人身上掌權,解決我們中間一切不愉快的姻親關係。更求你向我顯明該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好帶來關係的改變。我特別為妻子與(朋友或家庭成員的名字)的關係禱告,求你在這些破碎的關係中,帶來和好與復合。

 

    主,我為________(妻子的名字)祈求,願她時時作個饒恕的人,即使她在當下覺得無法饒恕,也求你幫助她為順服你而饒恕。向她顯明饒恕並非使對方的理變直,饒恕乃是使她自己得自由。她若在什麼地方沒有饒恕而自己也沒發現,求你向她啟示,好使她能在你面前坦承、認罪,並從中得到釋放。我特別為我們雙方凡事能饒恕來禱告,求你使我們能快快地完全寬恕對方,幫助我們牢記惟有你--我們的主--知道全貌,我們都無權論斷。此外,求你使我妻子成為她家人、朋友、同工和社區的光,也願她的關係網能榮耀你!

 

摘自──如何為你的妻子禱告

 

 真理教育課程

第一課神所默示的聖經

第二課聖經簡介

第三課三一神

第四課基督的身位

第五課天主教

 

 

 

 

 

 

 

 

 

 

 

 

 

 

 

 

 

 

 

 

 

 

 

 

 

 

 

 

 

 

 

 

 

 

 

 

 

 

 

 

 

 

 

 

 

 

 

 

 

 

 

 

 

 

 

 

 

 

 

 

 

 

 

 

 

 

 

 

 

 

 

 

 

 

 

 

 

 

 

 

 

 

 

 

聖經與事奉

 

第五課  天主教

主題

認識天主教的發展史及其錯謬,並認識正確的信仰。

 

引言

也許你曾被人問過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有何分別。你對天主教認識有多少呢?你有沒有受這問題困擾?要解答這疑問,必須從教會的歷史說起。

 

課文內容

一、   名稱

天主教又名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大公」就是大而公、普世的,亦即認為普世只此一個教會。

二、   大公教會的形成

1. 「聖品階級」的出現

約在主後100年,羅馬的教會有一位長老革利免(Clement)致函哥林多的信徒,以處理信徒驅逐長老事件。信中論到教會中的等次,他以猶太人的祭司體系加以說明。信中首次使用「平信徒」一詞,為了防止分裂及維護長老的威望,並突出教會帶領人的地位。

第二世紀初葉,為了防止「幻影說」的異端擾亂,伊格那丟(Ignatius)更直接強調教會帶領人的重要,以保持教會的團結。他認為監督、長老、執事是三個不同的職分,更竭力提高監督的地位。

第三世紀末葉,里抑的愛任紐(Irenaeus)提倡監督作為使徒的繼承人,使真理得以延綿不絕,以維護教會的健全。歷史上稱這見解作「使徒統緒」(Apostolic Succession)。這樣,不得不著重使徒之遺傳,於是所謂「真理」,非僅指聖經,還加上了遺傳。

第三世紀,這班有特權的人就開始被稱為「聖品人」,他們逐漸正式成為與「平信徒」界限分明的階級。特別迦太基的居普良,最喜用「祭司」直接稱呼監督,並把舊約祭司體系的職責與權利一概應用到他們身上。

如是者,以監督所代表的教會組織,就變得無比重要;這種教會組織,即所謂「大公教會」。至此,「大公教會」的組織和教義,可謂已趨成熟。

2. 君士坦丁建立之「國教」

按「羅馬衰亡史」及其他歷史的記載,首三個世紀起碼有十萬以上的基督徒因當時羅馬帝國的迫害而死。藉他們的殉道,教會不但沒有被打倒,反而繼續不斷地增長。直至君士坦丁作羅馬皇帝,他見到羅馬帝國日益衰落,信主的卻蓬勃增長到無法再迫害的地步,監獄有人滿之患,在獄中的信徒仍不停敬拜、見證、傳道。

至主後325年,君士坦丁說他在打仗之時,出去觀察形勢,忽然見到(有人說他是夢見)天上有很光的十字架,又聽到有聲音說:「靠此號得勝」,遂認定這是耶穌基督(因他知道耶穌是被釘十字架而死),當時即相信了主,並在軍隊中傳達命令,凡相信耶穌者獲派黃金。既然皇帝都信了,軍隊的人便都蜂擁信主。傳說當時信的人太多,教會應接不暇,只有在高台上面撒水,台下的群眾沾到水的就算是完成了入教儀式。由此開始(約在主後326),君士坦丁正式將基督教列為國教。

