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10-11-2009)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我每時刻需你】

 

一 我時刻需要你,親愛的主,你的聲音有力,慰我孤苦。


(副) 我需要你,需要你,無時不需要你,切切求主賜能力!我來就你。


二 我時刻需要你,與我親近;試探失去能力,當你來臨。


三 我時刻需要你,或甘或苦;若我與你遠離,時刻虛度。


四 我時刻需要你,我今懇求:你所應許福氣,向我成就。


五 我時刻需要你,我神我主,從此你我合一,永遠無阻

 

 這首深受大眾喜愛的詩歌(《聖徒詩歌》571首)的作者是作者毫克斯女士(Annie S. Hawks1835~1918)她並不是一位特出的人物;她只是一個家庭主婦,一直做著家庭瑣碎的工作。她三十七歲時,在一個六月晴朗的早晨,當她正在作家事時,忽然深覺親近主的重要性,這是她以前所沒有經歷過的感覺。那時她想,一個人一面忙忙碌碌,一面又要有耐心與愛心,這是何等難能的事!人無論在快樂中,或在憂傷痛苦中,若離開了主,怎麼能夠活下去呢?正反覆思想、仔細揣摩這個感覺的時候,「我每時刻需你」的詩詞就在腦海裏浮現出來了。她立刻靠窗坐下,清晨的陽光照在她身上,信手拈來一張紙,揮筆寫出這首著名的詩歌。並抄寫了一份寄給她的教會牧師勞禮博士(Rev. Lowry)。他見後甚是喜愛,代為作曲,並加上副歌,於主後一八七二年出版,刊登在美國浸信會主日學聯合年會的手冊裏。由於其深能引起人們從內心的共鳴,因而甚受歡迎,從此廣泛被各宗派團體所採用。

 

 作者本人後來在評論本首詩時說:「對我自己,這首詩於其說是表達自己的經歷,毋寧說是一種預言。為甚麼它能如此震動人心,我實在不甚瞭解。但在若干年後,有一個陰影──極大損失的陰影──遮蔽了我的道路,那時,我從自己所寫的這首詩裏面得到莫大的安慰。由此我纔明白,我在平安穩妥時所寫的詩詞,也會給別人得到同樣的幫助。」

 

  這一首詩印證主的話說:「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十五5)。它將我們渴慕親近主的心懷充分表現出來,正如小孩躺臥在母親懷中,很自然的在心靈的深處,會有無限的滿足與喜樂,因此向她湧流出心中的需要與盼望:「無人柔聲似你,能施安撫。」尤其當我們身陷痛苦憂傷之中,內心充滿了掙扎與不安時,藉著歌唱這首詩歌,似乎能帶領我們脫離俗世的纏累,而陶醉於慈愛與安寧的氣氛裏面。唱本首詩時,要用心靈來唱,纔能分享作者當時的心境,而同得主的慰藉。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主啊,我要謙卑來到你面前,求你清除我內心的過犯。更新我,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靈。我的言行思想若有不榮耀你、違背你的地方,請你赦免我。我特別要為________(舉出你言行、思想上不蒙神喜悅的地方)認罪。我要承認我的過錯,也愿意悔改不再犯。我要選擇离開那樣的言行与思考模式,轉而用你的方式生活。我知道你"有恩典,有怜憫,不輕易發怒,有丰盛的慈愛。"( 2:13)

 主啊,我也知道你是位"曉得人心里的隱秘"的神( 44:21)。如果我心里有什么隱密是我看不到的,請你向我顯明。我的言行思想若隱藏了什么我不知道的罪,也請讓我看見。幫助我對自己有真正的了解,這樣我才能明白真相。為了要讓我看清我需要了解的地方,求你省察我的靈魂,揭露我的動机。那些沒有意義、白費力气的習慣若阻擋了我生命的丰盛,我也愿意放棄。我需要改變的地方,求你賜我能力改變。開啟我的雙眼讓我看見我需要看見的,如此我的認罪悔改才能完全。我要如你在圣經上命令的,洁淨我的手,清洁我的心(參雅各書48)

 "求你按你的慈愛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的我的過犯。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并洁除我的罪。"(詩篇511-2)"求你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靈。不要丟棄我,使我离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圣靈。"(詩篇5110-11)"愿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19:12)"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139:24)主啊,幫助我在你面前是清洁正直的。我希望得到你的赦免,這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我面前來到(參使徒行傳320)。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摘自──如何為你自己禱告

聖經知多少?

