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3-14-2010)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獻上感恩的心】

 

獻上感恩的心,歸給至聖全能神;因祂賜下獨生子主耶穌基督。(2X)

 

如今軟弱者已得剛強,貧窮者已成富足,都因為主已成就了大事。   感恩. . .

 

詩人介紹 

    這首現代詩歌【感恩的心】 (  Give Thanks ) 作者為施敏士(Henry Smith, 1952 - )在1981年起,他就被視為是一個不能駛車的盲人。這首詩歌作於1978年,那時他剛畢業自維州長老會的聯合神學院。 他對所學的課程覺得枯燥無味,而宗教派別的爭議更令他失望。他不善於辭令又有嚴重眼疾,前途茫茫。於是他回到家鄉,在一個聚會所聚會,平日以打零工謀生。 這對一個神學畢業生而言,似乎是了無前途,但這卻是神的安排。他在家鄉遇到了仙蒂,不久結婚,雖然他的眼疾使他無法找到一份長久的工作,但友誼和愛充實了他的生命。有一天他聽一位聖徒引用哥林多後書8:9「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詩歌。

 

 詩歌見證

   數年前,有六個年輕的西國傳教士,奉差派進入中國大陸的內陸尋找「地下教會」。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當時基督徒因怕遭受逼害,無人敢對陌生人表露信仰。 有一天,這小組自黃河搭船去一小村莊,住在一幽暗的小客店,飯後休息時,其中一人不經意地輕哼著「如鹿渴慕」。不料從鄰室傳來輕柔「獻上感恩的心」應和的歌聲,令他們歡欣欲狂。這交換的樂音,使他們靈裏相通而安全結識,隨後他們被帶領,訪問了許多當地的「地下教會」。他們回國後提出報導,使西國人士,對中國大陸的教會有嶄新的認識。這個見證深深地鼓舞了施敏士,他想不到自己的歌能深入地球的另一角。 這首歌在當初只是他喜樂地表達對神無限的慈愛由衷的感激。尤其是「如今軟弱者能變剛強,貧窮者成富足,都因為主為我成就大事,感謝。」

 

摘自──荒漠甘泉樂侶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主啊,你是我的亮光,我的拯救,我生命的力量。我還怕誰呢?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參詩篇27:1-3)。我不懼怕,也不驚惶,因為我無論往哪裡去,你必與我同在(參約書亞記1:9)。

 

    求你賜我自由,脫離所有不屬神的恐懼,因我知道那些懼怕並非出於你。保守我的心思不受懼伯的靈攪擾。我今天所害怕的______(說出讓你害怕的一件事),求你拿走,轉而用你完全的愛來代替。我心中若有因懼怕而產生的意念,請你向我顯明。若我專注的不是你,而是我的環境,請你幫我扭轉我的心思,讓我把焦點放在你身上,而不是在我的環境上。我若讓懼怕任我裡面生根,請讓我看見,並幫助我阻止那樣的事發生。在我裡面若有害怕人、害怕被拒絕的恐懼,也請你將它除去,轉而用對你的敬畏來代替。

 

    你在聖經上說,你要使敬畏你的人不離開你,並要隨著他們施恩,不離開他們(參耶利米書32:40)。主啊,求你也向我行同樣的事。我知道你賜給我的,不是膽怯的心,所以我要拒絕懼怕,轉而向你支取你為我預備的那顆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敬畏你,投靠你的人,你為他們所積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惠是何等大呢!"(詩31:19)因為我已得了那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你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你(參希伯來書12:28)。

 

   主啊,謝謝你,因"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恆久知足,不遭禍患"(箴19:23)。求你幫助我活在對你的敬畏裡,使我能逃離仇敵毀滅我的計劃。也謝謝你,因為凡敬畏你的,永不缺乏好東西。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摘自──如何為你自己禱告

舊約知多少?