3. 「教會」變質

因為太多人入教,君士坦丁又將政教大權攬於一身,許多親信奉派至教區中管理;政教不分,導致教會開始慢慢變質:禮儀化,表面化,儀式化,失去了生命。人有一種墮性,在一帆風順、不憂衣食的日子裡,便漸漸失去生命力。傳說當時有些外地人因為皇帝都信了,他們便也加入,並喊出口號:「諸神都是一樣的,只是名字有所不同。」例如以前叫作「亞波羅」,現在叫作「天主」;以前叫「Diana」,現在叫做「馬利亞」(聖母);以前叫「Hermas」,現在叫做「彼得」等等,許多的名字便這樣開始傳下來。這並不一定是教廷中心頒佈下來的,而是外面人轉信天主教時,將自己迷信的習俗混淆於其中。

4. 錯謬的教條

主後445年,一位極有恩賜、強而有力的羅馬主教李奧四世(Leo IV)宣告:

1) 教會擁有賜予及收回救恩之權,「教會以外無救恩」之說開始出現。他們根據馬太福音十六17-19,說教會擁有捆綁及釋放的絕對能力,而這個教會便是當時的羅馬教會。

2) 他說他是使徒彼得之繼承人,謂自己擁有天國之鑰匙,又宣告自己乃世上所有基督徒之「教宗」(Pope之原意為「父親」)。既然教會應當有一個最高權柄者,應當是繼續不斷的傳遞下去,而他便說自己是接受了彼得所傳遞給他的權柄,成為教宗。

3) 他說彼得是羅馬教會之始創者,因此羅馬該成為教會的中心。

4) 教宗是神在地上之代表,是「無誤」(infallible)的。最初是說教宗在頒佈教義、守則時是無誤的,但後來愈演愈烈,竟演變成不單只限於教義、守則,連教宗自己的言行都是無誤的。

5. 「教宗」的地位被確立

主後590年,羅馬主教格雷戈里(Gregory)便堅定地將自己立為教宗,並建立了許多教義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將以前未正式宣告的教義均予明文化,成為正式的教廷頒佈。

6. 權力紛爭

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之東方教會卻不承認格雷戈里之權柄,且極力反對歷代繼承之教宗的權柄。經過幾個世紀的掙扎,到1054年時,教會好像有兩個頭,一個是東方的君士坦丁堡的教區總監,一個是西方的李奧九世,是全球信徒應順服的。因此君士坦丁堡的教區監督將教宗李奧九世逐出教會,不承認他是教會的一分子,視之為異端,教會開始分裂,東方教會為東正教。西方教會則以羅馬為中心,稱為羅馬天主教。

7. 主後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必須脫離天主教的三方面原因:

1) sola scriptura(唯獨聖經):我們的教義、行為等方面最高及唯一的準則為聖經。但是天主教的權威並非只是聖經,他們的傳統或聖經解釋有時比聖經更有權威。

2) sola fide(唯獨信心):只有因信才能稱義,不是靠行為。主要以羅馬書第一章的「義人必因信得生」為根據。

3) sola gracio(唯獨恩典):根據以弗所書二章8-9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馬丁路德因此被教廷逐出教會,更正教(新教、改革教、復原教)遂正式開始。

三、   天主教的聖經

羅馬天主教的聖經除了基督教現時所用的六十六卷書,還多七卷。而且在但以理書的三章2324節之間,多了一篇「亞撒利亞的禱告」和一篇「但以理三友的讚美歌」;以斯帖記也多了「以斯帖記補編」加在第十章末。

基督教把這多出的七卷書和其他的補錄叫做「旁經」(Apocrypha),現時所用六十六卷則屬「正經」(Canon)

基督教不接受旁經為正經,有以下幾個理由:

1.  耶穌和初期教會所用的舊約聖經,並無旁經。耶穌和他的門徒從不以旁經為權威性的經典,也沒有作任何引述。

2.  古代猶太作家從來不將旁經當作聖經引用

3.  古教父們都很清楚地劃分出何為正經,何為旁經。

4.  旁經作品被承認為權威性經典,是天主教天特會議(主後1546)以後的事。

5.  旁經所記的史地和年代的資料謬誤甚多

 

總結

自前任教宗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中呼籲信徒回到聖經後,天主教近來漸告開放,且出現了不少以聖經為依歸之天主教徒。然而,教廷自始至終沒有承認以前教條有錯誤之處。與天主教徒談信仰時,要清楚說出真正能拯救我們的是主基督,不是教會,更不是馬利亞,但我們千萬別視之為拜偶像,違背誡命(出二十3-6)。我們必須個人與主建立正常關係,從他的應許中獲得肯定的救恩確據,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題討論

1. 你現在對天主教這個系統有何觀感?