福音書時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第一世紀時的世界

福音書時期的巴勒斯坦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使徒行傳

羅馬書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後書

加拉太書

以弗所書

歌羅西書

腓立比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帖撒羅尼迦後書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後書

提多書

腓利門書

希伯來書

雅各書

約翰壹書

約翰貳書

約翰三書

猶大書

啟示錄

普通書信總論

 

 

 

 

 

 

 

 

 

 

 

 

 

 

 

 

 

 

 

 

 

 

 

 

 

 

 

 

 

 

 

 

 

 

 

 

 

 

 

 

 

 

 

 

 

 

 

 

 

 

 

 

 

 

 

 

 

 

 

 

 

 

 

 

 

 

 

 

 

 

 

 

 

【 普通書信總論】

.    引言

繼保羅書信之後,新約的書信還有九卷: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壹、貳、叁書、猶大書和啟示錄(啟示錄也是以書信形式記錄,是升天的主直接曉諭使徒約翰的。)這九卷書信自成一組,當中並沒有指明給哪一個教會或哪一個人(除了約翰叁書外),其內容是適合普遍的教會及信徒,因此稱為「普通書信」。

另一方面,這些書信的內容都是針對希伯來信徒的(參雅一1;彼前一1及希伯來書、猶大書和啟示錄的舊約背景),所以又被稱為「希伯來書信」,與前九卷「教會書信」(從羅馬書至帖撒羅尼迦後書)互相對照。

.    排列次序

1. 按成書的先後及篇幅

希伯來書

有人認為它是保羅書信之一,且因篇幅較長,故置於首位。

雅各書

普通書信中最早期寫成的

彼得前後書

按成書日期排在中間

約翰書信

普通書信中較後寫成的

猶大書

篇幅最短

啟示錄

最後寫成,且關乎萬有的終局。

2. 按教義進程

跟之前九卷的「教會書信」一樣,從這九卷「普通書信」的排列次序上可顯示一個教義的進程。

排列次序:

[來;雅] [彼前;彼後] [約壹、貳、叁;猶] []

教義進程:

信心與行為 盼望與長進 相愛與爭辯 再來與得勝

這顯示出一個基督徒的靈程,包括信心、盼望和愛心;從信心長到盼望,進而長到愛裡頭,一直到主的再來。此外,在這進程中的每一步都有著靈性上的平衡。

.    特徵

1. 普通書信對真理的表達只作直接的陳述,內容也較顯淺,不像保羅書信那樣有系統。

2. 保羅書信較著重真理的闡釋,普通書信則較著重生活的實踐;前者強調啟示,後者注重經歷;前者指明目標與方向,後者提供道路與操練。

3. 除了雅各書外,普通書信的成書日期比較晚(主後64-95)。從內容可見教會面對的光景越發艱難,外有逼迫苦難(來十32-36,十三12-13;雅一2-412;彼前一6,四12-19;啟二10),內有離道反教(彼後二,三3-4;約壹二18-23,四1-3;約叁7-11;猶3-417-19;啟二12-23)。正因如此,這組書信更著重地論到主的再來(來九28,十37;雅五7;彼後三9-10;約壹二28;猶14;啟一7,廿二1220),因主的再來是受苦者的盼望,也是所有消極事的了結。