 

舊約概論

摩西五經概論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約書亞記

士師記

路得記

撒母耳記上、下

列王紀上、下

歷代志上、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以斯帖記

約伯記

詩篇

箴言

傳道書

 

 

 

 

 

 

 

 

 

 

 

 

 

 

 

 

 

 

 

 

 

 

 

 

 

 

 

 

 

 

 

 

 

 

 

 

 

 

 

 

 

 

 

 

 

 

 

 

 

 

 

 

 

 

 

 

 

 

 

 

 

 

 

 

 

 

 

 

 

 

 

 

 

 

 

 

 

 

 

 

 

 

 

 

 

 

 

 

 

 

 

 

 

 

 

 

 

 

 

 

 

 

 

 

 

 

 

 

 

 

 

 

 

 

 

 

 

 

 

 

 

傳道書

 

 

壹 書名和著者

一 本書的希伯來文原名是‘柯轄力’(Koheleth),意思并非‘傳道書,’乃是‘一個召集聚會者’或是‘召集人。’

二 雖然本書沒有明說著者是所羅門,雖然有許多讀聖經的人認為本書著者另有其人,我們根据全書內容,仍斷定為所羅門。因為本書的著者是:()‘大衛的儿子,’(一1,)()‘在耶路撒冷作王,’(1,)()具‘大智慧,胜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16,王上三12,)()曾‘動大工程,建造房屋,’(傳二4,王上七12,)()有‘許多的妃嬪,’(傳二8,王上十一13,)()‘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傳二8,王上九28,十10111425,)()‘又陳說許多箴言。’(傳十二9,王上四32。)除了所羅門外,在歷史上,在聖經里,再沒有第二個這樣的人了。

三 可是他為什么不像在箴言和雅歌兩書中,正式具名所羅門,而以‘召集人’自稱?原來他寫傳道書是在他經歷失敗之后,他覺得他曾有一段很長的時期在神面前失去和平,所以在追述過去失敗的經歷時,他不配再以‘和平君’的名義出現,他只能以‘一個聚會的召集人’自稱,因為他常召集人來听他智慧的講話。(王上四34,十824。)

 

貳 一卷難讀的聖經

一 在聖經中,傳道書是一卷非常難讀、難明白的書。甚至有人怀疑為什么聖靈將它列入聖經,因為它表面有人的牢騷、厭世的觀念、宿命論,又与其他經卷矛盾的言論等等。例如:

  • ‘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懮傷。’(一18)‘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記念。’(二16。)

  • 人生最高的要求是吃喝(二24,五18)和行樂。(三22,十一9。)

  • 人和獸一樣,結果都是一死,‘人不能強于獸。’(三19。)

  •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行惡過分。’(七1617。)

  • 活不如死;(四2;)又說死不如活。(九5。)

  • 人死后就完了,再沒有什么了。(10。)

  • ‘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洁淨人和不洁淨人、獻祭的与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2。)

  • ‘生命’和‘勞碌’都是可恨惡的。’(二1718。)

二 傳道書的确是一卷非常難讀、難明白的聖經,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可是,如果我們能夠得到一串适當的鑰匙,我們就不難發掘它的寶藏,也不難解決它的問題。未讀本書以前,我們必須先知道這幾件事:

  1. ()傳道書的中心思想,就是證實人在日光之下,縱然得了全世界的學問、知識、金銀、財富、名聲、地位、娛樂、享受可是他如果沒有神,仍屬虛空,因為他的結局是‘一死,死后且有審判。’(來九27。)正像新約所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處呢?’(太十六26。)

  2. ()聖靈所以揀選所羅門寫這一卷傳道書,是因為他曾有一段失敗的歷史。神立他為君王,又賜他極大的智慧。他起初是憑智慧來治理祂的百姓,可是他后來卻恃智慧自傲,放縱情欲,背叛神,尋求地上的奢侈生活。神曾規定‘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申十七16;)可是他‘有套車的馬四萬,還有馬兵一萬二千,’(王上四26,)‘是從埃及帶來的。’(十28。)神又規定王‘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申十七17;)可是他有‘妃七百還有嬪三百;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王上十一34。)神又規定王‘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申十七17,)可是他的金子頂多,‘銀子算不了什么,’‘多如石頭。’(王上十10111427。)所有關于君王的條例都被他破坏無遺。他有最高的地位,極大的智慧,頂厚的財力,可以說,在日光之下沒有別人比他具有更足夠的條件去追求地上的的學問、名利、享受、娛樂等等,結果他都得著了,卻仍不能滿足,他從經驗中只能得到一個結論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所以也可以說,日光之下沒有別人比他具有更足夠的資格來寫這卷傳道書。