2. 在認識天主教發展史以後,你對自己的信仰有何反省?

 

摘自──真理教育課程    編輯:香港教會總執事室
                                                                                                                                                                                                                                                                                      

拾穗

      

 

【豐盛的生命 (Life More Abundantly) 】

──宣信(A.B.Simpson)  

 

 

 

 

 

 

 

 

 

 

 

 

 

豐盛的生命 

 

『知足』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四11-13)

 

       怎樣能使機器適宜於各種氣候,這是機械學中的一個大問題,製造鐵穚的人,在各鐵柱上多加幾寸,免得在冬夏交替中發生危臉。工程師有個簡單的方法,使鐵橋各部的交接處,適宜於各種氣候。

 

       人不能尋出一條理論上的原理,適應於人生各種的環境中。神的恩典卻能使我們勝過環境,叫我們能如同保羅一樣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知足』是個術語,說是內在有個泉源,怡然自得,不以外面環境為轉移。知足之人的天堂是在心裏,而不在金錢和朋友裏面。

 

       使徒保羅是知足的好榜樣。他說神把他成為一台戲景,叫人世界與靈世界一同觀看。他的生活似乎是叫人知道神的恩典,無論在何種環境之中,都是夠用的。他常常被人輕視、受飢受餓,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又有的時候,他處豐富,喜樂滿溢;而他不驕傲,也不自私。他是見證、是榜樣,他能說:『從前我有世上的各種豐富,神使我在各種豐富裏有祂,現在我一無世上的豐富,神也使我在祂裏面有各種的豐富。』

 

       保羅達到這個地步,也不是容易的;他說:『我已經學會了』。有的聖經譯本作:『我已經學會了這個秘訣、受了這個訓練。』『我靠著賜能力與我的基督,萬事都能作。』這是秘訣。基督——是知足和喜樂的泉源;祂能使我們應付各種環境的需要。

      這並不是一步就能達到的,必須慢慢的學。聖靈忍耐地教訓我們如何勝過環境,在苦痛裏榮耀主,常常以主為樂。但願我們能與他們同進試驗的學校,學習處世得勝的秘訣。

 

       感謝天父!因為你的恩典夠我們用的,我們倚靠主也能作到。我們有的雖然是太窮苦而怨恨主,也有的是太豐富而忘記主。但求主憐憫我們,叫我們在各種境遇中,都能彰顯我主的恩典和榮耀。奉主耶穌聖名。阿們!             

 摘自──豐盛的生命

聖經人物知多少

 

第一課羅得

第二課羅得妻子

第三課喇合

第四課迦勒

第五課掃羅

第六課示巴女王

第七課俄巴底   

 

 

 

 

 

 

 

 

 

 

 

 

 

 

 

 

 

 

 

 

 

 

 

 

 

 

 

 

 

 

 

 

 

 

 

十位舊約人物

 

第七課俄巴底:耶和華的僕人

 

(經文:列王紀上十1~16) 

 舊約提及俄巴底的地方不下十三次,我們本課則選擇列王紀上十八章1至16節為查考的主題。俄巴底是亞哈宮中的大臣,擔當總管的工作。有人曾經對這位主的僕人作出十分負面的評價,但聖經卻告訴我們,他不僅「敬畏神」,而且「甚是敬畏神」──3至12節。俄巴底有過失敗的地方,他更當然及不上以利亞,但我們卻可以在他身上看見許多可貴的素質。在當時那種背棄神、拜偶像和淫亂敗壞的社會氣氛中,俄巴底仍然敬畏主。當以利亞要他幫忙傳話給敗壞的亞哈王,俄巴底雖然很害怕,但仍然克服內心的恐懼,「迎著亞哈告訴他」(16節)。以下是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功課:

 