.    新約書信著者的特點

新約書信的著者最少包括保羅、雅各、彼得、約翰和猶大五位。他們本身各具特點,神的啟示透過他們亦有不同的表達,使我們能有完整的領會。

1. 保羅—信心的使徒

神透過保羅傳達有關神永遠的旨意、基督完備的救恩和教會的奧祕,而保羅在其書信中強調,信心是人對神的重要回應。人是因信得以稱義、與基督聯合、經歷神的大能及和眾聖徒一同承受生命之恩。

2. 雅各—善行的使徒

雅各注重信徒對真道的實踐。人應該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以外在的生活驗證內裡的信心,以在人前的行為表明自己在神前的稱義。雅各跟保羅所帶出的原則不但沒有衡突,且相輔相承;後者著重行為的信心,前者則強調信心的行為。

3. 彼得—盼望的使徒

彼得的書信多論到主的再來,他在晚年時仍回憶起從前在聖山上,親眼見過主的威榮。他的一生就是受這異象支配,盼望主在同樣的榮光中再臨。

4. 約翰—愛心的使徒

約翰的書信(以及福音書)都是著重愛,包括神對人的愛和信徒之間的愛;不是講求理論,乃是出自他的經歷和衷心的勸喻。他曾是一個性情急躁的人,卻被神的愛所雕琢,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人。

5. 猶大—忠心的使徒

猶大強調信徒對主的忠心,勸勉信徒要為所交付的真道,竭力爭辯,不能與任何錯謬的教訓和放任的生活妥協,反要保守自己,一直到底。這樣,我們也會蒙神保守,不至失腳。

所以新約的書信一併給我們看見,教會或信徒在地上需具備信心、善行、盼望、愛心和忠心,這是神所要得著的。

拾穗

 

 

 

 

 

 

 

 

 

 

 

 

 

 

 

 

 

 

 

 

 

 

 

 

 

 

 

 

 

 

 

 

 

 

 

 

 

 

 

 

 

 

 

 

  

【珍貴的片刻】

 

【徒十六1427】「有一個婦人名叫呂底亞...禁卒。」

    每個人蒙恩都是在不同的情況。呂底亞的心開放,不知不覺得到新生;禁卒到主面前卻很突然,在地震的時候,十分驚人。前者受愛的感召,後者因懼怕所驅使。

    呂底亞──沒有外在的表象,品格卻在改變的過程中,當自己還不知道,神的工作卻在你心中。所以不能以經驗來量進度,只依靠神,讓祂作成。

    那禁卒──不要過分低估懼怕的影響,有時內心卻不能覺醒,一直到人必須面對罪的後果,纔驚醒過來。有時人未必有最高的動機,但必有所感動。

 

【徒十七3】「基督必須受害。」

    這句話說出:()祂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祂同情人的疾苦,為著人深深地飲盡了苦杯;祂曾受害,所以祂能拯救。()祂為世人的罪成為犧牲──赦免的事必與公義相合,所以耶穌必須償付贖價,纔可饒恕我們;祂必須流血,纔可使眾人的罪得以潔除。()祂必作王永遠治理世界──在神的宇宙中基本的原則是:從受苦、甘心承當,至尊榮作王;祂降到最卑下的,就升至最榮耀的寶座。

 

【徒十八2】「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帶著妻百基拉。」

    保羅內心急切地要將福音傳給群眾,但他因著手藝謀生的關係,先認識了亞居拉與他的妻子百基拉,勸導他們歸向主,他們便與他一同作工。這告訴我們,我們如果不關懷一兩個人,祂也不會使用我們領多人歸主;我們向個人傳道的經驗,就配備我們向多人工作。

    神的國是一個一個地進入的。如果基督的工人先著手領鄰居信主,這會有多大的果效!