  3. ()因此,本書里面所有消極和悲觀的論調,都是人的道理,而不是神的真理;都是人所作的,而不是神所要求人作的;都是人在遠离神失敗的情形中的見解,而不是神在人正常情形中所給予的啟示;都是要求人去看出那些論調是錯誤的,而不是要求人去誤會那些論調是正确的。

  4.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但聖經里所包含的,不一定都是神自己所說的話,里面有神的話,也有人的話,甚至魔鬼的話。(參讀創三15。)

  5. ()在所羅門晚年稍有恢复后,神的靈感動他寫傳道書,追敘他當年遠离神追得世界后的失望和不滿足,從而生出种种消極和厭世的見解。然后當他完全恢复后,再感動他寫雅歌,說出回到神面前才有真滿足。

  6. ()本書在聖經中是必要的,因為它使人知道,如果沒有神,生活就虛空,好使人接受那‘道路、真理、生命’而親近神。

參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本書中有好多處被引用在新約聖經中。例如:

  1. ()五章二節,比較馬太六章七節。

  2. ()六章二節,比較路加十二章二十節。

  3. ()七章三節,比較馬太五章四節。

  4. ()九章十節,比較約翰九章四節。

  5. ()十一章五節,比較約翰三章八節。

  6. ()十二章十四節,比較林后五章十節。

二 本書中的‘神’字,原文都是‘以羅欣’(Elohim),共用過四十次。這字是指創造的神。‘耶和華’或是‘主’在本書中沒有用過一次。

本書中的‘人’字(除了少數例外),原文都是‘亞當’(Adam),約用過四十七次,指被造的和墮落的‘人。’這說明人和神中間僅存著創造的關系之下的情形:人在神面前只是被造之一,而且是墮落的,是在亞當里的,沒有蒙救贖、作子民的經過。本書的著者是在這一种的情況下說這一种的話。

三 ‘虛空’的原文是‘哈伯儿’(habel hebel),指‘吹气。’有的解經家把它引伸作‘吹气泡,’就像小孩所吹的肥皂泡。的确,地上所有的虛榮、金錢、美色、罪中之樂,都像肥皂泡上的虹彩,‘在日光之下’顯得美麗、可愛,可是轉眼之間便歸無有,成為虛空。

四 本書中‘在日光之下’一語,特指人、事、物都在天然和遠离神的情況之下,并沒有蒙到救贖和更新。

人有了神,与祂和好了,并不列‘在日光之下,’因為在屬靈的實際上,他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弗二6。)

五 本書中所題及的‘智慧,’并不等于箴言書中的‘智慧。’箴言書中的‘智慧,’是最高級的智慧,是屬靈的智慧,也是敬畏神、認識神的智慧。本書中的‘智慧,’只是人的智慧,僅指學問、知識而言。

六 本書末了作者說到它的‘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十二1314。)這是所羅門在恢复的初期所作的結論。他曾离棄神、背叛神,追求‘日光之下’的東西,得著了仍不能滿足,反覺更痛苦、更虛空。他回到當初的途徑,藉著‘敬畏,’開始追求神。本書下面一卷雅歌,就是所羅門在完全恢复之后所寫的,那里不只藉著敬畏去追求神,更進一步藉著‘愛’去親近神。所以這兩卷書是彼此互作補充的。

七 巴不得傳道書的教訓深深銘刻在我們心里。人不必蹈所羅門的覆轍,他就可以有摩西和保羅那樣的揀選。摩西放棄在埃及作王子的身分、高貴的地位、舒服的享受、罪中的快樂,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來十一2426。)保羅在往大馬色路上看見异象之后,他放棄了在日光之下的追求,而專一尋求主。他說,‘只是我先前以為与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78。)

八 本書九章二至十節說到有一些人對于死的不正确的看法。人如果沒有得著神,往往很容易對死抱著這樣的意見:好人、惡人總是一死;趁著活著的一段時候盡量作事、快樂、吃喝、享受;一死百了,死后毫無所知,沒有靈魂的存在。

聖靈在這里感動所羅門寫出人在日光之下對死的看法是如何的。祂在別處感動神的仆人寫出信主的人對死的看法又是如何的。信主的人的确視死如歸,知道与基督同在是好得無比,(腓一23,)并且也知道,有一天‘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四1617。)