1.俄巴底從小就認識主。我們在第3至12節留意到這點。這段經文有甚麼背後的意思?俄巴底的父母是否敬虔愛主的人?──因為「俄巴底」此名的名意是「主的僕人」。能夠繼承這分信仰的遺產,真是何等大的福氣!──翻閱提摩太後書三章15節。看見自己的兒女來到主的面前,又是何等的福樂!不管年齡的年幼,任何人都可來到主的面前──翻閱約翰福音三章4節。不過,隨著人的年齡漸長,信主的機會原來有可能愈來愈少。曾經有一位佈道家詢問他那4,500位會眾,請他們回想自己是在甚麼年齡歸信基督。結果是:在場有400人是在10歲之前信主;600人是10至14歲之間信主;1,000是在16至20歲之間信主;只有24人是在36歲之後信主。其餘的會眾還未得救。   因此,向青少年人傳福音,帶領他們歸向基督,是何等重要的事!──翻閱傳道書十二章和比較箴言二十二章6節。

 

2.俄巴底不僅認識神,他還敬畏神。他以一顆熱切和真誠奉獻的心敬畏神。神期望祂的百姓所做的正是如此──翻閱申命記五章29節,並比較箴言一章7、8、13節,十章27節,十四章26節,十五章16節和十九章23節。所謂敬畏主,並非表示對祂畏懼,而是代表愛祂、極想討祂的喜悅和害怕令祂擔憂。恐懼是一種控制人的情緒,但敬畏則是定意抗拒做任何不討神喜悅和羞辱神的事情。

 

3.俄巴底多年以來都一直忠心跟隨主。留意12節中「自幼」這兩個字。俄巴底自幼便信神,並開始學習事奉神,多年來從不間斷──翻閱使徒行傳二十六章22節和比較路加福音九章62節。開始十分重要,但持守更不容易!──翻閱詩篇三十六篇3節和比較約翰福音八章31節,十五章9節;使徒行傳十三章43節,十四章22節;歌羅西書一章23節;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和提摩太後書三章14節。這正是「學無先後,達者為先」的道理。

 

4.俄巴底在一個極難實踐信仰的環境,和面對最大試驗的情況下,繼續為主而活和事奉主。敬畏主的俄巴底是在亞哈王的宮中任總管,他要直接向亞哈王和他那位最惡毒的妻子耶洗別皇后交待他的工作。俄巴底另尋一分工作豈不是更好?未必一定──讓我們看看聖經的其他人物──約瑟(創世記四十一41)、但以理(但二48)、末底改(帖二19),和在凱撒宮中任職的聖徒(腓四22)。聖經教導我們要尊敬在上的君王,不管是亞哈還是尼祿──翻閱彼得前書二章17節。

 

5.俄巴底在主的百姓中是一位出名的人物,眾人都知道他對人充滿愛心和為人勇敢。俄巴底敬畏主的心可謂顯然易見──翻看第4和13節。他擔心耶和華的先知性命難保,於是便把他們藏在洞中,拿餅和水供養他們。這是一個勇敢的行動,而他的見義勇為,使到一百名先知免受逼害、飢餓和被殺的命運。讓我們在禱告中紀念那些今天留在完全不認識神的地方,為神而活和事奉神的人,他們所做的,實在是滿有愛心和勇氣的事奉。

 

6.俄巴底雖然愛主和事奉主,他卻只是一個常人!我們從第5至16節得知這點。不過,縱然以利亞是一個勇敢、堅強的神僕,他亦只是一個常人──翻閱列王紀上十九章1至3節,並比較雅各書五章17節──「他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這對我們是莫大的鼓勵,因為每當我們讀到聖經中,那些蒙神揀選使用的人,我們往往都會認為他們是不平凡的人。的確,經過神的裝備,他們確有明顯的恩賜,可是,他們本身卻只是跟我們沒有兩樣的常人。聖經有兩處經文特別強調這個道理,請翻閱哥林多前書三章5至6節,並比較哥林多前書一章26至31節。

 

7.因著俄巴底對主的忠心,他在不經意之間所作的事,有助主獲得重大勝利。第15和16節記載了重要的一步──它們提醒我們,俄巴底對主的事奉,在神的整個計劃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他年老,回顧一生的時候,他可以用詩人的說話來向神發出他的禱告──翻閱詩篇七十一篇17至18節。

 

摘自──十位約人物(法蘭斯、迪信)

珠璣語錄

 

 

 

 

 

 

  • 我們的主何其恩慈,祂差派「保惠師」保守我們的禱告不出祂的旨意之外。 ————John Bisagno

  • 信心的禱告不是信神能,而是相信神願意。————John Bisagno

  • 要倚靠聖靈永不動搖的啟示來禱告,聽從聖靈對你所說的話。————Larry Lea

  • 在禱告中學會傾聽、認出神的聲音,並且聽從神的話語。————Larry Lea

 

摘自──大光讚美讀經日程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