 

【徒十九2】「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

    這對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一個問題。無可懷疑的,你相信主乃是由於聖靈特殊的恩惠;但你以後有無接受聖靈的充滿與恩膏?你也許不能指出特別顯明的事實,但是聖靈的果子是必在恩賜之後。如果沒有得著,現在就領受。

 

【徒二十28】「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

    這節經文有許多屬靈的功課:()神的工人不可忽略自己的靈命;我們的試探是只知照顧別人,卻忽略自己。()監督長老不但在全群之上,他們也在全群之中;神的工人無論多麼重要,要記得他不過是蒙恩的罪人,與全群中最弱的一個相同。()聖靈將靈魂的負擔交付給我們,這是多麼大的責任!

 

【徒廿一5】「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

    當我們必須與親愛的分離,我們要跪下禱告,不住地代求。時間與空間是不算甚麼的,也不是首要的,只要他們是接近王,在天地之間與王相近,是最美好的,因為以後不再有海了。

 

【徒廿二14】「我們祖宗的神揀選了你,叫你明白祂的旨意。」

    神命定你要明白祂的旨意,但你應注意幾件事:()細心除去你的成見,使你的心成為一塊版,供神書寫。()多用時間等候神,學習祂的聖言。() 主耶穌的榮耀要放在第一。()不要多處奔走求問朋友。()等神的指示,在沒有清楚祂的旨意以前,不可輕舉妄動。()注意神安排的趨向,是否與內在的聲音吻合。()你決心以禱告與信心仰望主,敢有行動,就不再回頭,祂必不使你羞愧。

 

【徒廿三1】「弟兄們,我在神面前行事為人,都是憑著良心,直到今日。」

    良心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能自覺,也可面對自己,肯在神真理的鏡子面前站著,看得深切。如果良心不安,一定很難受。所以,我們應當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徒廿四16;羅九1)

    我們要站在神面前,也在祂面前生活!

 

摘自──―― 邁爾《珍貴的片刻》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前言

第一章 五歲時向神許愿

第二章 奉獻的心意堅定不移

第三章 邁爾与慕迪同

第四章 在列斯特的日子

第五章 在開西聚會供應生命

第六章 在倫敦的日子

第七章 應邀到美國

第八章 有屬靈人的品格

第九章 不斷扶掖后進

第十章 与賓路易師母同工

 

 

 

 

 

 

 

 

 

 

 

 

 

 

 

 

 

 

 

 

 

 

 

 

 

 

 

 

 

 

 

 

 

 

 

 

 

 

 

 

 

 

 

 

 

 

 

 

 

 

 

 

 

 

 

 

 

 

 

 

 

 

 

 

 

 

 

 

 

 

 

 

 

 

 

 

 

 

 

 

 

 

 

 

 

 

 

 

 

 

 

 

 

 

 

 

 

 

 

 

 

 

 

 

 

 

 

 

 

 

 

 

 

 

 

 

 

 

 

 

 

 

 

 

 

 

 

 

 

 

 

 

 

 

 

 

 

 

 

 

 

 

 

 

 

 

 

 

 

 

 

 

 

【邁爾 (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1847~1929)  

第十章 与賓路易師母同工

  賓路易師母(Jessie Penn Lewis)是一位靈性很深的姐妹,她的著作幫助了許多有心追求主的人。她和她的丈夫威廉賓路易(William Penn Lewis)碑都是在貴格會聚會的。

  威廉賓路易的先祖威廉賓 (William Penn),是貴格會的領袖。威廉賓是開拓美洲的早期移民之一,創出了賓夕尼亞州(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的賓(Penn),就是以威廉賓的姓來命名的。威廉賓的屬靈書籍《沒有十字架,沒有冠冕》(No Cross,No Crown)曾幫助過許多信徒。威廉賓當年与許多貴格會的會友一樣,逃避英國國教的迫害,才移民到美洲去。

  賓路易師母從威廉賓的書籍得著啟發,又從神那里得著新的十字架的亮光和啟示。

  當賓路易師母早年住在索塞克斯郡(Sussex)的利次蒙(Richmond)時,她常到當地的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做禮拜。該教堂的牧師霍浦金(EvnHopkins),多年來在靈性上教導她。霍浦金看到賓路易師母在生命上大有長進,就于一八九二年邀請賓路易師母參加開西聚會。