人死之后,是否真是一死百了,毫無知覺,也沒有靈魂的存在?主親口告訴我們說,人死后去陰間,有知覺,有靈魂的存在。(路十六1931,參讀來九27,賽十四911,啟六911。)

    本書中題及科學的事實,非常准确。我們絕不能將聖經中的話牽強附會的去湊合科學,可是我們不能不希奇遠在人發現某項科學原理之前,神的話中早已有所題及了。

在約伯記中有好些例子,本書中也有。例如:一章六節:‘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這是說到風的規律,不住旋轉。七節:‘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這是說到水的蒸气的規律。(參讀創二6。)十二章六節:‘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坏,水輪在井口破爛。’這是以詩句來說到人體解剖學:‘銀鏈’指脊椎骨;‘金罐’指盛腦的顱腔;‘瓶子’指肺;‘水輪’指心。(因為‘水輪’在井旁從一個唧筒把水吸入,又從另一根管子把水壓出,這就是心搏与血液循環。)

 

肆 信息

在神之外的生活和追求,不能使人得到真的滿足。

 

伍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

()‘虛空,’共三十七次。

()‘在日光之下,’共二十九次。

()‘天下’-指‘在天之下,’共三次。

()‘在地上,’共七次。

二 鑰節: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一2。)

()‘后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二11。)

 

陸 分析

本書根据內容可以分作三大段:總題、實驗、總結。

 

1 總題(一章一至三節)

人沒有神,‘在日光之下’所作的、所追求的都是虛空,得不著滿足。

 

2 實驗(一章四節至十二章十二節)

著者以各种實驗來證實那總題。

一 研究自然界的現象,覺得厭煩、乏味,沒有什么新奇。(一411。)

二 追求智慧和學問,仍是捕風。(一1218。)

三 追求快樂(二111)-喜樂、(1、)飲酒、(3、)土木、(46、)產業、(7、)音樂、(8上、)美色、(8中、)財富,(8下,)但是發現仍屬虛空。

四 相信智慧終胜愚昧,但兩者結局相同,仍屬虛空。(二1226。)

五 相信宿命論,仍不得滿足。(三115。)

六 傾向消極、悲觀、厭世,仍不能滿足。(三16~四16。)

七 注重儀式的宗教,仍覺神是遠不可及。(五18。)

八 追求金銀、財富,既不滿足,亦屬無益。(五9~六12。)

九 追求更大的智慧和更高的道德,(七1~十二12,)結果仍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十二8。)

 

3 總結(十二章十三至十四節)

只有回到神面前,才有真實的滿足。

拾穗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第一篇【罪】

第二篇【恩典】

第三篇【神的話】

第四篇【基督的完美】

第五篇【信心】

第六篇【平安】

第七篇【引導】

第七篇【引導】

第八篇【謙卑】

第九篇【試煉】

第十篇【交通】 

第十一篇【屬靈的爭戰】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

 

第十一篇【屬靈的爭戰】

   『靠著愛我們的主......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  

 

                                                                        詩:披掛軍裝剛強者,因你大恩被興起;打敗人間誘惑者,擄掠仇敵並一切。   

                                                                                所有罪惡的鎖鍊,你都打碎已徹底;害人死權與罪愆,由你摧毀全無遺。   

 

 有勇氣投身 神爭戰行列的人並不多,因為他們不忠於 神所給的亮光,反而抓住亮光所不許可的東西;更可憐的是因不照著亮光行事,就連那亮光也失掉了!這時撒但就能把人的心思誘進黑暗,叫他以為有理由停留不前,也不再為 神攻取更多撒但的屬地。全副軍裝應在爭戰之前,就穿戴整齊;不是在臨陣之時,纔匆忙披掛。   

 

 為著 神向撒但爭戰,是極端嚴肅之事;我的重大使命就是必須勝過撒但。  

 

 一個越有屬靈能力之彰顯的人,就越招致撒但的暴怒。   

 

我們不但不要被撒但打倒,更要時刻站在得勝立場上向牠攻逼,常佔上風。   

 

 一個新地方必有新的試探.......但如果 神是要我在有新試探的環境,也必有新鮮、多樣而無限的恩典,隨著供應,藉此能應付一切。   

 

 基督是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如果人以生命的大能來爭戰,那麼在 神的武庫,死就是他最好的武器。   

 

 最厲害的屬靈爭戰,沒有過於在禱告中所感覺的;因撒但就是想在那裡發動攻勢。基督徒若沒有不斷的倚靠主,爭戰中必定為撒但所勝。   

 

 摩西、亞倫與戶珥都上山頂,以色列民則由約書亞帶領在山下與亞瑪力人爭戰。以色列民可能作戰術上的打算,以及觀察敵人虛實及各項工作;然而,他們的勝利,卻是由於摩西的舉手禱告而帶進的。   

 

 我們很難看明一件事,就是我們自己和撒但,都算不得甚麼,惟獨 神纔是一切。   

 

 我敢說,我們中間許多人以為只要狠狠的痛擊撒但一頓,那就萬事大吉,但是,沒有這樣的事。我們的得勝固然是有保證,但 神並沒有應許我們可以停止爭戰。   

 

 希伯來書二章十八節告訴我們,祂受苦——不屈服。我們願意向試探屈服時,那就不必受苦;肉體在試探的事上,原是得著享受的。主耶穌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我們要著重注意這一件事,就是肉體被情慾攪動時,一點都不感到受苦——肉體被試探一下,反而感到滿有暫時罪中之樂,這是何等可悲呢!但是當聖靈一光照,內心一願意順服,聖靈就扺擋仇敵微妙或緊迫的進攻,在那時候,這個人就受苦了。主被試探而受苦,就是這樣。我們也應當如此去行。    

 

 主阿,我一切福樂, 早已儲藏在你裏, 所有爭戰都已過, 那日歡欣會見你。 

 

摘自──基督是我们的满足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部 19181959

1、美南陽光

2、青蔥十八

 

 

 

 

 

 

 

 

 

 

 

 

 

 

 

 

 

 

 

 

 

 

 

 

 

 

 

 

 

 

 

 

 

 

 

 

 

 

 

 

 

 

 

 

 

 

 

 

 

 

 

 

 

 

 

 

 

 

 

 

 

 

 

 

 

 

 

 

 

 

 

 

 

 

 

 

 

 

 

 

 

 

 

 

 

 

 

 

 

 

 

 

 

 

 

 

 

 

 

 

 

 

 

 

 

 

 

 

 

 

 

 

 

 

 

 

 

 

 

 

 

 

 

 

 

 

 

 

 

 

葛培理傳

 

2、青蔥十八

 

佛羅里達聖經學院是一座優雅的奶油色西班牙式建築物,坐落丹帕市坦普台,俯視一個高爾夫球場的第十八洞。它的前身是一所鄉村俱樂部,由創辦人華生在大蕭條高峰期以賤價購得。在1937年全院有男生三十,女生四十。偌大的校舍,部分房間亦作旅館並培靈研經大會之用。

 

1937年二月某天早上,葛家開著簇新的大房車送培理進佛羅里達聖經學院。自兩年前哈姆牧師佈道大會以來,培理的靈命成熟了不少。他第一次講見證,乃應年輕佈道家占美瓊森之邀,前赴北卡州蒙露市一所小監獄。然而瓊森不以為培理會有出頭之日:他是個典型的小伙子:飄忽不定,又瘦又高。但培理過人之處,在於他那人見人愛的性情。他對自己的職業仍未有定見,只知決不會在牧場耽擱下去。他決心要念大學。

 

雙親為他選擇的學府,是田納西州克里夫蘭市的卜鍾斯大學,因為在他們景仰的人中有好幾位在那裡肄業。 1936年秋,培理和他的摯友格萊第威爾遜一起進卜鍾斯大學就讀。當時培理將近十八歲。二人入學前的暑假,一起在富勒刷子廠當推銷員,培理的成績排第一。

 

培理入學後,發現天氣和校風都不合意,很快就悶悶不樂。聖誕假期兩度感冒以及開始發作氣管毛病,加劇了他的退學意念。醫生建議他往陽光普照的地區居住,恰巧家人到佛羅里達的姨母家度假,知道了佛羅里達聖經學院的存在。培理完成卜鍾斯大學的學期,帶著鍾斯博士的預告離開:培理啊,你要跑到鄉下的聖經學院虛耗一生,以後再沒有人會認識你,你充其量也不過是在窮鄉僻壤的浸信會教堂當個窮傳道。