  賓路易師母第一次參加開西聚會時,正是三十一歲,她從邁爾所講解的信息得著勉勵。那一年,是邁爾第六年在開西講道,邁爾這時的年齡大賓路易師母十四歲,已達四十五歲,邁爾已經在信徒中普遍被接受為屬靈的領袖。

  邁爾的外祖母安妮史杜爾特是敬虔的貴格會信徒;邁爾雖是英國浸信會的領袖--甚至是世界浸信會的屬靈領袖,但他從不忘本,在《棄絕》一書中,邁爾承認說:“我的先輩們都是貴格會的人,我也是由他們出來的。對于他們所作的工,我一直十分欽佩。”

  賓路易師母雖然看見十字架的亮光,若非霍浦金和邁爾的推荐,是不容易被開西聚會廣泛接納的。

  一九0三年一月,當慕迪的繼承人叨雷(Reuben Archer Torrey)初次到英國的時候,也是邁爾在埃司特大廳(Exeter Hall)致詞歡迎叨雷。

  邁爾當年如何在福音工作上扶持慕迪,這時也照樣扶持叨雷。邁爾這樣介紹叨雷:

  “叨雷之所以被我信賴、被慕迪信賴、被許多人信賴,是因為他不傳一半的福音,他的信息,絕不妥協。”

  在英國的青年弟兄姐妹中,邁爾具有一定的屬靈威信。史百克弟兄(Austin Sparks)就受到邁爾對叨雷主人的鼓勵,而在叨雷主持的阿爾伯廳(Albert Hall)的傳福音聚會中,作服事的工作。

  邁爾這种扶助后輩的寬大胸襟,見之于每一個場合。

  一九0三年七月的開西聚會上,賓路易師母每天傳講她的中心信息《各各他的十字架》。

  對于那一年參加聚會的來自各地的五千個會眾來說,大部分人都想來听舉世聞名的邁爾的講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出道不久的賓路易師母似乎不夠份量--當然這是從人的眼光出發的。

  最令人惊奇的,就是那次聚會邁爾所引用的經文是《加拉太書》第二章二十節:“我已經与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著;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

  在這里邁爾講解了兩個真理,一個是基督為我們死;一個是我們已經与基督同釘十字架。

  作為屬靈長輩的邁爾,在開西聚會能放下自己的選擇与喜好,并在信息上配合賓路易師母,加強和印證賓路易師母的亮光。賓路易師母每天都在講《十字架》;邁爾也每天講同一節經文《加拉太書》第二章二十節,也是講十字架。讓我們听一下賓路易師母的見證:

  “神垂听了長達七年的禱告,如今都同心合意地傳講十字架的信息。邁爾的講道帶有非凡的能力,他每天所講的,只是環繞著《加拉太書》第二章二十節的十字架信息。會眾都稀奇邁爾講道時所帶出的能力在這次開西聚會中,天上的窗戶打開了,圣靈澆灌在五千個會眾身上。”

  在威爾斯(Wales)(Rhondda Valley)的羅達谷(Rhondda Valley),有一位浸信會牧師鐘斯(R.B.Jones),他多年來覺得事奉缺少能力,他一直渴望被圣靈充滿。鐘斯牧師覺得這是從神而來的法則,就是工作要有果效,必須要依靠圣靈的能力。鐘斯牧師決意尋求浸信會資深牧師邁爾的幫助。邁爾長期以來,就傳講信徒必須得著圣靈的充滿。正在此時,鐘斯听到一項消息,即邁爾在開西聚會之后會南下威爾斯,在蘭德諾(Llandrindod Wells Convention) 聚會中講道。鐘斯牧師于是決定參加蘭德諾聚會。

  第一次蘭德諾聚會在一九0三年八月舉行,講員除了邁爾外,還有霍浦金、賓路易師母等。

  邁爾講道時,講到一半停下來問弟兄姐妹,你們應否在此時此地將榮耀歸給主。整個會眾一起站起來,大聲贊美主,唱著”榮耀歸給他!榮耀歸給他!”(Grown HimCrown Him)