 

但培理在佛羅里達聖經學院卻是如魚得水。那裡家庭氣氛濃厚,無拘無束,陽光普照,景色怡人。雖然校舍沒有棒球場,卻可以透過學院圍牆的小洞觀賞職業棒球隊練習。除了可以在校園裡打網球、排球,還可以在希斯波路河裡游泳及劃獨木舟。高爾夫球嘛,培理先做球僮,後來也打起來。他的學費不貴,葛爸爸也為他付了,不過他還是跟其它同學一起做兼職,好消耗自己那用不完的精力。他專愛剪草、修籬笆一類工作,可以一併鍛煉肌肉。洗碗碟也是他的強項,他自詡洗碗碟的速度可叫四個女工應接不暇。

 

葛培理衣履整潔,西裝都是洗衣店熨好的。他在晚上結上花花綠綠的領帶應約赴會,是學院的大紅人。他活力十足,慷慨闊綽,體態優雅,雙目有神,有他在就有氣氛。只是他吊兒郎當,疏於學習。

 

假如他念的是普通學校,他的優點加上他的缺點,可能會造就他成為一個魅力四射、卻一事無成的人;可幸佛羅里達聖經學院(現稱三一學院)特別重視因才施教,老師深信學生的潛質得好好發掘,只要讓聖靈有時間空間自由運行,人人都可以成才。譬如說,眼神常帶幽默感、耐性奇高的教務長約翰閔達,就是按照上述原則去培育培理。

 

1937年,閔達聽過培理在硫磺泉賽狗場外講見證後,就邀請他到佛羅里達北部天鵝湖畔一個小小退修中心度復活節假。那中心是閔達籌辦的,離美魯思市不遠。復活節當天黃昏,他們開車到聖約翰河上游探訪閔達的老朋友徹西晏達活。晏達活是室內設計師,也是浸信會傳道人,碰巧要前赴一家鄉間禮拜堂作講員,邀請他們同去。晏達活在途中提議閔達講道,閔達淡然說,培理今晚會講道。

 

老師啊,千萬不可!培理嚇得半死,說,我從沒有講過道啊!

 

今晚你開始第一次吧。閔達說,如果你講不下去,我會接手。

 

    其實培理暗地裡已經預備好四篇講章,且練習了多遍。四篇講章的主題都是從一位著名浸信會傳道人的講章借來的,而且每一篇都長達四十五分鐘。

他們抵達禮拜堂,穿過一大群伴著主人的大小獵犬,坐在大約二、三十個牛郎和牧場主人的前面。領唱詩歌的是一個雜工,他有時收買舊貨,有時打獵捕魚。他選的都是快板的進行曲,邊唱邊吐出咀嚼中的菸葉渣。然後晏達活介紹培理上台。培理雙膝打戰,手心額頭都在冒汗。他的講道又大聲又快速,不消八分鐘就講完了他的四篇講章。晏達活評道:培理的講道叫人難忘,即使不過初試啼聲;誠懇是他的長處。

 

回到坦普台後,閔達又邀請培理向他所牧教會坦普福音會堂的青年人講道。培理徹夜難眠,反复研讀、禱告、焦慮,大清早就走到戶外向松鼠和野兔練習講道。禮拜天黃昏的經歷叫培理認定自己一輩子也講不了道,可是,聽道的人卻有不同的看法,他那戲劇化而青春有力的表現深得讚賞。夏季學期結束前,閔達將青年部交給培理負責。

 

1938年初,培理在坦普台一年了,但十九歲的他仍然是吊兒郎當的大孩子。其後發生了三件大事,才把他變成一個目標專注、信念堅強的成年人。

 

第一件大事,是培理向來景仰的兩位基督徒突然被指道德操守有問題,使他又震驚又難過。他因此立志在人前人後,都不可有任何羞辱主名的行為。他也知道除非自己嚴肅地看待作基督徒的呼召,否則只會一敗塗地。

 

    不過影響培理更深的,是另一件事:當時坦普台是美國從南至北不少著名福音派人士的度假勝地,培理因此得與很多大人物摩肩接踵(至低限度可以四目交投)。他全神貫注地靜聽這些領袖為全國信仰敗落而嗟嘆――教會財政欠佳,聚會人數銳減,講道又乏力又含混。一眾看著靈火漸熄的老將,所彈的只此一調:美國需要一位先知,需要一個人起來召喚同胞迴轉歸神。

葛培理開始領受一個極重的負擔,他晚上或走過高爾夫球場,或走過一些為發展大型住宅區而開闊的街道,認真思想自己的將來。他覺得自己學識貧乏,做不成傳道人,但他毫不懷疑自己領受了呼召。在空曠的地方,他會揚聲禱告,套用摩西面對燃著的荊棘時說的話他們必不信我,也不聽我……我是拙口笨舌的來回應神的呼召。

 

在那些日子,院長秘書布蘭妮布洛克常對培理說,培理,神呼召了你,叫你去講道。在晚上漫步時,他不斷找藉口,不斷掙扎。他有限的背景,可能真的叫他只做個藉藉無聞的小傳道,然而,與基督的犧牲及世人的苦困相比,一切奉獻都是微不足道的。至於口才,主對摩西說,去吧,我要與你的口同在,教你講當講的話。培理遲疑不決,皆因這是一個絕對的呼召,一旦接受了,一切雄心大志,一切職業抉擇,都要退讓一旁,從此他要專心致志走遍所有的地方,向所有的人宣告神的訊息。

 

1938年三月一個晚上,葛培理漫步完畢,回到校門前面。他回憶說,當晚銀光瀉地,樹木鋪著厚厚的青苔,彷如仙境。他在高爾夫球場上坐下,仰視無際的星空,感受暖和的南風吹拂臉龐,突然不再掙扎了。我記得跪在地上說:神啊,你要我講道,我欣然從命。

 

其後的日子,我在坦普台空無一人的街道上邊走邊禱告,有時候一連三、四個小時,然後……”他在四分一個世紀後回顧說,奇異地,我在異像中瞥見我今天佈道大會中的群眾。他沒想過自己就是佈道大會的講者,他也沒有信心在地上還會有大群人聚集聽神的福音,但他腦中仍然一再浮現那些異象。我相信自己不過參與了桑第或慕迪主領的聚會場面,就是那些大球場、大聚會等。

 

幾個禮拜後,第三件大事發生了:培理的親密女友忽然移情別戀。艾美莉比培理大一歲,為人活潑開朗,聰穎可愛,滿有音樂細胞,又熱心愛主,培理對她一見鍾情。 1937年暑假培理寫信向艾美莉求婚,1938年二月艾美莉答應了。雖然他們計劃過三四年才結婚,但雙方家人好友都高興不已。但不久後艾美莉開始對婚事表示猶疑,並請培理為此禱告。

 

於是培理天天躲在地牢裡禱告十五分鐘,求神玉成婚事――假如真是神的旨意的話。這次感情挫折,為培理帶來靈性進步――在此之前他很少為具體事情祈求。切身問題畢竟與宏大的普世需要有分別,而所求的答案,也是他前所未求過的。

 

    原來艾美莉愛上了查理,查理是培理景仰的高年班學長。 1938年五月同班同學聯誼之夜,男學生都會在花店訂購價值二角五分的襟花送給女朋友。培理大聲宣告,我要訂購價值五角的襟花給艾美莉,因為她配得最好的!

可惜艾美莉沒有佩帶那朵襟花。席間她叫培理到外面談。他們坐在河邊的鞦韆上,艾美莉告訴培理,她準備嫁給查理。他們就此分手。

 

培理向閔達求助,閔達用聖經安慰他:賜各樣安慰的神……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培理聽後,毅然繼續參加當晚的聚會。

 

 遭遇心酸的事,培理說,可以叫你忿忿不平,心中苦澀;也可以叫你學習讓神把你折服。我決定接受神的美意。

 

他寄回來的家書,葛媽媽多年後回憶說,叫人知道他有多心酸,難過之情流露在字裡行間。但那次的打擊沒有叫他沮喪,反而叫他親近主,蒙主扶助。每一封信都充滿了這種情懷。

 

培理全心投入傳道的新召命裡。我已找到了目的,人生有了目標和呼召。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成長了,開始發奮學習。

 