  聚會結束后,有五六位牧師走到台前,對邁爾說:“我們每個月要抽出一整天為威爾斯的复興禱告,直到你下次再到威爾斯。”

  邁爾走后,這個每月一整天的禱告聚會按時舉行,有一個青年礦工伊文羅伯斯(Evan Roberts),听邁爾講道時甚受感動,也每月參加一整天的禱告聚會。

  在威爾斯大复興中,除了鐘斯、羅伯斯之外,還興起一位傳福音很有果效的塞特約書亞牧師(Rev.Seth Joshua)。在這之前,塞特約書亞為工作而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安靜下來靈修;后來安靜下來仰望神,多讀圣經,才知道神的話語的寶貴,并且在禱告中藉著神的話,更清楚神的心意。塞特約書亞在靈命上進入更深之后。曾前往倫敦拜訪邁爾,商討如何開展主的事工。塞特約書亞也在第一次的蘭德諾聚會中得到了复興。

  神在威爾斯行了大事,神的靈運行在威爾斯各地,威爾斯大复興成了現代教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复興。在鐘斯帶領的羅達谷的聚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弟兄姐妹,他們聞風而來,包括來自法國、俄羅斯、美國、英國各地的弟兄姐妹。他們目睹圣靈的工作,也親自經歷圣靈的浸禮。

  有一件事令邁爾畢生遺憾的,就是他在倫敦的講台上,不夠智慧地述及威爾斯大复興。

  一九0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主日,邁爾在講台上說,在這次威爾斯大复興中,他是神所用的器皿。邁爾指出,一九0三年七月的開西聚會,以及八月份在蘭德諾的特別聚會,他所講解的亮光,确實供應了生命。邁爾身為神的仆人,成為輸送生命的器皿和管道,認真說來,得著榮耀的乃是神自己。

  但是地方色彩濃厚的威爾斯同工,受到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心理的影響,就對邁爾出言不遜,指名批評邁爾。

  一九0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威爾斯長老會的領袖新迪南鐘斯(Cynddy lan Jones)在《西方郵報》(Western Mil)上,用偏激的語气中傷邁爾。

  邁爾這時候适任英國獨立教會協會(Free Church Council)的主席;自由教會協會是由英國國教--圣公會之外的許多獨立教會所組成的。自由教會協會曾向伊文羅伯斯表示,愿意提供他一個傳道人(Missioner)的職位,卻為伊文羅伯斯斷然拒絕。

  种种跡象顯示,在威爾斯大复興中,邁爾和賓路易師母兩人,由于關心复興運動的發展,介入過深,在許多問題的處理上出現分歧。

  賓路易師母從此扮演威爾斯大复興的歷史見證人的角色。從一九0四年十一月,直到一九0八年十二月,歷四年之久,賓路易師母每星期都在《信心的生活》(The Life of Faith)刊物上,報導有關威爾斯大复興的情況。

  賓路易師母在自己所著的《威爾斯的复興》(The Awakening in Wales)一書中,只字不提邁爾的名字。

  邁爾在講道中或許稍微夸大了自己的功用,突出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所有的复興運動中,主導的是神的靈,做工的是主自己,人沒有任何的地位,人應該把一切榮耀歸給神。

  另一方面,必須指出,在任何的复興運動中,撒但都會伺机破坏,特別是破坏弟兄姐妹們的同心和合一。

  一九0八年賓路易師母在自己出版的《得胜報》(The Overcomer)中指出了撒但扮演光明的天使,施行各种的詭計和偽裝。一九0八年四月份,甫到達南非的邁爾,也寫信指出,信徒們要警惕撒但的欺騙和破坏。