起初他被逼自己開創傳道的機會。我會帶兩三個同學,或一些會唱歌的人,一起去街頭佈道。一個禮拜天可以多達七八次佈道。有一次他面向擠滿了妓女和酒鬼的酒館講道,那是丹帕市臭名昭著的富林克林街。我站在門口向酒館裡的人講道,店主跑出來喝令我離開,我卻誓不罷休。他使勁推我,我踉蹌地跌在濕漉漉的街上,衣服都髒了。我想起耶穌的話,自覺正為基督受苦。誠然,我們作的是笨拙的事,熱誠有餘,智慧不足,但這樣的經歷幫助了我日後的事奉。

 

培理第一次呼召人決志,是在海灣邊威尼斯的教堂裡,那地方本來是肉類市場。聖經學院一位女生的家長打電話來請講員,培理自薦去了。早上聚會了無生氣,培理和負責獨唱的同工用了整個下午跪在一個車房裡禱告,車房主人則到處勸說年輕人赴會,結果晚上的聚會座無虛設。

 

培理不認為自己的講道有何出色,但一呼召,即有三十二個青年男女走到台前決志。主日學校長目睹此情此境,說,這個小伙子將來一定名聞世界!

 

培理自此成為丹帕市傳道會的常客,受命作旅行車營地牧者,他又到斯託基特監獄探訪。我是在那裡開始搞討論小組的。我邀請他們隨意提問。我許多問題都解答不來,但仍然堅持下去,力求教學相長。

 

培理好學不倦。大多數牧者都是先學習、後步上牧職的尊位,然後向人施教;培理卻以有限的學識來開始講道。我全心所求的只有一樣:叫人得救。我沒有受訓當演說家,我只求盡力學到最好。他的講章不多,但清楚知道要講些什麼。他雖然只寫下大綱,但會對著柏樹、沼澤、鱷魚或別的對像先講幾遍。他不追求技巧,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我沒有練習手勢,只求熟習內容,掌握內容。除非我已開口練習好幾遍了,否則沒有把握講好。

 

培理講得很大聲,也講得很快。他的動作很大,人戲稱為會講道的風車。可是,不論流氓、酒鬼、囚犯,或是旅行車營地的旅客,都明白他所講的信息。無論是公開宣講或私下傾談,培理非為推銷思想,而是要介紹人認識活的基督。若僅僅為著某種召命或理想賣命,葛培理可能會變得僵硬無情,心胸狹隘;但他全心效忠的是基督,因此始終和藹可親。他最大的缺點是不曉得平衡:日間既花盡精神練習講道和禱告,晚間上講台時難免筋疲力竭。到了夜深,他的腦袋仍是停不了――這睡不熟的習性,變成日後揮之不去的失眠症。

 

1939年夏,閔達去了加州六個星期,臨行前授命培理負起教會事工。培理因此體會服事窮人的勞心勞力。在聖經學院最後一年,二次大戰遠在歐洲,在佛羅里達的培理已成為遠近小教堂爭相邀請的講員。在雙親同意之下,他加入了美南浸信會。 1939年他在便以利聖約翰聯會受按立,這家楔形木板蓋建的白色教堂,正是晏達活的教會,坐落銀湖和魯思湖之間的一片香柏木中。

 

1940年五月,學院畢業禮上,班代表維娜芮蘇心系世局,眼見戰雲密布,靈性黑暗又吞噬世人,在沒有想到特定人物的情況下,說出了多年後回顧起來甚有預言意味的一番話。她說每逢教會面對危機之際,神必揀選一些人作黑暗的光。馬丁路德、韋斯利兄弟、慕迪等人,都只是普通人,但他們聽見神的聲音……人們說馬丁路德改變了世界,其實改變世界的不是他,而是透過他行事的基督。現今正是神要興起另一位馬丁路德、衛理斯、慕迪的時候。在這名單之上,仍有空位添上名字。

 

摘自──葛培理(鲍乐基著)  

珠璣語錄

 

 

 

 

 

 

  • 沒有一樣艱鉅的工程是禱告無法完成的。──Hosea Ballow

  • 有時以迅速、突然的方式回答禱告。將我們所求的東西一把推到我們面前,好比猛然伸出一隻藏有禮物的手套。──伯朗寧夫人

  • 沒有痛悔的眼淚,禱告的花朵自然會凋落。──司布真

  • 禱告的深度永遠取決於我們在基督裏的生活。──William R. Parker

摘自──大光禱告讀經日程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