  一九0九年賓路易師母寫信給她的老同工邁爾,指出這些年來,她認識到十字架能救信徒脫离靈性的損坏和下沉。

  顯然的,邁爾和賓路易師母都不失為屬靈的偉人,兩人都認識到主的寶血洁淨人的罪,主的十字架對付人敗坏的罪行。在基督里,兩人的芥蒂不复存在,間隔完全消除。

  一九二二年,邁爾和賓路易師母再一次同工,兩人一起主領英國德貝夏郡(Derbyshire)北部的史溫域聚會(Swanwick Conference)。當邁爾和賓路易師母傳講神的話語時,聚會洋溢著喜樂,主明顯地与會眾同在,許多人在這次聚會中蒙福,再次說明同工們同心的重要性。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日,賓路易師母心愛的丈夫威廉賓路易不治逝世。為威廉賓路易主持安葬聚會的,仍是賓路易師母的長輩和朋友邁爾。邁爾的悼詞很簡單,他說威廉賓路易是貴格會屬靈偉人威廉賓的后人,將威廉賓路易安葬在薩里郡(Surrey)的雷格(Reigate)的貴格會墳場(Friend Burial Ground),是复歸本宗,十分适宜。

  一九二六年,已達七十九歲高齡的邁爾,在靈命上更加成熟。這一年,史百克与賓路易師母因為對真理問題上的看法出現分歧,在事工分道揚鑣。邁爾不讓私人的感情左右自己對人的態度;他并不因為与賓路易師母結交多年,就偏袒賓路易師母,邁爾總是客觀地看待事情,不摻拌任何的個人情感成分。

  在二十年代初期,史百克在倫敦的森林山(Forest Hill)的貴格浸信會教堂(Honor Oak BaPtist Church)任牧師。那期間賓路易師母在倫敦的伊克里斯大廳(Eccleston Hall)每月有一次聚會。是專為各教會的教牧同工的。史百克接到請柬后,一參加賓路易師母的聚會,就深受她的信息所震撼。史百克認識到賓路易師母實在是神在那時代所興起的一位使女。

  賓路易師母比史百克大二十七歲,史百克那時才三十歲,但史百克這位浸信會的年輕牧師所流露的生命和所表現的恩賜,使賓路易師母大為惊奇。賓路易師母對史百克賞識到一個程度,有意指定史百克為她職事的繼承人。

  一九二六年,史百克和奧格爵士夫人(Lady Ogle)等人,因為与賓路易師母有一些看法上的分歧,開始在貴橡路十三號(B,Honor Oak Road),另外成立基督徒交通中心(Christian Fellowship Centre)。這次分裂,對賓路易師母的身心,构成了重大的打擊。

  史百克對邁爾的尊敬卻不減當年。在史百克的心目中,邁爾這位英國浸信會聯會的前任主席,一直是英國浸信會信徒的精神領袖。事實上,自從一九一一年六月邁爾坐上在美國費城召開的世界浸信會大會的主席台之后,邁爾更是世界浸禮運動的屬靈領袖。史百克一直從邁爾的書籍中吸取了靈命的養料。

  邁爾比史百克足足大了四十一歲,邁爾已近八十歲,但他竟視這位浸信會的晚輩史百克為朋友。有一次兩人就靈命上的一些體會交通了很長時間,簡直欲罷不能。邁爾隨后對史百克說:“我相信,當那天我們都在永世里,回首看主在我們身上的帶領時,也許我們要用三百年的時間,來述說主在我們身上的恩典。”

  從此可看出,老年的邁爾是何等的柔和謙卑,一點不擺老資格和長輩的架子。他能從任何人身上,分享基督的丰滿,也能向任何人,述說基督的恩典。

  摘自──邁爾小傳  

珠璣語錄

 

* 禱告最簡短的定義,就是向天許願。--Phillips Brooks

* 禱告是信心的吶喊。--Horne

* 如果我的禱告未能改變自己,那麼這樣的禱告一定有錯誤。--Daily Walk
* 勉強的禱告不足以作靈魂的嚮導。--德國箴言

 

 

返回主頁